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后期报刊上诸如《论中西历之所以不同》、《中西饮食异宜说》、《论中西民情不同》、《中西政情之别》一类文章屡见不鲜。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中西比较的范围在逐渐扩大,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习俗、法律、思想、学术等各个领域。这一现象表明中国知识分子( )
A.放弃了儒家是古非今的传统观念 | B.突破了“中体西用”思想的束缚 |
C.知识结构与认知空间的重大变化 | D.传统思维方式发生了重大改变 |
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中解释科学道:“科学者何?吾人对于事物之概念,综合客观之现象,诉之主观之理性,而不矛盾之谓也”。以下对材料中“科学”最合理的认识是( )
A.科学仅指科学技术和科学精神 |
B.当时学者对科学的解释较浅显 |
C.科学是指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 |
D.中国开始才引入了科学的概念 |
1917年6月陈独秀在《新青年》发表《时局杂感》:“吾人理想中之中华民国,乃欲跻诸欧美文明国家,且欲驾而上之,以去其恶点而取其未及施行之新理想。”这主要表明当时先进知识分子
A.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认知和反思 |
B.对欧美文明缺陷的批判和否定 |
C.对中国社会未来的深刻思考和探索 |
D.对三民主义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
1920年,胡适指出:“现在所谓新文化运动,实在说得痛快一点,就是新名词运动。拿着几个半生不熟的名词,什么解放、改造、牺牲、自由恋爱、共产主义、无政府主义……你递给我,我递给你。”这表明
A.胡适极力反对新文化运动 |
B.新文化运动后期存在盲目和浅薄问题 |
C.胡适提倡开展白话文运动 |
D.新文化运动对中国文化没有进步意义 |
1917年,著名的教育家蔡元培任北大校长后,他锐意改革,实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其宗旨是
A.推动人的全面均衡发展 |
B.鼓励各种学术观点在大学里自由发展 |
C.打破地域界限聘任人才 |
D.提倡学科之间的综合 |
胡适之《历史的文学观念论》主张:戏曲应“废唱而归于说白”,刘半农在《我之文学改良观》提出:“一人独唱,二人对唱,二人对打,多人乱打:中国文戏、武戏之编剧,不外此十六字”。这反映出
A.文学革命侧重于戏曲领域 |
B.传统戏曲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 |
C.胡适等人对传统戏曲态度激进 |
D.新文化运动时期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绝对化倾向 |
下图是中国近代某著名杂志创刊号目录的局图。下列言论属于该杂志提出并倡导的应是( )
A.“中国民不拜天,又不拜孔子,留此膝何为?” |
B.“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防止‘左’” |
C.“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
D.“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
“作为具体的政治历史事件的‘五四爱国运动’最足以构成新文化运动前、后期的分水岭,因为从这一事件开始,新文化运动事实上从比较广义的文化运动的范围中发生某种突破……”下列现象可作为这种“突破”表现的是( )
A.民主与科学的思想深入人心 |
B.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受到挑战 |
C.新文化运动的阵营日益巩固 |
D.马克思主义成为新思潮的主流 |
一位学者评价说:“当时知识分子不但没有全盘反传统,而且使不少被尘封或淹没了的传统重现光芒。例如,不登大雅之堂的白话小说,成了中国文学史的重要内容;作为传统文化的民间文学,第一次真正进入了大学的学术殿堂。”这一观点认为新文化运动( )
A.反对旧道德崇尚现代文化 | B.混淆了先进与落后的界限 |
C.充分肯定了文言文的价值 | D.存在对旧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
它“标志着(近代中国)以坚决排除现代思想和现代技术的途径来解决中国问题的最后一次努力。”它应该是指
A.清末新政 | B.辛亥革命 | C.义和团运动 | D.新文化运动 |
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后,中国的报纸对革命进程一直非常关注。但最初多持“乱事”、“乱党”等否定立场,但1918年5月后却又逐渐转变为称俄国为“民主友邦”等肯定和赞美的态度。导致中国报纸立场变化的因素包括( )
①新三民主义的提出 ②国人对十月革命认识的深入
③早期共产主义者的贡献 ④国人对中国革命道路的反思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陈独秀指出:“要帝制不再发生,民主共和可以安稳┅┅非先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洗涮干净不可。”由此可见,陈独秀认为“民主共和可以安稳”的前提条件是
A.推翻袁世凯统治 | B.反对尊孔复古 |
C.进行思想文化革命 | D.发展民族资本主义 |
民国时期有人撰文说:“他是中国思想界的一个清道夫,他把启蒙的水洒向那孔孟弥漫的大道上。因此时时被那无数吃惯孔孟的老头子们跳脚痛骂,怪他不识货。”上文中“洒水清道”的人应该是( )
A.王韬 | B.康有为 |
C.粱启超 | D.陈独秀 |
胡适原名胡洪驿,后改名为胡适,字适之。促使他改名的作品最可能是( )
A.《海国图志》 | B.《仁学》 |
C.《孔子改制考》 | D.《天演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