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6---9题。
载人航天最动人的情节是航天员在太空中的精彩表现,完成一系列太空工作之后,总要返回地面,有去无回是不可想象的。发射升空考验的是运载火箭的功力,而返回时就要靠航天器自己了。无论是航天飞机还是宇宙飞船都要经历返回这一恐怖历程,返回是航天飞行中出现事故较多的阶段。中国的神舟五号、神舟六号,以及刚刚完成任务的神舟七号载人宇宙飞船都成功返回了地面,说明中国的返回技术已经非常完善。
一般载人航天器飞行高度大都在距地面300~500公里,神舟七号的轨道高度就在343公里。无论航天飞机还是宇宙飞船,从这样的高空返回地面,一般都首先采用减速制动,然后成落体(相当于平抛)运动,开始下落。可以计算,若不计阻力,到达地面的垂直速度可达每秒2.5公里以上,什么样的航天器都要摔得粉身碎骨。
好在航天器下落到距地面100多公里时,进入到地球大气层,大气的阻力会帮助航天器慢慢减速。但是空气的摩擦会产生大量的热能,温度可达1000~2000多摄氏度,防护不好就会把航天器烧毁。我们在夜晚常会看到拖着亮亮尾巴的流星,就是闯入地球大气层外空物体碎块被大气层摩擦烧掉的痕迹。为此,在航天飞机或宇宙飞船上既要有良好隔热材料和结构设计,防止舱内温度过高,又要有良好的吸热和散热材料,把热量及时散掉,这样才能安全通过大气层这层屏障。
降到一定高度后,航天飞机可以靠机翼滑翔,而宇宙飞船则需要进一步减速下落,这时就需要降落伞了。它可以使飞船的速度减到每秒10米左右,离地面1米高时,反推发动机最终将飞船减速至每秒1米多的速度,相当于慢骑自行车撞墙的效果,人体就可以承受了。
飞船的降落伞可不是一般跳伞员的降落伞可比的,一是要承受巨大的冲力,二是重量又要轻,否则会增加飞船的负担,所以一般的材料是不能胜任的。据说神七的减速伞采用的是强力高、重量轻、缓冲性好的特制涤纶材料制成,伞撑开的面积1200平方米。回收伞由96根伞绳撑起来,每根伞绳的长度为46米,每米伞绳的重量仅2克,但每根绳子可承受300千克的拉力,保证了神七顺利返回。
不仅仅航天器的返回,其实,整个航天技术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于新材料的应用。实际上,高新技术都离不开神奇的新材料,所以新材料是高新技术发展的物质基础,而且各个领域的发展都离不开新材料的应用。
1.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载人航天器发射升空考验的是运载火箭的功力,而返回时就要靠航天器自己了。
B. 载人航天器成功返回的关键技术是减速制动,减速制动的关键是降落伞,降落伞的关键是新材料。
C. 不管是航天飞机还是宇宙飞船,从高空返回地面时,一般都首先采用减速制动,然后然后成落体运动,开始下落。
D. 中国的神舟五号、神舟六号、神舟七号载人宇宙飞船最终都成功返回了地面,说明中国的返回技术已经非常完善。
2 对“航天飞机和宇宙飞船能安全通过大气层这层屏障”的原因解说最正确的一项是
A. 航天器在下降过程中,大气的阻力会帮助航天器慢慢减速。
B. 空气的摩擦会产生大量的热能,温度可达1000~2000多摄氏度,防护不好就会把航天器烧毁。
C. 在航天飞机和宇宙飞船上既有良好的隔热材料和结构设计,防止舱内温度过高,又有良好的吸热和散热材料,把热量及时散掉。
D. 宇宙飞船在减速下降过程中,借助降落伞,可使宇宙飞船安全通过大气层这层屏障
3. 关于飞船降落伞的相关知识,下列各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般跳伞员的降落伞远远无法和飞船的降落伞相比,一般材料是不能做飞船的降落伞的。
B. 用于制作飞船降落伞的材料,既要求重量轻,还要能承受巨大的冲力。
C. 能做飞船的降落伞的材料,往往强力高、重量轻、缓冲性好。
D. 飞船的降落伞不等于减速伞。
4. 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 宇宙飞船在航天飞行中出现事故较多的阶段是发射升空阶段。
B. 航天器由高空返回地面的过程中,到达地面的垂直速度可达每秒2.5公里以上。
C. 航天飞机在下降过程中,降到一定高度后,不必依靠机翼滑翔,借助降落伞,就可以
帮它达到目的。
D. 如果不用强力高、重量轻、缓冲性好的特制涤纶材料做降落伞,神七号能否顺利返回
也许还是个未知数。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美国东部时间6月15日下午4时左右,微软公司正式对外宣布.从2008年7月开始,公司董事长比尔·盖茨将不再负责公司的日常管理,而将精力放在比尔及美琳达·盖茨基金会的慈善事业上。设立两年的过渡期.是为了确保权力的顺利交接,两年以后.盖茨将继续担任微软董事长兼重点开发项目顾问.并依旧是微软的最大股东。盖茨当天还辞去了公司首席软件设计师一职。几乎就在同一时间,微软全球员工都收到了一封盖茨发来的电子邮件。他在信中说:“在过去31年里。我的身心一直投入在世界上最棒的工作中。我和世界上最顶尖黛热情的同仁们一起创造了这个公司.让全世界无数人拥有了强大的力量。我们仅仅处于软件时代的开端,我很期待看到微软的影响究竟能有多大……在今后的两年中,我还将和你们并肩战斗,实现这些梦想。”
盖茨要引退的消息立即引起了全世界媒体的关注.美联社、法新社、英国广播公司等西方主流媒体纷纷对此事进行了突出报道。几乎所有的美国媒体都不约而同地认为。盖茨的引退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结束,不过,对世界慈善事业来说,这无疑是一个新时代的到来。盖茨曾许诺,将把自己大部分的个人财富捐给他的基金会,用于资助贫困国家的卫生与教育事业。而他的3个孩子只能从父亲500亿美元的家产中.得到几百万美元的遗产。拥有291亿美元资金的比尔及美琳达-盖茨基金会,是目前全球最大的慈善机构.截至2005年,这家机构已向第三世界国家捐助了105亿美元.挽救了至少67万人的生命.捐款数额甚至超过了世界卫生组织。《洛杉矶时报》在社论中称,盖茨要当全职慈善家的决定,将是慈善世界的一个福音。也许几十年后,当提起比尔·盖茨的名字时.人们想到的不再是微软和视窗,而是一个慈善家的博爱。一种在个人理想成功实现之后的神追求。《华盛顿邮报》财称;盖茨为数字时代造就的成功企业家们树立了社会责任的新标尺。
对盖茨的崇拜者来说,盖茨从企业家到慈善家的转型无疑强化了他作为资本英雄的个人魅力。美国洛杉矶加州大学三年级学生文森特对记者说,他一直对盖茨的所作所为抱着一份羡慕和崇敬,而盖茨此次的举动“会让那些一夜暴富后忘乎所以,醉心于购买飞机、游艇、豪宅供个人享乐的精英们汗颜”。即便是那些一直憎恨微软垄断者形象的批评人士.这一次也似乎找不到指责的理由了。在硅谷一家软件公司上班的程序员马克自称是微软公司的一贯反对者。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作为世界上最富有的人.赚钱已经不是盖茨考虑的事情。他的财富可以让他做任何想做的事情。很显然,他的兴趣已经发生了转移。(《环球时报》)
1.怎样理解“盖茨的引退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结束,不过,对世界慈善事业来说,这无疑是一个新时代的到来”?(5分)
2.华人世界首富李嘉诚先生曾说:“对其他需要你帮助的人有贡献,这就是内心的财富,是真财富。”结合文中盖茨的举动,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7分)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青藏铁路开进卓玛家乡:现代浪潮冲击传统文化
青藏线上的海晏,因为两弹一歌而闻名。“两弹”是指当年的核试验,“一歌”就是王洛宾那首《在那遥远的地方》。青藏铁路通车后,“遥远的地方”就不再遥远了。同时交通革新也给当地传统生活带来了现代浪潮的冲击。
一鞭子打出“在那遥远的地方”
14日清晨,原子城外金银滩短暂的静谧被游客打断,他们与-位挂满银饰的藏族少女在张爱萍将军题词自”“在那遥远的地方”纪念石前合影。游客们笑称藏族少女为“卓玛”。
“卓玛”是谁?据当地旅游部门的宣传材料,1939年,王洛宾来金银滩参与电影拍摄。他晚年提起当时有个非常喜欢的藏族姑娘卓玛,于是哼出了《在那遥远的地方》。海晏县旅游局的马局长说:“这不是传说,是真实的,青海人人知道。”不过.当年与王洛宾一起采风的朋友周宜逵质疑了这一说法。据周宜逵的回忆文章,所谓“一鞭子打出来”的“在那遥远的地方”不是真实的。“可能是王洛宾后来在某种场合一时陷入遐想脱口而出。即便是出自洛宾之口.我还是要说绝无此事!”周宜逵承认王洛宾说过那住藏族姑娘天真活泼.草原几天留下了美好的回忆,但仅此而已.那一段神秘的爱情故事,其实根本不存在。对待质疑,海北藏族自治州旅游局副局长北京才让笑着说:“要的就是传说。说清楚了谁还有兴趣呢。卓玛象征着一些美好的东西。”
古老民歌和传统生活遭遇冲击
青海花儿能闻名全国也是借了王洛宾一臂之力。“花儿”是始于明代,流行于青、甘、宁、新四省区,汉、藏、回、土等民族的一种民歌,又称为“少年”。王洛宾根据青海“花儿”创作了歌舞《花儿与少年》,从此花儿开始传遍全国。
据海北藏族自治州牧区的孔书记介绍.花儿在藏区也叫“拉依”,今年7月20日.金银滩草原将有大型的“拉依”大赛。海北州旅游局副局长北京才让也说:“到了农历的节日,政府会进行组织。”不过,记者在采访时发现.从前传唱口头的“少年”.如今的少年会唱的并不多。
“我可不会唱,老人才会唱。”海北州西海镇的扎多称自己不会唱“拉依”。他的女朋友也不会唱..他们在当地放牧为生向往城市的生活。青藏铁路通车:给了扎多更多的希望.他辛苦打I急于改善自己的生活.对唱歌没什么兴趣。
其实,不止“花儿”,在金银滩边上的金沙湾.一排排白色的帐篷密布河边。“郦有帐篷布这么密的.这里的牧民已经不再游牧了。”青海摄影师孙建军说。这些帐篷只是为了让城里人感受一下而已。真正的牧民都已经定居,“他们都坐在炕上看龟税呢。青诲牧民大多分了草场,各守自家田头了。”
亲见当年歌中女主人公
房东回忆王洛宾与卓玛:老相片讲述“青海湖畔最美的姑娘”。
金银滩上,施工人员在安放“在那遥远的地方”中女主人公卓玛的塑像。
高高的土墙,飘动的经幡。关却江措老人在海晏县三角城的家是一个典型的藏家院落。
退休前的关却江措是海北州人大副主任.他的父亲叫同曲乎千户.1939年。电影导演郑君里到金银滩拍摄电影时,就住在同曲乎千户的家里,当时关却江措只有七八岁,但他仍记得有个“王先生”.王洛宾当时是西宁的一名教师.参与了电影拍摄。
在金银滩一带,只有同曲乎千户与养女萨耶卓玛能说汉语,所以只有他们能接待摄制组。当时只有17岁的萨耶卓玛亭亭玉立,草原上流传着这样的说法:草原上最美的花是格桑花,青海湖畔最美的姑娘是萨耶卓玛。
在拍摄电影以及次年四月的采风中,萨耶卓玛与王洛宾度过一段好时光。人们传说,一次拍摄过程中,萨耶卓玛与王洛宾同骑一匹马,疾驰在草原上,下马时,卓玛用马鞭轻轻打在王洛宾身上,这就是现在的《在那遥远的地方》。
满大街都是卓玛
因为王洛宾的关系,在金银滩美丽的草原上,记者也希望能够遇到“卓玛”,倒不是奢望能得到她“一鞭子”,就像领略巍巍高原、碧水蓝天中藏族少女的风情。
一大群西宁来客与身穿藏服的少女合影,有人开玩笑大叫“卓玛,这边看”。那少女果然转了过来。几个游客面面相觑:“难道真叫卓玛?”一问之下,果然正是卓玛。
海晏县旅游局的马局长介绍,三角城一带叫卓玛的姑娘很多.因为卓玛在藏语中是仙女的意思,所以整个奇藏一带叫卓玛的女子就很多。也因为王洛宾传说的原因,大家都想有个像传说中一样美好的爱情,所以海晏这片儿叫卓玛的就更多了。   .
最后离开西海镇出城的时候,记者看到有人用太阳能反光镜烤饼.觉得新鲜,围上去打听,烤饼的是一个年轻的 姑娘.热情掀开锅盖,给我们看。在请教芳名时,结果又叫卓玛!
1、文章中说“卓玛象征着一些美好的东西”,根据你对文章的理解,说说“一些美好的东西”指的是什么。(4分)
2、(1)对于青藏铁路开进“卓玛冢乡”,作者评论为现代浪潮冲击传统文化,结合文章,谈谈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6分)
(2)你对上面这个问题有什么样的看法?(5分)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神舟五号”副总设计师郑松辉在华工大向人们讲述我国载人航天发展历程
本报讯 记者王倩、实习生朱穗怡报道:昨天下午,前来广州参加“挑战杯”开幕式的“神舟五号”副总设计师郑松辉,在华南理工大学就“神舟五号”的设计及发射过程向数千名师生披露了其中鲜为人知的“内幕”。
①30年前制定了“714计划”
早在上世纪60年代,中国就已经开始进行载人航天技术的探索。
郑松辉从中国载人航天的“家史”讲起,当时这一计划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院长钱学森主持,计划代号“714”,主要进行载人航天飞船模型研究,那时起名为“曙光号”。“714计划”在几年中就取得了大量的技术成果,但由于“文化大革命”而被迫中断。直到上世纪80年代,随着“863计划”的推动,中国又开始了对载人航天计划的新一轮研究论证。
郑松辉说,当时的论证焦点集中在中国究竟要不要搞载人航天。如果要搞,是从载人飞船开始,还是直接赶超美国一步到位搞航天飞机?这一场论证进行了两年之久,最终科学家们根据中国当时的经济、科技实力决定,从载人飞船起步。1992年,载人航天计划在搁置了30年后再次立项,代号“921”。
②——————————————                          
郑松辉说,载人航天工程必须以保证航天员的生命安全为第一要求,而这些保障航天员生命的技术要求对科研人员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
例如,飞船返回舱重达3吨,在1万米高空的下降时速达每秒200米,只有把这个速度降低到每秒7米以下才是安全的。郑松辉很欣慰地说,“神五”返回那天非常成功,返回舱慢慢飘到内蒙古上空,先打开引导伞,再是降速伞,当到达10公里高度时,一张1200平方米的巨大降落主伞徐徐打开。
为了保证这一套程序万无一失,从1994年开始,研制人员先后进行了72次返回舱空投开伞试验。郑松辉还透露,如果飞船在宇宙轨道飞行中遇到意外,比如失火、或被小流星击中时,舱内压力将会迅速急剧降低,危及航天员的生命,但逃逸救生系统将帮助航天员脱离危险,这时他将有10分钟时间穿上宇航服并进入着陆器返回地球。
郑松辉说:“正常的飞行程序只有一条,而故障模式下的应急程序比正常程序多10倍以上。不过很高兴,这些预先设计好的营救方案最后一个也没有用到。”
③我们的费用低得惊人
“神五”成功后,针对一些境外媒体的猜测,郑松辉特别强调,虽然我国“神舟”飞船在外形上与前苏联的飞船有相似之处,但中国绝没有抄袭前苏联的设计。
郑松辉指出,“神舟”在初期论证阶段,的确请了前苏联的航天专家来中国讲课,同时也派了一些科学家出国学习,但如果仅仅是照搬“苏式”做法,最终只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因为我们不知道他们技术中最关键的部分,所以中国的载人飞船要上天,一定要有一套自己的理论数据,因此“神舟”飞船内部构造的许多技术要点都是我们自己研制和攻破的。“神舟”系列作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一期大概花费180亿元,和外国同类计划相比我们的费用低得惊人。德国的载人航天工程尚在论证阶段,但仅仅是论证他们就已经耗资20亿欧元。我们低成本高效率的成功在国际上引起了不小震动。
④——————————————                        
对许多“太空迷”的登月盼望,郑松辉回答道,中国已经将“探月”计划立项,几年内有望实现。
郑松辉强调,“探月”与“登月”是两个不同概念:探月是把卫星送上轨道,围绕月球行走,并且利用卫星上的科学仪器探测月球的奥秘;而“登月”是把探测器(太空船)降落在月球上,随后这个探测器是能回到地面的,像美国的“阿波罗号”太空船。
郑松辉说,中国的探月计划将在几年内实现。因为中国作为一个空间大国,火箭的运载能力、奔月航天器、月球着陆器都已具备条件,剩下的只是时间问题。待“探月”成功后,将会考虑“登月”,但登月由于技术难度高,需要长期的准备,近期不会有计划。  
1、选文共有四个小标题,请根据选文内容,拟出第②个、第④个小标题。
答:                                                                           
2、选文中郑松辉说:“正常的飞行程序只有一条,而故障模式下的应急程序比
正常程序多10倍以上。不过很高兴,这些预先设计好的营救方案最后一个也没
有用到。”(见画线句)请找出这两句话照应了选文中的哪一句话,并分析这两句
话强调了什么。
3、我国的载人航天技术发展很快,“神五”“神六”成功升天并安全返回就是最好的证明。当然,发展这种高科技航天事业需要雄厚的经济实力作后盾,据了解,“神五”“神六”的研制和升天的花费超过了300亿元人民币。对此,有人认为很值得,但也有人认为不值得。请问,你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用80字左右的篇幅谈谈你的看法。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天使在哭泣
2004年9月1日清晨,13岁的少年苏斯兰•比加耶夫和八年级的同学一起,排着队在校园里参加开学典礼。他突然觉得口渴,便跑到喷泉边去喝水。突然他看到一辆卡车冲进了校园。车上迅速跳下几个荷枪实弹的人。一个人拿着一把自动步枪向天开火。比加耶夫立刻意识到,闯进校园来的是恐怖分子。他和另外两个同学赶紧逃离了。
“我真感谢上帝让我口渴,因为这挽救了我的生命。”比加耶夫说。然而,大多数孩子没有他那么幸运,9月1日到9月3日,震惊世界的俄罗斯人质危机持续了52个小时,武装分子占领了俄罗斯北奥塞梯共和国别斯兰市第一中学,上千名刚参加完开学典礼的学生、家长和教师被赶进体育馆成为人质。他们在两昼夜多的时间里经历了难以忍受的恐惧、饥饿干渴,一部分人幸运地活了下来,但最终有335人倒在血泊中长眠不醒,其中半数是孩子。
当恐怖分子持枪闯人校园,将众多儿童赶往学校体育馆时,一位名叫艾尔扎•维克多罗夫娃的女教师向恐怖分子抗议,要求让最小的孩子安全离去。一名绑匪专心地听完了她的要求,然后问道:“你讲完了吗?”维克多罗夫娃点了点头,那名绑匪立即举起枪将她射杀,她立刻倒在血泊中。
关押了一千多名人质的体育馆内,恐怖分子在一人高的地方沿墙吊起了炸弹,一侧墙上有4个,另一侧墙上有11个。他们威胁说,只要谁乱动,整个房子都会爆炸,这些炸弹足以让整个体育馆飞上天空。
13岁的萨沙是个纤瘦的男孩。在爆炸发生后,武装分子开始往挤得水泄不通的大厅里投掷手榴弹。萨沙意识到不能坐以待毙,第一个从窗口跳出。在他的带动下,近百名学生也跟着跳出了体育馆。萨沙对学校周围的地形了如指掌。在他的带领下,孩子们没有在大路上乱跑,而是冲入了校旁一家酒吧的后院。
这时,恐怖分子从墙洞中开始向四周的街道扫射。因为萨沙的逃脱路线选择正确,从而避免了更多的伤亡。但他自己背部被严重烧伤,当记者试图采访这名小英雄时,他已被送进医院救治。在逃生的过程中,许多孩子是相互搀扶着跑的,有的大孩子甚至抱着更小的孩子穿梭在枪林弹雨中。
劫后的体育馆已成为恐怖的地狱,屋角的篮球架被烧得乌黑,地上到处都是玻璃碴、弹片和木屑,墙上布满了弹孔。屋顶被炸开一个大洞,透过这个大洞,别斯兰的天空蓝得令人窒息。在士兵排除所有的爆炸物后,工人们开始清理废墟,用推土机将残垣断壁推倒。而别斯兰居民有着一个共同的想法:把整座学校铲平!
然而,人们心中的创痛何时才能抚平?
7岁的扎姆巴拉特9月1日刚上一年级,一切都是那么新鲜。噩梦般的遭遇在他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深深的创伤。当妈妈问他:“你还要买玩具枪吗?”扎姆巴拉特说:“不买了!”
9月15日,在人质悲剧发生两周后,别斯兰市的孩子们在武装人员的保护下重新开始学校生活。在别斯兰第六中学,当一名孩子由于迟到而遭到校长训斥的时候,他立即举起双
手,摆出了投降的姿势。
别斯兰第一中学的学生们那一天并没有返回学校。目前,仍有不少学生因在事件中受到严重惊吓,无法在短期内恢复健康,还上不了课。据当地教育部门官员称,他们会组织高年级的学生一起讨论这起悲剧事件,让他们发表对未来的看法。别斯兰第六中学的一位教师说:“我们必须让孩子们知道别斯兰的生活还需要继续。”
生活还要继续,反恐正在进行。在21世纪,反对恐怖主义已经成为全球共同面对的重大问题。正如莫斯科市长卢日科夫所说:“当年法西斯没有令俄罗斯屈服,今天我们也绝对不会向恐怖主义低头!'’我们相信,当天使的哭泣声远去,别斯兰还会充满生机,和平之花将再次绽放。
在劫后别斯兰第一中学的断壁残垣上,贴着一首父亲写给他遇害女儿的诗。让我们以这首诗作为本文的结语,也以此缅怀不幸殉难的人们。
女儿,你走后爸爸第一次想写诗。居然写成了!我读给你听,你一定能听懂。
你,正值豆蔻年华,温柔且甜美,纯洁又可爱。忽然间,你离我们而去,明媚的日子碎成无尽的长夜!伸向你的黑手,逃脱不了惩罚。爸爸、妈妈、亲朋好友,还有世上善良的人们,定要用复仇的火焰,将恐怖分子消灭光!
1.下列对通讯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天使在哭泣”这一题目,富有很强的文学性和暗示性,很好地起到了引起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
B.本文主要采用了倒叙的手法,比较详细地描写了人质事件的过程和事件过后俄罗斯人民的反应。
C.“别斯兰的天空蓝得令人窒息”,是因为在美丽的蓝天下却出现了如此血腥暴力的场面,二者之间形成的反差过于巨大。
D.一名孩子遭到校长训斥时摆出了投降的姿势,这一细节有力地说明了恐怖主义行为对被害者的肉体造成的巨大伤害。

E.纪实类文章根据需要也可以加入作者的情感,本文以一首小诗作为结尾,就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恐怖主义行为的痛恨。
2.本文描写了一个教师被枪杀的场景,其作用是什么?(6分)
3.举例分析选文的语言特色。(6分)
4.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8分)
a.正如文章所说,“在2l世纪,反对恐怖主义已经成为全球共同面对的重大问题。”请从一个国家的角度,谈谈应该如何应对恐怖主义。
b.假设你要为别斯兰第一中学的遇难者敬献花篮,并在花篮中附上一张卡片。请你在卡片上写下适当语句。(70字左右)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学艺低龄化:幼小心灵能否承受艺术之重?
暑假期间,中小学生成“上班”族已司空见惯。而记者近日在采访中发现,很多6岁以下的学龄前儿童也正连渐加入到这个队伍中。不同的是,中小学生上的“班”走多是文化课培训班,而这些小家伙们上的多是舞蹈.器乐、美术等艺术类培训班。学艺低龄化渐成趋势,我们不禁要问:儿童幼小的一心是能否承受艺术之重
学艺低龄化
8月7日上午,从银川市青少年宫的舞蹈教室里传出熟悉的音乐:“请把我的歌带回你的家,请把你的微笑留下……”,在这音乐声中,4岁的小女孩李佳琪尘在地上,两腿劈开成一条践,努着小嘴,上身用力往下弯。和她一起练功的还有40多个同她年龄相仿的小女孩,她们都在音乐声中做着同一个动作。
据了解,这30多个小女孩的年龄大多是4—5岁,其中最小的还不到4岁。她们每天要上一个半小时的课,这样的培训要持续30天,直到幼儿园开学。
葛黎平在银川市青少年宫当了十多年的绘画老师.说起参加培训班学员的构成,她深有感触:“十多年前,来学画画的孩子最小的才6岁,而现在来培训的小孩大部分都是6岁多一点-还有很多家长甚至把3岁的孩子送来学画,学艺低龄化的现象越来越明显。”
低龄学艺:素质教育还是“晋升”途径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在对待低龄学艺的问题上,家长的潜在动机各有不同。尽管很多家长把学艺作为培养孩子素质的一种方式,但是急功近利,互相攀比的心态仍存在于一些家长身上。
“学习舞蹈可以培养孩子高雅的气质,同时也有利于塑造完美身材。而且孩子本身就对跳舞特别感兴趣,回家以后还自己在屋里练功。”4岁小女骇李美涵的妈妈看着女儿一板一眼的动作,高兴地说。
李佳琪的奶奶站在玻璃窗边专心的看着小孙女练功。“放假孩子在家也没事做,就把她送来学学,没想到她还挺喜欢的,每天不到上课时间就催我走。而且这里有这么多的小朋友,孩子也不会孤单。”
在青少年宫舞蹈教室外面,一位家长正准备给4岁的孩子报名学习舞蹈。她说,现在竞争越来越激烈了,如果不从小培养一技之长,日后孩子在同龄人中就会处于劣势。而且这么多小孩都来学习,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践上。当记者问起孩子对此是否感兴趣时,这位家长表示,兴趣都是慢慢培养起来的。还有些家长受社会上不良导向的影响,一味追求低龄化,希望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天才少年”。
葛黎平老师就见过很多家长为了培养孩子的绘画才能,3岁多一点就将其送到美术培训班学习国画。葛老师说,很多家长片面地认为艺术培训越早越好,“一招先,吃遍天。”除此之外,4岁就会唱京剧、6岁就能登台表演街舞、上幼儿园就会打架子鼓,时下各种各样的少儿选秀节日造就的小童星让人羡慕不已。一些家长一旦发现自家的孩子对声音和颜色显示出浓厚兴趣,就认为孩子天赋异禀,很早就把他们送到艺术培训机构去学习。殊不知:这样的“拔苗助长”反而会扼杀孩子对艺术的兴趣。
记者在银川市青少年宫舞蹈教室看到,40多个孩子排成四行,在老师的示范下同时做后弯腰的动作,有些孩子开始时还能很认真的完成,但是过几分钟后她们就开始不耐烦了。有的悄悄溜过去扯旁边小孩的裙子,有的站在那里东张西望.有的干脆趴在地上不动了。
教舞蹈的杨老师说,很多孩子刚开始学的时候很感兴趣,但是练习一套就厌倦了。由于孩子的年龄都在3—6岁,理解能力差,往往是一个动作说好几遍才能听懂;而如果每次都说,很容易给孩子造成挫败感。因此,她尽量调整上课的节奏以免让孩子失去兴趣。
相关研究显示,4岁是一个孩子发育的关键时期,音乐、舞蹈、美术等都是开发几重智力潜能、激发孩子学习兴趣的途径和工具。而用好这些工具的前提就是孩子本身要对此感兴趣,愿意学。如果一味地把家长的意愿强加给孩子,逼迫他们学习,结果往往适得其反。因此,对于低龄儿童学艺,正确引导才是关键。
1.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记者通过现场采访,用事实说话。用理论说话,用理论研究为指导,认为对于低龄儿童学艺,正确引导才是关键。
B.记者通过现场采访,用列数字、对比等方法,说明学艺低龄化的现象越来越明显。
C.文中说时下各种各样的少儿节目也误导了一些家长,对少儿学艺低龄化的现象起了推
波助澜的作用。
D.很多孩子很快厌倦学艺,舞蹈老师认为根本原因是一个动作每次都说好几遍,很容易给孩子造成挫败感。

E.记者认为家长都应该在孩子4岁时让其学习音乐、舞蹈、美术等,以开发儿童智力潜能、激发孩子学习兴趣。
2.第二部分画横线的句子“殊不知,这样的”拔苗助长“反而会扼杀孩子对艺术的兴趣”在本部分中起什么作用?(6分)
3.统观全文,概括少儿学艺低龄化的原因。(6分)
4.就本文的少儿学艺低龄化现象,请联系全文,结合实际,提几点合理化建议。(8分)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4题
“博弈论”是运筹学的一个分支,它是研究个体如何在错综复杂的相互影响中得出最合理的策略的一种理论。“博弈”这一说法是从棋弈、扑克和战争等带有竞赛、对抗和决策性质的问题中借用的术语,听上去有点玄奥,实际上却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博弈论大师看经济社会问题犹如棋局,常常寓深刻道理于游戏之中。所以,博弈论多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凡人小事入手,娓娓道来,并不乏味。
在博弈论中,有一个著名的“囚徒困境”(prisoners’ dilemma)博弈模型。假设一位富翁在家中被杀,财物被盗。警方抓到两个犯罪嫌疑人,并从他们的住处搜出赃物。但是,他们矢口否认曾杀过人。于是警方将两人隔离后进行审讯。检察官给出如下条件:由于你们的偷盗罪已有确凿的证据,所以可以判你们一年刑期。但是,如果你单独坦白杀人的罪行,我只判你三个月的监禁,但你的同伙要被判十年刑。如果你拒不坦白,而被同伙检举,那么你就将被判十年刑,他只判三个月的监禁。但是,如果你们两人都坦白交代,那么,你们都要被判五年刑。两个囚犯面临着两难的选择——坦白或抵赖。显然最好的策略是双方都抵赖,结果是大家都只被判一年。但是由于两人在隔离的情况下无法串供,所以,每一个人都从利己的目的出发,选择坦白交代这一最佳策略。因为坦白交代可以期望得到最短的监禁,但前提是同伙抵赖,这显然比自己抵赖坐十年牢要好。这种策略是损人利己的策略。不仅如此,坦白还有更多的好处。如果对方坦白了而自己抵赖了,那自己就得坐十年牢。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还是应该选择坦白交代,即使两人同时坦白,至多也只判五年。所以,两人合理的选择是坦白,原本对双方都有利的策略(抵赖)和结局(被判一年刑)就不会出现。
在这个“囚徒困境”中,每个局中人选择了自己的最优策略,从而使自己利益最大化。所有局中人的策略构成了一个最优的策略组合,没有人有足够理由打破这种均衡。这种由所有局中人(也称当事人、参与者)的最佳策略构成的战略组合,被称为“非合作博弈均衡”, 也叫“纳什均衡”①。
“纳什均衡”有着广泛而深刻的意义。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的冲突,各人追求利己行为而导致的最终结局是一个“纳什均衡”,也是对所有人都不利的结局。从“纳什均衡”我们引出了一条真理:从利己目的出发,结果损人不利己,既不利己也不利他。两个囚徒的命运就是如此,合作是有利的“利己策略”。 从“纳什均衡”的普遍意义中我们可以深刻领悟司空见惯的经济贸易、国防政治和日常生活中的博弈现象,博弈双方在决策时都以自己的最大利益为目标,结果是无法实现最大利益,甚至导致对各方都最不利的结局,这种情况在现实生活中具有相当的普遍性,在市场竞争、环境问题、公共资源开发利用中屡见不鲜。因此,博弈论不仅仅存在于数学的运筹学中,也正在经济学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注】①纳什:世界著名博弈学大师。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博弈论研究的是个体如何在错综复杂的相互影响中采取策略。
B.博弈论是研究棋弈、扑克这类对抗性质问题的一种理论,也是研究“囚徒困境”中陷入两难选择的策略问题的一门科学。
C.“纳什均衡”是每个局中人自己选择的最优策略,是各人追求利己行为而导致的最终结局。
D.“纳什均衡”由所有局中人的最佳策略组合构成,为了使自己获得最大利益,没有人会主动改变自己的策略。从实质上说,“纳什均衡”是一种非合作博弈状态。

下列各项中,不属于造成两位嫌疑犯陷入“囚徒困境”原因的一项是  (   )

A.两个囚犯处于隔离的情况而无法串供。
B.两个囚犯面临着两难的选择——坦白或抵赖
C.检察官给出了一个特定的条件。
D.两个囚犯都想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下列关于“纳什均衡”的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实力相当、棋风相似的棋手们相互揣摩、相互牵制,彼此争赢,他们下出的变化多端的棋局,是一个“纳什均衡”。
B.企业为了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宁愿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也绝不会主动增加环保设备投资。最终政府加强污染管制,企业采取低污染策略,使企业利益与环境保护互相平衡,从而进入“纳什均衡”。
C.每年的五一、国庆都是商家盈利的黄金周,为了在七天长假里取得可观的收益,商家们无不使出浑身解数,降价促销甚至亏本销售,不惜打出“跳楼价”,“血本甩卖”的字眼。价格大战的结局就是一个“纳什均衡”。
D.任何一个国家在国际贸易中都面临着保持贸易自由与实行贸易保护主义的两难选择。X国试图对Y国进行进口贸易限制,比如提高关税;Y国必然会进行反击,也提高关税。谁都没有捞到好处的结局就是一个“纳什均衡”。

根据文意,概括“纳什均衡”的现实意义。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历史的幽默     金克木
翻看杂志,在《群言》今年第2期上见到有关“传统文化”的座谈会记录。会中,袁行霈教授说:“我们走《新青年》的路,不走《学衡》的路。”说得好。但他没有说:这两本杂志后来都走到了什么地方?我们是在什么路上走了一个世纪?此刻走到了什么地方?座谈会是老人遇到了新问题,还是新人又提出了老问题?我胡思乱想,忽然发现历史老先生很幽默,往往和自以为创造历史甚至指挥历史的人开玩笑。
《学衡》和《新青年》的对抗,简单说,起点是文言与白话之争,发展到拥护传统文化和打倒传统文化之争。可是到这两大阵营内部一瞧,双方差不多都是一些留学生。提倡白话的胡适和坚持文言的吴宓都是留学美国学外国文学哲学的。作古文和讲古书,《学衡》的人未必胜得过《新青年》的人。反传统激烈得过分,连汉字汉语都要废除的钱玄同是章太炎的学生。在传统文字学和音韵学方面,《学衡》中人只怕难得有胜过他的。两杂志以外的林纾曾写信给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反对白话文。蔡在回信中说,“周氏兄弟(鲁迅和周作人)所译《域外小说集》文辞古奥,非浅学者所能解。”大概蔡对林的态度有点生气,所以不免话中带刺。不懂外国文而翻译的林的古文不见得比得上懂外国文而翻译的周的文章之古。蔡本人就是进士还入了翰林院又留学欧洲。主张古文的不比主张白话的更通古文,而双方又都是学外国文介绍外国的。地道的传统古董应当是蔡元培,偏偏他又是新学的主帅。到1930年,他六十几岁了,还主张废除姓氏、婚姻、家庭。洋文比中文水平高出不知多少倍的辜鸿铭反而拖着辫子硬充清朝遗老讲《春秋》。历史真够幽默的。
《学衡》和《新青年》各走极端自立门户,于是全进了死胡同,无疾而终或摇身一变。看起来好像是,历史既不喜欢极端,又不喜欢调和折衷。地球是圆的。纬度上任何一点都通连东方和西方。经度上任何一点都通连南北两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衡》的主编是吴宓。本是留美预备学校的清华大学办起“国学”研究院。主持人是吴宓。五位导师是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李济。这五个人都不是《学衡》一派。梁是维新派,清朝的六品官,后来拥护共和反对复辟。王国维连举人进士都不是,是翻译书出身,在民国时期的紫禁城里得到宣统皇帝封官,便不剪辫子而充当遗老。陈的祖父和父亲都是维新派大人物。他十三岁便曾去日本,以后在欧洲和美国留学多年。赵、李从外国回来,一个教语言学,一个教人类学、考古学。梁应当是遗老而不是遗老。王本来不是遗老而竟成遗老。这五位讲“国学”的都深通“外国”学。梁办《新民丛报》。王译外国书。陈、赵、李都在外国留学。(向达告诉我,陈在瑞士曾听过列宁演讲,不知确否。)陈是吴极力推荐又极力劝驾才回国教书的。老派王国维是新派胡适推荐的,否则清华园里未必能容下一位拖着辫子的清朝遗老还要他主持院务而他不肯。陈寅恪作的对王的悼辞说:“鲁连黄鹞绩溪胡,独为神州惜大儒。”这一诗一序可算是陈的第一篇论文,看得出诗中字字句句都经过斟酌。说胡适有眼光,又用“独”、“惜”、“大”字眼并非轻易。全篇以王为例对文化的传统发表了独有的见解。本“国学”和外“国学”通连成一体,这是不是历史的幽默?

根据文意不难判断,《新青年》和《学衡》是有不同主张的两份杂志,前者主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后者主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在本文作者看来,这两本刊物的主张有一个共同点,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均不超过15个字)

请为文中划线处补写一个比喻句,表明 各种主张可以殊途同归的意思,并与上文衔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超过25个字)

文中所引陈寅恪“独为神州惜大儒”诗句中,一个“独”字表现出革新派人物_________________,一个“大”字表现出守旧派人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个“惜”字表现出前者对后者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均不超过6字)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疫病是随着人类进入农耕社会形成规模的聚居而发生的,并往往随着族群迁徙、商贸往来、征战侵略而传播。疫病对人们的社会行为、生活方式、思想与世界观的变革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甚至促进了各种社会的转型。
在14——17世纪从地中海地区传到欧洲大部分地区的“黑死病”瘟疫产生的影响更是历史性的和世界性的。首先,欧洲西部的封建制度受到沉重打击。“黑死病”涉及地区人口死亡多达1/4甚至1/2,造成了劳动力的奇缺,封建庄园对农奴的人身束缚不得不松弛以至瓦解,封建等级制的土地占有关系也难以维持,人对于自身生命、成就、价值观念在这场瘟疫的冲击中开始发展,人文主义的思潮涌现出来。文艺复兴正是在这个时期兴起的,这也是由于天主教会传统的信条和仪式在瘟疫和死亡面前显得软弱无力,许多人不得不思考自己如何在非常的环境中拯救自己,文艺复兴的思想对他们就有强烈的吸引力,因为它表现了人对健康、完美与幸福的向往。
瘟疫在欧洲人的地理大发现和殖民侵略中起到了更可怕的作用,法国史学家拉杜里称之为“疾病带来的全球一体化”。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和随之而来的西班牙、葡萄牙殖民者入侵美洲,他们带来的疫病成为美洲本地人最大的杀手。美洲本地人在孤立的状态下,对外来的疾病毫无抵抗力,绝大多数在西方殖民者入侵后100年中陆续死亡。这就为欧洲人征服美洲并大量殖民提供了条件,但也造成了劳动力短缺的问题。后来上千万非洲黑人被运往美洲当奴隶,特别是运到加勒比海、巴西等美洲本地人灭绝殆尽的地方。当然,美洲也将梅毒等疫病传到欧洲,梅毒的出现对欧洲近代性伦理及生活方式也有很大影响。此后欧洲殖民者对澳洲和大洋洲的入侵,也使当地居民的大多数因其带来的疫病而死亡。欧洲殖民者在全世界的侵略扩张也带来了疾病的全球一体化,它影响到了今天世界人品的分布和“西方人”在其中的优势地位。
在世界历史上几次重大转折中,瘟疫都扮演了一个重要角色。如果不能沿着正确的方向以正确的方式应对疫病带来的挑战,这个社会与这种文化就会衰亡,反之这个社会与文化就会延续发展。在解开许多古代文明的兴亡之迷时,疫病是值得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现代社会尽管有了先进的科技与医疗手段,但从艾滋病到“非典”的一系列疫病流行,说明人类与疫病的斗争仍将继续下去。
(《新华文摘》2004年第2期)

下列不属于“黑死病”造成的影响的一项是( )

A.封建庄园中的农奴获得了更多的自由。
B.封建等级制的土地占有关系受到极大冲击。
C.给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带来了难得的机遇。
D.人们开始产生了对健康、完美与幸福的向往。


第三段说“瘟疫在欧洲人的地理大发现和殖民侵略中起到了更可怕的作用”,下列不能说明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绝大多数美洲人在西方殖民者入侵后100年中陆续死亡。
B.上千万非洲黑人被贩到美洲本地人稀少的地方充当奴隶。
C.梅毒的传入对欧洲近代性伦理及生活方式产生了大的影响。
D.澳洲和大洋洲的大多数当地居民因染上外来的疫病而死亡。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疫病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是促进社会转型的重要因素。
B.14——17世纪发生在欧洲的瘟疫动摇了人们对天主教的信仰。
C.欧洲殖民者采用传播疫病的手段来实现他们侵略扩张的目的。
D.每个古代社会的衰亡都与瘟疫的流行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


根据原文所给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美洲瘟疫的流行为欧洲殖民者加速侵略扩张提供了便利。
B.现在人口较稠密的地区在历史上都没有发生过大的瘟疫。
C.如果能正确应对瘟疫的挑战,当时的楼兰国就不会消失。
D.非典的流行,说明目前我国的科技和医疗水平还很落后。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这篇人物访谈,完成1一3题。
访诺贝尔文学奖评委马悦然
记者(以下简称“记”):“哪位中国作家有望获诺贝尔文学奖”、“中国作家距离诺贝尔文学奖有多远”,这样的话题近几年一直在中国国内争论不休。你怎么看待中国人对诺贝尔文学奖的心态?
马悦然(以下简称“马”):我想告诉中国的作家们,不要把这个奖看得太重要了。它其实没有那么重要的,它并不是“世界的中心”。
我们选出了一个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但不能说这个人就是世界上最好的作家。我们只是认为这个人写的东西是个很好的作品,就这样而已。现在这个世界上有500个作家有资格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但是每年只能发一个。
记:在全球化的今天,面对不同的文化,诺贝尔文学奖的评选如何能做到公正?
马:这是不可能的。标准很苛刻,作品文学价值要求很高。公平只是一个非常理想的观念。
记:你虽然一再强调这个奖并不是那么重要。但事实上,一些中国作家仍然很在乎。
马:我现在每个月至少会收到15封信,给我寄稿子,要我把书稿翻译成瑞典文出版,给他们弄一个诺贝尔文学奖……
(那你帮助他们了吗?)当然没有!因为我翻译的是我自己感兴趣的、自己喜欢的作品。
记:有一种说法,中国作家走向世界的一个障碍是缺少好的翻译家。你怎么看?
马:一个中国人,无论他的英文多么好,都不应该把中国文学作品翻译成英文。要把中国文学作品翻译成英文,需要一个英国人,文学修养很高的一个英国人,他通晓自己的母语,知道怎么更好地表达。现在出版社用的是一些学外语的中国人来翻译中国文学作品,这个糟糕极了。翻得不好,就把小说给“谋杀”了。
记:你最近可有翻译一些中国作家的作品?
马:这段时间,我在翻译山西作家曹乃谦的《到黑夜想你没办法》(连说两遍书名,语气轻柔)。译本在瑞典马上就要出了。这部小说,写的是山西北部山村的农民在“文革”时候的生活,他是用农民的语言来写作,非常动人。在1973、1974年,他们穷得要命,吃的都是土豆。这不仅是物质上的痛苦,精神上也有一种痛苦。(语气突然变得愤慨)中国要是没有办法把农民问题解决好,那中国就没有希望了(注:助手陈文芬说,马悦然前年去了作家李锐插队时呆过的山西邸加河村,目睹了当地一些农民的现状)。
记:许多人都知道你致力于研究、传播中国文学,却不知你也关注中国的社会现状。
马:是的,中国是我的第二故乡,是我的乡愁。
1.请结合访谈内容,具体说说这篇人物专访之所以成为一篇优秀新闻作品的原因。
                                                                           
                                                                                                                                                        
                                                                       
2.本文受访者马悦然先生对中国文学持怎样的态度?请结合文章具体说明。

                                                                         
                                                                                  
                                                                      
3.从文本看,中国作家对诺贝尔文学奖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态?这种心态形成的原因是什么?你怎样看待这种心态?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4题
从混血儿到美国总统
奥巴马1961年生于美国夏威夷,父亲是来自肯尼亚的黑人,母亲邓纳姆是堪萨斯州的白人,这一段婚姻没有维持多久,邓纳姆后来与印尼留学生结婚,也把6岁的奥巴马带到印尼。奥巴马10岁时回到夏威夷,与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奥巴马的父母离婚后,父亲1982年在肯尼亚死于车祸前,奥巴马只见过父亲一次。成年后的奥巴马在自己的回忆录《父亲的梦想》中披露,由于父亲是黑人,母亲是白人,他曾一度对自己的种族身份感到迷惑,并为此使用大麻和可卡因等毒品。
奥巴马1983年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1991年毕业于哈佛法学院,获得法学博士学位,在哈佛大学法学院就读期间,成为《哈佛法律评论》首位黑人主编,这是人才济济的哈佛法学院所有1600名学生当中的最高荣誉,奥巴马首次获得了全国性的认可。这个位置通常被视为法律专业学生毕业后进入美国最高法院当法官秘书、进而步步高升的敲门砖,但奥巴马毕业后,却选择了芝加哥一家专门受理民权诉讼的小型律师事务所,当了多年的“穷人代理人”。
经过3年的法律实践和民间活动,奥巴马决定适时参加政治选举,直至当选联邦参议员。2007年2月10日,奥巴马在伊利诺伊州首府斯普林菲尔德正式宣布竞选2008年美国总统,他在演讲中说:“在林肯呼吁结束分裂、团结一致的老议会前,美国人的希望和美国梦仍在继续。”奥巴马借用林肯的政治符号遗产,博得了黑人的好感,同时也博得了草根阶层的好感。在演说中,奥巴马发出变革的呼声:“我在学习华盛顿政治做派上投入时间不多,但我很早就意识到,华盛顿的做派必须变革。”他的参选演说获得了很多反对种族歧视支持人类平等权利的人的支持。
2008年11月5日,奥巴马正式当选为美国总统,成为美国历史上首位黑人总统。
奥巴马生逢其时,美国民众厌倦了伊战泥潭、经济停滞以及霸道刚愎、支持率极低的小布什总统,对政府和国会都十分失望,渴望改变现状;在美国人看来,奥巴马由白人祖父祖母抚养、又在亚洲短暂生活;在哈佛受精英教育,又回到非洲裔社区做基层工作,他的经历代表了美国一代的梦想。
奥巴马承诺,如果他成为美国总统,他将使整个美国在共同使命感的感召下团结起来,使美国的历史
翻过近年来政治四分五裂、愿望一再落空的灰色一页。于是在竞选中他不断重复“改变”、“希望”和“相信”这几个关键词。
许多人对奥巴马政府寄予希望,但奥巴马在记者会上说,美国正面临“历史性的危机”,“这场危机是长期形成的,我们没有捷径可走,而且经济在好转之前还可能进一步恶化。”他补充说:“全面的复苏不可能马上出现。许多专家现在相信,我们明年可能损失数以百万计的工作。”节选自《奥巴马传》
补充资料:
民调显示奥巴马执政百日支持率高达64%
4月29日是奥巴马执政百天纪念日,民调显示,奥巴马执政百日支持率创下近20年来新高。
自上任后,他的最大立法成绩,即总额达787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法案是在缺乏共和党支持的情况下在众议院获得通过的,有93%的民主党人对奥巴马的执政路线表示支持,64%的美国人认可奥巴马的执政表现,这创下了近20年来美国总统执政百日支持率的新纪录。
美国总统奥巴马就职一百天以来,推动了很多政策的实施以兑现他在竞选总统期间对年轻选民许下的承诺。奥巴马的“百日新政”得到美国年轻一代的较高评价。
奥巴马执政200天前夕,民意支持率下跌到50%
报道说,从最近的民调结果显示,奥巴马民意支持率不断走低,主要是因为民众认为奥巴马对解决国家经济问题,缺乏一个明确的方案。
各年龄层的民众对奥巴马的满意度也都在下降。最支持奥巴马的18到29岁民众,满意度从7月的71%降到现在的60%;65岁以上老人对奥巴马的满意度,一直都维持在48%左右,但8月中开始突然下降到43%,应与美国保守派从8月中开始,在市民大会上激烈抨击奥巴马的健保改革政策,灌输奥巴马健保政策将使老人福利缩水有关。
近日,美国民众对奥巴马总统上万亿美元的医疗改革计划不满的情绪日益高涨,在奥巴马执政200天前夕,其民意支持率下跌到了50%。同时,由民主党代表发起的一系列推销医保改革的公共集会,已经演变成了美国民众发泄不满的闹剧,甚至有民主党国会议员为此收到死亡威胁。
结合文本,选出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A.混血儿的身份,使奥巴马曾一度对自己的种族身份感到迷惑,也曾吸过大麻和可卡因等毒品。
B.奥巴马曾经在美国、印尼、肯尼亚生活过,丰富的生活经历也是他竞选的有利条件。
C.奥巴马成为《哈佛法律评论》首位黑人主编,首次获得了全国性的认可。
D.奥巴马从基层工作做起,使他更深切地接触民众,关注民生。

E、美国目前正面临着“历史性的危机”,且经济有进一步恶化之势,许多专家相信全面复苏的可能性不可能马上出现,明年的数以百万计的工作可能都会损失。
结合全文内容,概括奥巴马的生活经历。
“这个位置通常被视为法律专业学生毕业后进入美国最高法院当法官秘书、进而步步高升的敲门砖。”请分析这句话的含义和作用。
文章结尾说:“许多人对奥巴马政府寄予希望。”你是否对奥巴马政府寄予希望呢?结合文本和现实,请谈谈你的看法。

来源:现代文阅读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以下题目
福州的三坊七巷
①早就听说福州“三坊七巷”的历史文化地位与江苏周庄、山西平遥、云南丽江齐名,在建筑界被誉为“明清建筑博物馆”。但省里每次接待北京和外省的客人时,参观的目的安排表上却未出现“三坊七巷”。带着疑惑,我拨通了福州大学陈晓博士的电话,约他周末与我去“三坊七巷”看个究竟。
②我们相约在塔巷的老字号“永和鱼丸店”集合,穿过塔巷到了南后街。陈博士边走边说,“三坊七巷”由白墙、灰瓦、亭台、楼阁等组成。具有典型的闽越民居特色,是福州历史文化名城的标志性建筑,占地约40多公顷。它始建于西晋末年,到唐代逐渐形成规模。当时在南街建起了“七巷”,后来隔了一条街(南后街)又建起了“三坊”,形成了以南后街为中轴的“非”字形结构的大型建筑群。“三坊七巷”是南后街两侧从北到南依次排练的十条坊巷的统称。
③听了陈博士绘声绘色地介绍,我建议说,那我们就按古人的建筑顺序先去“七巷”再走“三坊”吧。陈博士摊开双手摇了摇头遗憾地告诉我,杨桥以后改造的杨桥路了,遗址上仅留存黄花岗烈士林觉民的故居,盛下的全是高楼和商业街。
④站在南后街与杨桥路的岔路口,面对车水马龙的杨桥路和衣锦坊的建筑工地,我们和“三坊七巷”一道仿佛一同被挤在高楼大厦的夹缝中。“三坊七巷”成了现代建筑群中的孤岛,现代派家居豪华大厅中的一件小古董。
⑤不经意间我们走进了郎官巷.这里与最繁华的东街口只一步之遥,却是两个世界,一边是灯红酒绿的花花世界,一边是幽深古老的庭院,它静谧地躺在高楼大厦之中,散发出古老的芬芳。郎官巷20号是严复的故居,那是一幢三进三开式的古建筑群,白墙灰瓦,精致的木雕,土筑的马鞍形风火墙。这里的每块砖瓦仿佛都透露出浓浓的书卷味,让人释怀。参观结束时,为了纪念这位近代史上的启蒙思想家,我还专门买了一本《天演论》。
⑥现在的南后街成了一条时装街。据说,每一种时装新款刚上市,在南后街就能买到它的仿制品,而且价格十分便宜,每到节假日,满街都是购物者。在福州这片最古老的坊巷里,我们仅看到一家字画装裱店。这是南后街唯一的文化窗口。店内正中挂着一副精致的匾额,上写“米家船”三个字,我走进店内向林师傅请教,他递给我一张名片后解释说,该店建于1865年,由清代著名学者何振岱题匾。取意北宋书画家米芾携带书画作品游览山水,以船为家。
⑦漫步在“三坊七巷”中,仿佛置身于明清时期,浮躁的心境也会随着挂钟不慌不忙的摆动而平和下来。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杨桥巷和吉庇巷已分别扩建为杨桥路和吉庇路,衣锦坊的一大半已被推倒拆建为现代化住宅小区。“三坊七巷”成了“二坊半五巷”。但尽管如此,“三坊七巷”宏大的规模和别具一格的建筑群,仍然掩不住昔日曾有的气派和辉煌。
⑧在宫巷我们慕名来到林聪彝的故居。据说它是明清以来福州最大的私宅,占地面积约3000多平方米。现今里面住了二三十户人家,内有十多个小天井,天井里栽培着各种各样的花草,把整个庭院衬托得更加妖娆。
⑨院外却是另一番景象。那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建筑风格的坊巷,两边的高墙有已倾斜的、白粉墙有的已脱落,坊巷里的名牌有的已残缺,蓝天被凌乱的电线分割得支离破碎。经过历史沧桑,昔日辉煌的历史文化景象如今已黯然失色,再也很难寻找到往日的风采。“三坊七巷”不知不觉地变得浮躁起来,那浓重的商业味,把整个坊巷压得透不过去来,承载着福州久远的历史文化的“三坊七巷”渐渐被现代文明吞没。福州是否在远离多样性、差异性和历史性文化特色中逐渐失去了记忆。
⑩建筑学家黑川纪章说:“建筑是一本历史书,我们在城市中漫步,阅读它的历史。把古代建筑遗址留下来,才便于阅读这个城市,如果旧建筑都拆光了,那我们就读不懂了,就觉得没有读头,这座城市就索然无味了。”城市现代化不仅仅意味着高楼大厦,更重要的是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当人类砍倒第一棵树的时,文明就诞生了;而当人类砍倒最后一棵树的时,文明结束了。难道城市不也是如此? (选自《美文》2005年第11期,有删改。)
在作者看来,福州的“三坊七巷”具有怎样的特点?请整合文意作答。
三坊七巷”成了现代建筑群中的孤岛,现代家居豪华大厅中的一件小古董。”结合上下文,说说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
本文的标题是“福州的三坊七巷”,文中又多出将“三坊七巷”与“高楼”,“商业街”,“现代化小区”联系在一起,请说说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作者引用了黑川纪章的话的目的是什么?
能否将文章的最后一自然段删去?为什么?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3题。

访钢琴演奏家傅聪

傅聪,钢琴演奏家,生于1934年,著名翻译家傅雷之子。1955年获得肖邦国际钢琴比赛的第三名和"玛祖卡"演奏最优奖。他以"钢琴诗人"的称号闻名于世。
你很小就开始学习钢琴了吗?

我的父亲钟情于法国文学,还把巴尔扎克等人的作品翻译介绍到中国来,他是罗曼• 罗兰和其他许多法国艺术家的密友。在我只有5岁的时候,他就影响乃至强迫我学习钢琴。不过,到我17岁去波兰学习钢琴的时候,我已经真正爱上弹奏钢琴了。
你最喜爱的作曲家是谁?

喔,太多了。像肖邦、贝多芬、舒伯特、瓦格纳……他们的每一部作品都是流传后世的杰作。我们永远不能用"完美"来形容音乐上的造诣,每种探索都是阶段性的,每个新的时期对杰作都有新的定义。

我觉得,肖邦呢,就好像是我的命运,我的天生的气质,就好像肖邦就是我。我弹他的音乐,我就觉得好像我自己很自然地在说我自己的话。莫扎特是什么呢?那是我的理想,就是我的理想世界在说话,他是我追求的理想。舒伯特像陶渊明,舒伯特的境界里头有一些我觉得就像中国知识分子,尤其是文人传统上特有的那种对人生的感慨。

我听说现在数量惊人的中国家庭送孩子去学钢琴,你怎么看这件事?

假如他们觉得这是一个成名成家的捷径,那他们是不可能做到的!假如他所追求的就  是这些的话,他所得到的价值就不是我认为的音乐艺术里面的价值,而是世俗观念里面的  价值,那是一种很危险的价值。假如不具备对音乐那种"没有它就不能活"的爱,那还是不要学音乐,学电子、学医、学法律成功的机会都要大得多!学艺术一定要出于对精神境界的追求,有"大爱之心",然后愿意一辈子不计成败地献身。假如有这样一个出发点,即使孩子不能够成为一个专业的音乐家,可是他有了一个精神世界让他可以在那儿神游,这也是一种很大的幸福!

你认为追求音乐更高境界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

我在各国讲学时经常举个例子,那就是黄宾虹说的"师今人,师古人,师造化"。他拿庄生化蝶做一个比喻,说"师今人"就好像是做"虫"的那个阶段,"师古人"就是变成"蛹"那个阶段,"师造化"就是"飞了",也就是"化" 了……伟大的作曲家写的作品完成后还会不断地发展,它会越来越伟大越深刻越无穷越无尽。所以"造化"跟自然一样生生不息,不断复活、再生、演变。真正的"造化"是在作品本身。

对一个艺术家来说,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天分?勤奋?一颗敏感而善良的心?还是   思想?

可能这些都需要……但是现在我觉得,也许最重要的是勇气,能够坚持黑就是黑,白  就是白,永远表里如一。这在音乐上也很难做到。

你经常提到"赤子之心"这四个字,这是不是你做人、弹琴的原则?

是呀,如果你的琴声很纯洁地发自内心,就会天然有一种感染力。我父亲经常说,真诚第一。感人的音乐一定是真诚的,有的人可以弹得很华丽很漂亮,你也会欣赏,但被感动是另外一件事。科尔托就是这样,他有很多毛病,但是他真实感人。

什么是你说的好的音乐?

对音乐内涵有真正的理解,而且真正有个性,有创造性。这种创造性并不是随心所欲,而是有道理的,是真正懂了音乐之后的创造。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辈子的学问。

(节选自[法国]多米尼克•夏代尔《音乐与人生》)

1.

统观这篇访谈,采访者所提的问题可以归纳为哪几个方面?

2.

傅雷曾对傅聪说:"做人,才做艺术家。"从全文看,傅聪认为艺术家应该怎样做人?

3.

根据傅聪的观点,演奏家如何才能使伟大作曲家的作品"不断地发展","不断复活、再生、演变"?

来源: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以下题目
复活的“哥德堡”号到了广州
2006年7月17日中午,“哥德堡”号劈波斩浪九个多月,途经西班牙加的斯、巴西累西腓、南非伊丽莎白港和印度尼西亚的雅加达及新加坡,停靠中国港口第一站——广州南沙港,预计8月29日,将抵达上海。
7月18日,当广州人翘首期盼的“哥德堡”号出现在他们视野的时候,船上船下一片沸腾。象征中国与瑞典两国国旗的红、黄、蓝彩带飘舞在古老的木船上,瑞典国王卡尔·古斯塔夫十六世和王后西尔维娅在众人的簇拥下微笑着走下舷梯。
时隔262年,这艘瑞典人花费了十年时间精心打造的仿古船终于来到了广州。重建“哥德堡”号、驾驶它重返中国——这是瑞典人的一个梦想。
“哥德堡”号回来了,却沉在了家门口
18世纪初,欧洲刮起一股“中国风”。在当时的欧洲,拥有中国瓷器是权贵的象征;穿中国服装是一种富有的体现;喝上中国茶,那更是奢华的享受。18世纪中叶,葡萄牙、英国、荷兰等国相继成立了从事对华贸易的东印度公司,苏格兰贵族克林·坎贝尔携巨资来到哥德堡,与当地富商通过上层关系获得政府特许,成立了从事垄断贸易的东印度公司。该公司以最快的速度建造船只。1738年,继第一艘“东印度人”号后,第二艘充满传奇色彩的“哥德堡”号正式下水。第二年,“哥德堡”号开始驶向遥远的中国,并且先后顺利地完成了两次远洋航行,带回大量的中国货物,包括西方人喜爱有加的中国瓷器、丝绸和茶叶。“哥德堡”号给瑞典东印度公司带来巨大财富。
1743年,“哥德堡”号开始了它的第三次远航。1744年冬天,“哥德堡”号从中国广州启程回国,船上载满了来自东方神秘古国的共计700吨上等物品。
1745年9月12日这天,“哥德堡”号抵达哥德堡港口,离码头900米之时,不可思议的一幕出现了——刹那间,海水涌入船舱,在无数人惊恐的目光下,船身慢慢倾斜,带着庞大的身躯和满载的中国财富沉入海底。“哥德堡”号上的船员无一伤亡,救援人员还成功地从海水中抢夺回1/3的货物。光靠这1/3的货物拍卖所得的资金,就完全能支付这趟历时30个月的东方之行的费用。
巨大的利润空间刺激着商人们的神经。很快,瑞典东印度公司又张罗着重建一艘与“哥德堡”号一样的商船。
第二艘“哥德堡”号很快建造出来了,只可惜第一次远航就在南非海域沉没。
商船沉了,“哥德堡”号还活着
上世纪80年代,“哥德堡”号探险热席卷整个瑞典,从沉船里打捞出来的商品让瑞典人兴奋不已。据说,当时被打捞起来的雍正年代的茶叶竟然还能泡出清香。深埋在瑞典人心底的航海梦想再次被唤醒,他们决定重建“哥德堡”号,再现当年航海的辉煌壮举。越来越多的赞助商挤上了赞助者名单,越来越多的国际文化交流团体也关注着“哥德堡”号的重建,瑞典媒体几乎天天都有“哥德堡”号重建的消息。
“哥德堡”号“监护人”之责理所当然地落在了国王卡尔·古斯塔夫十六世和王后西尔维娅身上。
为了有别于以前的“哥德堡”号,人们习惯于把261年前的那一艘沉没于哥德堡港口近海处的商船称为“哥德堡”一号,把沉没于南非海域的那艘帆船叫做“哥德堡”二号,而把今天事隔200多年后重新驶入广州港的这艘仿古帆船称为“哥德堡”三号。
东印度公司成了历史,“哥德堡”号又现广州
1738年,耗费巨资打造的“哥德堡”号商船是瑞典东印度公司所拥有的38艘商船中第二大船只。而今天仿古的“哥德堡”号帆船也耗掉了差不多4000万美元。从1995年船体的第一根龙骨安放成功,到2003年6月6日正式下水、2004年9月3日西尔维娅王后为她命名祝福、2005年5月22日第一次海上试航获得成功,“哥德堡”三号整整花费了十年光阴!
新“哥德堡”与“哥德堡”一号在形状、结构、大小上基本相同,但新“哥德堡”的内脏却配置了高科技设备,它完全具备了现代远洋航海安全的条件。
2005年10月,一艘18世纪的古船再次扬帆远航了
2006年7月17日中午,“哥德堡”号成功停靠广州南沙港。同一天,瑞典国王偕王后乘坐皇家专机飞抵广州,下机后率90多名王室成员登上了“哥德堡”号,开始了他梦寐以求的海上中国之旅。
(节选自《世界知识》2006年第16期)
“哥德堡”二号有没有到过广州?联系原文说说你判断的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本文倒数第二段划线句子在文中有何作用?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称“哥德堡”三号为“复活的‘哥德堡’号”,请联系原文谈谈你对这个称谓的感受。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以下题目
大学生怎样离校
大学生离校时的一幕幕生死离别,内心难免有些凄凉于吾心有戚戚焉。于是决定去走近我们的这些师兄师姐们。
迈进毕业生宿舍,看到毕业生宿舍的肮脏混乱,许多人可能会感到震惊,更甚者一些人可能会对大学生综合素质产生怀疑。不错做事应该善始善终,大学生是我们这个社会里平均素质比较高、文化修养比较深厚的一个群体。从经验看,大学生在公众生活中经常扮演的也都是正面的、积极的角色。比如,每年暑假的时候,许多院校都组织社会实践团,从一些新闻媒体中,相信大家也都了解,大学生们走入中国社会的底层,既给普通百姓带去了鲜活的文化知识,大学生自己也从社会中学到了许多有用的东西。
“这些大学生的到来,不光帮我们科学地种植,还送来了许多书帮我们增长知识,真希望他们能经常下乡。”这是来自调查百姓的最多的回答。
再比如,每当城市里举行大型活动时,大学生总会踊跃充当志愿者。所以,仅仅是因为大学生在毕业时候扔了点儿破烂,或是因为极少数人破坏了公物,就判定当代大学生素质不过关,那是太过轻率了。而且,据调查,现在这种现象已有所改善。经了解,大学生毕业宿舍凌乱,并不是近来才出现的现象,知情人知道,那几乎是一年一度芳草绿的。在情况比较严重的年头里,毕业生宿舍的墙壁上写满了各种书法,地上扔满了垃圾,能拆的东西都拆掉,真堪称满目狼籍。后来,各院校纷纷出台管理政策措施,包括暂时性扣发毕业证等等。情况才有所好转,但并没有什么根本性变化,要说这种现象的发生是因为大学生不懂得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道理,那倒不见得,更不能把这看作大学生的本质大暴露,正确的做法是抛开简单的谴责,从毕业生的毕业心态上寻找根源。
据调查的大多数大学生毕业生反映,因为最后阶段比较忙,比如找工作,还有实习,再者因为一起生活过四年的舍友马上就要各奔东西时的凄凉心情才导致了我们所看到的那一幕。是的,四年大学生涯是一个人一生中最弥足珍贵的日子,一旦毕业,那种割舍不掉的乡愁会占据毕业生的脑海,种种复杂的情绪会油然而生,如果这个时候学校方面的工作做得不够细致就极容易让毕业生产生被遗弃的错觉。遗憾的是,一些大学在临近毕业的当口对待即将离校的学生往往是一副温情不再的样子,动辄以扣发相要挟,限期的布告张贴的到处都是。至于毕业典礼,早已是几十年一贯制,无非是领导讲话学生听,缺乏参与互动,很难让人产生庄重和自豪的感觉。在这样的情形下,毕业生的情绪找不到适当的宣泄途径,再加上一些技术方面的原因,比如缺乏合适的垃圾清扫工具,离校日程安排紧张,就容易导致一屋不扫的结果,不过现在各院校已经试图一改旧颜。据98级我们的师哥师姐讲,我们院的毕业典礼互动性强,如果你去看一下,你甚至分出那个老师,那个又是同学。而且我们药学院通知离校日期提前,给了毕业生们足够的时间来安排事情。
大学生学成离校应该是一个很温馨、很庄重的过程,应该组织一些仪式性的活动让毕业生参与,应该给它们提供正确的表达渠道。比如,毕业典礼应该富有时代气息,毕竟大学生是最富有时代性、最富有生气的,因而他们渴望与他们同步进行性的毕业典礼、毕业证的发放也应该更有表彰性,师生之间的交流渠道应该更畅通等。这些都是他们的强烈呼声,当然还可以给毕业生提供公共留言本,让学生留下最想说的话,这在我们药学院早有例子。总之,就是要让毕业生产生精神上的归宿感,要让他们感到,即使毕业了,学校仍是自己的家,学校的一草一木仍然需要自己去爱护。这样,相信我们那些可敬的大学毕业生会让那些曾怀疑它们大学生的素质的人们感慨一番的:善始善终。确确实实也!如果学校方面和毕业生方面做到以上这一切,一屋不扫的怪圈被打破的日子将为时不远了。
作为我本人,真心希望所有大学生切切实实善始善终。因为我们是国家的栋梁,是整个民族素质的体现者。我希望当我们跨出校门的时候,不会有师弟师妹为我们的终而产生疑问,我们应该给他们的是做出好的榜样、典范。
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这则调查报告针对大学生毕业时总会出现的各种不文明现象的原因进行了调查,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B.作者承认大学生是社会上高素质的人员之一,毕业时出现的不文明现象只是个别人的行为,不必太过担心。
C.毕业后的就业压力,朋友离别的心理折磨,学校制度上的限制,这些都导致毕业生做出不文明举动的原因。
D.大学毕业生离校所出现的各种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作者认为学校对学生心理关怀不够,是导致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

E.本文语言平实流畅,叙述与议论相结合,作者通过亲身的调查来揭示问题的本质,为解决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2.本文中多次出现的“一屋不扫”一词,具体的内容是指什么?请你简要概括。
3.本文作者对大学生应该如何离校经过调查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请分点列出。
4.本文就大学生离校时出现的一系列不文明的举动的原因进行了深层次的调查,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但有人认为,不管是谁,只要是做出不文明的事,就应该受到惩罚,大学毕业生破坏公物也不能不追究责任;也有人认为,大学生毕业生离校时的不文明现象存在多年,这说明我国的高校在管理上还有许多不合理的地方。对这个问题你有什么看法,请作简要分析。120字左右。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语文实用类现代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