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西周一诸侯的妻室和子嗣状况见下表,能继承该诸侯爵位的应是( )
子嗣 |
|
妻(正配) |
A.二哥(20岁) B.四弟(15岁) |
妾一(侧室) |
C.大哥(23岁) |
妾二(侧室) |
D.三哥(18岁) |
|
|
西周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下列省、自治区中,其简称源自西周封国国名的是( )
A.河南、河北 | B.湖南、湖北 |
C.山东、山西 | D.广东、广西 |
假设甲、乙、丙、丁四位同学回到商周时代,请判断哪位同学被封为诸侯王的可能性小( )
A.甲同学成为商朝末年的贵族,曾带兵帮助周部落 |
B.乙同学做了商朝末年的平民,才能、人品俱佳 |
C.丙同学带兵攻打商纣王,立下汗马功劳 |
D.丁同学成了西周王族成员,整日无所事事 |
福建土楼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在著名的承启楼前有一幅楹联:“一本所生,亲疏无多,何须待分你我;共楼居住,出入相见,最易结重人伦”。该联所体现的文化内涵源于下列哪一种制度
A.郡县制 | B.分封制 | C.宗法制 | D.内外服制 |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中国人的姓氏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前,而不像西方那样,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后。”中国这种重血源、尊祖先的姓名结构,它应该源于:
A.王位世袭制度 | B.分封制度 |
C.宗法制度 | D.礼乐制度 |
费孝通说:“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的同心圆波的性质……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他描绘的中国乡土社会组织体系是( )
A.“家国同构”理想的表现 |
B.宗法制度文化的反映 |
C.“三纲五常”原则的体现 |
D.分封制森严等级的反映 |
《吕氏春秋·慎势》:“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不使大夫疑焉,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疑生争,争生乱,是故诸侯失位则天下乱,大夫无等则朝廷乱,妻妾不分则家室乱,嫡孽无别则宗族乱。”材料说明宗法制( )
A.有利于处理君臣关系 |
B.有利于保障贵族和平民的利益 |
C.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 |
D.有利于消除社会动乱与民族纷争 |
春秋时期,由“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变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这种现象主要反映了( )
A.周天子失去了军事力量 |
B.周天子将权力下放到诸侯国 |
C.周天子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
D.诸侯国帮助周天子巩固地位 |
春秋时期的政治家管仲在《管子•乘马数》中说:“若岁凶旱水佚(水灾),民失本,则修宫室台榭,以前无狗、后无彘(猪)者为庸(劳力)。故修宫室台榭,非丽其乐也,以平国灾也。”这表明他主张
A.以工代赈,体恤民生 | B.追求华美,善用民力 |
C.修筑宫室,祈求免灾 | D.重本抑末.刺激生产 |
依据西周礼制,天子殉葬用鼎九个,诸侯七个。春秋时期,在诸侯墓葬中出现了用九鼎的现象。这反映当时社会最重要的变化是
A.贵族生活更加腐化 | B.当时人们更加迷信 |
C.分封制遭到严重破坏 | D.青铜器铸造业有了较大发展 |
“今夫封建者,继世而理;继世而理者,上果贤乎,下果不肖乎?则生人之理乱未可知也。将欲利其社稷以一其人之视听,则又有世大夫世食禄邑,以尽其封略,圣贤生于其时,亦无以立于天下,封建者为之也。岂圣人之制使至于是乎?”根据以上材料,作者认同的是
A.分封制 | B.郡县制 | C.郡国并行制 | D.宗法制 |
有史料曰:“故天子有田以处其子孙,诸侯有国以处其子孙,大夫有采邑处其子孙,是谓制度”。由此可见该制度( )
A.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 | B.确立了中央集权制 |
C.使土地、政权和血缘结合 | D.扩大了国家疆域 |
有学者把文字的发明作为文明出现的标志之一。作为史料,下列所选取的一组甲骨文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代的( )
A.分封制 | B.宗法制 | C.郡县制 | D.郡国并行制 |
在西周初年,下列哪个人被封为诸侯王的可能性最小( )
A.甲是商朝末年的贵族,带兵抵抗周部落进攻,兵败后降周 |
B.乙是西周王族成员,整日无所事事 |
C.丙带兵攻打商纣王,为周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 |
D.丁是商朝末年的平民,才能、人品俱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