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测量某一弹簧的劲度系数,将该弹簧竖直悬挂起来,在自由端挂上不同质量的砝码.实验测出了砝码质量m与弹簧长度l的相应数据,其对应点已在图上标出.(g=9.8 m/s2)
(1)作出m-l的关系图线;
(2)弹簧的劲度系数为________N/m.
如图11-4-10所示为一单摆及其振动图象,由图回答,当在悬点正下方O处有一光滑水平细钉可挡住摆线,且,则单摆周期为________ s.比较钉挡绳前后瞬间摆线的张力.
图11-4-10
利用单摆测重力加速度时,测出几组摆长和相应周期T,并作出T2-l图象,如图11-4-6所示.已知图象与横轴间的夹角为θ,图线上的A、B两点的坐标分别为(x1,y1)(x2,y2),则可得重力加速度g=____________.
图11-4-6 图11-4-7
李明同学在做“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成”实验时,利用坐标纸记下了橡皮筋的结点位置O点以及两只弹簧测力计拉力的大小,如图所示.
三
(1)试在图中作出F1和F2的合力图示,并用F表示此力.
(2)如图所示是李明和张华两位同学在做以上实验时得到的结果,其中比较符合实验事实的是________.(力F′是用一只弹簧测力计拉时的图示)
将一木板从一沙摆(可视为简谐运动的单摆)下面以a=0.2 m/s2的加速度匀加速水平抽出,板上留下的沙迹如图9-4-11所示,量得="4" cm, ="9" cm, ="14" cm,y="2" cm,试求:该沙摆的振幅、周期和摆长.
图9-4-11
在用单摆测重力加速度的实验中,某同学画的l-T2图象如图11-4-7,不过原点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振动周期为2 s的单摆叫秒摆,秒摆的摆长为______m.若将此秒摆移至离地球表面距离等于地球半径的高空,其周期是______s.
两个做简谐运动的单摆,在同一地点同时开始振动,甲摆做15次全振动时,乙摆全振动10次,则它们的周期之比T甲∶T乙=___________;若已知两摆长差50 cm,则甲和乙的摆长分别为___________cm和___________cm.
两个单摆甲和乙,它们的摆长之比为4∶1,摆球的质量之比为4∶5,最大摆角之比为3∶2,它们在同一地点做简谐运动,则它们的频率之比为_________;甲摆动10次的时间里,乙摆摆动了_________次.
A、B两物体做简谐运动,在A物体振动20次的时间内,B物体振动了15次,A、B两物体振动的周期之比为________,频率之比为________.若要求A、B都振动20次,需要的时间之比是________.
有一弹簧振子,振动周期是2 s,振幅是3 cm,则它的频率是________,10 s内它可以完成________次全振动,这段时间内它通过的路程是________.
如图为物体运动时打点计时器打出的一条纸带,图中相邻的点间还有四个点,已知打点计时器接交流50Hz的电源,则ae段的平均速度为 m/s.d点的瞬时速度约为 m/s.
如右图所示,光滑圆槽的半径为R,A为最低点,C到A的距离远小于R,两质点小球B、C同时释放,要使B、C两小球正好在A点相遇,问B到A点距离H应满足的条件是________.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某同学在“验证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的实验中,如图给出了从0点开始,每5个点取一个计数点的纸带,其中0、1、2、3、4、5、6都为计数点.测得:s1=1.40cm,s2=1.90cm,s3=2.40cm,s4=2.88cm,s5=3.43cm,s6=3.90cm.(以下计算结果均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1)在计时器打出点1、2、3、4、5时,小车的速度分别为:v1= cm/s,v2= cm/s,v3= cm/s,v4= cm/s,v5= cm/s.
(2)在坐标纸中作出小车运动的v﹣t图象.
(3)在求解运动小车的加速度时,两位同学对这一问题有不同看法,甲同学认为,只要在上面计算好的5个速度中,任意取两个,代入公式即可求出加速度,而乙同学则认为,应该选取v﹣t图象上的相距较远的两个点来计算加速度,请问你认为哪位同学求解的加速度的方法更合理 (填甲或乙),按照你认为合理的方法求出a= cm/s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