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这是我们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又一次升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需要。从唯物论角度看,建设生态文明就是要
A.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 |
B.承认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
C.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
D.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 |
我们应这样认识物质的概念
A.它是由意识决定的,并对意识具有反作用 |
B.它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
C.它的唯一特性是运动 |
D.它是指金、木、水、火、土等具体存在的实物 |
战国后期的成都平原,洪水泛滥,吞没良田,十年九不收。郡守李冰为治理水患,倡导兴建了水利工程都江堰,改变了成都平原水害、旱灾交织的局面。这一事例说明
A.人们可以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改变或创造规律,使规律变害为利 |
B.人们能够利用对事物规律的认识,指导自己的行动 |
C.人们可以把成功经验作为行动的向导 |
D.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终日乾乾,与时偕行”的观点,与“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的观点,反映了
A.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对立 | B.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 |
C.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 | D.唯心论与形而上学的联系 |
荀子曰:“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君子有常体矣。”这说明
A.事物是运动变化的 | B.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
C.事物运动是捉摸不定的 | D.事物是静止不变的 |
下列选项属于物质范畴的是( )
①人脑 ②基本路线 ③生产关系 ④思想观念 ⑤国家 ⑥辩证唯物主义
A.①③⑤ | B.②④⑥ | C.③⑤⑥ | D.②③⑤ |
日本观叶石楠、美国红栌、鸡腿菇……一个个农业新名词日益走进百姓生活。如皋市近年来引进农业新品种约50个,农艺师结合如皋农业生产的实际,使洋菜“本土化”,打破了“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的观念。农艺师的做法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
A.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 |
B.人可以改变规律 |
C.人不能改变规律,但能改变规律起作用的具体条件 |
D.客观事物的规律是客观的,思维活动的规律是主观的 |
下列对成语的哲学寓意理解正确的是
①刻舟求剑——静止是认识事物的基础 ②胸有成竹——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③量体裁衣——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 ④水滴石穿——事物发展前进性与曲折性
A.①② | B.②③ | C.③④ | D.①④ |
古希腊哲学家克拉底鲁认为,万物只是一种不可名状的“旋风”,瞬息万变。他拒绝给事物以名称,主张对客观事物“什么都不能说”。其错误在于
①否定了事物的客观性 ②夸大了运动的绝对性
③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 ④割裂了事物和运动的关系
A.①② | B.②③ | C.③④ | D.①④ |
有关研究显示,物种之间的相互影响十分紧密。一个物种的消失,一般可影响到20个物种的功能与生存。每一种鸟类的消失,都将有大约90种昆虫、35种植物、2到3种鱼类随之灭绝。每两种鸟类消失,则必然会有一种哺乳动物随之灭绝。这说明
A.自然界的事物变化万千,人们不可捉摸 |
B.自然界的事物是客观存在的,和人类的活动无关 |
C.自然界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 |
D.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
“揠苗助长"事与愿违;“庖丁解牛”事半功倍。这两则故事共同反映的哲理( )
A.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会有不同的反映 | B.人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 |
C.尊重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 D.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
每天都会有新的盐分进入海水,海水中也会有一些盐分进入海床沉积层。新注入的盐分数量与海水里跑掉的盐分数量互相抵消,海水的平均溶盐浓度保持稳定。这表明 ( )
①运动是相对的 ②静止是绝对的
③静止是一种特殊的运动 ④物质是运动的物质
A.①② | B.③④ | C.②③ | D.②④ |
“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它体现的哲理是
A.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 | B.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正确反映 |
C.认识对实践有促进作用 | D.物质对意识具有决定作用 |
英国诗人雪莱在《无常》中吟唱道,“今天,花儿喜爱欢悦/明天,就会凋谢/我们希望长驻一切/诱惑你,然后飞逸/什么是人间的欢乐/那是戏弄黑夜的电火/像闪光一样短促”。下列与诗中的哲理相近的是
A.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 B.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
C.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 | D.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不舍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