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霾”,雾和霾的组合词,常见于城市。在中国明清时期,北京曾有多次雾霾的记载,明清皇帝极为恐惧,为消除雾霾,曾令文武群臣致斋三日,并禁天下屠宰,以期感动上苍,赐下甘霖,这种行为所反映的思想最早渊源于
A.先秦儒学 | B.汉代儒学 | C.宋明理学 | D.佛教传入 |
《三国志》载:“初,亮自表后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其中的表白体现出
A.中国古代官员具有勤政廉洁的传统 |
B.三国时期的监察制度具体完善 |
C.“修身齐家”的儒学观念深入人心 |
D.西汉确立的社会核心价值观影响深远 |
董仲舒认为孔子著《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仰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
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 |
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握的集权意识 |
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 |
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 |
有学者指出:“根据列宁‘评判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的标准衡量,董仲舒的哲学思想比其前辈的哲学思想,在人类认识客观真理的问题上,不仅没有提供什么新的东西,而且还使人的认识更远地背离了客观真理。”这种观点( )
A.认为董仲舒的思想主张严重脱离当时国情 |
B.在董仲舒的“天人”关系理论中能够体现 |
C.认为董仲舒的思想缺乏民本色彩 |
D.认为董仲舒的哲学思想不利于稳定儒学的社会地位 |
《史记》云:“诸吕作乱,日蚀、昼晦。吴楚七国叛逆,彗星现,天狗过梁野。”上述记载( )
①反映了董仲舒的思想观念 ②给后人留下了研究天文学的宝贵资料
③体现了迷信对封建史学的影响 ④记载荒诞不经,缺乏科学精神
A.①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③ | D.③④ |
在对天、君、民关系的认识上,原始儒学以孟子为例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材料表明董仲舒( )
A.继承了原始儒学的全部宗旨 |
B.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 |
C.背离了原始儒学的仁爱思想 |
D.摒弃了原始儒学的德治主张 |
董仲舒对儒家思想地位的提高起了决定性作用,主要是因为( )
A、他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
B、他给儒学注入了“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等新内容 |
C、他的主张被汉武帝所接受 |
D、他是当时的鸿儒,影响巨大 |
汉武帝之所以采纳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是因为①儒家理论有助于维护政治统一 ②儒家思想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③儒家理论是皇权得以神话 ④儒家思想包罗万象( )
A.①② | B.②③ | C.②③④ | D.①②③ |
中国古代帝王的典型形象是:“一手捧着儒家经典,宣示教化;一手高举法家利剑,厉行专制。”这种帝王的典型始于( )
A、秦代 |
B、汉代 |
C、唐代 |
D、宋代 |
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和谐思想,包括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和谐等,下列语句表达人与自身和谐思想的是:( )
A.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
B.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
C.天人之际,合而为一 |
D.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
两汉时期修家谱之风极为盛行,国家设谱局,置谱官,“人尚谱系之学,家藏谱系之书”。官之任用,“不考人才专业,空辨姓氏高下”,“有司选举,必稽谱碟”,“家之婚姻,必由谱系”,以上材料不能说明:( )
A.家谱是由政府纂修的 |
B.家谱具有出仕、联姻的政治功能 |
C.家谱蕴藏着丰富的史料 |
D.“三纲五常”是修谱的宗旨 |
“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失的贵族分封制、宗法制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这一论断评价的是( )
A.孟子的“仁政“学说 |
B.荀子的礼法并施主张 |
C.韩非的法家思想 |
D.董仲舒的新儒学 |
君王自命“天子”,龙种高贵,君王驾崩,君统不缀,由其嫡长子自然承袭,如是者不绝。父家长在家庭内是一把手,君王是国家的一把手,是全国子民的严父,且各级地方政权的首脑亦被视为百姓的“父母官”。这段材料所表达的主旨是( )
A.强干弱枝,中央集权 | B.男尊女卑,君父一体 |
C.君权神授,皇位世袭 | D.君父同伦,家国同构 |
西汉董仲舒与南宋朱熹都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史上的重要人物,他们的思想相比,相同之处是
①都促使儒家思想发展
②都属于唯心主义观点
③都为封建统治者提供了思想武器
④都是儒家思想的重要人物
A.①② | B.②③④ | C.①②③④ | D.①②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