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
反智主义主宰社会固然不好,但一个没有反智主义的社会,也同样成问题。有人说中国历代的专制皇权,实际上非常“主智”,并不“反智”。查诸历史,中国的一个个王朝,都是靠读书人来支持。这种权力和知识的伙伴关系,通过科举给制度化了。被统治者则缺乏基本的文化资源。
这也是我为什么要把“反智主义’’变成一个中性词,并强调其正面意义的原因。因为被士大夫主宰了至少两千年的中国文化,太强调读书人的权力,一般老百姓没有表述自己的利益和意见的渠道。到了近代也是如此。鲁迅的《阿Q正传》就是一个例子。鲁迅对中国农民并没有太多深入的了解。他年纪轻轻就进了洋学堂读书,甲午战争后不久留日,正好赶上战后日本狂热的战争宣传的余波。甲午一战,突然使日本人觉得经过了西化的日本比作为亚洲传统文化中心的中国要优越。于是媒体上把中国人描述成麻木、愚昧的群体。这种对农民的蔑视,被完全没有做农民的经验的知识分子如此强烈地表达出来,成为现代中国意识的一部分。农民的“精神麻木”和“愚昧无知”,也成了中国种种问题的根源。我们长期以来对农民的歧视,与这种知识分子的优越意识当然也有深刻的联系。
阿Q这种由知识分子创造的小民百姓的形象之所以不受挑战地主宰了中国人的现代意识这么久,一大原因就是老百姓没有任何文化资源和权力对之反击。而一个有反智主义传统的社会就完全不同了。美国便是一例。美国的建国之父,多是社会精英。但是他们继承的
传统,则源于古典的希腊罗马,反智的成分很强。比如,雅典人对知识分子就强烈地不信任,
认为老百姓集体的智慧高于精英的个人智慧。美国建国时代的自耕农,也可以被像鲁迅那样
的人描述为不开化的蠢货。但正是杰佛逊这种古典修养最好的人,出来强调自耕农的道德优
越,反对工商精英的操纵。同时,当时的宗教传统,也给小民百姓的文化自立提供了条件。
大家会去教堂寻求灵魂拯救,并不要听你知识分子唠叨。每个灵魂在上帝面前平等。这样的信条强化了小民百姓的尊严。
这些传统,我们是没有的。老百姓只能指望知识分子为他们说话;知识分子也乘机把自
己打扮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先知、圣人。其实,世上并无超级人类,大家是同样的俗人。很多知识分子声称为老百姓讲话,多少是为自己捞政治资本,夹带了不少私货也未可知。互联网的出现,则开始打破这样的格局。老百姓终于可以直接为自身的利益说话了。比如主流经济学家,过去一直还觉得自己代表着全民的利益。现在老百姓则出来说:你们不过是出卖了我们,替利益集团说话而已!知识分子表达自己的理念而不受下层社会挑战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摘录自薛涌《网络文化将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动力》)
根据文意,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中国专制皇权是主智的,科举制度使读书人获得了政治权力。
B.鲁迅没有做过农民,又年纪轻轻就进了洋学堂读书,所以他对农民的蔑视是偶然的。
C.反智主义可以强化平民百姓的尊严,使之摆脱被操纵的命运。
D.互联网出现后,声称为老百姓讲话的知识分子便不能自由地表达理念了。

下列关于互联网的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

A.封建专制时代是主智时代,互联网时代则是反智主义主宰社会的时代。
B.互联网可以使老百姓更容易获取文化资源,对知识精英资源垄断的冲破指日可待。
C.互联网可以使老百姓有机会自我表达,与知识精英平等对话;
D.互联网实现了社会各阶层的沟通,医治了知识精英自视过高、歧视平民百姓的痼疾。

文章列举了哪些反智主义的表现?请加以概括。(6分)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4题
在华语文学传媒盛典上的讲话
贾平凹
(1)按照惯例,获奖的人都要在这里说一段话的,我该说些什么呢?我只能如实地说,当前三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授予了史铁生、莫言、格非三位杰出的作家,我在遥远的西北曾热烈地为他们鼓过掌,在祝贺着他们的同时又不止一次地羞愧了我的年长和平庸。是的,前边走过了伟岸的身影,后边的大脚又跨踏而至,我想,我这个被争议的,在奔跑队列中又腿脚愈来愈沉重的作家,将与这项文学界重要的奖项无法靠近。我没有料到第四届的大奖会授给我,真的没有料到!所以,意外的喜悦使我惊恐紧张又内心充满了感激,感激评委对我的理解和肯定。你们的理解和肯定将使我从此有更多的写作信心,如果我的野心还在,我会在我热爱的写作中不顾一切,继续那马拉松的长跑。
(2)今天是四月八日,天空清明,清明的天空肯定游荡着诸多的神灵。可以说,四年来的每一个四月八日,这些诸神里肯定有文学之神光临。沈从文称他的写作是要建一座希腊的小庙,就是为着文学之神的居住。沈从文在中国文坛上建造了一座神庙,这倒让我想到了秦岭和秦岭上成百上千个现在还存在的庙。秦岭并不是国山如泰山,但它界分了国之南北,而它的南麓和北麓是我生活和写作的地方,我太熟悉和热爱那里。那么就让我说说其中三个庙的事。
(3)我要说的第一个庙是建在很陡峭的一个崖头上,庙里供养的是叫女娲的女神。女娲和伏羲是中华民族的始祖,但长久以来庙里的香火并不旺盛,去朝拜的只是些老太太们,跪在那里为求得孙儿而口中念念有词。我向往过补天的神话,十数年前去过这个庙,正是冬天,雪下得撕棉扯絮,又狂风大作,冷得使我觉得天空有无数的刀子在翻搅。庙前庙后有许多石头,可没一块有斑斓色彩,也不是玉质。我想捡一块回去,觉得收藏女娲庙前的石头一定很有象征意义,但所有的石头都冻在地上搬动不开,好不容易捡了一块,从此也知道了太热的东西烫手,太冷的东西也烫手。就是这个庙,在前两年,突然传出曾多次夜里庙内有红光放射,每次红光放射,林中雉飞兔奔。流言一时广布,于是被视为民族要复兴的瑞兆,当地就大兴土木翻修,筹备大型祭典,女娲不再仅管生育,正名为民族之神。
(4)还有一个庙在另一个山头。去这个庙不容易,羊肠小道要走几十里,乱石和杂草又把路覆盖得时断时续,而且得提竹棍打蛇,野蜂蛰了立即要在伤痛处涂上鼻涕。庙里的住持叫澄昭,弟子无数,每日山道上一簇一簇人,相互呼唤,回音轰鸣。去庙里的人绝大多数是草根蚁命的百姓,他们不会给庙里布施多少钱,能带的也只是一篮土豆,几块豆腐,或一瓶菜油和醋,在庙里祈求日子平安、身体健康和解除苦难,然后吃一顿斋饭。澄昭是佛学界的高僧,但他从来说家常话,甚至唠唠叨叨啰嗦不清,像个普通的家庭老太太。在他病得厉害的时候,去看他的人很多,哭声一片,他说了一句话:我会把心留给你们的。第二天就圆寂了,火化后灰烬里果然滚出一颗人心的舍利。这颗心现在仍保留着。
(5)我还要再说秦岭上的一座山,山上的又一座庙。这座山的下边是因保存最完整的泥塑而著名的水陆庵,游人如织,庵外各类吃喝小贩云集,热闹得像个集市。但是,水陆庵只是山上那个庙的一个道场,而庙叫悟真寺,却极少人去登临,甚至还不知道。小庙在朝起和暮时,常被云遮雾罩,空山只闻鸟叫,有太阳了,能看到对石诸峰如揖如拜,遍坡有零乱的黑色树木,树木之间裸露白色的巨石,像千万信徒在坐禅听经。庙周围没有松柏,却全然青枫,不弯不枝,极尽高长,树下花草萋萋,风怀其中,日照又灿灿多变。这么好的地方就因为水陆庵太繁华而人们忘了根本,它冷落和破败,只住有一个和尚。这和尚每日除了习经诵课外,就几乎是一个农夫或樵夫,默默地在山林旁掘地种粮弄菜,提了镢头在岩巅涧底采灵芝挖药材。我喜欢这个庙,常常去那里,这个和尚就成了朋友。是他让我领略了什么叫坚持,什么叫守侯,需要如何的隐忍和静虑才能使生命处于大自在状态。这个和尚和我同岁,法名叫性云。
(6)沈从文建造的是文学上的小庙,我说的尽是些秦岭上那些我曾经探访的破旧小庙,这就在大师面前暴露了我蠢昧的村相。我是从新时期文学开始时就进入文坛,从事写作和编辑成了我几十年的一种生命方式,但我时常冒出一个念头:如果我当年不以偶然的机会进大学读书,如果不是在大学里当时去向不明的状况下而开始了写作,我现在会是什么样子呢?肯定是一位农民,一个矮小的老农。或许日子还过得去,儿孙一群,我倚老卖老,吃水烟,蹴阳坡,看着鸡飞狗咬。或许在耕地日益减少,生产资料价格越来越涨,生活陷入了困顿,我还得揉着膝盖,咳嗽着,进城去打工。但我想,无论我会是哪一类生存状态的农民,我可能也要去山上的庙里烧香磕头吧。
(7)也因此,我庆幸我从事了写作的工作,也更珍惜了手中的这支笔。这就是我要说的话。谢谢大家。
解释说明下列句子的含意。
(1)我会把心留给你们的。
(2)无论我会是哪一类生存状态的农民,我可能也要去山上的庙里烧香磕头吧。
在第三自然段里,作者为什么说,他想捡一块石头回去?
概括一下这篇文章里三个有关庙的故事的寓意,并说明它们与本文中心的关系。
这篇演讲辞与一般的演讲辞相比,有哪几方面特别的地方?其作用如何?试简析。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4题
干干净净的傅雷
公元1966年9月2日深夜,中国最伟大的翻译家傅雷与夫人朱梅携手同肩,双双自缢身亡。
傅雷夫妇走得干干净净,义无反顾,几乎不留任何痕迹,就像风吹皱一池春水,遂又了无纤痕。傅雷的一生长身玉立,气宇轩昂,就像一棵毛挺的秀竹,宁折不弯。他的夫人雍容静肃,端庄厚憨,柔情似水,就像一根缠绕秀竹的春藤,温存有余。二者珠联璧合,相得益彰,自然放射出人生最瑰丽的光芒。一对恩爱夫妻,如胶似漆,举案齐眉;但真正能够做到携手共赴正义,蹈死不顾,恐怕从古至今也屈指可数,贝多芬有句名言:“为了真理,给个国王都不换!”傅雷做到了,这是一个中国知识分子崇高人格的大写意。
傅雷走得干干净净,从从容容。傅雷和夫人临走前9月2日夜,曾给他们的亲人留下一封仅千余字的最后家书。这封遗书是写给傅雷的小舅子朱人秀的。遗书写得笔墨清晰,条分缕析,坦坦荡荡,磊磊落落,至今读来都令人潸然泪下,振聋发聩。从遗书里看到,傅雷的反党罪证无非是一面小镜子和一张褪色的旧画报。小镜子后有蒋介石的头像,画报上登有宋美龄的照片;而这两件东西又都是傅雷的小姨子寄存他家的,并非傅雷本人之物。正像傅雷所言:“我们纵有千万罪行,却从来不曾有过变天思想。”然而作为一介书生,即使竭尽全力呐喊也是微茫的。理智的傅雷清醒地觉察到树欲静而风不止,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他没有向任何人申辩,只在遗书中发出了一个知识分子痛切的自白:“我们也知道搜出的罪证虽然有口难辩,在英明的共产党和伟大的毛主席领导之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决不至因之而判刑。只是含冤不白,无法洗刷的日子比坐牢还要难过。何况光是教育出一个叛徒傅聪来,在人民面前已经死有余辜了!更何况像我们这种来自旧社会的渣滓早应该自动退出历史舞台了!”“士可杀而不可辱”,这是一个多么干净、彻底、从不苟且的傅雷。
傅雷走得干干净净,清清白白。临走前,他没有忘记托付朱人秀上缴当月55.29元的房租没有忘记给保姆周菊娣留下一块女表,一个旧挂表,一张600元的存单作为她过渡时间的生活费,并说:“她是劳动人民,一生孤苦,我们不愿她无故受累。”如果说傅雷临走前有什么遗憾的话,恐怕这就是惟一的遗憾,带着深深的同情的遗憾。要送人或该还人的东西,傅雷都如数家珍,一一道来,共13条。最后剩下的53.30元又托付给朱人秀作为他们的丧葬费。至于图书字画听候公家决定。一切均有安排,决不乱套,就像夫妻两个要出门远行,或到国外看儿子,没有一丝一毫的慌乱和疏忽。一切都处理得井井有条,不动声色,赤条条地来赤条条地去。
文如其人,惟其有干干净净不朽的人品,有才干干净净不朽的文章。傅雷凡事一丝不苟,尤其珍惜自己的笔墨。当年翻译法国文豪的名著《高老头》《约翰•克利斯朵夫》时,宁愿精益求精,一译再译,把自己的文稿修改得体无完肤,可是一经定稿,就不许编者妄自改动一字一句了。
傅雷干净了一生,与人无求,与世无争。9月3日凌晨,他和夫人化做两粒晶莹剔透的露珠,在天亮前降临大地,其璀璨的锋芒一直照彻敬佩他的每一个文人。
下列对传记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傅雷家中搜出他小姨子寄存的两件小物品,这两件物品被当成了反党的罪证,夫妇二人有口难辩,申诉无门,只得愤而自杀。
B.傅雷死前没有忘记为保姆周菊娣将来的生活作安排,说明他的细致周到,说明他是个心里善良,重情义、关心下层劳动者的人。
C.傅雷认为自己的罪责主要有三宗:家里搜出两件反党的物证;培养出一个叛徒儿子傅聪;自己是来自旧社会的渣滓。
D.作者把傅雷夫妇比作露珠,形象生动地表现了他们纯洁高尚的人格,突出傅雷夫妇的崇高人格对文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E.文章反复写到傅雷夫妇死前的从容和镇定,说明傅雷夫妇之死实属被逼无奈,这种清醒的死更增强了事件的悲剧色彩。
作者从哪些方面写出傅雷“干干净净”?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文章第二段写傅雷夫妇的外表气质和夫妻恩爱有什么任用?(6分)
对于傅雷面对政治迫害选择离开人世的做法,有人赞同,有人反对。你的看法呢?请就你认同的一种观点进行探究。(8分)  

来源:现代文阅读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8一10题
陈景润
这曾是一个举世震惊的奇迹:屈居于六平方米小屋的陈景润,借一盏昏暗的煤油灯,伏在床板上,用一支笔,耗去了几麻袋的草稿纸,居然攻克了世界著名数学难题“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创建了距摘取这颗数论皇冠上的明珠(1+1)只是一步之遥的辉煌,被国际数学界誉为“陈氏定理”。
他开拓了数论研究中的一个崭新的时代。他那瘦弱的身影,几乎凝聚了全世界所有数学家关注倾慕的目光。自负的日本人,对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国,称道两位数学奇才:一位是祖冲之,一位便是陈景润。他们由衷地在这两位中华俊杰面前顶礼膜拜。
陈景润,由新中国培养起来的第一代数学家,堪称时代的楷模,世纪的丰碑。这位数学巨星,尽管已经去世一年多了,然而,他研究哥德巴赫猜想和其他数论问题的成就,至今仍然在世界上遥遥领先。世界级的数学大师、美国学者阿·威尔(A·Weil)曾这样称赞他:“陈景润的每一项工作,都好像是在喜马拉雅山山巅上行走。”陈景润于1978年和1982年两次收到国际数学家大会请他作45分钟报告的邀请。这是中国人的自豪和骄傲。他所取得的成绩,他所赢得的殊荣,为千千万万的知识分子树起了一面不凋的旗帜,辉映三山五岳,召唤着亿万的青少年奋发向前。当一代伟人邓小平了解到陈景润顽强拼搏的传奇式经历和出类拔萃的业绩后,无限感慨地说:像陈景润这样的“世界上公认有水平的”科学家, “中国有一千个就了不得”。
一个人便是一个世界,一个人便是一页历史。陈景润是旷世奇才,然而,沿着他的足迹,我们却可以清晰地倾听到时代前进的脚步声,可以鲜活地领略到岁月风雨的凉热,可以敏感地品味到人生奋斗的艰难和壮美。倘若说,人生是一部教科书,那么,陈景润的一生,便是足以让世世代代皆可细细揣摩、咀嚼、吮吸以至于奉为典范的一部长卷,一部鸿篇巨著。
他的经历比传奇更曲折。
他的性格比小说更鲜明。
他的气质如南方的榕树。
他的品格是北方的桦林。
“在科学上是巨人,在生活中是孩子。”强烈反差的人格构造,展现出一系列耐人寻味而又充满浓郁生活气息的美学风采。枯燥的数学,被陈景润点化为繁星璀璨的天空、万木葱茏的大地;而这位数学家的故事,同样令人荡气回肠,百感交集。陈景润走了,他已化为了历史;化为了祖国大地上不屈的高山、浩瀚的大海;化为了人们绵绵无尽的思念以及人们为弘扬他的精神和进一步开创他的事业而奋勇前进的脚步。
历史是不朽的。那是源远流长的母亲河。陈景润用生命编织了昨日历史的辉煌,它牵起了今天的绚烂,明天的幽远,它流过炎黄子孙的心田,也流过祖国大地的春夏秋冬。
陈景润必将得到永生。
8.文章前两段是怎样展现陈景润的辉煌成就的?请简要分析。(4分)                                                                                               
9.理解下面句子在文中的含意。(5分)
(1)陈景润的每一项工作,都好像是在喜马拉雅山山巅上行走。 (2分)                                                                                               
(2)一个人便是一个世界,一个人便是一页历史。(3分)                                                                                               
10.要成为某一领域的大家,我们应该怎么做?请结合数学大师陈景润,谈谈你的看法。 (6分)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4题
所谓“古文”,是对骈文而言的。先秦两汉的散文,特点是质朴自由,以散行单句为主,不受格式拘束,有利于反映现实生活、表达思想。自南北朝以来,文坛上盛行骈文,流于对偶、声律、典故、词藻等形式,华而不实,不适于用。西魏苏绰曾仿《尚书》作《大诰》,提倡商、周古文以改革文体,未有成效。隋文帝时下诏禁止“文表华艳”,李谔上书请革文华,都没有扭转颓风。
唐初文坛,骈文仍占主要地位。唐太宗为文也尚浮华。史学家刘知几曾在《史通》中提出“言必近真”、“不尚雕彩”的主张;王勃提议改革文弊,但他们自己的作品,仍用骈体;陈子昂也揭橥复古的旗帜。唐玄宗天宝年间至中唐前期,萧颖士、李华、元结、独孤及、梁肃、柳冕,先后提出宗经明道的主张,并用散体作文,成为古文运动的先驱。韩愈、柳宗元则进一步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古文理论,并写出了相当数量的优秀古文作品,当时有一批学生或追随者热烈响应,终于在文坛上形成了颇有声势的古文运动,把散文的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韩愈和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代表。他们倡导古文是为了推行古道,为了复兴儒学。他们的古文理论都把明道放在首位,利用复古的旗帜从事文学革新,推动文学前进。
中唐古文运动,虽然在当时文坛上取得了胜利,但骈文并未就此匿迹,晚唐以后,骈文复炽。
五代到宋初,浮靡华丽的文风再度泛滥,前蜀牛希济在他的《文章论》中曾提出:当时文章“忘于教化之道,以妖艳为胜”。宋初,王禹□、柳开又开始提倡古文,都提出文道合一的主张,但二人孤军作战,没有形成有力的运动。宋代的古文复兴,要到欧阳修倡导之后,才形成一场运动。欧阳修凭借其政治地位,大力提倡古文,带动了一支写作队伍。他的同辈苏洵,学生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苏轼门下又有黄庭坚、陈师道、张耒、秦观、晁补之等人,都是古文能手,各树旗帜,扩大影响,从而使宋代古文运动达到波澜壮阔的地步。宋代古文运动的主要特点,第一是主张明道。欧阳修说:“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答吴充秀才书》)苏轼说“吾所为文必与道俱”(《朱子语类》引)。这一点继承了唐代古文运动的传统。第二是不高谈学习先秦两汉而直接取法韩愈。王禹□说“近世为古文之主者,韩史部而已” (《答张扶书》)。他们学韩的共同点,是学韩文“文从字顺”,平易近人的作风,而不学他追求奇古奥僻的偏向。
因此,宋代古文,进一步奠定了韩、柳开创的新的书面语言的基础,更有利于表达思想,也更便于为人们接受,发扬了他们开创的新的散文传统的精神。明人朱右把欧、曾、王、三苏六家与韩、柳合称为“八先生”,茅坤编选了《唐宋八大家文钞》,明清时期出现了许多以“唐宋八大家”为名的古文选本。明代宋濂、唐顺之、王慎中、归有光等人以及清代桐城派、阳湖派古文之所以取得一定成就,追根溯源,无一不是受到唐宋古文运动的启发或影响。唐宋古文运动,可说是中国散文发展史上一座重要的里程碑。
(节选自钱仲联《唐宋古文运动》网
下列有关“古文运动”的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 5分 )(     )(多选错选不给分,只选一项,且正确的给2分)

A.古文运动倡导以散行单句为主,不受格式拘束的文体,其实是一场古文复兴运动。
B.古文运动中韩愈、柳宗元等人开创的一种有别于骈文的文体,推动了文学的前进。
C.古文运动以宗经明道,复兴儒学为号召,利用复古的旗帜从事文学革新。
D.古文运动的任务并未彻底的完成,直至在欧阳修等人的继承发扬下才最终取得胜利。

E.宋代古文运动的古文运动主要特点之一是不学习先秦两汉而只取法韩愈,从而进一步奠定了韩愈开创的新的书面语言的基础。
下面选项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

A.韩愈、柳宗元利用复古的旗帜倡导古文运动,从事文学革新,推动文学前进的目的,是推行古道,复兴儒学。
B.流于对偶、声律、典故、词藻等形式,华而不实,不适于用的骈文并未因为古文运动的兴起而匿迹,晚唐以后,乃至宋初,它们仍有市场。
C.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等人,在欧阳修的带领下,取法韩愈,各树旗帜,使宋代古文运动取得了与唐代古文运动分庭抗礼的地位。
D.韩愈、柳宗元各自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古文理论,韩愈特别强调儒家的仁义和道统,柳宗元则主张“以辅时及物为道”。

结合选文,概括唐代古文运动的起因和过程。(4分)
选文划线处引牛希济《文章论》“忘于教化之道,以妖艳为胜”,有什么作用?(5分)学科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新闻背景和对话,完成第14—6题。
新闻背景:2006年开春,一个名叫郭德纲的人突然火了。别看如今媒体踏破了门槛,各地演出邀约不断,可当初成名靠的并不是这些。要不是“钢丝”们(郭德纲的“粉丝”)不计辛劳地将段子向网络上传,要不是“不锈纲丝”(资深“钢丝”)不遗余力地撰文推介,郭德纲可能至今仍旧是一个“非著名相声演员”。
在偶像的光环背后,“粉丝"已经渐渐成为一只不容小觑的幕后推手。
(1)主持人:提到“粉丝”,很多人往往会条件反射地联想到“狂热”“盲目"这样的字眼。但是,事实是“粉丝"已然成为文化消费最活跃、最广大的群体。对这样一个群体,如今再视而不见,或是嗤之以鼻,显然是不明智的。
嘉宾:我们需要研究今天的“粉丝"。其实“粉丝”现象自古有之,也就是过去常说的“拥趸”。他们最明显的特点是:对某一个公众人物、目标事件、文化风尚具有强烈的认同;基于这种认同,甚至能够结成某种社群关系。反映在文艺上,就是追星、做“粉丝"。不过和l 00年前的梨园戏迷、20年前“四大天王”的追星族比起来,现在的“粉丝”尽管也追星,但是他们更善于“自我声张",这是一个具有时代特色的变化。比如像我这一代,很多人都曾经是崔健的拥趸,但当年我们从来都没有想过,自己可能会在崔健的事业中扮演什么角色——不过是一个仰慕者和拥护者。可今天的“粉丝"却有强烈的本位意识,他们甚至可能成为偶像事业的策划、干预和推动者。当然,也是因为民意窗口的开启、媒介条件的成熟和政治文化环境的变化,才成全了这种“自我声张”。以媒介条件的成熟来说,试想,如果没有短信和网络,如果没有媒体对自我声张的认同和推波助澜,“粉丝”是很难发出响亮的声音的。
(2)主持人:那么,这种自我声张的“造星”冲动,叉为什么会在近些年集中出现并取得社会化认同呢?
嘉宾:在上世纪80年代,无论什么明星,都是由权力部门、资源部门、媒体打造出来的,“粉丝”似乎只有“追”的份;但是现在,居然草根也可能造星。这样的现象来自一个广义的社会文化的冲击。隐藏在背后的,我想应该是更广大的民众在对那种已经日渐守旧、假模假式的文化规则和文化现象“用脚投票”。说得坦率一点,或许很多民众并没有从文化高度来认识个人的态度和行为,但至少有一点他们是清醒的:那就是他们现在所坚持的、所追捧的是草根文化,其对手正是不入大众之眼的庙堂文化。我国文艺界这二三十年,庙堂文化已经形成了绝对主流,这套仪式化、符号化、规范化的文化,不知不觉中已经和民众产生了很大的距离。正如一位媒体人所言:人们会用自娱自乐来消解那些他们不喜欢的娱乐。我可以举相声为例。10多年前姜昆的《虎口脱险》和陈佩斯的《烤羊肉串》,极为贴近生活,当年所受到的追捧不亚于今天的郭德纲。但时至今日,这种文化产品在庙堂文化中还能看到吗?人们都隐约感到,如今正是到了破旧立新的时候。这就是它集中出现并取得社会化认同的深层次原因。
(3)主持人:尽管有大批“粉丝"拥趸,但也有很多人对这股潮流是不屑的。庙堂文化对于“粉丝"所追捧的草根文化,似乎存在抗拒心理。
嘉宾:以“俗”作为一个靶子来批判文艺,其实是非常可笑的。何谓俗呢?从历史发展看,当年的、五四时期的白话文学、金庸式的小说、摇滚乐、街舞,我们都可以发现里面曾经有或正在张扬的所谓俗的一面。但是,“俗”并不代表就是“低”,就是“庸"。评价一种文化现象,我想首先要看的是它的主流。像草根.文化,尽管它有俗的一面,但它更多的是一种新鲜血液,代表了一种新的文化的理念,并且这种文化意识符合趋势,并契合了人们的心理需求。更何况作为新生事物,总有一个提纯的过程。所以我们应该怀着一颗文化包容心,秉着科学精神来看待这种文化现象:作为个人,你可以有反感、反对;但作为社会舆论和管理政策,如果要一棍子打死,那么文化的花园就不可能开出平和、丰富的花朵。
(4)主持人:面对越来越多的文化热点打上“粉丝制造”的烙印,我们的文化观念需要作出怎样的改变呢?
嘉宾:从目前来看,在现在框架内,庙堂文化虽然受欢迎程度在下降,但却不会很快萎缩,因为在它手中握有资源,但在未来,受众的认同才是决定文化主导地位的关键。对于“粉丝’’现象,我们的文化应有的态度是_________________ 。
.根据文意,在第(3)节空格中填上恰当的内容,可以是_________________。(2分)
.“粉丝"“造星”的具体行为有,造星而能成为“现象”,其实质反映的是_________________ 。(4分)
.今天的“粉丝”和从前的拥趸最大的区别在于_________________ 。(2分)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相声《虎口脱险》和《烤羊肉串》是属于草根性质的。
B.作为主流化的文化形态最初都是来自民间、草根。
C.现今的庙堂文化因缺少草根性而失去主导地位。
D.“粉丝"现象有俗的成分但也代表了新的文化的理念。

.根据文意,在对话结尾横线上填上恰当文字,使回答完整。(3分)
.在你常看的文艺节目中,你最喜欢哪一个(节目或栏目名称)?请从两方面作简要介绍。(5分)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这篇访谈,完成8-10题
教育部:大学生应定位为普通劳动者不再算精英
(访问者:《中国青年报》记者原春琳;回答者:教育部高校学生司负责人)
高考临近,考生在填报志愿时,越来越多地关注所填报院校的专业就业前景和大学生未来的就业趋势。为此,本报记者特地采访了教育部高校学生司有关负责人,解读考生关心的就业问题。
  (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记者问(以下简称“问”):2006届高校毕业生已进入求职高峰,如何看今年的就业形势?前段时间曾经有媒体报道说社会对大学生的需求比去年下降了,你认为是不是这样?
  负责人答(以下简称“答”):现在是2006届高校毕业生签约高峰期,也是求职的关键时期。实事求是地说,今年高校毕业生总体就业形势依然严峻,需要高度重视,但是,需求下降的说法缺乏客观依据。
  形势严峻主要是因为:一是全社会总体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劳动力供大于求,缺口超过1400万,比2005年增加100多万人;二是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东、中、西部的区域结构性矛盾和高校学科专业结构矛盾同时存在;三是一些地方的政策性障碍还没有完全破除,包括有些城市限制外地生源落户的问题难以彻底解决;四是社会的用人观念和毕业生的择业观念尚需转变。这些都给毕业生就业带来影响。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有利因素,今年一季度我国GDP的增长超过了10%,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和社会事业的发展将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有利的条件。首先,从我们了解的一季度的供需情况来看,与去年相比,对大学生的需求尽管增加的幅度不很大,却是在稳步增加;其次,各级政府和高等学校十分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采取了多种措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促进毕业生就业;第三,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毕业生就业工作有了良好的基础,机制保障、制度建设、管理体制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展;第四,下一步有关方面的调控和服务力度将进一步加大,有关部门正在研究进一步的举措。
  (二)、扩招与就业难并无必然联系,户口限制需要打破
  问:我们在采访中还发现,现在户口也是妨碍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个“坚冰”怎样才能破解呢?
  答:流动性既是大学生就业的特点,也是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劳动力就业的特点趋势和内在要求。“十五”期间,国家确立了“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政府有关部门制定了一系列鼓励大学生合理流动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高校毕业生跨地区、跨行业就业的限制,但地区之间还不平衡,行政性分割仍然存在。
因此,“十一五”期间,要促进高校毕业生“无障碍就业”,必须打破地域限制,消除人为市场分割,疏通毕业生到各地区、各行业、各领域、不同性质单位就业的渠道,构建有利于人才合理流动的大环境。
  (三)、
  问:尽管我们的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可很多家长和考生还都抱有精英心态,这种就业观是不是还在阻碍很多大学生就业?
  答: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以及就业压力的增加,总体看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期望有所降低,到中小企业就业、灵活就业、自主创业的毕业生逐年增加,学生择业观念和心态在发生积极的变化。
  但是,由于传统观念、社会舆论等多种因素影响,仍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尤其是家长的观念不能适应就业形势的变化,跟不上社会就业方式的变化。
  今后几年这种反差可能会越来越大,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就业岗位上,二是在就业方式上。
应该说,大众化时代的大学生不能再自诩为社会的精英,要怀着一个普通劳动者的心态和定位去参与就业选择和就业竞争。这需要广大毕业生尤其是家长更新就业观念,调整就业期望,在正确判断形势的前提下适度选择,以多种方式努力实现广泛就业。
 (四)、到基层就业,有问题更有机遇
  问:如何看待影响毕业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这一问题?怎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呢?
  答:结构性矛盾突出地体现为区域分布的不均衡,即大量毕业生过分集中在东部地区和城市,竞争数量有限的就业岗位,而中西部地区、广大的基层却面临着人才匮乏又难以吸引毕业生的窘境。这也是我们国家人才分布矛盾的直接体现。形象地说,就是“无业可就”和“有业不就”的矛盾。
  要做好基层就业这篇大文章十分不易,难点主要在于:一是基层的体制内单位编制少、经费紧,对人才的大量需求受到抑制;二是体制外单位缺乏必要的社会保障,用工不规范,影响毕业生选择的热情;三是基层的生存发展条件有待改善,生活待遇低、工作环境差、发展空间小等需要逐步解决。
要改变这些状况必须加大政府调控力度,需要各级政府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切实把这项工作作为自己的责任,要给予必要的资金、岗位和编制,尽快完善政策制度环境。200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这是新时期带有根本性、方向性的纲领性文件。
(五)、报考专业不要跟风
  问:现在正是考生填报志愿的时候,很多考生和家长都会考虑就业的问题,一些热门的专业受到很多考生的青睐。这种态度科学吗?
  答:专业的冷与热是动态的,比如说,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机械、地质和矿业类大都是热门专业,可到了上个世纪90年代,由于行业发展的原因,其中的一些专业变成了冷门。最近几年因为能源短缺等原因,地质和矿业又成了相对热门的专业。
  所以,考虑就业前景,应该既考虑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总体需求,也要考虑区域经济和社会事业对人才的特殊需求,更要考虑个人的志趣和条件,而不宜跟风或者过于教条。
.根据第(一)与第(三)部分的访谈的提问和回答,为(一)、(三)部分访谈内容拟一个小标题。
答:
.结合各段内容,回答下面的问题。
(1)记者在第二部分提问时提到“坚冰”二字,这里的“坚冰”的本义是什么?造成“坚冰”的原因又是什么?
答:
(1)当前大学生就业中的“无业可就”和“有业不就”的具体表现是怎样的?
答:
10.教育部官员称大学生应定位为普通劳动者,你赞成这种定位吗?说说理由。
答: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15题。
“嫦娥“撞月
2009年3月1日16时13分10秒,我国首个月球探测卫星“嫦娥一号”(下简称“嫦娥”)在科技人员的控制下整星成功撞月。至此,我国探月一期工程完美落幕。
“嫦娥”为什么要撞月呢?
首先是为了深入了解月面物质的构成。这不但能发现其潜在的利用价值,更能从中获得太阳系天体早期演化过程的线索。这样的线索在地球、金星、火星等有大气和火山活动的行星上已难觅踪迹。在解释月球演化的学说中,最成功的一个是“岩浆海假说”。它认为月球形成早期曾有一个深达数百千米的熔融表层,轻的物质上升,重的物质下降。此说主要依据阿波罗登月宇航员带回的380千克月球岩石土壤样本和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遥感资料。
经过阿波罗探月的喧闹,直到20世纪90年人,探月热潮才又兴起。先后有日本“飞天”探月器的子卫星“羽衣号”、美国的“月球勘探者号”、欧洲的“SMART—1”、印度的“月船撞击探测器”等多台探测器受控撞月。它们多半坠落于以往探月器未曾光顾的区域,采取获取图像和光谱分析相结合的方式来搜集以前未曾得到的数据,其中就包括曾轰动一时的极地水冰的发现。
目前,通过撞击月球获得月面及月面以下物质的光谱已成为主流做法。今年5月美国将发射名为“LRO”的母卫星以释放它的子卫星“LCROSS”来撞击月球极地,激起尘埃云;母卫星将在飞跃尘埃云时收集数据并传回地球。而“嫦娥一号”的落月点在月球东经52.36度、南纬1.50度的丰富海区域。这里距上世纪70年代前苏联发射的探月卫星“月球16号”及“月球20号”的着陆点不远,这两个探测器都曾把月球土壤样本带回地球。
“嫦娥”撞月还为将来我国探月工程的第二阶段“月面软着陆探测与自动巡视勘察”进行了技术积累,即进行着陆轨道控制试验。在“软着陆阶段”要攻克着陆轨道设计与制导、导航与控制等技术。尽管此次“嫦娥”整星撞月——在绕月轨道上没有其他探测器对撞月过程进行跟踪监测,但是这样获得的轨道控制经验也是任何国家都不会与人分享的,星上的CCD相机实时传回的清晰图像,为我国航天探月研究提供了民间常宝贵的资料。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嫦娥一号”成功撞月为我国探测月球工程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B.月球“岩浆海演化假说”主要依据宇航员带回的月面土壤样本。
C.月球极地水冰的重大发现依赖于图像获取和光谱分析的结合。
D.卫星撞月以印证获得的数据是当今人类探月工程的主流做法。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分析或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类耗费巨大、艰辛备尝的探月活动,在上世纪大约沉寂了20年。
B.上世纪前苏联发射的“月球16号”对了解月面物质的构成立有战功。
C.撞月探测器坠落于以往探月器未涉足的区域,将使所获数据更全面。
D.“嫦娥”与前苏联“月球20号”着陆点相近,是为了论证前苏方的成果。

.综观全文,此次“嫦娥”撞月留有的遗憾和取得的收获各是什么?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8题。
那一夜,我们没有采访
李安江郭晋嘉杜远
(中新社成都五月十八日电)“我的孩子已被埋了十小时了”、“你们快点想办法啊……”
五月十二日,我们作为中新社报道灾情的第一梯队在行至绵竹汉旺镇时,第一时间目击到东方汽轮机厂中学垮塌校舍的惨状。“救救我!”垮塌的房屋中,不时透出被埋学生凄惨的呼救声。天一直飘着小雨,焦急的家长无助地围在废墟前,哭成一片。
前来采访的我们,面对那一张张泪脸,面对他们哀求的目光,一时不知所措。采访还是救人?这个新闻课堂上的道德问题,从未像现在这样来得如此突然。我们放下了手中的相机,此时任何的采访行为都和这里的气氛格格不入。“救人,十万火急!”但在坍塌的钢筋水泥面前,我们也束手无策。
“快点救人,快把这里的情况报告出去!”有人向我们喊着,我们一路狂奔,终于走到了一个有手机信号的地方,立即用已经拨得发烫的手机发出了求救信息。
一夜折腾,已近黎明,我们这时却找不到返回的路,盲目前行中又遇一灾民安置点,我们正准备下车采访,一对焦急的夫妇直扑过来,“救救我们的孩子,求求你们!”急切的话语近乎哀求。窝在妈妈怀中的小孩满脸是血、双眼微闭,只能喃喃发出不明呓语。情况紧急刻不容缓,顾不得采访任务,我们又即刻开车送他们前往绵竹市区寻找医院。
副驾驶座的记者不停催促司机“快点,再快点”,坐在后座的女记者一只手紧握男孩母亲发抖的手,一只手轻抚男孩的额头:“坚持住,会好的。”三公里路程,我们知道,这是在和死神赛跑。
已经停电的绵竹市内一片漆黑,我们将男孩送到当地一个医疗点门前,司机打开汽车大灯照亮进入医疗点的道路。此时,我们突然发现,刚才忙着救人,把我们的一个同事丢在了路上。
经过近一小时寻找,终于在绵竹市人民医院门口一条躺满伤者的街道上看到了同事熟悉的身影,此时的他,已将相机和笔记本放在一旁,正和几名护士将一名满身是血的重伤者抬上救护车。
那一夜,我们没有感到孤单,我们搭车的的士司机,就是来自绵竹的前往灾区献血队伍中的一员。
这一夜,我们几乎没有完成一个采访。
【新闻背景】
北京时间5月12日14时28分,在四川省汶川县(北纬31度,东经103.4度)发生8级地震。据中国地震局通报,四川汶川发生地震时,宁夏、青海、甘肃、河南、山西、陕西、山东、云南、湖南、湖北、上海、重庆、北京等地均有震感。
.文章开头“我的孩子已被埋了十小时了”、“你们快点想办法啊……”这两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从两个方面回答。
答:                                                                         
.为什么说“采访还是救人”是一个“道德问题”?请结合文本说明。
答:                                                                         
.作者认为人他们“几乎没有完成一个采访”原因是什么?请联系全文,分条概述。
答:                                                                         
.这篇新闻在细节描写上很有特色,请举出两个例子并简要分析。
答: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8—10题。
一个治疗“网瘾"的成功案例
陶宏开,美籍华人,华中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共青团中央首位“网络文明爱心大使”。2004年5月,他因主动帮助“网瘾”少女戒除“网瘾”而在社会上引发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挽救上网成瘾者行动”,全国反响强烈。陶宏开往往是通过与上网成瘾孩子的交流,逐渐让其认识并改正自己的不良习惯,具有很好的效果。值得一提的是,他与孩子的对话思维颇为特殊。以下便是他与孩子的一则对话实录。
那一天,刘涛(化名)被父母拽到了陶教授的家中。这位正在读高三的男孩已有5年“网瘾”,5年里,他对家人所有的劝告都置之不理,不但耽误了学习,而且身体也受到了危害,但他不想也没有决心改变自己目前的状态。
刘涛:听说你可以在几个小时里改变一个人,你真有这么神奇吗?
陶宏开:你看我这张桌子在变化吗?
刘涛感到莫名其妙。
陶宏开:其实他在变化,慢慢变旧。你也在改变,因为你在一秒一秒长大。你能告诉我世界上哪件东西哪个人不变吗?
刘涛无语。
陶宏开:整个世界都在变化,大到整个大自然,小到微生物,每个事物无时无刻不在变化。我也在变化,在不断完善自己,比如我做心理咨询,如果我没有治好,我就要改变方法,我是活到老学到老。
刘涛低头无语。
陶宏开:我当然希望所有孩子都能变好,不过人的改变在于自己,如果你不想改变那我也没办法。你觉得我想改变你吗?
刘涛支吾着没说话。
陶宏开:我从来都要求自己向好的方向转变。我做人有“三自”原则:自爱、自护、自善。你懂什么叫自善吗?自善就是自善其身,就是不断向好的方向转变。
刘涛慢慢抬起头看着陶教授,似乎有所触动。
陶宏开:所以不是要不要变化,而是选择向哪个方向变化。我想每个人主观上肯定都希望向好的方向变化,你也是这样想吧。
刘涛:是的。
陶宏开:那你小学时是不是好一点呢?
刘涛:小学很好啊。我还得过奖呢。
陶宏开:为什么小时候好现在不好呢?
刘涛默不作声。
陶宏开:你从什么时候变得不好呢?
刘涛:初中。
陶宏开:你认为是上网影响你的学习吗?
刘涛:是的,因为上网就不想学习。
陶宏开:那你想变坏吗?
刘涛:当然不想,我又不是傻瓜。
陶宏开:你还年轻,许多和你一样大的孩子都没有认真考虑过这个问题,所以我不怪你。学校和家庭的一些疏忽和错误让你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变化,或者没有提醒你注意向好转变而不是向坏转变。
刘涛的眼神变得非常柔和。
陶宏开:那你想向好的方向转变吗?
刘涛:我当然想向好的方向转变,还想让家里把我转到最好的学校去。
陶宏开:可是好学校也会有坏孩子,差学校也能出好学生。你觉得是内因第一还是外因第一呢?
刘涛:当然是内因第一,这谁不知道?
陶宏开:既然你知道内因第一就要学会调动内因,你真想学习吗?
刘涛:有时想学。
陶宏开:那你其他时候干什么呢?
刘涛:上网啊。
陶宏开:你觉得我坦诚吗?
刘涛:坦诚。
陶宏开:我只想了解你的实际情况,你愿意和我交流吗?
刘涛点了点头,把自己的经历原原本本地告诉了陶教授。
陶宏开:你自己也很清楚,初一成绩不错,初二开始下降,高中一塌糊涂,这说明你还是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那问题如何解决呢?
刘涛:看吧。
陶宏开:还看什么!你马上就要高考了,如果还不抓紧调整就来不及了。
刘涛:我会的。
陶宏开:路要一步步走,我允许你有个过程。首先不去上网,要控制自己,回去后把今天谈话的感受写下来,你能做到吗?
刘涛:可以。
离开陶教授家时,刘涛脸上挂着微笑。一个月后,他的父母兴奋地告诉陶宏开,刘涛再没有上网了。
(《中国教育报》2006年11月13日)
.陶宏开教授通过巧妙的谈话艺术帮助刘涛戒除网瘾,达到目的。请结合原文内容对这种谈话艺术作具体分析。
答:                                                                                  
.文章结尾说:“刘涛再也没有上网了。”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答:                                                                                  
.假如生活中你的一位同学或朋友也象刘涛一样上网成瘾,读了本文后,你想对他(她)说些什么?(要求结合刘涛戒除网瘾的实例,有说服力)
答: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一切归功于人民
——温家宝总理中外记者招待会侧记
新华社记者 孙承斌 翟伟 李斌
“本届政府工作走过了4个年头,它告诉我们,必须懂得一个真理,这就是政府的一切权力都是人民赋予的,一切属于人民,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一切归功于人民……”
3月16日上午11时,人民大会堂三楼大厅。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这里会见采访两会的中外记者。真切、简短的开场白,让人们再次领略了总理的赤子情怀。
近一个小时前,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闭幕会表决通过政府工作报告。这是全国人大连续第四次高票通过他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
大厅内,鲜花吐艳,灯火辉煌。中外记者用热烈的掌握,向中国总理致意。
会场外,亿万百姓通过电视、广播等,收看、收听着现场直播……
“必须秉持一种精神,这就是公仆精神。政府工作人员除了当好人民的公仆以外,没有任何其他权力。”温家宝的这句话,正是党和政府与人民心心相印的真实写照。
“一个船队,决定它速度快慢的不是那个航行最快的船只,而是那个最慢的船只。”面对中外记者,温家宝形象地说明了改善困难群众生活的重要性。
“解决民生问题还要让人民生活得快乐和幸福。这就要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推进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什么叫快乐?我可以借用诗人艾青的一句诗:‘去问开化的大地,去问解冻的河流’……”
温家宝话音刚落,掌声立刻响起。
农民工忘不了,在总理的关心下终于讨回工钱;被艾滋病夺去亲人的儿童忘不了,大年除夕温爷爷和他们一起吃饺子、迎新年;建筑工人、乡村医生、出租车司机忘不了,中南海向基层群众敞开了大门,总理把他们请进会议室,听取对政府工作的意见……
“我们改革和建设的最终目的是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这就需要解决民生问题。”温家宝如是说。
促进教育机会均等,实施积极就业政现,逐步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温家宝掰着手指,各中外记者一一阐述当前应加快解决的4个重点民生问题。
从全面取消农业税、农业特产税,到出台解决农民工问题的具体政策;从实现城市困难群众的应保尽保,到推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从农村1.5亿孩子接受免费义务教育,到大力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一份份沉甸甸的“民生清单”,清晰地记录了本届政府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的不懈努力。
时间在飞逝,答问仍在热烈进行……
政治、经济、社会、内政、外交、国防,近两个小时里,温总理对11个问题一一坦诚作答。
“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不必评功摆好。我的脑子里充满了忧患。”面对政府工作取得的成绩,温家宝十分冷静。
不稳定、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在分析中国经济面临的几大问题后,温家宝坚毅地说,任务“虽然十分艰巨,但是我们抱有信心”。
直面挑战,毫不退缩。总理坦诚、自信的回答让在场的中外记者频频点头。
信心来自人民,力量来自人民。会前,网民向总理提的问题超过了100万条,点击人数超过2600万人次。正如温家宝所说:我从群众的意见中感受到大家对政府工作的期待和鞭策,也看到了一种信心和力量!
“总理的心究竟离我们有多近?他在思虑什么?”招待会前,一位网民向总理“提问”。
一切属于人民,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一切归功于人——温家宝以自己的真情告白,向人们作出了郑重回答……
(选自2007年3月17日《光明日报》,有删节)
.温总理在记者招待会上说:“一个船队,决定它速度快慢的不是那个航行最快的船只,而是那个最慢的船只。”请分析这句话的含意和表达作用。
答:                                                                                                                      
.孔子曾说“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通过本文的引用和介绍,你看到怎样的一个总理形象?
答:                                                                                                                      
请简要分析本文结尾的特点与作用。
答:                                                                                                                      
.温总理在解释“快乐”的含义时引用了艾青的一句诗“去问开化的大地,去问解冻的河流”,联系你的体会,谈谈温总理所说的“快乐”的内涵。
答:                                                                                                                      

来源:现代文阅读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戈12—14题。
云朵中的羌族能否幸存?
四川大地震把羌族推到灭绝的边缘。不过,一些专家希望,人们对这一问题的关注能使这个曾经兴盛的少数民族获得重生的机会。
以“云朵中的民族”著称的羌族一直生活在山区和高原地区,如今主要聚居在四川省汶川、茂县和北川等县,而这几个县都是此次地震的重灾区。
许多专家认为,此次地震对羌族及其文化的影响近乎灭绝之灾。有些人担心,如果不紧急采取保护措施,可能将意味着羌族文化的消亡。
还有些专家指出,羌族文化在地震前很长一段时期就已面临生存的困境,经过世世代代与汉族的共生融合,加之缺乏有效的文化保护计划,其民族传统的日渐淡化也是无可避免的结果。他们预计,此次地震将会进一步削弱羌族文化的民族特色。
认为羌族在地震之前就已在失去其文化特色的专家指出,羌族没有书面语言,且已与汉族一起密切生活了几百年。他们指出,羌族的“汉化”在北川尤为明显,因为绝大多数羌族传统的吊脚楼都在汶川和茂县。北川的建筑都很现代,只有很少的羌族人穿自己的民族服装,能讲羌族话的人就更少了。
西南民族大学教授侯斌认为,北川在地震中损失了许多重要的羌族史料,以及绝顶珍贵的活体记载——人。包括北川羌族博物馆珍藏的800件文物在内,许多史料都已永久埋在了废墟下。组建保护羌族文化专家组的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表示,羌族文化的宝藏都集中在北川,而研究羌族文化的人如今许多都已罹难。
北川县青片乡是少数几个通过发展民俗旅游业保持村民原有生活风貌的乡镇之一.但地震后由于家园被毁,绝大多数人已离家另谋职业。青片乡正河村村主任杨华武认为,全面改革少数民族文化保护政策刻不容缓。他说:“我们必须从现在开始,投入与保护野生动物同样大的精力挽救羌族文化。重建羌族自治区首府是重新展现羌族文化的大好时机。”
(选自2008年6月13日香港《南华早报》)
.下列说法不能支持“羌族文化濒临消亡”观点的一项是

A.没有制定对羌族文化的保护计划,使羌族文化长期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
B.羌族文化在震前很长一段时间就已面临生存的困境。
C.此次地震加剧了对羌族文化的民族特色的削弱。
D.羌族世世代代与汉族共生融合,渐渐失去自己的文化特色。

.下列分析和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羌族文化的宝藏都集中在北川,而研究羌族文化的人如今都已罹难。
B.羌族已与汉族一起密切生活了几百年,因而没有自己的书面语言。
C.四川大地震对羌族及其文化来说是灭绝之灾。
D.有的专家认为在地震之前羌族就已在失去其文化特色。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许多重要的羌族史料在四川大地震中都已经永久埋在了废墟下,这意味着挽救羌族文化的工作举步维艰。
B 如果不紧急采取保护措施,羌族文化就可能消亡。
C 只要改革少数民族文化保护政策,投入与保护野生动物同样大的精力,就能使羌族文化重现生机。
D 由于作为弥足珍贵的羌族文化活体记载的羌民在这次大地震中死的死,伤的伤,走的走,因此保护羌族文化困难重重。

来源:现代文阅读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文后各题
芦苇为什么是空的
作者:(智利)密斯特拉尔
在和平的植物世界里,也发生过一次社会革命。据说这一回领头是那些爱好虚荣的芦苇。造反能手——风,大肆宣传,所以很快地在植物界里,除了这件事就没有别的话题了。原始森林跟那些愚蠢的花园结成了亲兄弟,为争取平等而共同奋斗。
争取什么样的平等呢?是要在它们躯干的粗细、果实的鲜美方面,得到纯净的水的权利吗?不是,仅仅是身高的平等。它们的理想是所有的植物都应当一律高高地抬起头来。玉米并不想让自己跟橡树那样强壮,不过是想在同样的高度摇晃着自己多须的花穗。玫瑰也不想争取同橡树一样有用场,只不过盼望有那样挺拔的树冠,用它做枕头,好哄着自己的花儿在上面安安稳稳地睡觉。
虚荣啊,虚荣!一些崇高的幻想,要是违背了大自然,也就使得它们的目标显得滑稽可笑了。
一位像河神一样蓄着长胡须的老诗人,以美的名义谴责这个计划;他对他认为从各方面看来都讨厌的那种千篇一律,有一些明智的话要说。
这一切的结果究竟怎样呢?人们谈论着正在发生的种种奇怪的现象。大地的神灵以它们异常巨大的活力吹着形形色色的植物,于是一种丑陋的奇迹发生了。
一天夜里,那草坪和灌木丛仿佛遵照天上星宿的某种紧急命令,陡长了好几十英尺。
第二天,当村民从他们的茅舍里走出来时,发现苜蓿跟大教堂一样高,麦子也疯长得金灿灿的,他们都感到惊慌极了!真是叫人发狂。牲畜惶恐地吼叫,迷失在牧场的一片黑暗之中。鸟儿绝望地嘁嘁喳喳,它们的窝已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它们也不能飞下来寻觅种子吃,因为沐浴着阳光的泥土、地毯似的草坪也不见了。
牧童们守着畜群徘徊;他们的羊儿不肯走进任何草木浓密的地方,害怕自己会整个儿被吞食掉。
这时候,胜利了的芦苇却放声大笑,朝桉树青色的树梢甩打着它们的茂盛的叶子。
据说这样过了一个月。衰落的事情是这样发生的:喜欢荫蔽的紫罗兰,它们的紫色花朵充分地暴露在烈日之下,枯萎了。“没有关系,”芦苇赶忙说,“它们算不了什么”。
(但是在神灵的世界里,神灵都在哀悼它们。)那些拔高到50英尺的百合花,折成两段了。它们像皇后的头一般的、白色大理石似的花,掉得到处都是。
芦苇照样在辩解。(可是美丽和欢乐的女神都在森林里奔跑,伤心恸哭。)那么高的柠檬树被狂风吹掉了它们所有的花朵。收获,落空了!“没有关系,”芦苇再一次声明,“它们的果子太苦了。”
苜蓿枯萎了,它们的茎像以前那样由于娇柔无力而低垂。
它们长得过分地高了。仆倒在地上,像一根根沉甸甸的铁轨。
马铃薯为了让它们的地上茎长结实,只长出了细小的块茎,比苹果的种子大不了多少。
现在芦苇不再笑了;它们终于严肃一些了。
灌木或草花再也不能受精了,因为昆虫不拚命鼓动着它们小小的翅膀就飞不了那么高。
而且,据说人们既没有面包。水果,也没有喂牲口的饲料,遍地是饥馑和悲伤。
在这种情况之下,只有那些高大的树木依旧安然无恙,树干照常坚挺地高耸着:它们没有向诱惑屈服。
芦苇是最后倒下的,——这标志着它们那与树木平等理论的彻底破产,它们的根由于湿度太大而腐烂。
这时候才明白,同它们过去结实的躯干比起来,它们变空了。它们忍饥挨饿地直往高处蹿,可是,肚子里空空如也;它们真可笑,就像空心的木偶或玩具娃娃一样。
在这种真凭实据面前,再没有人能为它们的哲学辩护了;几千年来再也没有人提到它了。
大自然——永远是宽宏大量的——半年之内就弥补了这种损害,让一切野生植物依然照往常一样生长着。
那个像河神一样蓄着长胡须的老诗人,在长期隐退之后出现了,他欢欣鼓舞,歌颂这个新时代。“就这样吧,亲爱的人们。紫罗兰之所以美,就在于它的细小;柠檬树就美在它优雅的形状。上帝创造的一切事物,本来都是美好的:宏伟的橡树,脆弱的大麦都是美的。”
大地又结了果实,牲口长了膘,人们也得到营养了。
但是芦苇——那些造反头子——却永远带上了它们耻辱的标记:它们空了,空了……
阅读全文:植物界发生的这一次“社会革命”目的是什么?造成了什么样的后果?

文中说“一位像河神一样蓄着长胡须的老诗人,以美的名义谴责这个计划”,请联系全文,说说你对老诗人所认为的“美”的内涵的理解。
本文对“芦苇为什么是空的”作出了回答,这个答案是什么?你认为作者写作本文是为了解释“芦苇为什么是空的”吗?为什么?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4题
利用核爆炸消除地震
①前不久,俄罗斯科学家研究出了一种用地下核爆炸来消除地震发生的有效方法,并在理论上证明了此方法的可行性。
②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苏联核专家在进行地下核爆炸试验时发现,在每次试验后的很长时间内,爆炸中心近百公里范围内都会发生多次地面震动,这使他们意识到地下核爆炸会引发地震,而另一些则不会。据此他们研制出了能引发地震的“地震武器”。前些年,俄罗斯核专家提出地下核爆炸产生的强大冲击波会形成一种压力和张力,这两种作用力会沿着地壳向各个方向传播,也可能传播到即将发生地震的地区,在这一地区的地壳层中积蓄着导致地震的巨大应力,在传播来的压力和张力的作用下,这种应力可能会被反方向抵消,也可能被同方向加强。如果引发地震的应力被地下核爆炸产生的压力和张力削弱抵消的话,地震的发生将得到遏制或者强度将得到减弱,这就是用地下核爆炸消除地震的力学原理。
③具体实施的方法是,当某个地区呈现出多种地震前兆,由地震专家和核专家共同研究确定进行地下核爆炸的地点,深度及爆炸当量等参数。俄罗斯专家已经设计出利用地下核爆炸消除地震的具体实施方法,并多次成功引爆了能够消除地震的小型核装置。但也有一些地震专家对这种方法的效果表示怀疑,他们认为这种方法在理论上是可行的,但实际操作起来难度较大。核爆炸产生的冲击波方向不容易控制,地震应力的方向也不容易准确掌握,如果计算失误很可能弄巧成拙,引起地震的发生,甚至可能造成强度更大的地震。国际上的一些研究机构认为,采取地下核爆炸消除地震的方法是可行的,但核爆炸应当在有关国际组织的监督下进行,以防止某些国家以消除地震为名进行研制核武器的试验。
对地下核爆炸与地震关系的最初研究及其成果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核专家和地震专家共同参与研究地下核爆炸与地震的关系,并制造了“地震武器”。
B.研究试验表明地下核爆炸并不都能引发地震,有的还能消除地震。
C.研究试验表明有的地下核爆炸能引发地震,据此制造了“地震武器”。
D.“地震武器”根据地下核爆炸与地震的错综复杂关系而制造,既可引发地震也能消除地震。

对“用地下核爆炸消除地震的力学原理”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地震应力可由震中向四处传播,地下核爆炸冲击波形成的压力和张力也向四处传播,它们必然相遇。
B.地下核爆炸消除地震具体来说是核爆炸冲击波的压力,张力和地震应力三种力相互作用的必然结果。
C.地下核爆炸冲击波的压力和张力如果与地震应力方向相同,相遇时会增强应力,那么对地震就不起作用。
D.地下核爆炸冲击波的压力和张力如果与地震应力方向相反,相遇时会削弱或抵消应力,从而遏制或减弱地震的强度。

从全文看,利用核爆炸来消除地震的原理是什么?
从全文看,核爆炸消除地震具体如何操作?存在什么弊端?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4题
细胞疗法包治百病?
①事故、疾病和年龄在我们身上一一留下痕迹——身体机能的退化如此复杂,以至于任何药物和手术都束手无策。然而,近25年来的研究却为我们带来了一个新的方法——细胞疗法,即利用活细胞来修复肌体组织和器官。  
②将身体受损部分换掉,这一想法是在器官移植的早期提出的。器官移植手术证明,以整个器官的方式进行细胞移植是可行的,手术和药物的发展可以阻止排异反应的出现。  
③而细胞疗法为肌体的修复提供了一种更好的方式。细胞能够被复制,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至少理论上如此),并且能够促进肌体的修复机能。在不久的将来,细胞疗法将为人类医学带来重大发展,足以改变我们的生活。  
④共有两种细胞能够用于细胞疗法——干细胞和体细胞。干细胞可以无限增殖并能够发展成为不同类型的体细胞,而体细胞的生命周期则有限。近20年来,人们利用干细胞疗法,例如骨髓移植手术来治疗白血病和免疫系统疾病,并利用皮肤细胞治疗烧伤,促进慢性伤口的愈合,例如糖尿病导致的足部溃烂等。然而,直到1998年威斯康星大学的詹姆斯•汤姆森发现了胚胎干细胞,人类才真正踏入细胞疗法这一领域。 
⑤生物医学教授彼得•安德鲁斯说:“培养干细胞的要求相当高。这不仅需要科学手段,还是一门艺术。”但我们还不清楚该如何按照人类的意愿培养这些细胞。和所有具有生命的东西一样,细胞需要人们的精心照看,它的生长需要营养物质、充足的氧气、合适的温度,这并不算什么,更具挑战性的是要保证细胞朝着你所希望的类型生长。如果研究人员希望使细胞分化成大脑细胞,以修复中风造成的损伤,那么他们需要了解在细胞分化过程中应如何对其进行正确引导。通常,这要求运用不同的化学信号(例如成长因子)来刺激细胞,促使细胞开启正确的基因切换,以确保他们能够发育成脑细胞,而不是肝细胞或其他体细胞。对于已经分化的细胞,最大的难题就是让它们自己保持已有状态。 
⑥此外,细胞研究还牵扯到其他问题,例如安全隐患。另外接受器官移植的肌体对于“外来”移植细胞会产生排斥。解决方法之一就是运用“体细胞核移植”的方法(即创造克隆羊多莉的技术)来创造一个与主体基因完全相同的胚胎,为主体提供干细胞,以供日后肌体修复之用。这种治疗性克隆的想法已经引发了许多争议,然而从技术角度来看,在可以预见的未来,治疗性克隆并不可行。 
⑦到目前为止胚胎干细胞疗法尚未开展任何临床实验。关于应用,胚胎干细胞疗法可能会最先应用在无需供血的的体外小型器官上,如头发、软骨、皮肤等。现在,医生已经能够通过胎儿细胞移植来治疗帕金森病。
下列对“细胞疗法”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 

A.“细胞疗法”是以整个器官的方式进行细胞移植,通过药物阻止排异反应的医疗方法。
B.“细胞疗法”是利用细胞能够被复制的理论,按照人类意愿培养胚胎干细胞来修复肌体的医疗方法。
C.“细胞疗法”是不用任何药物和手术,而利用细胞能够复制,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原理,促进肌体修复机能的医疗方法。
D.“细胞疗法”是利用细胞能够被复制,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能促进肌体修复机能的原理来修复肌体组织和器官的医疗方法。

对原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A.近20年来,人们已经用骨髓移植手术治疗白血病和免疫系统疾病,但真正踏入了细胞疗法这一领域,却是后来的事情。
B.“体细胞核移植”能解决移植细胞后肌体产生本能排斥的问题,但技术尚不成熟,在可预见的未来并不可行。
C.胚胎干细胞疗法尚未开展任何临床试验,不过它将最先应用在无需供血的体外小型器官上,例如头发、软骨、皮肤等。
D.“细胞疗法”在治疗帕金森病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成绩,这主要是通过胎儿细胞移植来完成的。

如何理解文中“培养干细胞的要求相当高。这不仅需要科学手段,还是一门艺术。”这句话?
干细胞和体细胞的特点分别是什么及应用现状如何?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语文实用类现代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