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提出的维新变法根本措施是
A.改革封建的政治制度 | B.变科举、开学校 |
C.发展新式工矿交通业 | D.办报刊、立学会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江苏巡抚李鸿章致总理衙门原函》
材料二:西人立国,……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务实而戒虚,谋定而后动,此其体也。轮船、火炮、洋枪、火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趋步(意为:艰难勉强地跟着走),常不相及;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以足恃欤?
------郑观应《盛世危言·自序》
材料三:中华而自安卑弱,不欲富国强兵,为天下之望国也,则亦已耳。苟欲安内攘外,君国子民,持公法以永保升平之局,其必自设立议院始矣!
-----郑观应《盛世危言·议院》
回答:
①李鸿章和郑观应在探索中国富强之路问题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②郑观应对洋务运动提出了怎样的批评?
③郑观应认为中国要富强应从什么方面入手?依其设想能否使中国富强?简述理由。
毛泽东在评价新文化运动时说:“他们们对于现状,对于历史,对于外国事物,没有历史唯物主义的批判精神,所谓坏的就是绝对的坏,好的就是绝对的好,一切都好。”这段话指出运动的缺陷是
A.一味崇拜西方文化抹煞传统文化 | B.脱离了当时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 |
C.倡导资产阶级民主否定马克思主义 | D.没有走上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 |
《海国图志》是魏源于1843年编写的一部介绍世界各国历史地理情况的著作。此书后来传入日本,1854年日本翻印该书60卷,士人争相购读,此后多次再版。而该书在中国印量很小,影响有限。这说明中日两国( )
A.社会危机的程度不同 | B.变法图强的方针不同 |
C.对西方文化的认识不同 | D.变革的社会基础不同 |
20世纪初,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旧的习俗被打破,新的观念逐渐形成,社会风气也在悄然改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今有南清志士某君,北来游学,此君尚未娶妇,意欲访求天下有志女子,聘定为室。其主义如下:一要天足,二要通晓中西学术门径,三聘娶仪节悉照文明通例,尽除中国旧有之陋俗,如有能合以上诸格及自愿出嫁,又有完全自主权者,毋论满汉新旧、贫富贵贱、长幼妍媸均可。
--《大公报》(1902年6月26日)
(1)述材料反映了当时新妇女观的哪些内容?
(2)这种新妇女观受到了哪种思想影响?列举近代中国在这种思想影响下发生的思想解放运动和反封建革命。
新文化运动倡导的最重要的政治观念是 ( )
A.提倡科学,反对愚昧 | B.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
C.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 D.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美国学者迈克尔·H·哈特所著,苏世军、周宇翻译的《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湖北教育出版社)一书中,我国古代有七人入选。
请回答:
(1)从以上三人中选择你最了解的一个,谈谈其入选《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的理由。
(2)汉代,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是如何确立的?
材料二 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不可移易,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言所行,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
——朱熹
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
——李贽《焚书·答耿中丞》
(3)根据材料二分析朱熹与李贽的观点有何不问?
材料三 观察下列图片
(4)右图所示两本著作体现了作者思想的什么特点?
材料四 下图分别是中日代表签订“二十一条”和袁世凯在天坛祭天。
分明挂了共和招牌,而国会议员居然大声疾呼,定要尊重孔教。……这腐朽思想布满国中,所以我们要诚心巩固共和国体,非得将这班反共和的伦理、文学等旧思想完全洗涮干干净净不可,否则不但共和不能进行,就是这块共和招牌也是挂不住的。
——《陈独秀文章选编》
(5)根据材料四说明新文化运动发生的背景。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美国学者迈克尔·H·哈特所著,苏世军、周宇翻译的《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湖北教育出版社)一书中,我国古代有七人入选。
请回答:
(1)从以上三人中选择你最了解的一个,谈谈其入选《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的理由。
(2)汉代,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是如何确立的?
材料二 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不可移易,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言所行,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
——朱熹
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
——李贽《焚书·答耿中丞》
(3)根据材料二分析朱熹与李贽的观点有何不问?
材料三 观察下列图片
(4)右图所示两本著作体现了作者思想的什么特点?
材料四 下图分别是中日代表签订“二十一条”和袁世凯在天坛祭天。
分明挂了共和招牌,而国会议员居然大声疾呼,定要尊重孔教。……这腐朽思想布满国中,所以我们要诚心巩固共和国体,非得将这班反共和的伦理、文学等旧思想完全洗涮干干净净不可,否则不但共和不能进行,就是这块共和招牌也是挂不住的。
——《陈独秀文章选编》
(5)根据材料四说明新文化运动发生的背景。
1915年一篇文章引用尼采的观点:“德国大哲学家尼采别道德为二类:有独立心而勇敢者曰贵族道德,谦逊而服从者曰奴隶道德。”并认为:“忠孝节义,奴隶之道德也。”该文的撰写者最有可能是
A.梁启超 | B.陈独秀 | C.孙中山 | D.毛泽东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魏源在《海国图志·叙》中指出:“不善师四夷者,外夷制之”“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又说:“是书何以作?曰为y以夷攻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材料二 1898年,张之洞发表《劝学篇》中说道:“中国之祸不在四海之外,而在九州之内”,宣传“民权之说,无一益而有百害”。他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材料三 新文化运动期间,陈独秀等人号召人们:“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说的囹圄”,提出“德先生”和“赛先生”的口号。他指出: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材料四 李大钊指出:俄国(十月)革命,“是立于社会主义上之革命”,是“世界人类全体的新曙光”。他号召人民向俄国学习。
—— 以上材料均摘自《中国近代史》(上)
请完成:
(1)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说明在认识近代中国面临的形势上两者有何不同?
(2)材料三较之材料一、二,其内容进步在哪里?
(3)材料三内容中有什么不足之处?
(4)材料四与材料三有什么联系和区别?有什么重大影响?
在钦命福建巡抚部大中丞徐继畲所著《瀛寰志略》中有这么一段话:“(此公)起事勇于胜广,割据雄于曹刘。既已提三尺剑,开疆万里,乃不僭位号,不传子孙,而创为推举之法,几于天下为公,乎三代之遗意。其治国崇让善俗,不尚武功,亦迥与诸国异。余尝见其画像,气貌雄毅绝伦。呜呼,可不为人杰矣哉!米利坚,合众国以为国,幅员万里,不设王侯之号,不循世袭之礼,公器付之公论,创古今未有之局,一何奇也!泰西古今人物,能不以其为称首哉!”徐继畲所指的这个人物是谁:
A.华盛顿 | B.杰佛逊 | C.林肯 | D.罗斯福 |
新文化运动前期文学家钱玄同主张废除汉字,走文字拼音化的道路
A.它是西方科学思想的直接反映 | B.这表现了绝对主义的认识倾向 |
C.它代表了中国文字的发展方向 | D.这是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继续 |
不同时期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的概括,反映着当代学人对历史发展方向的认识不断深化。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近二三十年来,多数学者注重从现代化角度研究中国近代史,认为中国的现代化就是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这是对1840年以来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的新概括。
20世纪80年以来,我国有些学者提出“现代化史观”。主张“从宏观历史学的角度,把现代化作为一个全球性大转变的过程,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工业社会转变的大过程,进行整体性研究”,涉及到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
(1)依据材料一的观点,你会对近代前期的哪些重要事件评价较高?同时任选中华民国成立后至新中国成立前的一件重要事件进行评价。
【材料二】 《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冲击及中国文明的嬗变》一文中说:“如果我们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洋务运动只不过剪断了一些枝叶,辛亥革命则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但是树断了,树墩还在,一般的树只要树墩还在,还是可以萌发的”。
(2)洋务运动“剪断了一些枝叶”表现在哪些方面?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是如何进行革命准备的?辛亥革命是如何将“大树”砍断的?
(3)革命派为什么没有挖掉“树墩”?何以见得“树墩还在,还是可以萌发的”?
【材料三】 陈独秀在《旧思想与国体问题》一文中指出:“要帝制不再发生,民主共和可以安稳……非先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洗刷干净不可”。
(4)陈独秀等人为了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洗刷干净进行了怎样的斗争?
【材料四】 西方史学界在20世纪70—80年代掀起了打破“西欧中心论”的世界历史编纂潮流,使世界历史的编纂学在总体上进人了全球文明史。它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愈来愈扩大,各民族的原始闲关自守状态则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此自发地发展起来的各民族之间的分工而消灭得愈来愈彻底,历史也就在愈来愈大的程度上成为全世界的历史。”
(5)上述观点是研究世界近代史的新观点。结合15世纪以来历史和材料说明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
美国历史学家马士在他的著作中介绍了英国人赫德对中国戊戌变法的看法,赫德的意见如下:皇帝的方向是正确的,但是他的顾问康有为和其他人等都缺乏工作经验,他们简直是以好心肠扼杀了“进步”。对赫德的评论认识正确的是
A.赫德揭示了维新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 |
B.赫德把维新变法失败的原因主要归咎于康有为等人的筹划失败 |
C.赫德认为宣统皇帝的改革方向是正确的 |
D.赫德认为维新变法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