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大地震中形成了几十个堰塞湖,今后堰塞湖的演替属于( )
A.初生演替 |
B.先是初生演替,后为次生演替 |
C.次生演替 |
D.先是次生演替,后是初生演替 |
棉蚜虫被瓢虫捕食时,被捕食的蚜虫会立即释放一种报警信息激素,于是周围的蚜虫纷纷跌落,这种现象属于( )
A.种内竞争 | B.种内互助 |
C.种间互助 | D.互利共生 |
下图表示两个生物群落中共存物种对资源的利用情况,则甲乙图种间竞争强度是( )
A.甲>乙 | B.甲<乙 |
C.甲=乙 | D.无法确定 |
在一个阴湿山洼草丛中,有一堆长满苔藓的腐木,上面聚集着蚂蚁、蚯蚓、蜘蛛、老鼠等动物,这些生物共同构成了一个( )
A.生物群落 | B.种群 |
C.生态系统 | D.生物群体 |
下列关于“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的相关操作,正确的是
A.培养用具必须经过严格的灭菌处理,培养液则不需灭菌 |
B.培养酵母菌时,必须去除培养液中的溶解氧 |
C.为了方便酵母菌计数,培养后期的培养液应先稀释后再计数 |
D.使用血细胞计数板时,先放置盖玻片,然后使培养液从边缘处自行渗入计数室 |
早在宋代,我国就产生了四大家鱼混养技术。下图表示某池塘中四大家鱼及其食物的分布,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四大家鱼在池塘中的分布具有垂直分层现象 |
B.此图表明四种鱼类在能量流动上的关系为:鲢鱼→鳙鱼→青鱼 |
C.鲢鱼和鳙鱼、青鱼和草鱼在混合放养时都是共生关系 |
D.若浮游动物大量死亡,鲢鱼数量将以“J”型曲线持续增长 |
下图是对某地区某种动物种群结构的调查结果,其种群发展趋势是( )
A.总量将增加 | B.环境阻力不变 |
C.种群密度下降 | D.保持稳定型增长 |
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曲线增长(如下图曲线甲);在有环境阻力的条件下,呈“S”型曲线增长(如下图曲线乙)。若该图表示蝗虫种群增长曲线,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环境阻力出现在曲线d点之后 |
B.防治蝗虫虫害应该在曲线c点之后 |
C.“S”型曲线表示种群数量与食物的关系 |
D.呈“S”型增长的蝗虫,其数量也可能有时超过K值 |
下列各项,对实现池塘中某种鱼类的可持续利用最有意义的是( )
A.调查池塘中该种鱼类的总数 |
B.调查影响该种鱼类的所有生态因素 |
C.调查该种鱼类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 |
D.调查该种鱼类的种群密度 |
图表示某湖泊中草鱼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在K值时,种群的出生率为零 |
B.在K值时,种群的增长率最大 |
C.K值表示该湖泊所能容纳草鱼的最多个体数 |
D.在K值时开始捕捞,可以持续获得最高产量 |
用标志重捕法对动物进行野外调查,下列假设不符合要求的是( )
A.被标记的动物在种群中完全混合 |
B.个体被捕捉的概率相等,与标记状况、年龄和性别无关 |
C.被标记的动物物种有明显的群聚现象 |
D.动物在行为上不受标记物的影响,标记物不脱落 |
下列有关“S”型曲线k值扔变化与事实相符合的叙述是 ( )
A.x轴为外界蔗糖液浓度,y轴为叶肉细胞渗透失水量, 在c点时,去除细胞壁,K值将不改变 |
B.在海洋捕鱼中,既要使种群持续发展,又要获得较大 的捕获量,一般在K值时捕鱼 |
C.x轴为氧气分压,y轴为水稻根细胞对硅的吸收速率, 在c点时中耕松土,K值将降低 |
D.X轴为时间,Y轴为黄色短杆菌产生的谷氨酸量,在c点时,改变细胞膜的透性,K值不会改变 |
下列关于生态因素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阴生植物在强光下通常不能正常生长 |
B.日照长短的变化是影响生物繁殖的重要因素 |
C.沙漠植物的生命活动通常只受水分影响 |
D.温度的变化常常伴随湿度的变化,说明生态因素之间可能相互作用 |
适当的密植可以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但种植过密反而减产。用生态学观点进行解释是( )
A.过度密植导致害虫大量繁殖 |
B.过度密植造成通气不良 |
C.过度密植造成种内斗争激烈 |
D.过度密植造成杂草生长旺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