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1923 年,胡适撰文: “这三十年来,有一个名词在国内几乎做到了无上尊严的地位;无论懂与不懂的人,无论守旧和维新的人,都不敢公然对它表示轻视或戏侮的态度。 ”文中所说的这个“名词”应该是

A.变法 B.革命 C.民主 D.科学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学者陈旭麓认为:“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突出地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新的取代旧的,如民国取代清朝;一是新与新的递嬗,前一种新的褪色了,后一种新的跟上来,辛亥之与戊戌是这样,‘五四’之与辛亥是这样,戊戌之与洋务也有这种迹象。”推动这种“新陈代谢”的核心动力是(    )

A.挽救民族危亡 B.发展资本主义
C.提倡民主科学 D.推动实业救国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12年清帝宣布退位时,南京临时政府曾这样承诺:“清帝退位后尊号不变,民国政府待以外国君主之礼;清帝退位后暂居宫禁,侍卫人照常留用。”但1924年冯玉祥却利用武力强行将清帝溥仪赶出了故宫。胡适认为这是“民国史上的一件最不名誉的事”。胡适的这一态度说明了(    )

A.胡适反封建精神的不彻底
B.胡适受西方契约精神的影响
C.民主共和观念已深入人心
D.君主专制制度已经不符时宜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无论何种学派,苟其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尚不达自然淘汰之命运,即使彼此相反, 也听他们自由发展”,蔡元培的这一方针,在当时的积极效果是(     )

A.缓和各种思想文化的矛盾
B.鼓励新思想新文化的发展
C.吸收消化尊孔复古思想
D.使各种思想自由发展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伴随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逐渐形成,学习西方、寻求变革成为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下列四则史料按近代社会潮流兴起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予所欲涕泣陈词者,惟属望於新鲜活泼之青年,有以自觉而奋斗耳!
②“或谓纲常政教,中国自有常经,惟兵商二途,宜集思以广益。”
③“倾覆现今之恶劣政府,此造端之事业也。……是故排满者,为独立计。”
④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A.②④③① B.③①④② C.②③①④ D.③④①②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章士钊曾说:“提倡新文学,自是根本救济之法,然必其国政治差良,其度不在水平线下, 而后有社会之事可言。文艺其一端也。欧洲文事之兴,无不与政事(即政论)并进。”作者意在说明(   )

A.文化领域长期存在泛政治化的倾向
B.政论在近代社会转型中的主导作用
C.新文化运动对社会进步的影响有限
D.政治革命与文学改良具有同等作用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康有为和陈独秀都是近代学术大师,都深受儒家文化的熏陶,但康有为在戊戌变法中把孔子奉为主张变革的先师;而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中指出孔子是“历代专制之护符”。造成孔子在两次运动中不同命运的根源是(   )

A.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程度不同
B.两次运动所处的社会性质不同
C.两次运动的目的不同
D.两次运动的观点主张不同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辛亥革命“不过是宗法式的统一国家及奴才制的满清宫廷瓦解之表征。至于一切教会式的儒士阶级思想,经院派的诵咒书符教育,几乎丝毫没有受伤”。这一评价(   )

A.代表了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认知水平
B.对思想启蒙方面的局限性认识不足
C.肯定了反对专制、追求民主的愿望
D.基本上不符合辛亥革命的历史事实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被毛泽东赞誉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的蔡元培曾经说过:“对于教员,以学诣为主。其在校外之言动,悉听自由,本校从不过问,亦不能代负责任。夫人才至为难得,若求全责备,则学校殆难成立。”由此可见蔡元培任用教师的主要原则是(   )

A.学识优先 B.重视道德
C.思想自由 D.民主科学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文学艺术不但是时代的产物,同样深刻地影响着时代。1918年,鲁迅发表了一篇重要小说,塑造了一个“狂人”的形象,并借“狂人”之口揭露了家族制度和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篇小说是《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
B.德拉克洛瓦的画作《自由引导人民》,宣告了新一轮浪漫主义的到来
C.罗曼·罗兰的巨著《莫斯科日记》,被誉为20世纪第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
D.英国的甲壳虫乐队将摇滚乐进一步发扬,掀起了震惊美国的“披头士”浪潮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近代学者梁漱溟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写道:“数千年以来使吾人不能从种种在上的威权解放出来而得自由;个性不得伸展,社会亦不得发达,这是我们人生上一个最大的不及西洋之处。”对此观点评述合理的是

A.梁漱溟猛烈批判中国古代的君主专制制度
B.梁漱溟认识到中西方社会在本质上的差别
C.梁漱溟认为中国的落后根源于个性被束缚
D.梁漱溟提出这一观点的背景是新文化运动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19年,李大钊发文赞成“由人类以至禽兽都有他的生存权,依协合与友谊的精神构成社会本身的法则”的道理。从人类互助进化的过程来看,他认为这是“由个人主义向协合与平等的方面走的一个长路程”。1921年,梁漱溟发文,公开打出“东方化”和“新孔学”的旗帜。这反映了( )

A.新文化运动阵营开始分裂
B.知识分子积极探索救国的道路
C.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D.保守主义思想在中国迅速发展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凡最近数十年来有志革新之士,莫不讴歌欧美,力求步趋。……迷于彼而忘其我,拘于貌而忽其情。反观祖国,凡彼之所盛自张扬而夸道者,我乃一无有。于是中国自秦以来两千年,乃若一冬蛰之虫,生气未绝,活动全失。”钱穆的上述观点的核心是( )

A.新文化运动仍未摆脱传统文化精髓
B.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有其闪光之处
C.对推动了中国进步的革命党表示赞赏
D.主张积极汲取传统资源促进社会转型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新文化运动期间,儒家思想遭到了自产生以来最猛烈的批判。在反对“旧道德”中,鲁迅先生批判的最为猛烈的是(  )

A.儒家“仁”的主张 B.程朱理学
C.封建礼教 D.君权神授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20 年,梁启超赴欧洲考察后写道:“一百年物质的进步,比从前三千年所得还加几倍。我们人类不惟没有得着幸福,倒反带来许多灾难。好像沙漠中失路的旅人,远远望见个大黑影,拼命往前赶,以为可以靠他向导。哪知赶上几程,影子却不见了,因此无限凄惶失望。影子是谁?就是这位‘科学先生’。欧 洲人做了一场科学万能的大梦……材料表明梁启超的态度是

A.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B.质疑以科学为中心的西方文明
C.阻止西方科学在中国传播
D.宣传伸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新文化运动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