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这反映了秦汉以后( )
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 |
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 |
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 |
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 |
《史记•高祖本纪》记载,“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姓刘氏,字季。父曰太公,母曰刘媪。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於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明代王文禄所撰的《龙兴慈记》记载了朱元璋诞生时的异象:圣祖始诞,屋上红光烛天,皇觉寺僧见之惊疑回禄也。明发扣问,告以诞。又记了朱元璋父亲死后“天葬”的情景:仁祖崩,太祖舁至中途,风雨大作,索断,土自壅为坟。这里面渗透着何种思想( )
A.鬼神迷信 |
B.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
C.神创论 |
D.天赋人权“萧何定法律,明白又整齐” |
秦代焚书禁学和汉代独尊儒术采用的手段大相径庭,秦代重在“禁”,汉代重在“尊”,但两者反映的本质问题是相同的,即( )
A.文化氛围由生动活跃转为死气沉沉 |
B.文化内容由综合宽容转向专制 |
C.文化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 |
D.为不同思想留下适度发展的空间 |
董仲舒为儒学增加了“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的内容,皇帝的下列行为不属于对这一理论应用的是( )
A.皇帝即位要举行祭天仪式 | B.“奉天承运”是诏书中的常用语 |
C.把自然灾害与天意相结合 | D.确立“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 |
董仲舒再三提醒君主,在利益之上还有正义,在力量之上还有良心,在权力之上还有“天”在临鉴。这反映了知识阶层( )
A.积极倡导“君权神授” |
B.希望君主实行“仁政” |
C.喜欢空谈纲常伦理 |
D.为“独尊儒术”不择手段 |
秦始皇实行“焚书坑儒”,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二者的根本着眼点是( )
A.压制知识分子 | B.加强君主专制 |
C.完善法律机制 | D.区别对待古代文化 |
据学者考证,汉代已可种植反季节蔬菜,但当时有人认为这种做法违反自然节律,会导致灾异。这种看法的理论基础是( )
A.勤俭节约 | B.天人感应 |
C.重农抑商 | D.格物致知 |
“王者配天,谓其道。天有四时,王有四政,若四时,通类也,天人所同有也。庆为春,赏为夏,罚为秋,刑为冬。庆赏罚刑之不可不具也,如春夏秋冬不可不备也”。以上材料反映的思想属于( )
A.春秋时期孔子的天命观 | B.战国时期苟子的自然观 |
C.西汉董仲舒的新儒学 | D.宋朝程朱理学 |
山东素有“齐鲁之邦”之称,这与西周的分封制有关,但山东的简称是鲁,而不是齐。关于是鲁不是齐的原因,下列解释最合理的是
A.鲁国的历史更为悠久 | B.受宗法制正统观念影响 |
C.受到历代帝王推崇的孔子为鲁国人 | D.由分封制等级体系决定 |
2010年1月15日下午15时31分左右(北京时间)出现了号称“千年最长日环食”的天象奇观。历史上,西汉宣帝年间发生一次日食时,使汉宣帝即刻下诏说:“皇天见异,以戒朕躬,是朕之不逮、吏之不称也。”汉宣帝的认识和做法体现了哪种主张( )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B.大一统 |
C.君权神授 | D.天人感应 |
董仲舒再三提醒君主在利益之上还有正义,在力量之上还有良心,在权力之上还有“天”在临鉴。宣传君主政令失误、不尊道德、不行仁义,“天”就会以灾异示警,其实就是在权力已经无限的君主之上再安放一个权力更加无限的“天”。这带来的直接效果是( )
A.制约了君主的专制权力 | B.体现了儒家思想的新发展 |
C.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加强 | D.形成“天人合一”的哲学观 |
有史学家认为:汉武帝时,儒学家开始使儒学走上了宗教化的道路,成为“儒教”。“儒家内部出现了第一个神学家”。这种观点认为 ( )
A.汉武帝发展完善了儒家思想 |
B.汉代经学神秘化趋势明显 |
C.董仲舒彻底否定了先秦儒学 |
D.汉代儒学家重视考据、训诂 |
观察下面图场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这一现象最早应该出现在汉武帝时期 |
B.代表了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方向 |
C.这一局面的出现推动了儒学的传播和发展 |
D.“讲经”主要是讲儒学《四书》 |
董仲舒的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的主要区别在于
①带有神秘色彩,打上了“天”的印记
②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糅合其他学派思想
③强调仁政,反对暴政
④思想保守,主张“法先王”
A.①②③ | B.①②③④ | C.①② | D.①②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