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
在中国历史上存在1300年的科举制是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由于科举制影响巨大,人们的评价向来都有很大的差异。
现在多数学者都赞同唐宋时期的科举在历史上起了进步作用,分歧主要在对明清时期科举制度的评价。过去对科举的认识往往以偏概全,例如,很多人到现在还以为明清科举只考八股文。其实,科举考试内容繁多,即使是明清时期的科举,八股文也仅为多种考试内容的一部分或者一科,只是其重要性有点像当代高考或研究生考试中的英语,往往起着决定性作用罢了。但明清两代科举也要考三场,除头场考八股文以外,第二场考论、判、诏、表等当时政府的应用文,第三场考经史时务策,只通八股文而不懂其他知识,也是无法考上的。
在1300年的中国科举史上,无论哪个朝代,策问与对策都是重要的考试题型。策问的内容也非常丰富,举凡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文化、教育、天文、地理、民族等各种与国计民生相关的大事或经史典籍中的问题,都可以作为策问题目,统治者也往往通过举子的对策来了解民情、征询解决问题的对策。同时,策试这种形式可以考查应试者的德、识、才、学以及对“时务”即现实问题的见解。特别是时务策,主要是与国计民生有关的问题。
在传统社会,教育和考试以人文知识为主要内容,西方的中世纪大学和东亚的书院、科举皆然。只有到文艺复兴、特别是工业革命之后,教育的内容才逐渐转到自然科学方面来,注重自然科学,即所谓的实科,是工业文明时代教育的重要特征。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伴随着坚船利炮强劲东来的西学代表先进的工业文明,而当时的中国还处于农业文明的时代,科举考试内容基本上还停留在古代的古典人文知识,自然逃脱不了被停废的命运。
科举是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然而,在现代中国人对传统事物的看法中,科举大概也是被误解最深的制度。我们不应忽略科举制的历史性。评价历史制度,需将其还原到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去,这样才不至于使讨论脱离了历史实际。试想在传统社会,能构想出其他更好的选才制度来吗?古代的中国统治者和许多文化巨人并不是没有看到科举制的局限和弊端,也不都是因循守旧之辈。但经过反复比较,最后还是选择了科举制,这实际上是一种择善而从。古代一些学者批评科举取士并不等于反对科举制度。从古代到近代的学者对科举制的批判主要是对应试现象、对考试内容和形式的批判,特别是对八股取士的批判,很少有人否定科举制本身。如朱熹批评只重举业而忽略真实学问的现象,顾炎武严厉批判八肢文,但都没有否定科举制本身。吴敬梓的《儒林外史》、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是两位文人久困科场,屡试屡败之后转而撰写的抨击和讽刺科举的文学作品.其中的《范进中举》等篇章长久以来作为中学教材,主导着对科举制的看法。但是,你找得到从韩愈、柳宗元、白居易、欧阳修、苏东坡、辛弃疾到文天祥、林则徐、纪晓岚等成千上万进士出身的人才对科举制的否定评价吗?科举是有很多弊端,也对古代教育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但古人始终没有找到更加公平合理而可操作的办法来替代它。因此,一千多年中伴随着连绵不断的批评,科举还是在选拔官员中起主要作用。
(选自《新华文摘》08年20期)
下列对“中国科举制度”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科举制在唐宋时期有进步作用。而明清时期,由予考试内容的单一化,其弊端就越
来越明显。
B.八股文在明清科举考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八股文过关了。也就意味着科举考试过
关了。
C.策问始终是科举考试重要的考试题型,时务策考查了应试举子对与国计民生有关的
的现实问题的见解。
D.20世纪初,科举制度没有逃脱被停废的命运,说明这一制度本身就是不合理的。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现代中国人对科举制度的误解,是由于脱离了当时的历史环境,受了《儒林外史》
等文学作品的影响。
B.考试内容停留在古典人文知识的科举制度被停废,意味着它抗衡不了代表工业文明
的西学东进。
C.科举制度不注重自然科学,其根源在于它是农业文明传统社会的产物,是排拒新事
物和现实问题的。
D.尽管长期以来,科举制度伴随着连绵不断的严厉批评,但它一直在中国古代1300

年的人才选拔中起着重要作用。
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中国历史上存在1300年的科举制度,为社会选拔了大量的治国之才,在历史上
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B.明清科举制在考试内容和形式上存在不少弊端.但也绝非仅考八股文一科.其三场
考试还是较全面的考查了应试者的人文知识。
C.科举制度被古代统治者择善而从,是因为考试选才制度要优于其他传统的人才选拔
制度。
D.一些有真才实学却在考场上屡试屡败的学者,如朱熹、顾炎武、蒲橙龄、吴敬梓等

都对科举制度进行了严厉的批判和讽刺。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选文,回答1—4题。
直觉通常是指对某种情况的一种突如其来的领悟或理解,也就是突然跃入人们意识中的一种使问题得到澄清的思想。诸如灵感.启示.预感等都是用来形容这种现象的。直觉在科学发现和发明当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美国,化学家普拉特和贝克对一些科学家的有关“你是否得益于直觉”的调查中,经常得益.偶尔得益和从未得益的比例分别是33%.50%和17%。据他们的调查,7%的科学家说他们的直觉一贯正确,其余的人则说有10%—90%不等的直觉后来被证明是正确的。即使如此,这也可能是比实际情况乐观的估计,因为成功的例子往往比失败的例子容易被记住。
直觉的产生常常是在对某一问题进行了一段时间专注的研究并渴求解决却放下工作转而考虑其它事情的时候,这时一个肯定的想法却戏剧性地突然到来,人们会因此而感到狂喜甚至惊奇。这种现象的心理原因现在仍未被充分理解。一般的看法认为,直觉产生于大脑的下意识活动。这时大脑也许已经不再自觉注意这个问题了,然而却还在通过下意识活动思考它。产生于不自觉思考时的新设想,往往会带来某种情感反应:感到高兴,或许有点兴奋。与此同时,由该问题所引起的一切烦恼沮丧,也顿时烟消云散。
直觉的心理学研究表明:暂时摆脱争夺注意力的难题或由此引起的烦恼,再经过一段时间的休息,这都有助于直觉的出现。爱因斯坦说他有关时间和空间的深奥概括是在病床上想到的;魏格纳也是在病榻上观察地图才产生板块构造说的灵感的……贝克认为,最理想的时间,是躺在澡盆中的时间,这也许是由于此时此刻完全不受其它干扰,或许还存在着催人梦幻的条件。还有人证明,悠闲或从事轻松的活动,如在乡间散步,或在花园里莳花弄草,对产生直觉是很有好处的。精神高度集中地考虑一个问题,时间过久可能会造成思想堵塞,就像在竭力回忆一件从记忆中消失的事情时往往出现的情况一样。
华勒斯认为,直觉总是出现在意识的边缘而不是中心。他认为应该花力气去捕捉直觉,密切注意出现在思想的支流和回浪中而不是主流中的有价值的设想。据说,有些人在直觉出现以前有某种预感。他们感到某种直觉性质的东西即将出现,但并不能确切地知道究竟是什么。华勒斯称其为“暗示”,这种现象似乎并不普遍。情感上的敏感性或许是科学家应该具有的一种可贵品质。一个伟大的科学家应被看作是一个创造性的艺术家,把他看成是一个仅仅按照逻辑规则和实验规章办事的人是非常错误的。
1.下列有关“直觉”的表述,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直觉是突然跃入意识中的.使问题得到澄清的自觉的思想。
B.直觉使科学家得益的可能性很大,美国化学家的调查证实了这点。
C.由于某些心理感觉的原因,对直觉正确率的估计,可能高于实际。
D.直觉常常产生在专注的研究没有结果.转而考虑其它事情的时候。
2.对产生“直觉”的条件,概述正确的一项是
A.借助于大脑的下意识活动,让大脑处在无自觉注意的状态。
B.必须有某种情感反应,或高兴,或兴奋,以排除烦恼沮丧。
C.同回忆一件从记忆中消失的事情一样,清除思想的堵塞。
D.暂时摆脱自觉思考的难题或烦恼,休息或从事轻松的活动。
3.第4段中“直觉总是出现在意识的边缘而不是中心”一句的意思是
A.直觉并不是思维主流中的有价值的设想,它只不过是反复探究过程中的偶然发现。
B.直觉并不在自觉思考主流问题时出现,而可能出现在与主流问题相关的思维阶段。
C.直觉是一种并不普遍存在的对结果即将出现的预感,与自觉思考的中心问题无关。
D.直觉常出现在不知道核心问题所在的模糊意识中,因此只能从边缘问题中去寻找。
4.综观全文,以下分析与推断不符合作者看法的一项是
A.直觉又被称作灵感.预感等,它的产生带有突然性和戏剧性,可能与头脑的下意识活动有关。
B.虽然许多著名的科学家都有过直觉的体验,但直觉产生的心理原因仍需进一步深入地研究。
C.直觉是一种客观现象,科学家应有意识地捕捉闪现的直觉,并注意用科学的方法来进行研究工作。
D.对直觉现象的研究告诉我们,科学家也必须是敏感的有创造性的艺术家,而不能墨守成规。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每题3分,共12分)
2007年11月,良渚文化核心区域发现一座古城遗址——良渚古城。考古学界测定,良渚文化时期距今约4000—5300年,处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尧舜禹时代早期。这个时期由于没有确切的史料留存于世,我们所知道的关于良渚文化的一鳞半爪,都是来自先前出土的文物。专家认为,良渚古城发现的意义不亚于殷墟的发现,因为长江中下游地区之前还从未发现良渚文化时期的城址,它是目前所发现的同时代中国最大的古城遗址,作为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最具规模和水平的地区之一,良渚古城的发现,有助于厘清史料中没有记载的夏商周之前的那段历史。
古城的南北都是天目山脉的支脉,城与山的距离大致相等,苕溪和良渚港分别由城的南北两侧流过,两个自然的小山分别位于城墙的西南角和东北角。城墙底部铺垫的石头都很尖锐,由人工开凿而成。上部用纯净的黄土一部分一部分夯筑而成,黄土不同于良渚一带灰黑色淤泥,应是人工从外面搬运而来。古城面积约290万平方米,与颐和园相当,而颐和园四分之三为水域。如此浩大的工程,其石料量.土方量及工匠数量可想而知。明代修建的故宫占地只有72万多平方米,却也要役使百万夫役,历经14年时间。
在良渚文化的大型墓葬中,发现了琮.璧.钺等玉器。琮是用来祭祀大地的礼器,形状外方内圆,象征着天地的贯穿。对良渚人来说,琮是象征王权.神权的法器。璧发现的数量众多,其像天圆的形状表示它是祭天的礼器,但众多的璧更像是一种财富的象征。关于钺,《说文解字》说它是从斧发展而来的砍伐或打仗用的武器。研究表明,琮.璧的形状和刻纹最早出现在良渚文化时期,而钺在良渚文化时期早期已完成了由石钱向玉钱的转变。钺由石质变成了玉质,功能应该已转化,可能转化成了军权的象征。
关于古代用玉等级制度,《周礼》称:“天子用全,上公用龙,侯用瓒,伯用将。”郑玄注曰:“全,纯色也;龙.瓒.将,皆杂色也。”经鉴定,在城内反山大墓中出土的玉器,均为真玉中的透闪石软玉;规模稍次一级的上海福泉山九号墓出土的玉器,则真玉居多而杂有假玉;而较一般的浙江海宁荷叶地则真假玉参半。由此可以推断,良渚古城应该是处于当时最高阶层居住的地方,良渚文化已经基本形成用玉的等级制度,被称为夏商周“三代之礼一”的用玉等级制度完全可以上溯到良渚文化时代。
在良渚出土的黑陶器上发现过不少的刻划符号,这些刻划符号,都表达了一定的内涵,已经具有文字的性质,在文字的发展历程中,应当处于从原始记事符号到文字产生之间的过渡阶段,是初期象形文字,在后世的甲骨文中能看到它的影子。专家指出,文字是人类思想成熟的表现,只有社会长期持续.稳定发展,社会结构完善.统一,才能为文字的出现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
1.下列不能作为“良渚古城发现的意义不亚于殷墟的发现”这一论断依据的一项是(  )
A.长江中下游地区之前还从未发现良渚文化时期的城址。
B.有助于厘清史料中没有记载的夏商周之前的那段历史。
C.可以进一步了解良渚文化时代的等级制度和社会结构。
D.使原先一鳞半爪的文字发展历程的研究变得完整全面。
2.下列最能体现良渚古城建筑特点的一项是(  )
A.古城筑于天目山脉的支脉,城的南北两侧有苕溪和良清港流过。
B.城墙底部铺垫着由人工开凿而成的尖石,上部用纯净黄土夯筑。
C.古城占地面积虽与颐和园相当,但建筑规模却超过了颐和园。
D.工程浩大,需投人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并历经多年时间。
3.下列对良渚文化时期玉器的功用和用玉等级制度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玉在良渚文化时期不仅是祭祀的礼器和法器,也可能代表着良渚人的财富。
B.钺由石质变成了玉质后,不再是砍伐和打仗的武器,玉钺已经成为了军权的象征。
C.从古城大墓中出土的玉器均为真玉推断,良渚古城是当时社会的政治统治中心。
D.中国古代用玉有严格的等级制度,起源可以追溯到夏商周之前的良渚文化时代。
4.根据全文内容,下列说法恰当的一项是(  )
A.作为目前所发现的中国最大的古城遗址,良渚古城可以为实证中华5000年文明史的发展规模和水平提供丰富的史料。
B.由于尧舜禹时代尚处于从原始记事符号到文字产生之间的过渡阶段,因此这个时期没有确切的史料留存于世,对它的了解只能依据出土的文物。
C.建造城墙使用的泥土不是良渚一带的灰黑色淤泥,而是人工从外面搬运而来,表明了当时统治者已经具有了相当的势力范围。
D.良清出土的黑陶器上所发现的刻划符号,属于最一早的象形文字,它为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完善统一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每题3分,共12分)
混合能源网
有人设想汽车在将来的能源领域发挥一种全新的作用。他们将停车场称为“搁置的资产”——一种没有投入全部生产能力的发电站。汽车可以成为一座微型发电站,如果把停车场的所有汽车接入电网,就能产生许多兆瓦的电——相当于一座小型发电站。如果把全世界所有停车场里停放的汽车都接入电网,产生的电将相当于目前全球消耗量的10倍。
这种想法可能成为能源难题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能源专家们知道,世界经济不可能永远依赖石油和其它碳氢化合物,因此需要开发和利用各种能源,从太阳能和风能,到汽车和地下室的氢燃料电池,还有以玉米和其它植物为燃料的微涡轮机。目前还没有一个能源网络能够容纳这样的大杂烩。现在的输电线大多是单向的:从大型电站输送到家庭,工厂和城市。美国纵横交错的输电线有30多万公里,输送着占全世界1/4的电力。去年东部地区的停电事件表明,这一电网连应付目前的能源需求都很困难。
如果能源网络能像因特网一样更分散.更灵活,那就可以通过缩短能源生产商和消费者之间的平均距离而提高效率,网络受高负荷.风暴和恐怖袭击破坏的可能性也会变小。人们的想法是创建一种灵活的电网,可以双向输送——既输出能源又接受无数家庭输送回来的能源。
有了混合型能源网,讨论矿物燃料与再生能源孰好孰坏就毫无必要了。而且混合型能源网本身就成了氢燃料的最大优点。几乎每一种能源都可以用来产生氢,氢又可以转化咸电,不仅输送到家庭和工厂,也可以让汽车运转。在混合型能源网中,人类将第一次有可能用任何能源来支持交通运输和电力。
根据这种观点,汽车在将来就有可能成为一种发电站。未来的汽车里加的将不是汽油,而是氢。你可以在加气站加气,也可以利用家里的氢储备,你外出上班时太阳能电池和风车就可以把氢储存起来。如果你需要的能源较少,而得到的能源多于自己的需要,你随时都可以把能源卖给公用事业公司。只要在用电高峰期.在价钱最高的时候通过能源网把电输送回去,你就可以得到额外的收入。白天在你上班的时候,你也可以把汽车接入能源网,这又能给你带来一笔额外收入。
从理论上讲,混合能源网可以为电力行业带来一连串的革新。它可以引起人们对氢燃料汽车的兴趣,并为发电设备开辟消费市场。
当然,这一切要成为现实还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障碍。电力行业需要制定一大堆标准和规范,这很难,但并非不可能——许多聪明的工程师正为此而努力。更大的难题是让公用事业接受变革。在许多国家,公用事业都是安于现状的垄断行业。
尽管如此,电力行业已经出现了变革的迹象。日本由于担心对进口能源的依赖过于严重,于1993年实行了推广太阳能的计划。现在约17万个日本家庭向电网送电。一个名叫五百川的1997年在房顶上安装了太阳能装置,当时花了约3.3万美元,其中政府利贴了约1万美元。此后,他每年通过向电力公司卖电获得收入约460美元,足以抵消家里的电费。美国.新西兰和德国等地都出现了这种趋势。
当然,开放能源网对印度等电力供不应求的国家最有好处。由于常常停电,印度的糖生产商已经开始用甘蔗发电了。
1.下列对“混合能源网”的说明,不准确的一项是           (   )
A.将停车场停放的汽车接人电网使它成为一座小型发电站。
B.开发和利用各种能源并将它们容纳在一个共同的能源网络中。
C.一种可通过缩短能源生产商和消费者之间平均距离而提高效率,受高负荷.风暴及恐怖袭击破坏可能性变小的能源网络。
D.一种既能输出能源又能接受家庭.工厂.城市输送回来的能源双向输送的灵活电网。
2.下列对“这种想法可能成为能源难题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混合能源网还只是理论上的一个创意,现在的电网连应付目前的能源要求都很困难,具体实施还缺乏基础和条件。
B.目前还没有能容纳太阳能.风能,以及汽车和地下室的氢燃料电池及玉米和其他植物为燃料提供的能源的网络。
C.目前大型电站输送电网都是单向的,不能成为既输出能源又接受能源输送回来的混合型能源网络。
D.许多国家的公用事业都是安于现状的垄断行业,电力行业又面临重新制定很多标准和规范的障碍,他们很难接受混合能源网带来的变革。
3.下列表述不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世界经济对石油和其它碳氧化合物的依赖使人们去设想建立开发和利用各种能源的混合能源网。
B.混合能源网几乎能使任何一种能源由氢向电转化,这就使得人们所关注的矿物燃料与再生能源孰好孰坏的问题再也没有讨论的意义。
C.混合能源网能使停车场的的汽车成为不用汽油而加氢的一种发电站,从而使停车场不再被人们称为“搁置的资产”。
D.尽管目前电力行业很难接受混合能源网的变革,但日本.美国.新西兰.德国及印度等国都已经出现了开放能源网的迹象。
4.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汽车是一种没有投入全部生产能力的发电站,如果能把停车场内停放的汽车接人电网,产生的电将相当于目前全球消耗量的10倍。
B.美国纵横交错的单向输电线输送着占全世界1/4的电力,这——电网很难应付目前的能源要求,因此只要将它接人混合能源网就能使它更加灵活高效。
C.因为每一种能源都可以产生氢,以利用氢燃料为最大优点的混合能源网将使人类有可能用任何能源来支持交通运输和电力。
D.混合能源网能使家庭发电装置将多于自己需要的能源卖给公用事业公司,家庭在用电高峰期高价卖出能源将获得可观的额外收入。

来源:现代文阅读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每题3分,共9分)
网络文化乱象治理该下猛药了
近几年来,文化乱象日益严重。其中,网络文化中的垃圾是最为恶劣的,所造成的社会问题也是最为严重的,给中国和谐社会的构建带来相当的危害,特别是对成千上万青少年的毒害,如果再不采取及时措施,必然对中华民族的可持续发展形成釜底抽薪的危机,着实不能掉以轻心了。
历史早已证明,文化混乱即会导致思想混乱,思想混乱定将引发行为混乱。去年一年之中,不良网络文化乱象所带来的思想.行为乱象真是惊人的不可思议:青少年因为网瘾而辍学.退学.离家出走.暴力犯罪甚至自残自杀;有些孩子为了上网玩游戏而不惜欺骗.打骂以至伤害.杀害自己的亲生父母;还有父母竟然由于网瘾问题而亲手残杀甚至肢解自己的孩子!而且,现在已经不只是孩子们受影响了,不少成人也因为网瘾.网恋.网婚.网上同居.网络赌博等造成种种家庭悲剧.甚至犯罪;还有行政领导干部.公务员在上班时沉迷网络游戏或网上聊天而被处罚或开除公职的。
另一种普遍的网络文化乱象,就是不少网民可以在网上毫无顾忌地胡言乱语.肆意污蔑.恶性侮辱.破口漫骂。由于缺乏实质性的监管约束,他们不用负任何责任。更糟糕的是,有些已经形成群体性的乱象,相互鼓噪。加上网络的便捷性.互动性.隐蔽性及无处不在的广泛性,如果这样的恶性群体在网上膨胀发展的话,将来造成的负面社会影响难以估计,切切不可低估。
有人打着发展网络的旗号,实际上是在扭曲网络的健康发展方向,一步步地牺牲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来充填自己的荷包。电脑.网络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科技发明,把人类带进了信息时代。但是,现在的网络被严重地娱乐化.游戏化.低俗化,网络从高科技的工具退化为使人们玩物丧志并进而危害社会的玩具。不良的网络信息和不健康的网络游戏泛滥成灾,大量网民上网主要是受这些迷乱网络文化的影响。这种网络文化现象是不正常的失衡表现,它所带来的负面社会问题早已令人痛苦地证实了这一点。
这些不正常文化现象的出现,其根源在于社会经济与思想文化的发展不平衡。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多年的快速发展,又渐渐走向另一个极端,即过于重视经济.以经济指标作为衡量一切的最主要甚至唯一的标准。在这样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产生了相应的社会文化——拜金文化,或可称之为金钱文化。在这样文化的熏陶下,就会产生相应的思想观念——以钱为本,把“一切向前看”蜕变为“一切向钱看”。这样以钱为本的指导思想,必然会把不少人引向歧途。
社会文化的主要任务应该是引导人民向上,向前,是帮助人民提升素质而推动社会进步的。娱乐是文化的部分职责,但决不能是文化主流或发展方向。要指出的是,娱乐文化的主要目的也应该是有益于人民身心健康的,有利于促进社会向前发展的。不良娱乐文化的恶性泛滥会成为社会精神毒品,会给个人.家庭.国家带来危害,甚至毁灭。
(摘自《回顾与展望——全社会都来关注文化教育的发展方向》有删改)
1.下列不属于“网络文化乱象”的一项是(  )
A.网络文化中的垃圾文化。
B.网民在网上不负责任地毫无顾忌地污蔑.恶性侮辱等。
C.充填自己“荷包”的不良网络信息和不健康的网络游戏。
D.网络文化中的娱乐文化。
2.下列理解和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网络文化中的垃圾文化不仅给成千上万的青少年造成毒害,而且也危害到了成年人。
B.严重的娱乐化.游戏化.低俗化,使网络已经完全退化为人们玩物丧志并进而危害社会的玩具。
C.社会经济与思想文化发展的不平衡,使网络文化出现了不正常现象。
D.健康的网络娱乐文化能够有益于人民身心健康,有利于促进社会向前发展。
3.根据文中信息,以下推断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网络文化混乱就会导致思想混乱,思想混乱定将引发行为混乱,给中国和谐社会建设带来危害。
B.恶性群体在网上膨胀发展,将来导致的负面社会影响是难以估量的。
C.重视经济,忽视思想,以经济指标作为衡量一切的唯一标准,导致网络文化乱象。
D.在拜金文化的熏染下,会产生以钱为本的思想观念,也必然把不少人引入歧途。

来源:现代文阅读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
真有“地震云”吗?
地震云真会是地震的天然“预报者”吗?地震与气象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其实,早在17世纪中国古籍中就有“昼中或日落之后,天际晴朗,而有细云如一线,甚长,震兆也”的记载。但是,“地震云”并没有一个严谨的科学的定义,甚至这一名称本身也不是地震科学工作者提出来的。地震云一般是指在某些中强地震发生前,在其周围地区的天空中,出现形似稻草绳状或条带状的云,这种长蛇状的云,如果在天空较长时间不消失,这预兆当地将可能发生有感地震。地震云出现的时间以早上和傍晚居多,而且地震云持续的时间越长,则对应的震中就越近,地震云的长度越长,则距离发生地震的时间就越近,地震云的颜色看上去越令人恐怖,则所对应的地震强度就越强。
“地震云”的最大特点在于“奇”。根据气象观测,人们把“地震云”大致分为四种,第一种是条带状的云,像飞机飞过之后留下的痕迹,不过更加厚实和丰满些,它一般预示震中处于云向的垂直线上;第二种是呈波浪状或辐射状的云,若云呈辐射状,一般云的交点垂直于地面就是震中所在地;第三种是垂直的像龙卷风一样,或者像无风时垂直向上的烟柱一样的云;第四种是固体形状的大块的或者团状的云。
我国有学者提出,地震云既能产生于震中区上空,也能产生于远离震中区而又有应力集中的断裂带上空。当因震前容积增大而传递应力至远离震中区时,在应力集中过程中,断裂带上的强应力作用使岩石发生挤压磨擦,使热量增加,地下热流通过断裂带不断逸出地面,上升到高空,形成带状地震云。由于断裂带大多垂直震中的震波传递方向,所以由此产生的条带状地震云也是垂直来自震中的震波传递方向。这个观点能解释为什么反倒是在远离震区的地方发现地震云。但仍有疑点无法解释,比如,对于那些相隔半个地球的远震地震云来说,应力很难传过去。
目前,关于地震云的形成,以及它与地震发生之间的联系仍是带推测性质的,还缺乏实验依据。因为地震本身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尚有许多待解之谜。
根据原文,下列对“地震云”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地震云一般出现在某些中强地震前,但目前它并没有严谨的科学定义。
B.地震云的形状各异,实验证明,它们与地震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C.地震云既能产生于震中区上空,也能产生于远离震中区的断裂带上空。
D.地震云是地壳在变动中产生的地下热流逸出地面,升至高空而形成的。

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垂直的像龙卷风一样,或者像无风时垂直向上的烟柱一样的地震云,其与地面的交点就是震中所在地。
B.远震地震云离不开断裂带上的强应力作用,但这又不能解释那些相隔半个地球的远震地震云现象。
C.条带状地震云垂直来自震中的震波传递方向的观点可以解释在远离震区的地方发现地震云的现象。
D.地震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尚有许多待解之迷,因此,地震与地震云之间的联系仍带有推测的性质。

依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古籍中有关地震云的记载,说明古人对地震已有了一些粗浅的认识。
B.地震云的颜色越令人恐怖,则所对应的地震强度就越强,反之,则越弱。
C.地震云可分为四种,根据地震云的形状,人们可判断地震所发生的区域。
D.随着科学家对地震云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科学认知地震云是有可能的。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3题。

在古代文论中,我们常常见到"文"和"质"这一对词语。它们被用来评论作家作品,概括一定时代的文学风貌,还被用来说明文学的发展等,因此准确理解它们的意义十分重要。

"文"字的本义是指线条交错或者色彩错杂,由此引申出华丽、有文采的意思。而"质"字,凡事物未经雕饰便叫做"质",犹如器物的毛坯、绘画的底子,因此含有质朴、朴素的意思.这一对词语最初不是用于评论文学,而是用来评论人物的。《论语·雍也》记载,孔子曾说过"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话。这段话中的"文"、"质",人们一般解释为:"质"是指"诚"一类内在的道德,"文"则是指文化知识一类外在的东西,"文"和"质"是形式和内容的关系。其实按孔子原意,这里的"文"、"质"是指文华和质朴,都是就一个人的文化修养、言谈举止、礼仪节操而言的。一个人若是缺少文化修养,言辞拙朴,不讲礼仪,便如同"草野之人";相反,若是过分地文饰言辞,讲究繁文缛礼,就如同那些掌管文辞礼仪的史官了。这里不存在本末内外的关系。

以"文"、"质"二字论文学、论社会政治生活,与用它们来论人物有着密切关系。《韩非于·难言》论述向国君进谏之难:"繁于文采,则见以为史。……以质信言,则见以为鄙。"这句话可能就是本诸《论语》。其中"繁于文采"即"文";"以质信言"即"质",分别指两种不同的语言风格。再后来,东汉班彪说《史记》"辩而不华,质而不俚,文质相称,盖良史之才也",很可能也是从《论语》的话而来。"质而不俚"是说文风质朴而不至于俚俗鄙野。"文质相称"是说文饰润色恰到好处,无过与不及之弊。魏晋以后文论中用 "文"、"质"二字,多数情况下也都是指作品的外部风貌而言;只有少数场合可理解为近似于今日所谓的形式和内容。

总之,古代文论中经常出现的"文"、"质"这对词语,大致上具有一以贯之的含义。古代批评家要求文学作品能够呈现出一种文质彬彬的动人风貌。当他们不满于文坛风气过于靡丽时,便强调"质"的方面;而当文风过于质朴时,又有人出来强调"文"的方面。"文"、"质"这对概念,体现了古人对文学作品的审美要求和他们对文学发展规律的认识。     
(摘编自王运熙《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文质论》)

1.

下列有关"文"和"质"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文"和"质"这一对概念在评论作家作品、概括时代文学风貌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所以必须准确理解它们的含义。
B. 在中国古代,"文"是华丽有文采之意,"质"含有质朴、朴素之意,这两个字从一开始就是用来评论人物的。
C. 人们一般认为,"文质彬彬"就是形式和内容互相协调,其中"质"是指内在的道德,"文"是指外在的表现。
D. 孔子认为,"文"有文华之意,"质"是质朴之意,"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就是文华与质朴相配得当才能成为君子。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这里"文"和"质"是就一个人的文化修养等而言的,"野"和"史"也没有本末内外的关系。
B. 韩非子说"以质信言,则见以为鄙",其中"以质信言"是指以质朴的语言进谏,"鄙"则与孔子话中的"野"意思相同。
C. 班彪说《史记》"文质相称",这可能是借用了《论语》的意思,从文学角度对《史记》外部风貌作出了高度评价。
D. 魏晋以后文论中"文"、"质"二字的含义也大都沿用了孔子的意思,只有少数场合可以大体理解为形式和内容。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韩非子·难言》指出,如果分别采用"文"或"质"不同的风格,就无法达到向国君进谏的目的。这是"文"、"质"涉及社会政治生活的一个例子。
B. "文"和"质"这一对概念的含义,不但在古代文论中大致上是一以贯之的,它跟最初评论人物时的意义也是一脉相承的。
C. 从古代文论来看,如果人们在文学创作中兼用华美和质朴的语言,那就会使文学作品呈现出一种文质彬彬的动人风貌。
D. 当古代批评家不满于文坛风气,要求加强"文"或"质"的时候,就意味着当时文坛可能已经过于质朴或过于靡丽了。
来源: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10——12题
过度在意健康反而不利于健康
西班牙《趣味》月刊载文说,为了预防疾病的侵入,药品和营养品产业推出了一系列产品、生活准则和应摒弃的不良习惯清单,为的是能让人们延年益寿。在药片综合症流行的今天,人们过度在意健康反而不利于健康。在抢占市场的战略引导下,大型医药企业甚至开始觊觎健康人群的医药市场。
文章说,英国《医学旅行》杂志曾在其读者中做过一项民意调查,旨在确定那些最常见的“非疾病”。调查结果显示200多种状态属于“非疾病”,名列首位的是老年人的一些怪癖,然后是倦怠厌烦的情绪、黑眼圈、秃顶、雀斑、灰头发或白头发、招风耳和时差反应等等。
商业公司试图说服人们相信那些正常的生理过程属于病症,促使人们相信一些社会生活中遇到的个人困扰也属于健康问题。性格腼腆被称为社交焦虑紊乱;工作中缺乏恒心和自制力则变成注意力不足;失去至亲或是一段情感破裂带来的痛苦成了创伤后抑郁症;月经前的情绪波动成了月经前营养不良或机能障碍。为此,在美国调整血清素含量的药物已经被普遍使用,如最为人所知的氟西汀。
近年来还出现了许多新的疾病类型,比如荷兰科学家宾格豪尔斯在对3%的荷兰人调查后提出的“空闲病”,表现为一些人对假日或空余时间无所适从。还有“思乡病”,通常是指那些移居他国的人们对家乡的思念。另外,还有蜘蛛恐惧症、天文恐惧症、恐雨症和恐海症等一系列精神病学上记录在案的恐惧症。
目前医药产业经常使用的另一策略是把一些轻微症状定性为严重疾病的征兆。比如说把疲倦定性为慢性疲乏症状,或是把周期性的腹泻和便秘定性为应激性结肠炎的症状。在美国和新西兰对处方药品直接进行广告宣传是合法的,这和医药产业夸大其词的策略也有很大关系。
汉诺威达特矛斯医学院的莉萨· 施瓦茨提醒人们注意避免把一些日常的小问题诊断为某种疾病的危险倾向,比如认为普通的鼻腔黏膜炎是过敏性鼻炎等。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提法,健康可以定义为“生理、心理和社会关系的极好状态”,而如果完全按照该定义的字面意思,很少有人能达到健康的标准。人们对于健康的狂热追求没有限度。现在有些人已经不需要出现任何症状,只要了解患有某种疾病会有何危害,就会主动把自己归入病人行列。
调查显示,越是富有的国家在医疗体制上的投入越多,饮食也越好,而人们感觉自己患有某种疾病的倾向也越明显。有什么办法能抑制这种倾向呢?解决的方法可以是使用那些建立在确凿实验基础上的药物,并且只有在验证有效的情况下再采取进一步的治疗和预防措施。
文章说,“患者”本人也可以改变目前这种状况,因为现在人们通常对健康的过度在意恰恰不利于健康的。我们的需要是一致的:让健康人安静地生活吧。
10、下列对相关行业“抢占市场”做法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试图说服人们相信那些正常的生理过程属于病症。
B、促使人们相信一些社会生活中遇到的个人困扰属于健康问题。
C、经常把一些轻微症状定性为严重疾病的征兆。
D、把健康定义为“生理、心理和社会关系的极好状态”。
11、下列表述不属于“过度在意健康”的一项是
A、英国《医学旅行》杂志曾在其读者中做过一项民意调查。
B、在美国调整血清素含量的药物已经被普遍使用。
C、某些科学家提出“空闲病”“思乡病”等许多新的疾病类型。
D、人们了解患有某种疾病会有何危害,就自动把自己归入病人行列。
12、结合原文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药品和营养品产业推出一系列产品、生活准则和应摒弃的不良习惯清单,也是为了实施抢占市场战略。
B、医药产业无孔不入,觊觎健康人群的医药市场,又夸大其词,如在美国和新西兰对处方药品直接进行广告宣传合法化。
C、某些西方国家在医疗体制上的投入越多,饮食也越好,而人们感觉自己患有某种疾病的倾向也越明显。
D、为了抑制“杞人忧天”的倾向,要让健康人安静地生活,也可以使用建立在确凿实验基础上的药物,并且再采取进一步的治疗和预防措施。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
传统花鸟画创作在汉语修辞中的意义  
韩云清
花鸟画的原始符号造型,早在新石器时代的原始彩陶、殷周时期的青铜器、汉代壁画及画像石等中就已出现。但真正意义上的花鸟画却始于唐宋。尤其在宋代,由于赵宋王朝最高统治者的重视和倡导,一个由专业画家参与的宫廷画院应运而生,花鸟画创作开始有了一个长足发展。在文人画的推动下,这些具有丰厚文化内涵和审美意蕴的花鸟画创作,就不再仅仅是为了纯粹的赏心悦目,而是开启了一个把艺术形象从属和服务于某种观念和文化的新时代。诚如苏东坡评文同画竹所言,“诗不能尽,溢而为书,变而为画。”(苏轼《文与可画墨竹屏风赞》)宋元时代的花鸟画是通过对具有隐喻和拟人化手法及具有象征意义绘画对象的承继和拓展,使花鸟画在其发展过程中有了比人物画和山水画更为广阔的天地,花鸟画也因而开始了与自然、与社会、与人性和伦理道德的巧妙融合。 
就大多数人而言,一些有着基本温饱的市民阶层依然执著地对未来生活充满了美好憧憬和希望。于是,画家们将诸如“大吉大利”“荣华富贵”“富寿延年”这类含有民俗性文化的美好字眼儿,融入汉语修辞方式中去,并以此为题材创作出许许多多形象生动、内涵丰富的绘画作品。
从汉语修辞学角度看,花鸟画的许多优秀作品,大多与艺术语言的修辞方式有着密不可分的血肉联系。自古有“书画同源”“诗画一体”之说。从汉字的发生、发展的进程看,汉字作为记录语言的符号,按许慎的说法,其形成的基础是“观象取象”。由“观象取象”生成意象,再由意象转化为抽象符号,在这一漫长过程中,意象无疑是汉民族语言文字符号生成的必要条件。而意象也正是中国诗、书、画创作的基础。人们所熟知的“胸有成竹”的“竹”即为意象,就是“以象示意”在中国画创作中的具体表现。汉语修辞学,其中包括拟人、隐喻、双关等修辞手法也是在前人的探索和实践的基础上逐渐建立和发展起来的。
我国最早的表意文字是象形文字,是通过意象转化为抽象符号的组合来表达其意义的。汉字中又存在着大量形声字,它兼有表意和表声的双重成分。同音不同义、同音不同形的汉字,以及由此而组成的词和词组,无疑是花鸟画在表达观念上的极好文字载体,也给汉语修辞方式融入花鸟画创作提供了无限空间和可能。以大家所熟悉的齐白石的一幅画作为例,画面构成是一只盛满青果的木桶,题名却是“祖国万岁”,这其实就是“一统万年”的谐音,即同音不同字、不同义双关。花鸟画的观念性、象征性以及对各种物质符号的选择和运用,其主要媒介是汉民族语言文字。花鸟画创作中所融含的各种修辞方式及由这些修辞方式产生的种种修辞风格,无论从造型的稳定性,还是从主题的鲜明性上看,总是与语言的稳定性、语言的实用性相关联。
(节选自《新华文摘》2008年第4期)
6.下列对“花鸟画的产生与发展”,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花鸟画在新石器时代的原始彩陶、殷周时期的青铜器、汉代壁画及画像石中已经出现了原始符号造型。
B.花鸟画始于唐宋时期,特别是在宋朝时期,宫廷画院有了专业画家参与,使其开始有了一个长足发展。
C.在文人的推动下,花鸟画的创作就开启了一个新时代,不只为了赏心悦目。
D.花鸟画在宋元时期对象征意义进行了继承和发展,因此花鸟画有着比人物画、山水画更为广阔的天地。
7.下列对“无疑是花鸟画在表达观念上的极好文字载体”含意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形声字有表意和表音两方面特征,具有花鸟画体现的修辞方式。
B.汉字表音、义的不同可以使花鸟画体现出很好的观念和思想。
C.同音不同义、同音不同形的汉字、词、词组,能够很好地表达观念。
D.花鸟画表达观念靠汉字,汉字意义的体现也可以花鸟画为载体。
8.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
A.“福寿延年”等人们认为美好的字眼儿,融入汉语修辞方式中,并以此为题材创作出形象生动、内涵丰富的花鸟画。
B.“书画同源”的意思是汉字与花鸟画的来源是一致的,许慎的说法也印证了这个观点。
C.“意象”是汉字生成的必要条件,因为汉字开始是象形文字,就是从事物的特征中产生的。
D.花鸟画创作中融入的修辞方式和修辞风格与语言的稳定性和实用性有关联。

来源:现代文阅读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文,完成7~10题。(8分,每小题2分)
①尽管有许多人把真、善、美看作科学、艺术和宗教的形象,但科学家作为“真理之是”的近似,并不能占据三元统一的“真善美”之“真”的位置。真、善、美是人类的理想,而所谓科学真理却只是低级经验性的真理,它只表明与外在经验的符合关系,而与人类的理想毫无瓜葛。有人可能会提出反驳说:纯科学研究本来就是一种理想化的研究,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言:“科学研究是为了求知,而求知并不以实用为目的。”不错!但是无论怎样纯的科学研究(数学除外,因为数学不属于科学,而只是科学研究的手段),它所追求的真理总是以外在物质经验为准绳的。对于科学来说,只能是手段,而不可能是理想本身。那么科学除了在纯学术领域的求知理想之外,就没有对人类生活理想的建构做出别的什么贡献吗?有。
②“美”是科学理性构建出来的人类理想。早在毕达哥拉斯时代,西方人就开始以美的理想来建构宇宙了。这种建构方式是科学理性的方式,而不是艺术感性的方式。
③“美”是什么?“美就是和谐的比例”(毕达哥拉斯语),“美的主要形式是秩序、匀称和明确。”(亚里士多德语)这些规律只有靠理性才能把握。
④科学家的头脑是最具理性的头脑,所以,不但古代科学家以美的规律建构世界,而且现代科学家也以美的规律建构世界。十七世纪,科学家开普勒根据毕达哥拉斯的“宇宙和谐”的思想去总结第谷留下的观察资料,才创造了行星运行的三大定律。十九世纪,大物理学家麦克斯韦推导出一组不对称方程时感到不符合美的规律,就按照对称美的理想去修改方程,最终才获得了这组著名的形式上“秩序、匀称和明确”的麦克斯韦方程组。这说明,科学家头脑里存在着美的理想或信仰,他们相信自然世界本身应该是合乎美的规律的,所以他们总是按照美的理想去构造科学的世界。二十世纪的物理学家狄拉克则说出:“描述自然的基本规律的方程必须包含伟大的数学美,它对于我们就像宗教。”这说明“美”在科学研究中不仅是一种理想,而干脆就是一种信仰,就连最具革命性的伟大科学家爱因斯坦也不得不问道:“数学毕竟是人类思想独立于经验之外的产物,它怎么会如此美妙地适应于各种现实目的呢?”狄拉克在谈及爱因斯坦的工作时说:“当爱因斯坦着手建立他的引力理论的时候,他并非去尝试解释某些观测结果。相反,他的整个程序是一个美的理论。”
⑤可见,在本真的意义上,科学的形象并不是应着“真、善、美”中的“真”,而是对应着其中的“美”。科学并不追求事物的真理显现,而只是追求符合论的真理之是。但是,在追求符合论的真理过程中,科学家却始终以“美”作为自己的理想和信念。所以,是科学创造了“美”,而不是艺术创造了“美”。
7.下列对“真、善、美”的理解,最符合原文的意思的一项是
A.“真”即真理,追求科学真理是人类的理想。
B.真、善、美是三元统一的,人们往往习惯性地把宗教的形象定位在“善”的位置。
C.“美”是通过艺术感性的方式建构出来的人类理想。
D.纯科学研究是一种理想化的研究。它所追求的真理可以脱离外在的物质经验。
8.下列对 “美是什么”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美就是和谐的比例。
B.美的主要形式是秩序,匀称和明确。
C.美是存在于科学头脑里的一种理想或信仰,并不具有实用性。
D.美的规律存在于自然世界本身,因此,可以按照美的理想去构造科学的世界。
9.下列对第四段中引例的作用,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说明古今科学家均以美的规律建构世界。
B.说明美的规律只有靠理性才能把握。
C.说明美的理想可以引导和实现人们发现真理。
D.说明科学在追求美事物的真理显现过程中,同时创造了美。
10.根据原文所提供的有关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在本真的意义上,艺术的形象并不对应“真、善、美”中的“美”。
B.“1+2=3”这道数学命题属于纯科学研究。
C.“真”是先天存在的,“美”是后天创造的,因此,真总是先于美而被发现。
D.科学家们用理性创造美。十九世纪大物理学家麦克斯韦就是运用精确的运算不断修改方程,意外地创造了美的形式。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说说“恶搞文化”
①恶搞,已经成为当下网络虚拟世界的一种时尚。最新的“受害者”是给几代人留下不灭印象的红色经典《闪闪的红星》被一个名为“胡倒戈”的网友制作的短片《闪闪的红星之潘冬子参赛记》:原本一心想参加红军的小英雄潘冬子,在短片中却整日大做其明星梦;他的红军父亲变成了“地产大鳄”潘石屹;烈士母亲一心想参加“非常6+1”,梦中情人是李咏;胡汉三则成了一个名叫“老贼”的评委。
  ②恶搞文化,又称作Kuso文化,是一种标准的网上次文化,由日本的游戏界传入台湾,成为了台湾BBS网络上一种特殊的文化。这种次文化后来再经由网络传到香港、继而全中国。
恶搞文化的高潮是在2005年末胡戈制作的《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在网上流行后达到的。借着陈凯歌导演勃然大怒的东风,“恶搞”这一时尚迅速传遍江湖,无数菜鸟如大梦初醒。从形式上看,恶搞文化作品基本上是数字化技术和网络平台相结合的产物,有拍摄、剪辑和拼凑的视频、图片或者话语等;从内容上看,这类作品往往是对现实的反讽、颠覆和解构,具有很强的草根性、平民化等特点。
  ③胡戈在解释自己为什么要制作“馒头”时,用一种轻描淡写的口吻说:“纯粹就是为了好玩”。只要稍微留意一下,我们就会发现,无论是“红星”还是“馒头”,其出发点和归宿都不过“纯粹就是为了好玩”。在这种感觉方式和表达结构中,一切神圣的、庄严的、崇高的、深沉的、严肃的东西突然都变形了、被解构并重构了:神圣的变成世俗的、庄严的变成逗笑的、崇高的变成平淡的、深沉的变成表面的、严肃的变成轻松的。
  ④所有这一切,都不能不让人联想起一个“后现代性”这个学术味道颇为浓厚的名词。因为后现代主义者都坚持认为,今天已经没有东西可以拥有法官的权力,因此艺术已经没有任何使命,仅仅是某种消遣。因此,我们可以说,后现代性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解构”,即以游戏来解构崇高,体现在网络上,就是“恶搞”。在某种程度上,恶搞可以说是“解构”的“网名”。越是一本正经的东西,就越容易被恶搞,而且在恶搞了之后,“效果”就越好。但问题的关键在于,任何社会都有一些支撑其社会稳定的基本传统和核心价值,如果这些传统和价值遭到了否定,那么社会的基本秩序将不复存在。所以“恶搞”的对象只能是那些伪传统、伪崇高,否则就会遭到社会的反对和谴责,这一点我们只要比较一下胡戈和“胡倒戈”的不同命运就明白了。
  ⑤胡戈恶搞的对象是《无极》,而《无极》恰恰代表了一种伪传统和伪崇高。其离奇经不起推敲的情节,幼稚可笑却故弄玄虚的对白,荒诞还一本正经的姿态,使其成了恶搞的绝妙对象,其结果就是“馒头不能好吃到这个地步”,陈凯歌越是怒不可遏,大众就越是一边倒地支持胡戈。
   ⑥但《闪闪的红星》就不同了,这不仅是因为它有真实的人物作为范本,更重要的,是它蕴含着新中国立国的一个核心价值:人民有反抗压迫的权利!解构这样一个价值,是和大众的心态相对立的。所以在八一电影制片厂发出表示谴责的声明之后,“胡倒戈”很快就发表道歉信,网友中也有许多人表示支持八一厂的立场。
  ⑦显然,恶搞文化,虽然有其由现代走向后现代的必然性,但“恶搞”之后,我们仍然需要寻找崇高。我们必须找到“头顶的星空”,构建起“内心的道德律”,必须尊重我们社会的核心价值。如果我们总是满足于在无根的状态下追求一种自由的发泄,那么这种冲动就可能反噬自身,并可能导致一个民族在不断的哄笑中最终迷失!
5.对“恶搞文化”这一定义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恶搞文化,又称作Kuso文化,是一种标准的网上次文化。
B.恶搞文化,是由日本的游戏界传入的网络上的文化。
C.恶搞文化是后来再经由网络传到香港、继而全中国的一种文化。
D.恶搞文化是数字化技术和网络平台相结合的一种当代网络文化。
6.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后现代主义者都坚持认为,艺术已经没有任何使命,仅仅是消遣。
B.后现代性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解构”,“恶搞”可以说是“解构”的“网名”。
C.越是一本正经的东西,就越容易被恶搞,就越会得到大众的支持。
D.恶搞文化也必须尊重我们社会的核心价值,否则就会适得其反。
7.结合文意,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文中看,恶搞电影《英雄》产生的社会正面效应就要比恶搞电影《江姐》要好得多。
B.大众一边倒地支持胡戈恶搞电影《无极》的主要原因是陈凯歌没有大牌导演的风度修养。
C.恶搞那些支撑其社会稳定的基本传统和核心价值的作品的行为,势必得不到大众的支持和理解。
D.如果我们无限制地恶搞一切,将会导致社会秩序的混乱,并可能导致一个民族的衰亡。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6~8题
人类为何要自圆其说
苏丹南部的努埃尔人和丁卡人有一个共同的特殊习俗。这两个主要靠畜牧为生的非洲部落都会在小孩的门牙一长出来后就为之拔掉,一般是拔掉上面的两颗和下面的四到六颗。用鱼钩拔牙的过程是非常痛苦的,这样做的结果是让所有的部落成员都明显的下巴松弛而且说话有些困难。
这种做法大概开始于很久以前,当时破伤风在中非地区非常猖獗。破伤风会让人“牙关紧锁”,但是如果把门牙拔掉,即使感染上这种疾病的孩子咬紧牙关也可以向其嘴中灌入流食。虽然苏丹南部已经好多年都没有破伤风了,但努埃尔人和丁卡人仍然保留着拔掉孩子门牙的习俗。事实上,他们认为松弛的下巴和下垂的嘴唇很好看。他们说,有门牙的人看上去像豺狼。
社会心理学家卡罗尔·塔夫里什和埃利奥特·阿伦森在他们的新书《犯错误了,但不是我犯的》中说,这种奇怪的风俗是“心理学上所谓的认知失调”。“认知失调”是当两种重要的信念、态度或者看法发生冲突的时候,我们感受到的一种极端的心理不适感。人类不能长时间地忍受这种不协调,所以他们通过改变自己的信念或者态度来缓解这种不适感。在努埃尔人和丁卡人的例子中,他们“选择”认为没有门牙在审美上来说是令人愉悦的,以此说明他们给孩子带来这种痛苦是正确的。
在你嘲笑这种习俗原始或者野蛮之前,想想离你更近一点的例子,比如一个丢脸的俱乐部入会式。还有什么比让入会式成为一种令人厌恶的经历更能培养人们的忠诚感?毕竟,如果你自愿让自己经历某种屈辱的或者痛苦的仪式,那它必须是值得你这样做的,对不对?事实上,正如塔夫里什和阿伦森所表示的那样,为了消除认知失调带来的心理上的不适感,生活中几乎没有哪个领域是我们不会“把事情摆平”的。今年是这一理论提出50周年,它是由阿伦森的导师利昂·费斯汀格提出的。这一观点经过了多次理论上的验证以及3000多次试验测试。
虽然这一理论很有力,但费斯汀格从来没有阐明为什么认知失调会带来心理上的不适感。或者,为什么这种不适感会促使我们改变自己的看法或态度,为什么我们不能对这种不适感或心理冲突泰然处之。新一代的心理学家正在把这一理论推向新的高度,探讨我们一些奇怪的看法或者做法背后的原因。一些科学家甚至已经开始首次从复杂的神经化学的角度探索这种心理上的不适感和自圆其说的行为。
这种失调理论的修正者之一是得克萨斯农业与机械大学的心理学家埃迪·哈蒙-琼斯,他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室试验。在他看来,冲突的不仅仅是抽象的“认知”。哈蒙-琼斯认为,失调基本上是行动上的,特别是在我们每天的决策、选择和承诺上。每当生活迫使我们选择一条道路, 但我们又不能完全肯定这是一条正确的道路的时候,我们都会经历这种不愉快的感觉。换句话说,当我们做出重要决定的时候,我们的思维会本能的找出证据,证明我们做了一件聪明事。
如果你作出了一个真的很糟糕的选择,而你又无法隐瞒,你会怎么办?我们的思维应对一个巨大错误时采取什么战略?正如塔夫里什和阿伦森指出的那样,从基辛格到里根,再到足球明星里比和冈萨雷斯,这些公众人物都选择一个简单的短语来规避责任——犯错了。但是同样普遍的是,不愿意坦白地承认错误的人们一旦他们的信念被证明是错误的,他们反而会更加坚持自己的信念。
                 (选自2007年6月25日《参考消息》)
6.根据文意,下列对“认知失调”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认知失调”是当两种重要的信念、态度或看法发生冲突时,人们陷入两难境地,此时人们感到心理极端不适的状态。
B.苏丹南部两个部落的成员从小拔去门牙就是他们处于不拔门牙一旦患上破伤风,牙关紧闭无法进食只能等死,拔去门牙又十分难看时陷于“认知失调”的一个典型的例子。
C.人们在认知失调时常常会通过改变自己的信念或态度来缓解这种不适,这就是人们所说的自圆其说。
D.在参加一次让自己经受某种屈辱或痛苦的俱乐部入会仪式时,人们陷入“认知失调”,常常会以培养人的忠诚这种想法,使自己得以解脱。
7.下列对书名《犯错误了,但不是我犯的》这句话的理解不符合原意的一项是
A.“犯错误了,但不是我犯的”这是在“认知失调”时寻找一些心理安慰,摆脱心理不适感的方法。
B.“让孩子经受用鱼钩拔牙的痛苦是野蛮的,但不是我的错,我是为了孩子好。”此说是对这句话的一个注脚。
C.这句话很容易导致固执地坚持错误。苏丹南部已经多年没有破伤风了,但部落成员仍然坚持拔牙的陋习就是明证。
D.这句话反映了人类固有的心理状态,说明人类在“认知失调”时,没有任何办法可以使自己泰然处之。
8.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苏丹南部两部落成员从小被拔去门牙的做法是因为他们认为松弛的下巴和下垂的嘴唇好看,有门牙看上去像豺狼。
B.新一代心理学家认为“认知失调”时自圆其说行为是人体神经化学物质所致。
C.“认知失调”论的反对者认为:冲突不仅是抽象的“认知”,失调基本上是行动上的。
D.深入探讨“认知失调”理论对我们做出重大决策时寻找充分的证据也是有积极意义的。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5—7题
俗称黑匣子的飞行记录器,通常都被安装在飞机机身的后段靠近水平尾翼的附近,因为根据实际例子显示,当飞机失事时,黑匣子安装在这一位置可以获得较大的残存率。
从外观上来看,飞行记录器是一个长方形的防震、防火、防水的金属箱。为了使它容易被发现,外表有非常鲜明的橘红色涂装,并且贴有反光条。此外,飞行记录器上还附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水下定位信标发射器,当飞行记录器被水淹没时,水将会成为导电介质而启动水下定位信标的石英震荡电路,发射出信号,每秒发射一次,可持续30天以上,在水深400米的范围内均可侦察得到。 
语音通话记录器记录飞机电源中断前后30分钟内,飞行组员的无线电通讯和谈话内容。数位飞行资料记录系统主要用来记录对飞机操作状况较有关键性的资料,这些资料取自飞机的其它系统和专用感测元件,资料先经数位化处理,然后被记录的磁带上。磁带上有6个资料轨道,可提供25小时以上的记录时间。收录的资料有:高度、空速、俯仰姿态、磁方位航行、攻角、垂直加速、纵向加速、马赫数、燃油流量、润滑油流量、航次、日期、起飞重量、重心位置等等。判读上述材料,就不难分析出飞机失事的原因。
5、根据文意,对飞行记录器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它主要由语音通话记录器和数位飞行资料记录系统组成.
B.它俗称黑匣子,是一个防震、防火、防水的长方形黑色金属箱。
C.它记录的资料内容广泛而精密,对确定飞机失事的真相非常重要。
D.如果飞机失事,落入水深不超过400米的海域,可以凭借它的水下定位信标发射器发射的信号找到它。
6、下列解说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飞机失事时的燃油流量、攻角可以从黑匣子的磁带上找到数据。
B.飞机的各种机械系统中有专用感测元件,其感测到的资料信号转换成数位模式,再供给数位飞行资料记录系统作记录,保存在黑匣子中。
C.黑匣子的外表有反光条,可以反射夏日的阳光,以免过高的温度影响录音磁头的效果。
D.数位飞行资料记录器的磁带格式和语音记录器的磁带格式并不相同。
7、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假若飞机从广州起飞,一个小时后在秦岭失事,飞行组员的谈话记录可从黑匣子里面的磁带中找到记录。
B.安装在机身后段靠近水平尾翼附近的黑匣子,即使飞机在空中爆炸解体,也能比较完好地保存下来。
C.如果飞机失事非常突然,飞行组员来不及反应而没有任何信息传递,那么黑匣子即使找 到,其意义也不大。
D.万一飞机坠入大海,超过三十天还没找到黑匣子,那么飞机失事的谜团也就永远不能解 开。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发展中的英国城市在人类文明进程里,城市的产生和发展是关键的一步。一般而言,城的发展往往早于市。
城的主要功能是防御,城墙、堡垒、护城河构成防御设施,封闭是其主要特征。市的功能主要是流通,交易场所、街道是主要设施,开放是其主要特征。从城到市的发展反映了由军事和政治意义的城镇向现代的经济、文化为主的城市的发展走向。简·德·瓦莉认为英国的城市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中世纪是城镇的葫芽阶段,城镇以军事、行政或宗教功能为主;1500~1800年是城镇巩固阶段,其特点是从传统的政治、宗教功能转向经济功能;到18世纪晚期开始形成现代城市体系,经济、文化活动逐渐成为城市的重要功能。随着城市的发展.城镇的界定、规模、重要性也随着时代、地域的变迁而变化。小城镇的概念也不例外。中世纪的小城镇。人口多不会超过2000人,但在城镇中占据着绝对优势地位,起着市场、行政或宗教等各种作用。到18世纪初,2500人以下的城镇都算小镇,全英国大约有930个这样的小镇;19世纪,人口在1万人以下的城镇属于小城镇范围;而今天,l0万人以下的就是小城镇了。可见,小城镇是一个历史的发展的概念。
18世纪是一个人口日益城镇化的时期,人口不仅向太城市迁移.也向小城镇聚集。工业革命开始后,小城镇的发展出现质的飞跃:一是小城镇人口普遍有所增长,一是小城镇的地理分布发生变化。由于工业化发展和工业革命的启动.原来农业繁荣兴旺的东南部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开始下降,荒凉的北部和西北部地区工业成长起来.这就对城镇特别是小城镇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就人口增长而言,约克夏小镇是东盎格利亚小镇的两倍.米德兰北部小城镇的发展要比西南和东南部快得多。随后40年,大城市发展的速度比小城镇快7秘倍,英国进入城镇化时代。即使如此,在1851卑的统计中发现,3300人以下的小城镇仍然有368个,占小城镇居民总数的46.7%,几乎是小城镇人口的半壁江山。
仅从数量上看,英国城镇数变化不大,到实现城市化的1851年,英国仍然有着923个小城镇。虽然有的小城镇迅速发展,进入7大城市的行列,使小城镇的数量有所减少;但在同时.一些原先的定居点或乡村逐渐变成小镇,小城镇数量又有所增长。所以,小城镇数量与规模一直保持着大致相当的水平。
(选编自《学习与探索》)
对城市的特征和功能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时代、地域的变迁,城镇的界定、规模也随着发生变化。
B.衡量一个城市的大小和发达程度,主要看它的人口数量。
C.现代城市是工业发展的产物,但同时又兼负着文化的功能。
D.城市的产生和发展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程。

对“小城镇是一个历史的发展的概念”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就人口数量而言,不同历史时期对小城镇的评判标准各有不同。
B.就小城镇的数量而言,它会经历一个从无到有、由少到多,还将持续增长的过程。
C.就发挥的作用而言,小城镇也经历了由军事、行政或宗教功能为主向经济文化功能为主的转变。
D.就发展阶段而言,小城镇经历了萌芽、巩固和开始形成现代城市体系的不同时期。

根据原文所给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18世纪,荒凉的北部和西北部地区的小城镇得到了很大发展。
B.中世纪的城镇更多地体现出封闭的特征。
C.在英国城市的发展进程中,大城市发展的速度比小城镇快。
D.随着时代向前发展,城市的开放性会愈来愈增强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3题。
阑尾并不多余
阑尾一向被视为多余乃至有害的东西。不少人认为,如果没有阑尾,也许生活质量会更好些。但是一项新的研究成果却颠覆了这种流行的看法。美国杜克大学医学院的外科医生和免疫学家通过研究发现,阑尾能产生对人体肠道有益的微生物。
阑尾的功能似乎与栖息于人体消化道内数量巨大的细菌相关。在人类的身体中,细菌的数量要远远多于人体的细胞,其中大部分细菌对人是有益的,有助于我们消化食物。但是,肠道内的细菌有时会死亡或被清除。一些疾病,如霍乱、阿米巴痢疾,则会把肠道内的有益细菌清除掉。在这种情况下,阑尾就像一个“备份盘”,能重启在患病时被删除掉的肠道系统内的有益细菌。
论文的作者之一,杜克大学的外科教授比尔·帕克认为,阑尾实际上是一个良好的安全屋。阑尾所处的位置正好在正常的食物流以下,它作为大肠的死胡同贮存了各种各样的细菌,这些都可以说明阑尾是一个安全的备份盘。从形状上看,阑尾像一个蠕虫似的器官;实际上,它是一个细菌加工厂,培养着对人有益的细菌。
但是阑尾并非严格意义上的细菌加工厂,因为它培养细菌的方式有些特别。比如,如果一个人因生病或其他原因导致肠道内的细菌群死亡,阑尾会利用从其他人那里收集来的细菌,轻而易举地重启培养这些细菌。当然,阑尾采集他人的细菌是通过种种接触食物的方式来实现的。比如聚餐时共用餐具,或不清洗手便进餐,阑尾就会把其他人的细菌收集到自己的麾下,贮藏起来。但是,在疾病流行之时,如霍乱影响到某个地区,阑尾就不可能轻而易举地培养出细菌。即使这样,阑尾在某个时候也派得上用场。   
阑尾当然有负面作用,比如发炎。不过在发展中国家,阑尾炎的发病率要低于发达国家。因为在不太卫生的地区,人体免疫系统包括阑尾,会对许多细菌产生适应,不把它们当作外来敌人对待。因而不产生免疫反应。但在阑尾发炎的情况下,如果不及时摘除,也有可能致人死命。
一些科学家对杜克大学的研究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认为这一研究结果“具有革命性的意义”,甚至认为“扁桃腺也有同样的问题”。
其实科学家早就认识到阑尾并不多余。它属于人体免疫系统中的黏膜免疫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有着重要的免疫作用。所以,在杜克大学的研究之前,已经有很多临床医生对切除有炎症的阑尾持保留意见,除非是急性炎症,非切不可,一般情况以保留为宜。 
下列关于“备份盘”和“加工厂”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阑尾就像一个“备份盘”,是因为它能重启因疾病被删除掉的肠道系统内的有益细菌。
B.阑尾贮存了各种各样的细菌,且处在正常的食物流以下,作为“备份盘”,很安全。
C.形状像蠕虫似的阑尾,能培养对人有益的细菌,就像一个细菌加工厂。
D.在疾病流行之时,阑尾不能培养出细菌,所以它并非严格意义上的细菌加工厂。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类身体中的细菌对人是有益的,有助于我们消化食物。
B.阑尾通过共用餐具或不清洗手便进餐等接触食物的方式采集并贮藏他人的细菌。
C.由于人体免疫系统对许多细菌有适应能力,所以在不太卫生的发展中国家,阑尾炎的发病率是非常低的。
D.在急性阑尾炎发作的情况下,如果不及时摘除阑尾,则可致人死命。

依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霍乱、阿米巴痢疾等一些流行性疾病是造成人体免疫系统紊乱特别是阑尾炎症发作的真正元凶。
B.扁桃腺也有可能像阑尾一样,在它有炎症的时候,并不是非切不可。
C.有时脏一点反而能增强人的体质,过于讲究卫生能引起体内免疫系统功能紊乱,诱发炎症,包括阑尾炎。
D.杜克大学的研究成果让人们认识到,保留阑尾、扁桃体等免疫系统将会大大提高人的生活质量。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语文科普阅读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