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惰性电极电解一定浓度的硫酸铜溶液,通电一段时间后,若要恢复到电解前的浓度和pH,须向所得的溶液中加入0.1mol Cu(OH)2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此电解过程中阳极产生的气体为O2 |
B.此电解过程中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0.4mol |
C.此电解过程中与电源负极相连的电极共放出气体约为2.24L |
D.若要恢复到电解前的浓度和pH,还可加入0.1molCuCO3和0.1molH2O |
如图两个装置中,溶液体积均为200mL,开始时,电解质溶液的浓度均为0.1mol/L,工作一段时间后,测得导线上都通过了0.02mol e一,若不考虑溶液体积的变化,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在①中Cu棒为阳极;在②中Cu棒为负极 |
B.电极上析出物质的质量:①<② |
C.电极反应式:①中阳极:4OH一一4e一= 2H2O+O2↑; ②中负极:2H+ + 2e一= H2↑ |
D.溶液的pH:①不变;②增大 |
在盛有饱和碳酸钠溶液的烧杯里,插入惰性电极,接通直流电源,保持温度不变,一定时间后,溶液中
A.Na2CO3浓度减少 | B.Na2CO3浓度增大 |
C.Na2CO3浓度增大,并有晶体析出 | D.Na2CO3浓度不变,并有晶体析出 |
如右图所示,选用不同的电极材料电解硫酸铜溶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X电极 |
Y电极 |
通电后的变化 |
A |
石墨 |
石墨 |
Y电极质量增加,溶液的pH增大 |
B |
铁 |
铜 |
两电极的质量不发生变化 |
C |
铜 |
铁 |
X电极质量减小,Cu2+浓度不变 |
D |
铁 |
铂 |
Y电极:Fe2++2e-= Fe |
右图中,两电极上发生的电极反应分别为:a极:2Ag++2e-=2Ag b极:Fe-2e-=Fe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该装置一定是电解池 |
B.a、b可能是同种电极材料 |
C.装置中电解质溶液不一定含有Ag+ |
D.装置中发生的反应方程式一定是Fe+2Ag+=Fe2++2Ag |
制印刷电路时常用氯化铁溶液作为“腐蚀液”。铜被氯化铁溶液腐蚀的方程式为
2FeCl3+Cu=2FeCl2+CuCl2;FeCl3溶液也能与铁反应2FeCl3+Fe=3FeCl2;当向盛有氯化
铁溶液的烧杯中同时加入铁粉和铜粉,反应结束后,烧杯底部不可能出现的是
A.有铜无铁 | B.有铁无铜 | C.有铁有铜 | D.无铁无铜 |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电解熔融的氯化钠中铁电极连接电源的负极 |
B.电解熔融的氯化钠中石墨电极作阳极发生氧化反应 |
C.可用电解饱和氯化钠溶液来制备金属钠 |
D.熔融氯化钠的电离是在电流的作用下发生的 |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电解池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
B.电解池的阳极发生氧化反应,阴极发生还原反应 |
C.电解熔融的氯化钠中阴极只能用铁不可用其它电极 |
D.只可电解熔融的电解质,不能电解电解质溶液 |
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Ag不能发生反应:2HCl +2Ag =2AgCl+H2↑。但选择恰当电极材料和电解液进行电解,这个反应就能变为现实。下列四组电极和电解液中,为能实现该反应最恰当的是 ( )
如图所示是根据图甲的电解池进行电解时某个量(纵坐标x)随时间变化的函数图象(各电解池都用石墨作电极,不考虑电解过程中溶液浓度变化对电极反应的影响),这个量x是表示( )
A.各电解池析出气体的体积 | B.各电解池阳极质量的增加量 |
C.各电解池阴极质量的增加量 | D.各电极上放电的离子总数 |
下列各组的电极材料和电解质溶液中,不能组成原电池的是
A.铜片,石墨棒,稀硫酸 | B.铜片,石墨棒,硝酸银溶液 |
C.锌片,铜片,稀盐酸 | D.铜片,银片,FeCl3溶液 |
常温时,用某新型充电电池电解如右图所示的l00mL溶液,充电电池的总反应为
4Li+2SOCl2 4LiCl +S+SO2,则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若仅闭合K2,铁极的电极反应式:Fe - 2e=Fe2+ |
B.放电时电池上正极的电极反应式为:2SOCl2+4e =4C1-+S+SO2 |
C.若仅闭合K1,电子由Fe极沿导线流向C极 |
D.若不考虑气体溶解和溶液体积变化,当电池中生成0. 025molS时,溶液中pH=14 |
下列关于电解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电解是把化学能转变成电能 |
B.电解池的阳极发生氧化反应,阴极发生还原反应 |
C.电解时溶液中靠电子导电 |
D.工业上通过电解熔融MgO制备Mg单质 |
用惰性电极电解100mL4mol ·L-1的CuSO4溶液,一定时间后在阳极收集到1.12 L气体,向电解后的溶液中加入足量的铁粉,充分作用后溶液中的Fe2+浓度为(设溶液的体积不变,反应前后均为标准状况)( )
A.2.7 mol· L-1 | B.3 mol· L-1 | C.4 mol· L-1 | D.1 mol· 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