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时,一大夫随汉武帝外出打猎,汉武帝得到一头小鹿,交给大夫带回,路遇母鹿,两鹿互相哀鸣,大夫便放了小鹿。董仲舒断曰:“中感母恩,虽废君命,徙之可也”,对大夫减轻了处罚。董仲舒断案体现的思想是( )
A.德主刑辅 | B.君权神授 | C.天人感应 | D.三纲五常 |
儒家思想之所以能在汉代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主要原因是( )
A.董仲舒对儒家思想作了发展 |
B.儒家思想适应了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 |
C.儒家思想被广泛传播 |
D.儒家成为士人走上仕途的必经之路 |
汉武帝根据董仲舒的建议,兴办太学。下列哪项关于太学的表述不正确( )
A.太学生员为博士弟子,一律由儒家五经博士负责教授 |
B.太学生经考试合格后即可到政府任官 |
C.太学只有贵族官僚子弟可入读 |
D.太学的兴办,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
《史记》载:汉武帝时,“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该材料主要表明
A.汉武帝广泛吸纳人才 | B.平民将相大量涌现 |
C.儒学在民间开始兴起 | D.儒学地位显著提高 |
《唐律疏议·名例》篇中说:“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两者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对这句话的本质解读准确的是( )
A.德礼是政教的根本,刑罚是政教的辅从 |
B.德礼和刑罚相结合,构成完美的唐朝法 |
C.唐律融合儒法思想,重视道德教化作用 |
D.唐律以教化为目的,体现德主刑辅特点 |
古代治国讲“帝道”(尧舜禹汤治理之道)、“王道”(德政)、“霸道”(法家)。融合此“三道”思想且被当朝统治者采用的是( )
A.孟子的民本思想 | B.荀子的政治思想 |
C.董仲舒的新儒学 | D.二程朱熹的理学 |
董仲舒说:“天有阴阳,人亦有阴阳。……故曰:以类合之,天人一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他的这一思想主张( )
A.糅合了法家的法治思想 | B.强调维护等级秩序的重要 |
C.宣扬天理为万物的本原 | D.意在约束君主的政治行为 |
董仲舒说:“天有阴阳,人亦有阴阳。……故曰:以类合之,天人一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他的这一思想主张( )
A.糅合了法家的法治思想 | B.强调维护等级秩序的重要 |
C.宣扬天理为万物的本原 | D.意在约束君主的政治行为 |
“王者配天,谓其道。天有四时,王有四政,若四时,通类也,天人所同有也。庆为春,赏为夏,罚为秋,刑为冬。庆赏罚刑之不可不具也,如春夏秋冬不可不备也。”以上反映的思想始于( )
A.战国时期的法家思想 |
B.汉初“无为而治”的思想 |
C.汉武帝时期的儒家思想 |
D.宋朝程朱理学 |
“学术界论述董仲舒思想的政治性时,往往侧重于它对现实政权的维护和巩固……对这一点批判有余而肯定不足。正如周桂钿先生所说,为统治者服务未必就是罪过,这主要决定于统治者的性质。汉武帝时西汉王朝正处于上升时期,有一定进步性。”在这里作者引用周桂钿先生的说法,最有可能想要得出的结论是( )
A.肯定董仲舒大一统思想的时代价值 |
B.应彻底否定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 |
C.汉武帝是历史上很有作为的皇帝 |
D.要充分肯定汉武帝在历史上的作用 |
《春秋繁露》记载:“……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故为人主之道,莫明于在身之与天同者而用之……”这体现了哪一思想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B.“君权神授”,强化君主专制 |
C.“天人感应”,约束君主行为 | D.“春秋大一统”,加强中央集权 |
儒家思想长期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统治思想,主要是由于( )
A.董仲舒对儒家思想作了发挥 |
B.儒家思想适应了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 |
C.儒家思想被广泛传播 |
D.儒学成为士人走上仕途的必经之路 |
董仲舒在《深察名号》中认为“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以下对这一思想理解最准确的是( )
A.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B.感叹人性本恶,呼唤王道 |
C.建议以礼人法,以礼人俗 | D.认为民性本善,君权天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