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仁宇说:“过去曾有不少读史者,以光绪帝不能毅然下决心清算慈禧太后为撼。殊不知皇帝之存在,并非因籍之以富国强兵,而是君临天下,作忠臣孝子的表率。要是他放弃了传统的使命,也等于否定了本身所扮演的角色。”他认为,制约光绪没能“清算”慈禧太后的主要原因是( )
A.性格怯懦 | B.清朝祖制 | C.君主制度 | D.宗法制度 |
(西周)时期,“‘宗’原先握有的那些权渐渐于无形中转移给了‘君’,而成为‘君有合族之道’。君权既并吞了宗权,于是形成君不见宗的‘有君无宗状态’。”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君权与宗权合并,形成中央集权体制 |
B.扩充以君权为中心的宗法封建制 |
C.周天子的权威得以强化,宗法制消亡 |
D.分封制度随着君权的加强而消弭 |
“从理论上讲,秦汉以后的皇帝跟西周和西周之前的王有着本质的区别,他不是天下的共主而是独主,是国家唯一的君主。”“独主”与“共主”的本质区别在( )
A.权利是否世系 | B.是否直接控制地方 |
C.称呼上的不同 | D.是否掌握军队权力 |
历史典故反映时代的变化。从“楚庄王问鼎”到“三家分晋”、“田氏伐齐”反映出那个时代( )
A.国家逐渐走向统一 | B.宗法分封制逐渐瓦解 |
C.分封制日渐巩固 | D.血缘政治及其兴盛 |
“同姓则同德,同德则同心”,这是中国几千年宗法社会所衍生的传统观念,这说明宗法制( )
A.以宗教信仰为纽带 | B.以家族血缘为纽带 |
C.以活动地域为纽带 | D.以土地财产为纽带 |
周以少数人口征服了中原以及今日华北的主要地区,经过“三监之乱”,不能不“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由此可见西周分封诸侯的目的是( )
A.分戍驻防、拱卫王室 |
B.防止集中、分而治之 |
C.分层统治、方便管理 |
D.明确等级、防止僭越 |
《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下列对此解读错误的是( )
A.西周的国姓为姬 |
B.周初分封对象都是亲族 |
C.西周实行分封制 |
D.周公对分封制贡献重大 |
西周的礼乐文明造成了中国古代国家的宗法专制特征,依靠族权和政权的结合来实现宗法专制。于是传统文化便有了伦理政治化和政治伦理化的倾向,家国同构,父为家君,君为国父,这样也就有了求忠臣于孝子之门的说法。在这种文化影响下产生的制度是( )
A.军功爵制 | B.察举制 |
C.九品中正制 | D.科举制 |
周代的棺椁制度有着明确的规定:“天子棺椁七重,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考古发掘研究表明,有些大、中型墓,在椁室内置双重棺,可见记载大体上是可信的。随葬数量也是从天子到士依次递减。材料反映出的西周最主要的特点是( )
A.政治上实行分封制 |
B.西周社会的宗法色彩浓厚 |
C.贵族集团内部等级严格 |
D.贵族阶层生活腐化、政治黑暗 |
堂联是我国一种体现家族文化种类的对联,主要用于家族祠堂,其内涵多为家族寻根追祖、表彰先贤、训勉后人等。与这一文化现象相关的是( )
A.宗法制 | B.分封制 | C.礼乐制度 | D.中央集权制度 |
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不仅是周朝分封制的基础,对后世也有深刻影响。这表现在( )
A.一夫多妻习俗长期延续 |
B.诸子平等的财产继承权 |
C.皇位继承“立嫡不以长” |
D.婚姻中的“门当户对” |
西周时期某诸侯年轻时购买一女,生子甲。三年后正式娶另一诸侯之女为妻,先后生子乙、丙。以后又以数女充实后宫,生子丁等十余人。根据西周制度,请你判断,该诸侯死后,能合法继承其位的应该是( )
A.甲 | B.乙 | C.丙 | D.丁 |
据考证,中国人在五千年的父系社会就有了姓氏,源于居住村落、部落、君主封地等。据此判断“宋”姓源于( )
A.居住封地 | B.帝王赐姓 | C.居住村落 | D.生活部落 |
中国古代讲究“同姓不婚”。已知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为婚姻(故称两姓联姻为“喜结秦晋之好”),而鲁晋两国不可通婚。结合所学关于“西周分封制”的知识,能够判断
①晋国是姬姓封国 ②晋燕两国可以通婚 ③晋宋两国可以通婚 ④秦燕两国可以通婚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②③④ | D.①③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