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公刘》曰:“食之饮之,君之宗之。”这与下列哪个制度的思想是相一致的( )
A.分封制 | B.宗法制 | C.郡国并行制 | D.中央集权制 |
由西周的宗法制和分封制可以得出的正确判断是当时( )
A.国家管理制度非常落后 |
B.宗法制与分封制相互矛盾 |
C.统治者利用血缘关系管理国家 |
D.国家政权由严密趋向松散 |
课堂上老师向同学们展示了《西周宗法制度示意表》,要求同学们依据表中信息去做些推论。有四位同学做出了如下四种推论,其中有违史实的是( )
A.宗法制度下统治阶级内部政治等级尊卑有序 |
B.用嫡长子继承制解决统治者的权力继承问题 |
C.西周宗法制下女性不享有各阶层的继承权 |
D.受封者在各自受封区域内享有土地所有权 |
《中国太百科全书》中写道:“中国古代社会中凭借血缘关系对族人进行管辖和处置的制度……与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宗族组织相配合,是统治阶级维护政治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这说明宗法制( )
A.有效维系了西周统治秩序的稳定 | B.按照宗族组织原则组建地方政权 |
C.体现了血缘关系同政治关系的结合 | D.实现了国家政治权力的高度集中 |
春秋时期,宋楚两军对垒,宋军不乘时出击而大败。国人归咎于宋襄公,襄公辩称:“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其中“亡国”的“国”指( )
A.夏 | B.商 | C.西周 | D.宋 |
《史记》记载,刘邦称帝之后以旧礼尊其父,有人劝说刘父:“今高祖虽子,人主也,太公虽父,人臣也。奈何令人主拜人臣!如此则威重不行”。此后其父以尊礼待刘邦。从文中可以看出( )
A.刘邦违背了纲常伦理 | B.宗法关系要服从于君权 |
C.汉初宗法制趋于崩溃 | D.君臣关系等级森严 |
祠堂是族人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在古代中国封建社会里,一个村落往往生活着一姓家族或几姓家族,他们建立自己的家庙以祭祀祖先。这种传统来自于( )
A.分封制 | B.宗法制 | C.井田制 | D.嫡长子继承制 |
关于西周灭亡的原因,司马迁认为是“烽火戏诸侯”;学者李峰综合运用考古发现、铭文和文献记录,同时又联系当时的地表形态特征,认为西周的衰落是由西周国家的基本统治结构决定的,其灭亡的外部原因主要是西北地区少数部族的侵略。对二者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
A.司马迁的观点属内因决定外因论,符合历史事实 |
B.李峰的观点有考古发现及文献记录为依据,其他史学家必然接受 |
C.两人从不同的角度探讨西周灭亡的原因,均有一定道理 |
D.由于年代久远,两人的观点都是主观臆断,不足为信 |
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故天子诸侯之传世也,继统法之立子与立嫡也……立贤之利过于立嫡,人才之用优于资格,而终不以此易彼者,盖惧夫名之可藉,而争之易生,其弊将不可胜穷。”王国维这段话的主要说明了( )
A.嫡长子继承制的特点 |
B.嫡长子继承制是历史的继承 |
C.嫡长子继承制的弊端 |
D.嫡长子继承制的优越性 |
唐代柳宗元在《封建论》一文中认为:“封建非圣人之意也,势也。”对于文中“势”的理解正确 的是( )
A.西周初年的复杂局面 |
B.强大的贵族势力 |
C.日益强化的皇权 |
D.唐朝强盛的国力 |
现在的山东有“齐鲁大地”之称,湖北被称为“荆楚大地”,江浙则被称为“吴越之地”。这些名称的历史渊源最早可上溯到( )
A.大禹治水 | B.商朝的宗法制 | C.西周分封 | D.汉朝设郡县 |
以下关于东周前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大肆分封诸侯导致王室衰微 | B.周天子已经失去天下共主的名分 |
C.诸侯国凭实力改变领土格局 | D.县郡行政区基本取代了贵族食邑 |
《礼记•表记》说:“夏道尊命,殷人尊神,周人尊礼。”对周人“尊礼”理解正确的是( )
A.否定天命神权,重视伦理道德 | B.以人为本,创立完整的礼仪制度 |
C.以礼乐制度维护宗法分封制度 | D.反对暴政,以儒家思想治理天下 |
商鞅一人多姓。据《姓纂》载:“秦有卫鞅,受封于商,子孙氏焉。”其中“商”姓来源于 ( )
A.所任官职名 | B.所在地方的地名 |
C.母亲的族姓 | D.因功得到的封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