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这一变化表明,西晋时
A. | 养子亲子权利相同 | B. | 血缘亲情逐渐淡化 |
C. | 宗族利益受到保护 | D. | 儒家伦理得到强化 |
最早“使儒家的伦常政治纲领有了一个系统论的宇宙图式作为基石,使《易传》、《中庸》以来儒家所向往的‘人与天地参’的世界观得到了具体的落实,完成了自《吕氏春秋·十二纪》起始的、以儒为主、融合各家以建构体系的时代要求”的思想家是
A.荀子 | B.董仲舒 |
C.朱熹 | D.王夫之 |
钱穆说:“从汉代起,我们可以说中国历史上的政府,既非贵族政府,也非军人政府,又非商人政府,而是一个‘崇尚文治的政府’,即‘士人政府’。”“士人政府” 的形成主要影响是
A.政权开放 | B.商业发展 |
C.儒学受抑 | D.武功增强 |
“皇帝向皇太后下跪,曰以孝治国;皇后向皇帝下跪,曰夫为妻纲”的现象反映了
A.井田制的瓦解 | B.儒家成为主流思想 |
C.百家争鸣的出现 | D.中央集权受到冲击 |
西汉文景时期的《淮南子》认为:法能诛杀不孝的人,但不能使人人成为孔子曾子;法能处罚窃盗者,但不能使人人拥有伯夷那样高尚的道德。对作者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A.秦亡是由于未贯彻法家的思想 | B.儒家学说成为统治者的正统思想 |
C.秦朝治国的法家思想受到质疑 | D.法家学说无益于国家的有效治理 |
《尚书·召诰》说:“有夏服(受)天命。”周代铜器“毛公鼎”铭文记载:“丕显文武,皇天宏厌厥德,配我有周,膺受天命”。这一政治理论的思想核心是
A.天人感应 | B.君权神授 | C.天人合一 | D.敬天保民 |
孟子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君权神授”,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以下的解释正确的是
A.孟子、黄宗羲都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 |
B.三种主张都与当时社会状况密切相关 |
C.三种主张都遭到当时统治集团的轻视 |
D.三种主张都反映社会转型时期的剧变 |
董仲舒认为“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反映了“天人感应”的思想②意图是规劝皇帝要行仁政
③带有浓厚迷信思想④为维护君主的统治服务
A.①②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③④ |
“王者配天,谓其道。天有四时,王有四政,若四时,通类也,天下所同有也。庆为春,赏为夏,罚为秋,刑为冬。庆赏罚刑之不可不具也,如春夏秋冬不可不备也。”以上反映的是( )
A.春秋时期的道家思想 | B.战国时期的法家思想 |
C.汉初“无为而治”的思想 | D.汉武帝时期的儒家思想 |
近代学者陈寅恪说:“佛教经典云‘佛为一大因缘出现于世。’中国自秦以后,迄于今日,其思想演变之历程,至繁至久,要之,只为一大事因缘,即新儒学之产生及其传衍而已。”下列各项中符合陈寅恪所说的“新儒学”的是
A.建构起天人一体的系统图式 | B.形成了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潮 |
C.为汉唐大一统奠定思想基础 | D.构造起人伦核心的儒学体系 |
董仲舒主张“限民名田,以澹(赡)不足”,“塞兼并之路”。这表明董仲舒
A.继承了儒家的民本思想 | B.反对土地私有制 |
C.初步提出了社会保障思想 | D.主张建立平均主义社会 |
夏曾佑指出:“汉武帝以后独尊儒术之动机,非有契于仁义恭俭,实视儒术为最便于专制之教耳”。儒术哪些思想迎合了汉武帝的专制需要?
①仁义恭俭②“君权神授”③“天人感应”④ “三纲五常”
A.①② | B.②③ | C.②④ | D.③④ |
董仲舒新儒学认为“受命于君,天意之所予也”,但也主张“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对其内涵理解最准确的是
A.主张“君权神授”,迷信思想没有价值 |
B.彻底和先秦儒学决裂,抛弃“为政以德” |
C.强化君主专制同时主张人君“行仁政顺天道” |
D.主张“顺应天命”,实行“无为而治” |
“仁政”是儒家思想重要内容,董仲舒提倡的“天人感应”继承了这一思想的表现是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B.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
C.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 D.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