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天谕等著作的《中华文化史》指出:“董仲舒是自汉代以来最有影响的思想家之一,……我们民族性格中的封闭自我,因循守旧等等劣根性,都与之直接相关。”其表述的观点是( )
A.否定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 |
B.否定董仲舒的“君权神授”主张 |
C.否定董仲舒的“大一统”学说 |
D.否定董仲舒关于“三纲五常”的学说 |
董仲舒认为“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反映了“天人感应”思想 ②意图是规劝皇帝要行仁政 ③带有深厚迷信思想 ④为维护君主的统治服务
A.①②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③④ |
《汉书·元帝纪》载:宣帝曾训斥太子与儒生关系过于密切:“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宣帝的“自有制度”实质是
A.仁政爱民 | B.无为而治 | C.严刑峻法 | D.儒表法里 |
道家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虽为显学,却未被统治者所采纳。西汉初年,黄老学说却成为统治者治国的指导思想。这主要表明( )
A.道家思想具有一定的功利性 |
B.春秋战国时期统治者未发现道家思想的价值 |
C.道家思想具有出世与入世的双重功效 |
D.社会环境改变着道家思想的地位 |
下图是某同学的历史课堂笔记,记录了一历史事件的重要信息。他的学习内容最有可能是( )
A.孔子创办私学 |
B.齐国设“稷下学宫” |
C.汉武帝设立太学 |
D.隋朝开创科举制 |
汉朝建立之初,大臣陆贾经常给刘邦讲儒家经典,刘邦很反感,认为自己的天下“马上得之,安事《诗》《书》?”;陆贾反问:“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刘邦听后认为很有道理,于是让陆贾撰写《新语》,讨论“行仁义,法先圣”的道理。这反映了当时( )
A.儒家思想已成为统治思想 |
B.有人主张用儒家治理社会 |
C.军事无益于维护国家统治 |
D.《诗》《书》已成为统治工具 |
我国古代有一位学者,运用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理论,为君主专制统治提供了“天命攸(所)归”的神学依据。该学者应该是 ( )
A.韩非子 | B.孟子 | C.董仲舒 | D.朱熹 |
秦始皇焚书,只有医药、卜筮、种树等书籍不在禁、焚之列,焚书之后又坑儒以警告天下,到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充分说明( )
A.政治制度决定文化的命运 |
B.专制统治空前强化 |
C.文化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 |
D.主流文化被否定和限制 |
梁漱溟在《中国文化要义》中认为:“中国文化以周孔种其因,至秦汉收其果,几於有一成不变之观。”这里所指的“一成不变之观”是
A.宗法血缘关系 | B.儒家传统道德 |
C.君权神授思想 | D.法家治国精髓 |
《董学特性新论》一书指出:“正如周桂钿先生所说,为统治者服务未必就是罪过,这主要取决于统治者的性质。武帝时西汉王朝正处于上升时期,有一定进步性。”在这里,作者引用周桂钿先生的说法,最有可能得出的结论是
A.应该肯定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 |
B.应彻底否定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思想 |
C.儒家学说只为统治阶级上升时期服务 |
D.周桂钿先生说法用意是全面继承董仲舒新儒学 |
董仲舒在《举贤良对策》中说:“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他提出这一主张的根本目的是
A.遏制学术自由 | B.加强中央集权 |
C.提高儒学地位 | D.统一思想文化 |
西汉中期,统治者对救灾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导致这一现象的思想因素是( )
A.墨子“兼爱”思想 | B.孟子“性善论” |
C.老子“无为”思想 | D.董仲舒“天人感应”学说 |
江都(今扬州)王刘非是汉武帝的同父异母兄,骄横好胜。汉武帝为教育、引导刘非,任命董仲舒为江都相。根据所学知识,你认为董仲舒用以引导刘非的学说主要是( )
A.“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
B.“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 |
C.“其(君)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足以贼民者,天夺之” |
D.“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
学者余英时认为:从政治史的观点来看,我们不能轻率地断定自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后,中国已变成了一个“儒家国家”。在此,他强调的是( )
A.汉代儒法道相互影响相互争衡 |
B.汉代儒家明显具有法家化倾向 |
C.儒教在汉代未能占据主流地位 |
D.法家对汉代仍然具有重大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