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把商贵族微子启分封到宋,同时又在宋周围分封同姓诸侯。周公这样做的目的是( )
A.与商贵族共掌天下 | B.拉拢并控制商贵族 |
C.巩固中央集权体制 | D.确立自己的专制权威 |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前,而不像西方那样,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后。中国人重视姓氏的现象主要反映出( )
A.男尊女卑思想严重 | B.个人观念的淡漠 |
C.家族宗法观念浓厚 | D.专制王权的强大 |
北京广安门桥北的有个蓟城纪念柱。《礼记》载:“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与蓟城建立相关的制度是( )
A.禅让制 | B.井田制 | C.分封制 | D.郡县制 |
汉代以来,某地出土了数以千计的青铜重器,青铜铭文多涉及诸侯战争、土地交换等内容。学者推断此地应是( )
A.夏人的活动地域 | B.周朝的重要都城 |
C.秦朝的阿房宫遗址 | D.汉初同姓王的封国 |
西周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下列省、自治区中,其简称源自西周封国国名的是( )
A.河南、河北 | B.湖南、湖北 |
C.山东、山西 | D.广东、广西 |
黄仁宇说:“过去曾有不少读史者,以光绪帝不能毅然下决心清算慈禧太后为撼。殊不知皇帝之存在,并非因籍之以富国强兵,而是君临天下,作忠臣孝子的表率。要是他放弃了传统的使命,也等于否定了本身所扮演的角色。”他认为,制约光绪没能“清算”慈禧太后的主要原因是( )
A.性格怯懦 | B.清朝祖制 |
C.君主制度 | D.宗法制度 |
据清人顾栋高统计,春秋一代,国君被杀的有33位,周天子被赶出国都的有3人。诸侯国君被赶下台的有12君,卿大夫据封地叛国有6人,以武力从外面打进国都夺权有3起。材料现象最能说明( )
A.周天子丧失“共主”地位 | B.宗法制度遭到严重的破坏 |
C.诸侯间争霸战争日趋激烈 | D.分封制已不适应形势需要 |
西周时期,“‘宗’原先握有的那些权渐渐于无形中转移给了‘君’,而成为‘君有合族之道’。君权既并吞了宗权,于是形成君不见宗的‘有君无宗状态’。”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君权与宗权合并,形成中央集权体制 |
B.扩充以君权为中心的宗法封建制 |
C.周天子的权威得以强化,宗法制消亡 |
D.分封制度随着君权的加强而消弭 |
“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出自《论语·尧曰》。西周分封的诸侯国中体现了这一思想的是( )
A.晋 | B.齐 | C.宋 | D.燕 |
九是中国古代最高统治者的专属数字。西周时期只有天子可用九鼎,后世只有皇帝的龙袍可绣九条金龙,明清时期只有皇宫屋檐可有九只吻兽。与此直接相关的制度是( )
A.分封制 | B.宗法制 |
C.礼乐制 | D.九品中正制 |
卢龙县被中国民协命名为“中国孤竹文化之乡”,孤竹国是商汤灭夏后所封的诸侯国。西周时期孤竹国归属周朝。孤竹国与周天子的关系不包括( )。
A.定期朝见周天子 |
B.按期向周天子缴纳贡赋 |
C.当地长官由周王任免,不得世袭 |
D.周天子承认孤竹国君在国内的世袭统治权 |
一位西方学者说:“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前,而不像西方那样,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后。”中国人强调姓而忽视名所反映的实质是( )
A.个人观念淡漠 | B.男尊女卑思想严重 |
C.宗法观念浓厚 | D.儒家伦理道德强大 |
据《春秋》记载,在242年间鲁国国君朝贡周王3次,朝贡齐国11次,朝贡晋国20次,朝贡楚国2次。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是:( )
A.分封制逐渐瓦解 |
B.各诸侯国之间联系紧密 |
C.周天子成为“天下共主” |
D.周王未能实现高度集权 |
有学者指出:“商代邑中居民,甲骨文称为‘邑人’,通常以氏族组织相集约。”如河南偃师城,“邑中居民各成体系,保持着以族为纽带的较严密分片分等级的居住形式。”该材料能够反映的是( )
A.商代已经实行宗法制度 |
B.商代社会组织的基本单位是氏族 |
C.商代社会各阶层等级差距明显 |
D.商代平民多居住于城市 |
反映我国禅让制被世袭制度所代替的史料是( )
A.《国语》中记载“防风后至,禹杀而戮之” |
B.《越绝书》“禹穴之时,以铜为兵” |
C.《左传》“茫茫禹迹,划为九州” |
D.《礼记》“天下为家…大人世及以为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