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关于群落演替过程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到达森林阶段时,群落中还能找到苔藓阶段、灌木阶段的植物种群 |
B.在任何环境下,都会发展到森林阶段 |
C.人类活动可以改变演替的速度,但是不能改变方向 |
D.不论哪种演替,最先出现的都是地衣 |
下下图为某群居生活动物的种群数量增长的 “S”型曲线。若不考虑迁入和迁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改善空间和资源条件有望使K值提高 |
B.bc段种群增长速率逐渐下降,是因为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
C.从b到c相对于a到b的变化过程中,其天敌捕食成功率将会增加 |
D.当种群达到c点后,种内斗争的程度最激烈 |
下图是“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实验中常用的两种装置,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A装置的花盆壁C和放在其中的土壤之间留一定空隙的目的是便于空气流通; |
B.B装置通常用于对体型较小的土壤动物进行采集; |
C.A装置主要是利用土壤动物趋光、避高温、趋湿的习性采集; |
D.用B装置采集的土壤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70%的酒精溶液中; |
下列有关微生物的知识正确的一组是( )
①对细菌而言,芽孢是一种生殖细胞,通常在稳定期形成
②多数放线菌进行孢子生殖
③病毒的衣壳决定病毒的抗原特异性
④细菌生长过程中稳定期竞争最激烈,衰亡期生存斗争最激烈
⑤微生物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只能存在细胞内
⑥细菌生长过程中调整期与稳定期种群增长率几乎为零,其菌体活性是不相同的
A.①②③ | B.②③⑥ | C.②④⑥ | D.①②⑤ |
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提倡少生优生,从生态学角度看,其主要的目的是( )
A.控制出生率,降低种群密度 | B.控制年龄组成,稳定种群密度 |
C.控制死亡率,降低种群密度 | D.控制年龄组成,降低种群密度 |
要调查某生态系统中下列种群的种群密度,应选用标志重捕法的是( )
A.一片草地上的蒲公英 | B.一块农田中的蚜虫 |
C.一个池塘中的鲫鱼 | D.一片树林中的跳蝻 |
下列有关生物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群落演替主要有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类型,火灾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冰川泥地上进行的演替都属于次生演替 |
B.演替过程中由草本植物阶段渐变为灌木阶段,主要原因是灌木较为高大,能获得更多阳光 |
C.在生物群落发展变化过程中,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就是群落的演替 |
D.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是群落内部因素的变化 |
为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某兴趣小组完成了a、b、c三组实验。定期对不同培养液中的酵母菌进行计数,分别绘制出酵母菌细胞数目变化曲线。关于此图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研究的课题可能是影响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的外界因素 |
B.三组的培养温度可能不同,a组的培养温度最适宜 |
C.三组的环境容纳量可能不同,b组的环境容纳量大 |
D.三组的营养初供给可能不同,c组的营养初始供给最少 |
右图显示某池溏内a、b、c、d四种绿藻在不同,水深的分布情况。其中最能适应弱光环境的绿藻是 ( )
A.a | B.b |
C.c | D.d |
在废弃的池塘中长出树林,大约要经历以下几个阶段:
①干涸池塘阶段;②灌木阶段;③乔木阶段;④草本植物阶段。演替的正确顺序是( )
A.①→②→③→④ | B.②→③→④→① |
C.①→②→④→③ | D.①→④→②→③ |
下列对互利共生、寄生、竞争、捕食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互利共生的两种生物中,至少有一种不能独立生活 |
B.寄生生物属于异养生物,寄主则可能是异养生物,也可能是自养生物 |
C.竞争在种内与种间普遍存在 |
D.捕食可发生在动物与植物、动物与动物之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