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著名的福建土楼承启楼前有一副楹联:“一本所生,亲疏无多,何须待分你我;共楼居住,出入相见,最易结重人伦。”该联所体现的文化内涵源于下列哪一种制度:
A.郡县制 | B.分封制 | C.宗法制 | D.内外服制 |
中国古代讲究"同姓不婚"。已知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为婚姻(故称两姓联姻为"喜结秦晋之好"),而鲁晋两国不可通婚。结合所学关于"西周分封制"的知识,能够判断
①晋国是姬姓封国
②晋燕两国可以通婚
③晋宋两国可以通婚
④秦燕两国可以通婚
A. | ①②③ | B. | ①②④ | C. | ①③④ | D. | ②③④ |
“亲情是缘,相聚是缘”,这是自古以来就深存于每一个中国人心底的情结。追根
溯源,下列制度中与这种珍惜亲情、渴望相聚情结形成有密切关系的是
A.井田制 | B.分封制 | C.宗法制 | D.郡县制 |
据欧阳修《新唐书·宗室列传赞》记载:“然建侯、置守,如质文递救,亦不可一
概责也。救土崩之难,莫如建诸侯;削尾大之势,莫如置守宰……故王者视所救为之,勿及
于敝则善矣。”这段话反映的政治主张主要是
A.君王应注意“封建”与“郡县”相互平衡 |
B.郡国并行制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
C.郡县单轨比封建郡县双轨一体更有优越性 |
D.汉以来皇帝制度一直都有封建制相伴随 |
血缘关系是宗法制得以维系的重要因素。以下最能证明这一观点的是
A.《论语》载:“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 |
B.《说文解字》载:“宗,尊祖庙也……” |
C.《荀子·儒效篇》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 |
D.《左传》载:“故王臣公,公臣大夫……” |
2011年3月底,中国国家博物馆新馆开馆,“司母戊鼎”的标牌被改为“后母戊
鼎”。“司母戊鼎”的命名是郭沫若先生所为,他认为“司母戊”即为“祭祀母亲戊”。祭
祀祖先的传统起源于( )
A.分封制 | B.宗法制度 | C.集权制度 | D.礼乐制度 |
董仲舒认为孔子著《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 ( )
A. | 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 | B. | 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 |
C. | 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 | D. | 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 |
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孔子称赞管仲,是因为管仲辅佐齐桓公 ( )
①恢复了周礼
②尊崇周王,会盟诸侯
③实行"初税亩"
④北御夷狄,南制楚蛮
A. | ①② | B. | ①③ | C. | ②④ | D. | ③④ |
在商代,商王和许多邦国首领都称"王"。不过,商王不仅是本国君长,他还是邦国的 ( )
A. | 国主 | B. | 领主 | C. | 盟主 | D. | 君主 |
周襄王元年(公元前651年)夏,齐桓公在葵丘会盟诸侯,订立盟约。盟约中有“不能废嫡立庶,以妾为妻”的规定。该规定的根本目的是( )
A.提倡一夫一妻 | B.规范诸候们的婚姻 |
C.维护宗法制度 | D.维护母系家长的地位 |
《尚书·大传》说:“周公摄政,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作礼乐,七年致政成王”。对材料中四年建侯卫、六年作礼乐解读正确的是( )
A.建侯卫就是实行郡国制,制作礼乐就是为了维护郡国制 |
B.建侯卫就是实行分封制,制作礼乐是为了维护分封制形成的等级制度 |
C.建侯卫就是推行宗法制,制作礼乐用来代替分封制 |
D.建侯卫就是实行郡县制,制作礼乐是为了丰富周人的生活 |
二十世纪初的中国“当个人起来坚持自己作为国家的成员而非作为家族的成员之地位时,宗族社会便瓦解了”。造成所谓“宗族社会”瓦解的原因不包括( )
A.民族危机的加深 | B.西方民主思想的传入 |
C.宗法制及其观念的崩溃 | D.政治及思想解放运动的推动 |
《旧唐书列传第十八》载: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次子李世民发动政变,杀死太子李建成及其党羽,并逼高祖李渊退位,自己登基继位,史称“玄武门之变”。李世民的做法违反了( )
①宗法制
②“礼”
③“三纲五常”
④“民贵君轻”
A.②③④ | B.①③④ | C.①②③ | D.①②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