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是某种昆虫受双因子影响下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图,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影响种群数量变化除图中所示的外源性因素(温度和湿度)外,还应该有内源性因素 |
B.相对来说,环境温度越高,该昆虫生活所需要的最适相对湿度也越大 |
C.从图中可知影响该昆虫种群数量变化的最适温度可能在32.5℃左右 |
D.该昆虫在湿度为90%和温度为32.5℃的条件下,其种群数量变化按指数方式增长 |
有关种群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稻田中秧苗的均匀分布有利于产量提升 |
B.通常自然界中的种群增长曲线呈“S”型,达到K值时种群数量往往表现出明显上下波动,因此K值总是固定不变的 |
C.池塘养鱼过程中为保持鲫鱼种群的增长需持续投放饲料等 |
D.预测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数量未来动态的信息主要来自现有居住人口的年龄组成 |
以下各项中,不能构成图中关系的是( )
A.①代表年龄组成、②代表种群数量特征 |
B.①代表细胞核体积增大、②代表细胞衰老的特征 |
C.①代表酶、②代表蛋白质 |
D.①代表生产者、②代表生态系统 |
下列相关生物实践与其所依据的生物学原理或规律,不符合实际的是( )
A.动物细胞融合——细胞全能性 |
B.单克隆抗体诊断疾病——抗体的特异性 |
C.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渗透作用原理 |
D.害虫防治——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 |
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中,某学生的部分实验操作过程是这样的:①从静置试管中吸取酵母菌培养液加入血球计数板进行计数,记录数据。②把酵母菌培养液放置在冰箱中。③第七天再取样计数,记录数据,统计分析绘成曲线。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该同学实验操作中有3处错误 |
B.在实验前应该对计数板、吸管等器具进行灭菌处理 |
C.用计数板计数时若视野中酵母菌过多,应先进行稀释 |
D.要获得较为准确的数值,减少误差,应多次记数,求平均值 |
下表为三个稳定草原生态系统中植物调查的统计数据。
草原类型 |
草甸草原 |
典型草原 |
荒漠草原 |
植物总种数 |
160 |
100 |
80 |
平均种数(种数/平米) |
20 |
18 |
10 |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上述数据是在植物丰富的区域采用样方法获得的
B.调查不同的植物类型时样方面积应不同,调查双子叶草本植物时,样方通常为lm×lm
C.在样方中统计植物数目时,若有正好长在边界线上的,只要计算一条边的个体数
D.表中荒漠草原旱生植物的丰富度最低,恢复力稳定性也最小
下图表示某物种迁入新环境后,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在t1时经调查该种群数量为N,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在t2时种群个体的数量与在t0时种群个体的数量相等 |
B.在t0—t2时间内,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 |
C.该种群在此环境中的环境负荷量约为2N |
D.在t1一t2时,该鱼的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 |
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曲线增长(如图中甲);在有环境阻力的条件下,呈“S”型曲线增长(如图中乙),下列有关种群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若该图表示草履虫种群增长曲线,当种群数量达到e点后,增长速率为0 |
B.种群中出现环境阻力是在d点之后 |
C.若该图表示蝗虫种群增长曲线,则虫害的防治应在c点之前 |
D.若该图表示微生物生长曲线,次级代谢产物在ab时期大量积累 |
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下列变化不可能发生的是 ( )
A.群落的物种构成不断发生变化 |
B.只存在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
C.物种总数起始增多然后趋于稳定 |
D.成熟阶段总生产量与总呼吸量相对稳定 |
科研人员对某草原一种野生动物的种群进行研究,得出了与种群密度相关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如图5所示c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生物的种群增长曲线呈“J"型 |
B.死亡率增加的原因是食物、空间和天敌等因素 |
C.要合理利用该种动物资源,应将种群密度控制在D点 |
D.B点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种群达到最大环境容纳量 |
下列关于种群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生殖前年龄组个体数大于生殖后年龄组个体数,种群数量一定增长
②没有迁出和迁入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的数量一定增长
③动物对捕捉器具有条件反射的种群不能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
④年龄结构为增长型的种群其繁殖期个体数一定大于衰退型繁殖期个体数
⑤种内斗争有可能导致种群均匀分布
⑥种群特征是单独个体不具备的
A ①④⑤ B ①③⑤⑥ C.②③⑤⑥ D.②④⑤
生物群落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系统。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群落自然演替是一个群落替代另一个群落的过程 |
B.群落演替过程中种群的基因频率不会发生显著变化 |
C.在森林遭受火灾后的地段上重新形成森林属于次生演替过程 |
D.人类活动往往使群落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
a具有出生、性别、年龄、死亡等特征,b具有出生率、性别比例、年龄组成等特征,那么,a和b分别属于 ( )
A.个体,种群 | B.个体,个体 |
C.种群,种群 | D.种群,个体 |
下图是调查小组同学从当地主管部门获得的某物种种群数量的变化图,据此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 )
A.1—5年种群呈J型增长 |
B.20—30年之间种群增长率为零 |
C.到20年时种群的数量最多 |
D.15—20年间种群数量不断减少 |
某小组进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时,同样实验条件下分别
在4个试管中进行培养(见下表),均获得了“S”形增长曲线。根据预测的实验结果从理论
上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试管号 |
I |
Ⅱ |
Ⅲ |
Ⅳ |
培养液体积(mL) |
10 |
5 |
10 |
5 |
起始酵母菌数(103个) |
10 |
5 |
5 |
10 |
A.4个试管内的种群在K/2时增长最快 |
B.4个试管内的种群达到K值的时间Ⅳ=I>Ⅱ=Ⅲ |
C.试管Ⅲ内种群的K值与试管Ⅱ不同 |
D.试管Ⅳ内的种群数量先于试管Ⅱ开始下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