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这说明( )
A.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有规律 | B.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遵循同样的规律 |
C.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都是古今不变的 | D.自然现象和人类现象都是循环反复的 |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对这个“物质”的理解,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
A.世界上存在的一切事物和现象 |
B.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
C.一切具体物质形态的总和 |
D.除了人脑以外的客观存在 |
下列符合唯物辩证法运动观的( )
①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②动者恒动,静者恒静
③一切皆变,瞬息万变,不可捉摸 ④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A.①② | B.②③ | C.②④ | D.①④ |
古希腊哲学家克拉底鲁认为,万物只是一种不可名状的“旋风”瞬息万变。它拒绝给事物以名称,主张对客观事物“什么也不说”。其错误在于( )
A.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 | B.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
C.否定了事物的客观性 | D.割裂了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
下列属于物质范畴的是( )
①十一五规划 ②生产关系 ③奥运开幕式方案
④地理环境 ⑤万有引力规律 ⑥学习计划
A.①②③④⑤⑥ | B.②④⑤ | C.③④⑤ | D.②③④ |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认为:“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这一观点
A.夸大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 | B.否认了规律的客观性 |
C.否认了意识的能动性 | D.肯定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 |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的观点 ( )
A.否认了世界的物质性 | B.否认了物质是运动的载体 |
C.肯定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 | D.夸大了物质的运动 |
“西气东输”工程是根据我国资源分布不均,各地发展可认识不平衡而做出的重大能源调配政策。它蕴含的哲理的是( )
A.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 | B.意识决定物质 |
C.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 D.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
荀子曰:“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君子有常体矣。”下列诗句中与此寓意相近的是
A.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
B.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
C.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
D.草木本无意,荣枯自有时 |
从哲学上讲,“地形”与“地图”的根本区别是
A.前者是第二性的,后者是第一性的 |
B.前者是客观的,后者是主观的 |
C.前者是有规律的,后者是无序的 |
D.前者是社会现象,后者是自然现象 |
“水停百日生虫,人闲百日生病”告诉我们
A.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
B.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
C.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
D.物质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
英国哲学家毕尔生说:“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其错误在于( )
A.脱离运动谈物质 |
B.脱离物质谈运动 |
C.否认运动和静止的辩证统一 |
D.否认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
西方人曾说:“建筑是石头的史书”,梁思成先生曾经说过:“中国古建筑的保护工作,与在大火之中抢救宝器名画同样有急不容缓的性质。”这说明 ( )
A.精神产品与物质产品无关 | B.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
C.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 | D.物质活动离不开精神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