湖北襄阳市四校高一下期期中历史试卷
现代考古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具。1950—1951年河南辉县发掘了5座大型魏墓,1号墓出土铁器65件,其中农具占58件,包括锄、铲、镰、犁铧等一整套铁农具。材料说明战国时期( )
A.中原地区开始进入铁器时代 |
B.成套铁农具有利农业精耕细作 |
C.战国时期随葬品以铁器为主 |
D.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县 |
著名历史学家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中描绘了这样一个农民形象:“‘普通’农民大概一半是自耕农,一半兼做佃农。不管怎样,他和他的家人在相隔不远的三四块田地里劳动,带着锄头和镰刀来来回回,主要为他们自己的生存干活……还可以种点卖钱的作物。”这反映了自耕农( )
A.在经济上实现了男耕女织 |
B.生产的产品主要用于自给,部分用于市场交换 |
C.生活富裕祥和的真实情况 |
D.依赖于商品经济而生存 |
记述先秦社会制度礼仪的《礼记》有如下记载:“用器不中度,不粥(同“鬻”,卖)于市;兵车不中度,不粥于市;布帛粗精不中数,幅广狭不中量,不粥于市;奸色乱正色,不粥于市。”材料表明先秦时期( )
A.政府严密控制工商业 | B.市场交易多为以物易物 |
C.手工业生产流程详实 | D.物器用具制售讲求规范 |
西汉初年,“豪强大家, 得管山海之利,采铁石鼓铸,煮海为盐, 一家聚众, 或至千余人” 。针对这种现象,西汉政府采取的措施是( )
A.重农抑商 | B.官营专卖 | C.轻徭薄赋 | D.劝课农桑 |
东汉南阳太守杜诗“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水排”主要应用于( )
A.灌溉 | B.制瓷 | C.冶铁 | D.耕种 |
汉高祖“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到汉文帝时,“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百姓“皆背本趋末”。这说明( )
A.汉朝政府抑商的法律就是一纸空文 |
B.汉文帝放弃了重农抑商的错误政策 |
C.抑商政策并不能完全遏制商业发展 |
D.封建统治者并不真正实行抑商政策 |
据古籍记载:龙骨叶板用作链条,卧于矩形长槽中,车身斜置河边或池塘边。下链轮和车身一部分没入水中。驱动链轮,叶板就沿槽刮水上升,到长槽上端将水送出。如此连续循环,把水输送到需要之处,可连续取水……可灌溉,亦可排涝。此记载所涉农具出现于( )
A.西汉 | B.东汉 | C.唐朝 | D.曹魏 |
我国古代冶铁技术长期领先于世界,南北朝时期,我国冶铁技术取得的最主要成就是( )
A.高炉冶铁 | B.炒钢技术 |
C.灌钢法 | D.水力鼓风冶铁 |
唐代诗人王维在《丁寓田家有赠》一诗中写道:“晨鸡鸣邻里,群动从所务。农夫行饷田,闺妾起缝素。”对其解读错误的是( )
A.反映了中国小农经济的家庭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特点 |
B.反映了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生活中的农民劳动积极性 |
C.中国封建小农经济男女分工明确 |
D.棉花种植普及,棉布已经成为当时民众的主要衣料 |
“政府按性别、年龄、把土地分配给农民,这种土地的主要部分只能使用,不准买卖。受田农民必须向国家缴纳租税,服徭役、兵役。”中国古代的这种土地制度:( )
A.是整个封建社会中最主要的土地制度 |
B.以国家握有大量的土地为前提 |
C.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存在的基础 |
D.有效抑制了土地兼并 |
《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初,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其后,富者赀(资或财)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大中祥符末,薛田为转运使,请官置交子务,以榷其出入。”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蜀地商品交易居全国之首 | B.“交子”由政府首先发行 |
C.铁钱已基本被纸币所取代 | D.民间私发纸币存在弊端 |
明朝正德年间,青花瓷以波斯文作为图案主题;从宣德年间开始,梵文也作为装饰性图案附加在瓷器画面上;嘉靖、万历以后,瓷器上出现了用花朵绕梵文构成的一种特殊的“棒子”图案。清代前期,瓷器装饰画面还采用了《圣经》故事画。这反映了明清瓷器( )
A.烧制技术达世界一流水平 |
B.民间生产技艺经久不衰 |
C.在各阶层中使用非常普遍 |
D.受到外域装饰艺术影响 |
清前期,两江总督高晋禀奏说:“以现在各厅州县农计之,每村庄知务本种稻者,不过十分之二三;图利种棉者,则有十分之七八。”上述材料反映了
A.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 B.农业商品化的发展 |
C.重本抑末有所松弛 | D.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写到:“……宝玉的荔枝色哆罗呢箭袖……,宝玉的俄罗斯国出品的雀金裘氅衣……凤姐的大红洋绉裙……冯紫英拿来推销的鲛绡帐……抄家时没收的洋灰皮、洋呢、哔叽、姑绒、天鹅绒等呢料……”上述材料反映了雍正年间( )
A.中外商贸往来频繁 | B.自然经济受到冲击 |
C.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 | D.闭关锁国政策被打破 |
下图反映了我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情况,图中F1为动力,F2为阻力,其中F2>F1的情况出现于
A.甲午战争后 | B.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
C.南京国民政府前期 | D.解放战争时期 |
“上海轮船招商局创办三年内,外轮就损失了1300万两,湖北官办织布局开办后,江南海关每年进口的洋布就减少了10万匹。”这个变化说明洋务运动:( )
A.极大地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
B.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坚定的基础 |
C.培养了一批技术工人和科技人员 |
D.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
中国一位民族资本家言:“我之廉价工人,彼(日本)亦得而使用;我之丰富原料,彼(日本)亦得而购买,就地制造,就地卖出,运费既省,关税无多,我之便利即彼得便利……”上述历史现象最早可能发生在:( )
A.鸦片战争时期 | B.洋务运动时期 |
C.甲午战争后 | D.一战期间 |
文学名著《茶馆》中秦二爷的理想是“开顶大顶大的工厂!那才救得了穷人,那才能抵制外货,才能救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出现了创办实业的热潮,其原因有
①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②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
③推行统一货币、关税自主的政策
④设立商部,奖励工商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在早期中国轮船航运业发展过程中,商人购买洋船后(或与洋人合伙购买),多托洋行出面,领承舟船牌行驶,主要是为了避免报捐交税。”材料表明中国早期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
A.受到列强压制,不能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
B.对资本主义列强在资金、技术上具有依赖性 |
C.最早出现在轮船航运业 |
D.借助洋人势力,以避免本国封建势力压榨 |
下列竹枝词中,不能反映晚清时期新的社会风尚的是( )
A.门外电灯明似昼,陕西巷深醉琼林 |
B.眼前报馆如林立,不见“中央”有“大同” |
C.十三行畔搬洋货,如看波斯进宝图 |
D.衣裳朴素容幽静,程度绝高女学生 |
1915年,俄国人赛可夫离开中国回国后,把在中国生活十五年的所见所闻写了篇“备忘录”,其中不可能包括( )
A.逛街时看见有人正在分发一份叫《民报》的刊物 |
B.听见别人喊他的一位华人朋友为先生 |
C.乘坐了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北京至天津航线 |
D.在报纸上看到武昌起义的消息 |
近代以来,农耕时代的粗略时间观念逐渐被精确的现代钟表时间观念所替代。对时间观念的改变影响最大的是( )
A.服饰的中西合璧 | B.报刊的创办 |
C.传统建筑与西洋建筑并存 | D.交通、通讯工具的改变 |
20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开始推行苏式计划经济体制……这与苏俄以及斯大林时期的通行做法是一样的。这些合资公营企业多采用……雇佣制、按时计工制,现代企业制度性质比较明显。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国民政府采纳了共产党人的建议 |
B.目的是为赢得抗战的胜利积聚力量 |
C.说明中国开始引进现代企业制度 |
D.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
解放战争时期,上海《大公报》载:“顾客清晨等候店铺开门……百货营业额较平时增加了3到4倍,甚至10多倍。南京路四大货物种类已残缺不全。……清晨五时,中央银行已是人山人海,估计有十万人。”这表明( )
①上海经济发达,社会购买力强
②货币贬值,出现抢购和挤兑风潮
③经济前景暗淡,人心浮动
④物价下跌,人们纷纷抢购商品
A.①④ | B.②③ |
C.①②③ | D.②③④ |
某宪法序言:“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总任务是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该宪法应是( )
A.1954年宪法 |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
C.《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D.1982年宪法 |
阅读“1956—1966年中国经济发展对比表”(以1956年为基数)
分类 年份 |
工农业 总产值 |
国家财政 收入 |
国民收入 总额 |
工业固定 资产 |
农业 总产值 |
粮食 产量 |
棉花 产量 |
1956年 |
100% |
100% |
100% |
100% |
100% |
100% |
100% |
1966年 |
约200% |
194.4% |
近180% |
300% |
124% |
111% |
161.7% |
结合所学知识,对该表相关信息的解读,正确的是
A.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已经走向成熟
B.周恩来、邓小平在经济领域进行有效调整和整顿
C.社会主义建设虽有曲折,但成就仍是主流
D.国际国内建设环境已经得到全面改善
1956年4—5月,毛泽东先后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最高国务会议上作的《论十大关系》报告中指出:“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少走了一些弯路,现在当然更要引以为戒。”这表明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 )
A.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相结合 |
B.已经找到一条适合中国自己的路线 |
C.开始探索适合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
D.已经突破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束缚 |
“单干邀伴变互助,小组联起变大组,大组变作合作社,领导要靠党支部。”这首歌谣反映了( )
A.人民公社化运动 | B.多快好省的经济方针 |
C.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1983年,国家有关部门指出,去年国有企业首钢创利润4.1亿,交国家2.862亿元后,在当年新增利润中拿的太多。首钢领导则认为,企业去年上交利润又递增了6%,不应该 “只知取蛋,不想养鸡”。材料说明当时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急需
A.政企分开,建立企业承包责任制 |
B.简政放权,扩大企业的自主权 |
C.搞活企业,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
D.释放活力,取消计划管理体制 |
下面是中国青年报的特别报道《变迁:从“一五”到“十一五”》的部分主题词摘要。从“一五”到“十一五”主题词的变化不能反映出( )
时期 |
主题词 |
“一五”(1953—1957) |
工业增速、赶英超美 |
“一五”(1958—1962) |
大跃进、大倒退 |
“一五”(1981—1985) |
走向改革开放 |
“一五”(1991—1995) |
小平南巡、改革潮涌 |
“一五”(1996—2000) |
宏观调控、经济软着陆 |
“一五”(2001—2005) |
指令性计划退场、市场配置资源 |
“十一五”(2006—2010) |
改革开放、坚定不移 |
A.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进程不断加快
B.中国共产党治国理念日益成熟
C.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逐步完善
D.对经济发展规律认识不断深化
社会生活的变迁是历史发展的一面镜子。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长安城实行严格的“坊”“市”隔离制度。政府规定,“其市当以午时击鼓二百下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下而散。”市内除了唐人外,还有许多高鼻深目的波斯人,大食人,以及日本人,高丽人,还有黑人。回鹘衣装、胡旋舞、高丽乐等深受唐人喜爱,广为流行。
——《唐前期长安城的商业》
材料二 “其余坊巷市井,买卖关扑,酒楼歌馆,直至四鼓方静,而五鼓朝马将动,其有趁卖早市者,复起开张。无论四时皆然。”(关扑:赌博游戏 四鼓:古代一更一鼓,四鼓是四更后半夜两点左右)
——(宋)耐得翁《都城纪胜》
“梦里曾作南柯守,少时元是东陵侯。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宋)陆游《杂赋》
材料三 闽省土窄人稠,五谷稀少,故边海之民皆以船为家,以海为田,以贩番为命。……自一旦禁之,则利源阻塞,生计萧条;情困计穷,势必啸聚。
——《明神宗实录》
(1)根据材料一归纳唐朝前期长安的城市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宋代“市”的发展表现。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种发展反映了宋代政府对商业的政策有何调整?
(3)指出材料三中造成“边海之民”生活变化的政策。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政策在当时产生的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13分)
材料一 19世纪40--80年代,我国部分地区经济状况
地点 |
19世纪40年代状况 |
19世纪80年代状况 |
山东 |
土纱每公斤9两白银 |
土纱每公斤价6两白银,洋纱仅3两多 |
浙江鄞县 |
家庭纺织业发达 |
“百里不闻机声” |
江西 |
茶叶每公斤400文 |
茶叶每公斤540文 |
材料二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外贸易额由四五十年代的每年一千万至三四千万海关两,迅速上升到1864年的1.05亿两,中国也很快由出超国变为入超国。1869年,苏伊士运河开通,欧洲到中国的航线大为缩短,更多的西洋商品涌入中国。……促使晚清中国的洋务运动发生渐进的质变。
材料三 19世纪中后期我国创办的商办企业
年代 |
新建商办企业 |
新投资总额 |
||
数量(家) |
年平均增长数(家) |
新投资(万元) |
平均增长(万元) |
|
1872~1894年 |
53 |
2 |
470.4 |
21.4 |
1895~1900年 |
104 |
17 |
2 300 |
383.3 |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一反映了哪些历史现象?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促使晚清中国的洋务运动发生渐进的质变--求富”的措施是什么?原因有哪些?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试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毛泽东统一了中国,给予人民一套新的道德观,提高了工农的地位,并在中国建立了一个廉洁的政府。……无论人们将毛泽东时代作何种评价,正是这个中国现代工业革命时期为中国现代经济发展奠定了根本的基础,使中国从一个完全的农业国家变成了一个以工业为主的国家。其实毛泽东的那个时代远非是现在普遍传闻中所谓的经济停滞时代。而是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现代化时代之一,与德国、日本和俄国等几个现代工业舞台上的主要的后起之秀的工业化过程中最剧烈时期相比毫不逊色。如果没有毛泽东时代发生的工业革命,80年代将找不到要改革的对象。
——加拿大记者马克·盖恩
材料二 1956年底,第一个到“红色中国”的北美记者、美联社的兰卡什尔在游历8000公里后,发表了关于中国的预见性报道:“中国就像一部由6亿个零件 组装的超级机器,以最快的速度运转着。”兰卡什尔写道,“6亿中国人忘我地埋头苦干,要把他们落后贫穷的祖国建成一个现代化国家。”
——《“蚂蚁山”上的理想与奋斗》——西方媒体的六十年“中国故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五十年代毛泽东是怎样开展现代工业革命的?有何成就?与西方的工业革命相比,毛泽东时代发生的工业革命有何特点?造成这一特点的历史原因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五、六十年代中国这部“超级机器”高速运转(探索与发展)中的成功与失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