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乃号令于三军曰:“凡我父兄昆弟及国子姓,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大夫种进对曰:“臣闻之,贾人夏则资皮,冬则资絺,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夫虽无四方之忧,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譬如蓑笠,时雨既至,必求之。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曰:“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执其手而与之谋。遂使之行成于吴。
子胥①谏曰:“不可!夫吴之与越也,仇讎敌战之国也;三江环之,民无所移。有吴则无越,有越则无吴。将不可改于是矣!员闻之:陆人居陆,水人居水,夫上党之国②,我攻而胜之,吾不能居其地,不能乘其车;夫越国,吾攻而胜之,吾能居其地,吾能乘其舟。此其利也,不可失也已。君必灭之!失此利也,虽悔之,必无及已。”
越人饰美女八人,纳之太宰嚭,曰:“子苟赦越国之罪,又有美于此者将进之。”太宰嚭谏曰:“嚭闻古之伐国者,服之而已;今已服矣,又何求焉?”夫差与之成而去之。
注:①子胥:伍子胥,春秋末期吴国大夫,名员,字子胥。 ②上党之国:中原诸国。
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A.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管理) | B.贾人夏则资皮(买,购入) |
C.遂使之行成于吴(讲和) | D.越人饰美女八人(打扮) |
下列各句中“而”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 )
例句:执其手而与之谋
A.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 | B.暮寝而思之 |
C.位尊而无功,俸厚而无劳 | D.嚭闻古之伐国者,服之而已 |
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词类活用现象,分类正确的一项( )
①夜缒而出,见秦伯 ②没死以闻 ③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
④吾妻之美我者 ⑤孔子登东山而小鲁 ⑥犹不能恃无功之尊
⑦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 ⑧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⑨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
A.①④⑧/②⑦/③⑤⑨/⑥ | B.①⑧/②⑦/③⑨/④⑤/⑥ |
C.①/②③⑥⑨/⑤⑦/④/⑧ | D.①⑧/②⑥⑦/③⑤/④⑨ |
下列句子的类型与其它三项不相同的一项( )
A.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 | B.今已服矣,又何求焉 |
C.其有敢不尽力者乎 | D.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 |
下列说法不符合选文意思的一项( )
A.越王栖于会嵇山之后才开始寻求谋臣。 |
B.选文第一段,大夫种用形象的比喻含蓄地责备越王平日没有培养谋臣以备用时。 |
C.伍子胥认为:吴越两国相邻,势不两立,不灭掉吴国,越国就得不到更好的发展。 |
D.吴王夫差与越国订立了盟约而后撤兵。 |
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
三江环之,民无所移。有吴则无越,有越则无吴。将不可改于是矣!
子苟赦越国之罪,又有美于此者将进之。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屈原至於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索隐音甫。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集解离骚序曰:”三闽之职,掌王族三姓,曰昭、屈、景,序其谱属,率其贤良,以厉国士。“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於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索隐按:楚词作“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索隐按:楚词此“怀瑾握瑜”作“深思高举”也。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集解王逸曰:“己静絜。”受物之汶汶者乎!◇集解王逸曰:“蒙垢污。”○索隐汶汶者,音闵。汶汶犹昏暗也。宁赴常流。○索隐常流犹长流也。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索隐蠖音乌廓反。温蠖犹悟愤。楚词作“蒙世之尘埃哉”。於是怀石遂自汨罗以死。◇集解应劭曰:“汨水在罗,故曰汨罗也。”○索隐汨水在罗,故曰汨罗。地理志长沙有罗县,罗子之所徙。荆州记“罗县北带汨水”。汨音觅也。口正义故罗县城在岳州湘阴县东北六十里。春秋时罗子国,秦置长沙郡而为县也。按:县北有汨水及屈原庙。续齐谐记云:“屈原以五月五日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每於此日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汉建武中,长沙区回白日忽见一人,自称三闾大夫。谓回曰:‘闻君常见祭,甚善。但常年所遗,并为蛟龙所窃,今若有惠,可以练树叶塞上,以五色丝转缚之,此物蛟龙所惮。’回依其言。世人五月五日作粽,并带五色丝及练叶,皆汨罗之遗风。”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被发行吟泽畔被:“披” | B.己静絜静絜:正直清明 |
C.此物蛟龙所惮惮:喜欢 | D.回依其言依:依从,遵从 |
下列句子中都能表明屈原“宁赴常流”原因的一组是(3分)
①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②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
③索隐按:楚词此“怀瑾握瑜”作“深思高举”也
④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⑤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③④⑤ | D.②④⑤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中的“索隐”“集解”和“正义”都有对古代经典进行注释的作用,但是“集解”主要是汇辑诸家对古代经典的语言和思想内容进行的解释。 |
B.通过“索隐”对本文的解释,我们可以推测本文中的“怀瑾握瑜”和《楚辞》中的“深思高举”意思接近,都是指屈原思想品德高尚。 |
C.根据《续齐谐记》所讲的故事,我们知道了今天端午节包的粽子,是屈原传下来的方法,也是为了纪念屈原。 |
D.在和渔父的对话中,我们看到了屈原内心的苦痛、怨恨和志向高洁、绝不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 |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序其谱属,率其贤良,以厉国士。
译文: ▲ ▲ ▲
(2)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译文: ▲ ▲ ▲
(3)闻君常见祭,甚善。但常年所遗,并为蛟龙所窃。
译文: ▲ ▲ ▲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篷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①,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②,其渐之滫③,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荀子·劝学》)
[注释]:①涅:黑泥。②“兰槐”句:芷本是兰槐的根。兰槐,一种香草。③滫xiǔ,臭水。
选出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3分)
A.不扶而直(扶持) | B.其渐之滫(浸、浸染) |
C.庶人不服(佩服) | D.其质非不美也(本质) |
请用一句话概括本文段的大意。(2分)
▲ ▲
翻译划线的句子(11分)
(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2分)
▲ ▲
(2)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3分)
▲ ▲
(3)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3分)
▲ ▲
(4)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3分)
▲ ▲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一)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劝学》)
(二)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师说》)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吾尝跂而望矣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
B.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
C.其皆出于此乎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
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 B.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
C.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 D.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
下列对选文(一)(二)的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3分)
A.《劝学》选段以学习的作用来论述“学不可以已”。认为人变得聪明的一个重要的标志是“善假于物”。 |
B.《劝学》选段连用四个生活中常有的经历来设喻,阐明借助外部条件和注重积累的重要作用,借此证明人通过学习,能弥补自身不足。 |
C.《师说》选段承接对师道的论述,用三组对比,写不同的认识、不同的做法和不同的结果,批判了当时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
D.《师说》选段最后对士大夫之族的评论批判的力度加深,“其可怪也欤!”这个结语采用了感叹的语气,富有感情色彩,它不仅表露了作者的不满情绪,而且显示出对他所批判的论敌的鄙夷和蔑视。 |
写出第(二)段文字中三组对比的内容(3分)
① ▲ ▲
② ▲ ▲
③ ▲ ▲
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於心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予每读书史,追悼古昔,未尝不掩卷而叹。
②方去唐未百年,而故宫殿已如此,殆于《黍离》之咏矣。
③《飞燕别传》以为伶玄所作,又有玄自叙。予窃有疑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东坡谓废兴成毁不可得而知。予每读书史,追悼古昔,未尝不掩卷而叹。伶玄叙《赵飞燕传》,极道其姊弟一时之盛,而终之以荒田野草之悲,言盛之不可留,衰之不可推,正此意也。
国初时,工部尚书杨玢长安旧居,多为邻里侵占,子弟欲以状诉其事,玢批纸尾,有“试上含元基上望,秋风秋草正离离”之句。方去唐未百年,而故宫殿已如此,殆于《黍离》之咏矣。慈恩寺塔有荆叔所题一绝句,字极小而端劲,最为感人。其词曰:“汉国河山在,秦陵草木深。暮云千里色,无处不伤心。”旨意高远,不知为何人,必唐世诗流所作也。李峤《汾阴行》云:“富贵荣华能几时,山川满目泪沾衣。不见只今汾水上,唯有年年秋雁飞。”明皇闻之,至于泣下。杜甫《观画马图》云:“忆昔巡幸新丰宫,翠华拂天来向东。腾骧磊落三万匹,皆与此图筋骨同。自从献宝朝河宗,无复射蛟江水中。君不见金粟堆前松柏里,龙媒去尽鸟呼风。”《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云:“先帝侍女八千人,公孙剑器初第一。五十年间似反掌,风尘澒洞①昏王室。梨园弟子散如烟,女乐余姿映寒日。”元稹《连昌宫词》云:“两京定后六七年,却寻家舍行宫前。庄园烧尽有枯井,行宫门闼树宛然。”又云:“舞榭欹倾基尚存,文窗窈窕纱犹绿。”“上皇偏爱临砌花,依然御榻临阶斜。”“寝殿相连端正楼,太真梳洗楼上头。晨光未出帘影黑,至今反挂珊瑚钩。指似傍人因恸哭,却出宫门泪相续。”凡此诸篇,不可胜纪。
《飞燕别传》以为伶玄所作,又有玄自叙。予窃有疑焉。不唯其书太媟②,至云扬雄独知之,雄贪名矫激,谢不与交;为河东都尉,捽③辱决曹班躅,躅从兄子彪续司马《史记》,绌伶玄无所叙录,皆恐不然。而自云:“成、哀之世,为淮南相。”案是时淮南国绝久矣,可昭其妄也。因序次诸诗,聊载于此。
(宋·洪迈《容斋随笔》)
注:①澒洞(hng tng),弥漫无际;②媟(xi),轻慢,亲近而不庄严;③捽(zu),揪或抓之意。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衰之不可推 推:预知 |
B.雄贪名矫激,谢不与交 谢:拒绝 |
C.案是时淮南国绝久矣 案:案件 |
D.聊载于此聊:姑且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①东坡谓废兴成毁不可得而知 ①而终之以荒田野草之悲
②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②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①多为邻里侵占 ①行宫门闼树宛然
②为长者折枝 ②何为其然也
以下文中所引的诗句分别编为四组,都是从宫阙兴废的角度反映朝代盛衰变化的一组是
①试上含元基上望,秋风秋草正离离 ②不见只今汾水上,唯有年年秋雁飞
③忆昔巡幸新丰宫,翠华拂天来向东 ④五十年间似反掌,风尘澒洞昏王室
⑤庄园烧尽有枯井,行宫门闼树宛然 ⑥舞榭欹倾基尚存,文窗窈窕纱犹绿
A.①③④ | B.①⑤⑥ | C.②③⑤ | D.②④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作者由苏轼的关于废兴成毁观点引出《赵飞燕传》,感叹兴盛不能永久、衰亡不可 以预知的沧桑变化。 |
B.宋初工部尚书杨玢的家人因旧居被邻里侵占欲上告,杨玢写诗劝告家人没有必要因此 与他人争执甚至引起诉讼。 |
C.作者引用大量诗句,这些诗都是从不同角度反应唐代兴盛和衰亡的变化,其中主要引 用了杜甫和元稹的诗。 |
D.作者认为《赵飞燕传》不是伶玄所作,最有力的证据是伶玄说自己曾经做淮南相,但 |
是到他那时淮南国早就灭亡了。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愿君侯不以富贵而骄之,寒贱而忽之,则三千宾中有毛遂。
②昔王子师为豫州,未下车,即辟荀慈明。
③或以才名见知,或以清白见赏。
请解释下列虚词“何”的用法和含义。
1、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 )
2、如太行、王屋何? ( )
3、豫州今欲何至? ( )
4、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 ( )
5、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者二者之为,何哉? ( )
请解释下列虚词“何”的用法和含义。
1、而此独以钟鸣,何哉 ( )
2、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 )
3、不然,籍何以至此 ( )
4、徐公何能及君也 ( )
5、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 )
请解释下列虚词“而”的用法和含义。
1.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 )
2.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 ( )
3.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 ( )
4.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 )
5.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 )
6.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 )
下列各项中对“之”的意义和用法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一僧欲之①南海,询于唐僧,唐僧不之②应。久之③,此僧以箪食瓢饮之④助至南海,夸之于唐僧:“此何难之有?”唐僧曰:“汝之百折不挠,实可钦佩。然汝之言亦过矣,君将骄而笑之乎?”
A.①动词,可译为到、往 |
B.②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
C.③助词,调节音节,用在时间词后,不译 |
D.④指示代词,可译为这样 |
下列各项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太后盛气而揖之。(《触龙说赵太后》) |
B.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
C.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
D.蚓无爪牙之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