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年6月陈独秀在《新青年》发表《时局杂感》:“吾人理想中之中华民国,乃欲跻诸欧美文明国家,且欲驾而上之,以去其恶点而取其未及施行之新理想。”这主要表明当时先进知识分子
儒家学说到了汉代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它是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太平天国运动的一些领导人在当时对近代经济制度已经有所认识,以下各项能反映这一情况的是
“中国连绵不断的起义已延续了十年之久,现在已经汇成了一个强大的革命”(摘自1853年马克思《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文中的“革命”指的是
两次鸦片战争在本质上的相识之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