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殷本纪》载:“自仲丁(商朝第十代国君)以来,废嫡而更立诸弟子,弟子或争相代立”,从而造成“比九世乱”、“诸侯莫朝”的局面。西周为改变这一状况而实行
A.井田制 | B.分封制 |
C.嫡长子继承制 | D.中央集权制 |
孔子曾说:殷商继承了夏朝礼法,根据白己本朝代的实际情况作出增减。周朝继承了殷商的礼法,又根据自己朝代的实际情况作出增减。这说明夏商周三代
A.都以礼为治国之本 | B.礼法始终保持一致 |
C.礼法制度各有特色 | D.统治区域不同 |
唐代文学家柳宗元说:“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材料中的两个“制”分别是( )
A.分封制和郡县制 |
B.宗法制和郡县制 |
C.分封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
D.宗法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
研究民俗的学者都注意到中国的亲属称谓系统十分繁复精细,如男性长辈称伯父、叔父、舅父、姑父、姨父等;女性长辈称伯母、婶母、舅母、姑母、姨母等。这种不厌其烦的称谓方式,实际上反映了( )
A.“家国一体”观念的影响 |
B.“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排他心理 |
C.尊崇血缘亲疏宗族观念的影响 |
D.尊卑贵贱等级观念的思想盛行 |
据《史记》记载,公元前544年,“齐相庆封有罪,自齐来奔吴。吴予庆封朱方(县名,后改名为丹徒)之县,以为奉邑,以女妻之,富于在齐”。材料反映了春秋时期( )
A.分封制全面崩溃 | B.宗法制荡然无存 |
C.郡县制初现雏形 | D.实行郡国并行制 |
“其一为土地属于天子或诸侯,大贵族可以把土地封与小贵族,但不得买卖,百姓黎民更不得私有。其二是居统治阶层的贵族实行世袭制,黎民百姓不能进入统治阶层。”材料反映的是( )
A.王位世袭制 | B.分封制 |
C.宗法制 | D.内外朝制 |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重要的社会转型时期。这一时期( )
A.周天子权威日渐衰微 | B.铁犁牛耕已经普及 |
C.文人画盛行于世 | 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西周建立以后,在延续前代制度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的完善与创新,以便达到“天下归周”、“天下归宗”和“天下归心”的目的。下列与“天下归心”相对应的是
A.世袭制 | B.分封制 | C.礼乐制 | D.宗法制 |
《诗·商颂·殷武》说道:“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曰商是常。” 材料所强调的主要是( )
A.夏王朝所创立的朝贡体制 |
B.商朝实行分封制维护商朝秩序 |
C.商王朝承袭夏制 |
D.宗法制在汤时期出现 |
《大清会典事例》规定:“嗣后凡遇凶恶不法之人,经官惩治,怙恶不悛,为合族之,所共恶者,准族人鸣之于官,或将伊流徙远方,以除宗族之害。或以家法处治,至于身死,免其抵罪。”该规定表明( )
A.宗族成为基层行政机构 |
B.宗法制是清朝政治制度的基石 |
C.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强化 |
D.宗族具有维系地方稳定的作用 |
《礼记·礼器》云:“太庙之内敬矣。君亲牵牲,大夫赞币而从。君亲制祭,夫人荐盎。君亲割牲,夫人荐酒。”材料中“君”的行为意在
A.表达对周王虔诚和崇敬 |
B.突显自己特殊政治地位 |
C.强化皇权神圣不容僭越 |
D.彰显家国一体祥和精神 |
据《史记》载:一日,魏太子下车,向一位新贵——宫廷文士田子方致意,竟未得到回礼。太子问:“究竟富贵者还是贫贱者应当骄傲?”田子方答:“贫贱者。”并解释,他随时都能在别国宫廷上被派上用场。这可以用来证明当时( )
A.贫贱者的社会地位普遍得到提高 |
B.各诸侯国都重用贫贱者 |
C.分封制开始走向解体 |
D.社会上一些阶层的地位在发生变化 |
“分封制同时给予中央集权和地方势力以合法性,至于哪种势力能够在激烈的政治搏斗中获胜,那就完全要看它的实力了。”下列地方势力的行为具有当时社会“合法性”的是
A.周显王三十五年,齐侯因齐自称为齐威王 |
B.楚庄王问“鼎之大小轻重” |
C.秦穆公加征鱼盐税收 |
D.“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
农村亲属称谓是以辈分划分的,不受年龄限制,常常会有长胡子的孙子或怀抱着的爷爷。出现这一现象的根源是( )
A.分封制 | B.宗法制 | C.郡县制 | D.礼乐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