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基础知识
词汇
字音
字形
字义、词义辨析
词性
感情色彩
构词方式
短语的结构
成语
词语(熟语)使用
歇后语、谚语
关联词语
句子
标点符号
语句停顿
语气
修辞方法
连词成句
排列句子顺序
病句辨析修改
选用、仿用和变换句式
句子成分划分及复句关系
对联
补充句子
句式
说明方法
文学常识
表达简明、连贯、得体
古代汉语知识
古代汉语知识
文言实词
文言虚词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通假字
一词多义
文言句式
翻译句子
名篇名句默写
文言断句
古代文学常识
阅读与鉴赏
现代文阅读
小说阅读
散文阅读
传记阅读
新闻阅读
报告阅读
科普阅读
戏剧阅读
现代诗歌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一般实用类阅读
课内阅读与赏析
古代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古诗词阅读
写景诗
咏物诗
思乡怀人诗
送别诗
怀古咏史诗
边塞诗
叙事诗
哲理诗
讽喻诗
宫怨诗
爱情诗
羁旅诗
山水田园诗
名著阅读
名著阅读
材料阅读
材料阅读
语言文字应用
语言文字应用
综合读写
口语交际
仿写
扩写
提炼语意
理解句子
图文、表文转化
语段综合考查
写作
写作
材料作文
话题作文
命题作文
其他作文
微写作
解说类
叙述类
描写类
赏析类
实用类
评论类

选出加横线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 ()

A.直栏横,多于九土之城郭外长江空自流
两句中“槛”的意思均是“栏杆”,意思相同。
B.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句中“可怜”意思是“可惜”,
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
句中“可怜”意思是“可爱”。二者意思不同。
C.复道行空,不何虹
云销雨,彩彻区明
两句中“霁”意思相同,都是“雨后天晴”的意思。
D.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句中“族”意思是“灭族”,
士大夫之,曰师曰弟子云者
句中“族”意思是“聚集”。二者意思不同。

  • 更新:2022-09-04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容易

下列句子不属于宾语前置的一句是()

A.复驾言兮焉求 B.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C.乐夫天命复奚疑 D.将有事于西畴
  • 更新:2022-09-04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容易

下面句子翻译有错误的一句是

A.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现在那颛臾,(城郭)坚固而且跟费接近,现在(如果)不攻取,后世一定会成为子孙的忧患。
B.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因为财物平均分配,就无所谓贫;上下和好共处,就无所谓人口少;上下相安无事,国家就无倾覆的危险。
C.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七十岁的老人穿上丝衣吃上肉食,老百姓不饥饿挨冻,这样还不能称王的人,从来还没有。
D.既来之,则安之。

——既然他主动来了,就要让他安定下来。

  • 更新:2022-09-04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容易

下列诗句中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

A.人随沙岸向江村向:奔向
B.须行即骑访名山须:一定
C.虎鼓瑟兮鸾回车鼓:弹奏
D.游人只合江南老合:应该
  • 更新:2022-09-04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容易

下列各组句子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A.恐年岁之不吾与 / 无乃尔是过与 B.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 秋以为期
C.是社稷之臣也 / 非我也,岁也 D.龟玉毁于椟中 /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 更新:2022-09-04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容易

阅读《报任安书》选段,完成文后小题。
少卿足下:曩者辱赐书,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意气勤勤恳恳。若望仆不相师,而用流俗人之言,仆非敢如此也。仆虽罢驽,亦尝侧闻长者之遗风矣。谚曰:“谁为为之?孰令听之?”盖钟子期死,伯牙终身不复鼓琴。何则?士为知己者用,女为悦己者容。今少卿抱不测之罪,涉旬月,迫季冬,仆又薄从上雍,恐卒然不可为讳,是仆终已不得舒愤懑以晓左右,则长逝者魂魄私恨无穷。请略陈固陋。阙然久不报,幸勿为过。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者辱赐书曩:从前
B.若仆不相师望:抱怨,怨恨
C.恐然不可为讳卒:同“猝”,突然
D.阙然久不报:报答

下列文言句式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士为知己者用

A.草创未就,会遭此祸 B.圣人不凝滞于物
C.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D.去以六月息者
来源:2015-2016学年江苏省无锡市四校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 更新:2022-09-04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容易

下列各句句式特点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乐夫天命复奚疑? B.问征夫以前路
C.莫之夭阏者 D.复驾言兮焉求?
  • 更新:2022-09-04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容易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郭子兴,其先曹州人。父郭公,少以日者术游定远,言祸福辄中。邑富人有瞽女无所归.,郭公乃娶之,家日益饶。生三子,子兴其仲也。始生,郭公卜之吉。及长,任侠,喜宾客。会元政乱,子兴散家资,椎.牛酾酒,与壮士结纳。至正十二年春,集少年数千人,袭据濠州。太祖往从之。门者疑其谍,执以告子兴。子兴奇.太祖状貌,解缚与语,收帐下。为十夫长,数从战有功。子兴喜,其次妻小张夫人亦指目太祖曰:“此异人也。”乃妻以所抚马公女,是为孝慈高皇后。
始,子兴同起事者孙德崖等四人,与子兴而五,各称元帅不相下。四人者粗而戆日剽掠子兴意轻之四人不悦合谋倾子兴子兴以是多家居不视事太祖乘闲说曰彼日益合我益离久之必为所制兴不能从也。
元师破徐州,徐帅彭大、赵均用帅余众奔濠。德崖等以其故盗魁有名,乃共推奉之,使居己上。大有智数,子兴与相厚而薄均用。于是德崖等谮.诸均用曰:“子兴知有彭将军耳,不知有将军也。”均用怒,乘间执子兴,幽诸德崖家。太祖自他部归,大惊,急帅子兴二子诉于大。大曰:“吾在,孰敢鱼肉而翁者!”与太祖偕诣德崖家,破械出子兴,挟之归。元师围濠州,乃释故憾,共城守五阅月。围解,大、均用皆自称王,而子兴及德崖等为元帅如故。未几,大死,子早住领其众。均用专狠益甚,挟子兴攻盱眙、泗州,将害之。太祖已取滁,乃遣人说均用曰:“大王穷迫时,郭公开门延纳,德至厚也。大王不能报,反听细人言图之,自剪羽翼,失豪杰心,窃为大王不取。且其部曲犹众,杀之得无悔乎?”均用闻太祖兵甚盛,心惮之,太祖又使人赂其左右,子兴用是得免,乃将某所部万余就太祖于滁。
(节选自《明史・郭子兴传》)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邑富人有瞽女无所归:出嫁
B.子兴散家资,牛酾酒椎:宰杀
C.子兴.太祖状貌 奇:认为……奇特
D.于是德崖等诸均用谮:谗言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四人者粗而戆/日剽掠/子兴意轻之/四人不悦合/谋倾子兴/子兴以是多家居不视事/太祖乘闲说曰/彼日益合/我益离/久之必为所制/兴不能从也
B.四人者粗而戆/日剽掠/子兴意轻之/四人不悦合/谋倾子兴/子兴以是多家/居不视事/太祖乘闲说曰/彼日益合/我益离/久之必为所制/兴不能从也
C.四人者粗而戆/日剽掠/子兴意轻之/四人不悦/合谋倾子兴/子兴以是多家居不视事/太祖乘闲说曰/彼日益合/我益离/久之必为所制/兴不能从也
D.四人者粗而戆/日剽掠/子兴意轻之/四人不悦/合谋倾子兴/子兴以是多家/居不视事/太祖乘闲说曰/彼日益合/我益离/久之必为所制/兴不能从也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顶是()

A.郭子兴的母亲眼瞎,但郭家日渐富裕。郭子兴是家中老二,他出生时,父亲为他占卜,卦象显示大吉。
B.跟郭子兴一同起事的孙德崖等四人粗鲁而愚直,常常抢劫掠夺,郭子兴因看不起他们而面临倾轧之祸。
C.徐州主将彭大、赵均用率领残余部众逃奔到濠州后,郭子兴因彭大有智谋,就和他交好而冷淡赵均用。
D.赵均用曾因孙德崖的谗言而逮捕郭子兴,后来又挟持并要杀害郭子兴。郭子兴因太祖的一席话而免死。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曰:“吾在,孰敢鱼肉而翁者!”与太祖偕诣德崖家,破械出子兴,挟之归。
(2)自剪羽翼,失豪杰心,窃为大王不取。且其部曲犹众,杀之得无悔乎?

  • 更新:2022-09-04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容易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
(荀子《劝学》)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韩愈《师说》)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清楚,明白
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道:从师求学的道理
C.位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卑:卑鄙
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焉!惑:糊涂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吾尝跂望矣小学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B.欲人无惑也难矣巫医乐师百工人,不耻相师
C.皆出于此乎授之书而习句读者
D.于其身也,则耻师或师焉,或不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2)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3)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韩愈在《师说》一文中多处运用对比论证方法,批判当时社会“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请分条概括。

  • 更新:2022-09-04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容易

翻译句子。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 更新:2022-09-04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容易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后面题目。
知言者,尽心知性,于凡天下之言,无不有以究极其理,而识其是非得失之所以然也。浩然,盛大流行之貌。气,即所谓体之充者。本自浩然,,失养故馁,惟孟子为善养之以复其初也。盖 惟知 言 则 有 以 明 夫 道 义 而 于 天 下 之 事 无 所 疑 养 气 则 有 以配 夫 道 义 而 于 天 下 事 无 所 惧 此 其 所 以 当 大 任 而 不 动 心 也
(选自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孟子集注》)
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
四书是指
从画线句中概括“知言”和“养气”的功能。

  • 更新:2022-09-04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容易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题。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震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高,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而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而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徒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崛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合而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戌之众,非亢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
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词语解释不全正确的一项是()

A.奋六世之余烈(功业)始皇既(死)
B.非于钩戟长铩也(锋利)才能不及中人(普通人)
C.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认为)自以为关中之固(认为)
D.收天下之(兵器)崤函之,自若也(险要的地势)

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因”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

A.……蒙故业,因遗策 B.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C.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D.廉颇……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下列各句的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且夫”一句,写秦朝江山依旧,险关如故。照应课文第一自然段,说明秦非亡于地理形势的变化。
B.“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是全文的中心,作者用以劝说当世及后代统治者施行仁义以安民。
C.最后一自然段是在前文铺叙基础上的集中议论,大量的史实使作者的论点水到渠成。
D.对比论证是本段的鲜明特色,陈胜与山东六国进行对比,说明比陈胜强大的山东六国未能战胜秦国的原因以及秦亡于陈胜首倡的起义均在于他们不施行仁义。
  • 更新:2022-09-04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容易

下列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愿无善,无施劳伐:夸耀 B.万物焉而不为始作:生长
C.晋侯赵盾酒饮:喝酒 D.异乎三子者之撰:才能
  • 更新:2022-09-04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容易

下列各组句子的句式特点不相同的一组的是()

A.时言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求人可使报秦者
B.小人哉程婴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
C.以勇气闻于诸侯学申商刑名于轵张恢先所
D.而君幸于赵王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
  • 更新:2022-09-04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容易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A.到则草而坐披:拨开
种树业:以……为业
赢而不助五国也与:帮助
B.六国破亡之故事故事:前例
汝又不来果:实现
非有能硕茂之也硕茂:使……硕茂
C.则其天者全而其性矣得:顺适
云敛霏:弥漫
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
D.甚者其肤以验其生枯爪:用指甲掐

削月割,以趋于亡日:天天
予亦惊悟:通“寤”,醒。

来源:2014-2015学年福建省宁德市高二下学期五校期中联考语文试卷
  • 更新:2022-09-04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容易

高中语文材料阅读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