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以下题目
波兹曼的诅咒  周国平
美国文化传播学家波兹曼的《把我们自己娱乐死》是一部声讨电视文化的著作。在阅读的过程中,我确实时时听见一声声急切有力的喝问:难道我们真的要把自己娱乐死?
无人能否认电视带来的便利,问题在于,这种便利在总体上是推进了文化,还是损害了文化。
波兹曼认为媒介的变化意味着并且导致了认识世界方式的变化。在文字一直是主要媒介的时代,人们主要通过书籍来交流思想和传播信息。在书籍的阅读中,我们得以进入用文字记载的悠久传统。相反,电视则以现时为中心,所传播的信息越具有当下性似乎就越有价值。文字是抽象的符号,作为一种媒介,它要求阅读的同时必须思考。而电视直接用图像影响观众,它有时甚至忌讳思考,因为思考会妨碍观看。在波兹曼看来,做一个有文化的人,就是置身于人类精神传统之中进行思考。书籍能够帮助我们实现这个目标,电视却会使我们背离这个目标。那么,电视究竟把我们引向何方?引向文化的反面--娱乐。一种迷恋当下和排斥思考的文化,我们只能恰如其分地称之为娱乐。
并不是说娱乐和文化一定势不两立,问题也不在于电视展示了娱乐性内容,而在于电视上的一切内容都必须以娱乐的方式表现出来。波兹曼的结论是,在电视的强势影响下,一切文化都依照其转变成娱乐的程度而被人们接受,因而在不同程度上都转变成了娱乐。"除了娱乐业没有其他行业"--到了这个地步,本来意义上的文化就荡然无存了。
波兹曼是把美国作为典型来对电视文化进行分析和批判的,但是,电视主宰文化 文化变成娱乐的倾向却是世界性的。譬如说,在我们这里,通过电视剧学习历史,而历史仅仅作为戏说 也就是作为娱乐而存在,消灭历史的方式再也不可能有比这更加彻底的了。又譬如说,在我们这里,电视也成了印刷媒介的榜样,报纸和杂志纷纷向电视看齐,蜕变成了"电视型印刷媒介"。且不说那些纯粹娱乐性的时尚杂志,只要翻开几乎任何一种报纸,你都会看到一个所谓文化版面,所报道的全是娱乐圈的新闻和大小明星的逸闻。这无可辩驳地表明,文化即娱乐日渐成为新的约定俗成,只有娱乐才是文化即将成为不争的事实。
赫胥黎曾预言:一旦无人想读书,无人想知道真理,一旦文化成为滑稽戏,文化就灭亡了。波兹曼认为,赫香黎的预言应验了。这个结论也许太过悲叹,我相信,只要人类精神存在一天,文化就决不会灭亡。不过,我无法否认,对于文化来说,一个娱乐至上的环境是最坏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任何严肃的精神活动都不被严肃地看待,人们不能容忍不是娱乐的文化,非把严肃化为娱乐不可;如果做不到,就干脆把戏侮严肃当作一种娱乐。面对这样的行径,我的感觉是,波兹曼的书名听起来像是诅咒。
.文章第三段阐述了波兹曼的媒介文化观,请作简要概括。(不超过40个字)(6分)
.文章第五段说明"电视主宰文化 文化变成娱乐的倾向却是世界性的"观点时,为什么以中国为例?在阐明中国情况时采用了什么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5分)
.作者既说波兹曼的结论"也许太过悲观",又说"波兹曼的书名听起来像是诅咒",对此应当如何理解?(5分)
.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当前电视文化席卷天下,作者及时介绍电视文化批判理论,对沉溺于电视娱乐文化潮流中的人当头棒喝,体现了作者的理性思考和社会责任感。
B.电视文化与媒介文化的区分是本文展开论述的基础,论述两种文化时作者采用了正反对比的手法,使文章观点鲜明,逻辑严密。
C.波兹曼声讨电视文化,是因为娱乐以电视为主要传播媒介,电视上的一切都必须。以娱乐方式表现出来,电视垄断了一切,"除了娱乐业没有其他行业"。
D.本文多用"不在于……,而在于……" "再也不可能有……"等句式和"无可辩驳" "决不会"等词语,从而使文章富于严正直率的论辩色彩。

E.文章开头巧借书名发出"难道我们真的要把自己娱乐死"这一"喝问",峭拔警心,以"波兹曼的书名听起来像是诅咒"结尾,巧妙点题,而"诅咒"一词更是振聋发聩。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4题
[路透社伦敦1月1日电]研究人员今天说,澳大利亚大堡礁的珊瑚形成自从1990年以后就下降到了400年来的最低水平,这对全球大洋来说是个糟糕的迹象。
澳大利亚海洋学研究所的格伦·迪阿思和同事说,这种趋势会威胁到多种依赖珊瑚礁生存的海洋生态系统,同时还表明全世界范围内的其他类似生物体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
大堡礁是世界上最大的珊瑚礁分布群,这片区域与全球的其他类似珊瑚礁区域一样,也受到了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的威胁。
研究人员在《科学》周刊上发表文章说:“这些生物体对于生态系统和食物链网络的形成和运转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全球海洋的生物多样性和物质生产能力的急剧变化可能已经迫在眉睫。”
珊瑚礁就像连片的石头园林,是珊瑚虫这种微型生物形成的脆弱海底结构,同时也是鱼类和其他海洋生物繁衍生存和躲避敌害的重要场所。
珊瑚礁还能保护海岸线,为千百万人提供关键的食物来源,同时还能吸引旅游者。另外,珊瑚礁还有可能为癌症和其他疾病的新药研制提供潜在的物质储备。
迪阿思领导的小组研究了69片礁石区域中的328个大型珊瑚聚集群,发现珊瑚结构组织的记录显示,整个大堡礁区域的珊瑚群的钙化(碳酸钙沉积)自从1990年以来已经下降了13.3%。
研究人员认为,全球变暖、海水酸度升高和碳酸盐含量下降,共同造成了珊瑚形成速度的下降。这种下降是近400年来未见到的。
研究人员说:“证实这种下降的原因应当成为一件极其重要的事项。”
在热带地区的海洋底部,珊瑚分布的面积大约有40万平方公里,但是这种生物需要持续的阳光、温暖的海水和大量碳酸盐才能够繁衍成长。
(选自《参考信息》2009年1月3日第7版)
对“这种趋势”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指全球珊瑚礁区域受到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的威胁日益加剧。
B.指全球海洋的生物多样性面临迫在眉睫的急剧变化。
C.指的是大堡礁的珊瑚形成速度降至近四百年来最低的水平。
D.指的是全球变暖、海水酸度升高和碳酸盐含量下降

对珊瑚礁的认识,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珊瑚礁像连片的石头园林,是珊瑚虫这种微生物经钙化而形成的海底结构。
B.珊瑚礁也是鱼类和其它海洋生物繁衍生存与躲避敌害的重要场所。
C.珊瑚礁不仅能保护海岸线,吸引旅游者,还能开发成为人类新的食物源。
D.珊瑚礁有可能成为人类攻克癌症和其它疾病的药物来源。

对原文相关内容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

A.发现珊瑚形成速度下降并证实其下降原因是澳大利亚海洋学研究所的格伦·迪阿思研究小组取得的成果。
B.珊瑚礁的形成速度自1990年以来一直处在比正常情况低13.3%的水平。
C.在新的气候与环境条件下,全球海洋生物可能即将出现新的多样性变化。
D.珊瑚只分布在全球热带地区的海洋底部。

根据文意,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珊瑚礁一旦消失,将改变海洋生态环境和食物链结构,大量鱼类和其它海洋生物将失去生存繁衍之所,也将伴随它而消亡。
B.过多人类活动的干扰,必将影响珊瑚礁的正常形成与生长。
C.气候变化、环境污染不仅影响到澳大利亚的大堡礁珊瑚群,而且影响到了全球类似生物体,甚至其它海洋生物。
D.当全球冷暖周期发生变化,从全球变暖转向全球变冷时,珊瑚礁会加速生长形成,因此,珊瑚礁最终不会从地球上消失。学科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
“鸟巢”的抗震妙招
北京奥运会的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由于形似鸟巢,因此被人们称为“鸟巢”。“鸟巢”跨度很大,钢梁包裹着主体育场,中间悬空,共能容纳9.1万观众观赏比赛。在汶川发生8.0级地震之后,“鸟巢”的抗震性能也就备受公众的关注。但专家告诉我们,“鸟巢”能抵御8级地震。
乌鸦是一种常见的鸟类,但是它的鸟巢可不简单。它会采集许多粗枝,边编织,边用泥粘土加固,直到做成一个盆状巢。当然,天然的鸟巢有繁有简,但都有共同的特点,它们都是凹底,这便于鸟蛋聚集在巢中央,使鸟蛋更安全,而且在孵化时温度不易流失。更重要的是,盆状的鸟巢在抵抗风雨和树枝的晃动方面也很有效。当大风吹到弧形的边缘时,强烈的气流会顺着边缘滑过,鸟巢承受的风力大大减弱了。鸟巢往往修建在三条甚至更多的树枝分叉的位置,树枝如同钢梁一样支撑了盆状的鸟巢。所以当鸟巢所在的大树晃动时,盆状的鸟巢比其他形状更难以倾覆。
我们知道,人类修建在地面上的大型建筑,都要向地下打坚固的地基,“鸟巢”也不例外,它的地基有效支撑了地面的建筑,类似于树干和树枝对天然鸟巢的支撑作用。只是人类所打的地基更深更结实。然而,地震专家在借鉴天然鸟巢的基础上,又在自己的建筑中加了许多鸟类巢穴所没有的抗震技术。地震专家们知道,对于大型建筑来说,那种全部连为坚固整体的建筑并不是最抗震的,反而是不同部分可以分别适度位移的建筑,能够自行消耗掉大量的地震波能量,因而更抗震。
首先,钢梁结构和包含观众席的的碗状看台是分离的,这个设计很科学,因为钢梁结构是钢铁材料,而看台是混凝土材料,在地震时的震动频率不一样,如果联成一体,由于伸缩程度不同而相互拉扯,反而容易造成难于预料的破坏。另外,从世界范围内的地震经验来看,“鸟巢”的钢梁结构异常坚固,应该可以抵御大地震的袭击。钢梁结构又分为三个层次,其中一层环绕一周,起到支撑的作用,还有一层专门支撑楼道,这些设计都使地震来时,场馆钢梁结构部分安然无恙。其次,碗状看台也分为8个独立的大单元,当地震来时每个单元都独立晃动,能够有效消减地震波的冲击力。
此外,在建筑的过程中,经过对安全问题的慎重考虑,设计师们取消了原来设计方案中的可伸缩顶棚,使得体育馆的抗震能力进一步得到了加强。由于观众席每一层疏散通道都是独立的,没有交叉,人员疏散可以在8分钟内完成。
所以,就算遭受了强烈地震冲击,“鸟巢”体育馆仍然是非常安全的。
(选自2008年第8期《大科技》 有删改)
根据文意,下列对“鸟巢”抗震设计的妙招,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借鉴天然鸟巢的盆形和凹底结构,并在“鸟巢”的底部向地下打进更深更坚固的地基。
B.把钢梁结构和观众席的碗状看台实行分离建造,而不是让“鸟巢”全部联成一个整体。
C.钢梁结构分为三个层次,每层都有它的特定的功能。碗状的看台也分为独立的几大单元。
D.“鸟巢”取消了原设计中的可伸缩的顶棚,观众席每一层疏散通道都是独立的,没有交叉。

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天然鸟巢往往建在分叉的树枝之间,再加上它的盆形结构,因此,鸟巢有很强的抵抗风雨和地震的能力。
B.不同建筑物之间可以适度位移,这样就能够消耗掉大量的地震波能量,因而更抗震。“鸟巢”的设计体现了这一原理。
C.“鸟巢”的钢梁结构和看台实行分离设计,因此,“鸟巢”不是以整体来承受地震,而是不同部分分别承受地震。
D.“鸟巢”的钢梁结构异常坚固,完全可以抵御大地震的袭击。就算遭受了强烈地震冲击,“鸟巢”仍然会是安全的。

依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为了让“鸟巢”容纳尽可能多的观众,因此“鸟巢”采用了这种跨度很大,钢梁包裹着主体育场,中间悬空的设计。
B.鸟类筑造的鸟巢盆形结构带给建筑师们有益的启示,再一次有力地说明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动物的必要性。
C.不同建筑材料在地震时的震动频率不一样,因此一些大型建筑可以把不同材料构成的部分独立开来,这样会更抗震。
D.从“鸟巢”的外形、结构、容量、建造过程等方面来看,“鸟巢”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宏伟、最具科技含量的建筑物。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以下题目
太阳在亿万年的历史长河中忠于职守,为地球提供着能量,它的能源是什么?这是一个催人探索的问题。在相对论出现之前,人们解释说太阳内部物质燃烧而释放出能量。相对论诞生后,则解释为原子核的聚变和裂变产生巨大的能量。这两种解释使人类面临的抉择将是痛苦的。
然而统一论发现,太阳是宇宙中大规模的统一场场级变化,使得在某一空间区域内所产生的巨大能量辐射现象。这可以用太阳灶来打比方,聚光镜把太阳能聚焦在某一点上,于是该焦点便产生了一个能量聚焦点。太阳便是宇宙中一个巨大的能量聚焦点。这个能量点是来源于宇宙统一场场能的不断变化使得太阳所在区域内不断发生能级跃迁,从而产生的巨大的能量辐射现象。其微观辐射模型,正是核外电子能级跃迁的现象,一个电子从一个能级跃迁到另一个能级,对能量的吸收与释放是从整个原子系统上表现出来的。太阳能源的统一论观点使得在这一领域的宏观理论和微观理论也得到了完善的统一。
由此可见,太阳并不是悬挂在天空的圆球,而是宇宙运动中的一个闪光点,它闪光也不是因其自身能发光,而是宇宙运动产生的能量辐射现象,所以我们毫无必要对地球产生菲薄之念,因为地球自身就是拯球自己的真正的“太阳”。
(1)对“这两种解释使人类面临的抉择将是痛苦的”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同时采用这两种解释,其结果将会使人类面临痛苦。
B.在这两种解释中游移不定,其结果将会使人类面临痛苦。
C.太阳能源变化规律符合这两种理论中任何一种,人类面临的结局都是痛苦的。
D.太阳按照这两种理论发展的结果,都会使人类面临的结局都是痛苦的。
(2)下面的说明不符合统一论的观点的一项是                           (  )
A.太阳是宇宙中的一个巨大能量聚焦点,即宇宙中一种巨大的能量辐射现象。
B.太阳这个能量点,是在不断变化着的宇宙统一场场能的作用下产生的。
C.太阳是在不断变化着的宇宙统一场场能作用下,其所在区域内不断发生能级跃迁而产生的。
D.太阳是宇宙中统一场场能的变化和太阳区域内能级跃迁共同产生的。
(3)第二段末“这一领域”指的是                                      (  )
A.太阳和地球      B.统一论观点   C.宇宙系统     D.原子系统 
(4)为什么说地球自身就是拯救自己的真正的“太阳”?说明正确的一项是  (   )
A.地球和太阳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有地球存在,就一定有太阳。
B.太阳的辐射现象是包括地球在内的宇宙系统的运动产生的,离开了地球,太阳也就消失了。
C.从统一论的观点看,太阳和地球的能量都是宇宙运动产生的,而地球永远处在宇宙中
D.太阳是包括地球在内的宇宙运动产生的能量辐射现象,地球在运动就会有太阳,而地球的运动又是永恒的。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以下题目
乐 水 贾祥伦
我国古人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我不是聪明人,但却十分喜欢水。
有一首写水的诗歌,也不知从哪儿抄来的,早已背得精熟,还常常用来自勉:“穿山透地不辞劳/到底方知出处高/溪间焉能留得住/终向大海作波涛。”
水是有灵气的,水是有生命的,水是有思想的,水是有精神的。水的精神是可贵的,当我萎靡不振的时候,郁郁寡欢的时候,自我陶醉的时候,水的“穿山透地不辞劳”的气魄,“到底方知出处高”的追求,“溪间焉能留得住”的境界,“终向大海作波涛”的执著,都给我以鼓舞和鞭策,那“丁丁冬冬”的水声,催我自省,催我开拓。
我喜欢水的安分随时。你无论把它放在哪里,它都能适应:放在盆里,变作盆形;放在碗里,变作碗状;放在长江大河,便能奔腾咆哮;装进试管烧杯,也能安稳闲静。水有极强的适应能力。适应能力就是生存能力,生存能力就是发展能力,发展能力就是创造能力。人不也是如此吗?首先是生存和适应,然后才是发展和创造。试想,那种能官能民、能上能下、能进能退、能苦能乐的人,不就是具备这诸多能力吗?人在世上炼,犹如刀在石上磨,没有安分随时的处世本领,还真不好做人。
我喜欢水的随机应变。在不同的情况下,水会有不同的变化,这本领,颇为人称道。我们平常看到的水,是液体的、流动的、不定型的,遇到天冷,会凝结成冰,宏伟巨大的冰山、冰川,是大自然塑造的水的壮美形象;遇到天气炎热,它又可以变为升腾的水蒸气,由地面飞到山顶,飞上无尽的苍穹,变成云,变成霞,以展示柔美多彩的身姿;有时候它又借助太阳的眼睛,在天上凌空架起七彩的虹桥,诱发人们丰富的想像;有时又会在海上湖面,凭空变成一座城市,一片仙境,那就是有名的海市蜃楼。水的这般神奇的变化,是令人羡慕和神往的。人当然不会像水那样一忽儿流动,一忽儿矗立,一忽儿飘曳,但人的变化还少吗?想到人的那种对外多侧面的变化,不也是奥妙无穷吗?两面三刀者有之;阳奉阴违者有之;当面是人 ,背后是鬼者有之。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在生活里不也是要扮演多种角色吗?水万变不离其宗,人也万变不离其宗才好,人总是人嘛!
我喜欢水的不甘寂寞。水往洼处流,这是水有目标的运动,它总是朝那一个目标流啊流,永不休止,永不歇脚。在运动中决不寂寞,永远歌唱。一时寂寞,它便死亡,一潭死水便是。你听,水在天上歌唱;水在海里奔腾呼啸着歌唱;水在山洞滴答滴答地歌唱······水歌唱着生存,歌唱着生活。水的可贵就在于它不甘寂寞,不甘寂寞便不会寂寞,不甘寂寞也才会有快乐和幸福。是的,萨特是说过人生就是痛苦,但痛苦是幸福的源泉,这源泉的开凿,需要不甘寂寞。
但我更喜欢的是水柔能克刚的精神,这一精神是水的魂。对此,老子在他的《道德经》里这样阐释:“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可谓鞭辟入里之论。水是天底下最柔弱的,柔情若水,感情柔到像水一样就到了极限了。但冲击坚强的东西没有能胜过水的,大海边的礁石,可谓坚强无比,但被浪花咬得全是窟窿。
韩信当年受胯下之辱,后来又挂了相印算不算柔能克刚?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最后战胜了夫差算不算柔能克刚?而生活里边又有多少柔能克刚的例子!柳枝条是柔弱纤细的,在疾风暴雨中完好无损算不算柔能克刚?在自然界,新生事物总是柔弱的,而柔弱的新生事物总是充满生机的,所以柔弱是“生”的自然法则。人法自然,就是“守柔”,守柔若强。
1、文章写水,生动活泼。主要运用了哪两种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赏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强调“水得精神是可贵得”以为人要像水那样有一点精神,作者借“水”写了哪些精神?(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划线的语句“人也万变不离其宗才好”,为什么这样说?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结尾说:“柔弱是‘生’的自然法则。人法自然,就要“守柔”,“守柔若强。”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以下题目
大脑是由100多亿个神经细胞组成的,这个数量级正好与银河系的星星一般多;如果把每一个细胞看作是一颗星,那么,大脑便是一个生物宇宙。
人,只要活着,脑细胞就能够发出各种频率的电脉冲。每个脑细胞都像是一台小小发电机,整个大脑就相当于100多亿台发电机,在日夜不停地飞速运转着。如果把这些电活动集中起来,足可点亮一只8瓦灯泡,这是一只永不息火的航标灯,引导着生命之舟破浪向前。如果把这些电活动辐射开来,它便在每个人的生命舞台上书写一部仅属于自己的动人篇章。
利用一种放大技术,可将脑细胞电活动放大一百万倍,并将其描绘在记录纸上,医学家称其为脑电图。依据脑细胞放电活动的频率的快慢,可将脑电图波分为4大类:成年人正常α波(8~13Hz)和β波(18~40Hz),儿童正常θ波(4~7Hz)和婴儿正常δ波(0. 5~3Hz)。脑电图技术的着眼点,多在于大脑的生理或病理变化,而对于人类所独有的那些神秘的、生机勃勃、流动着不断变化的方面,诸如心理品质、智力特征等,尚未能涉及。
如果把着眼点放在探索大脑整体功能、相干关系和运动态势,将整体的、相干的和运动的脑波数据输入计算机进行运算,然后,再将运算结果绘制成流动几何图形,那么,一幅幅灵活生动的大脑图像便可跃然纸上。这种脑波数据处理方法是全新的,叫做脑象图技术。
脑象图所研究的内容已经不是脑波频率之快慢,或幅值之高低,而是脑波运动轨迹所自行组织和构建的繁新花样。它所表达的意义,也不是医生讲的有病与没病,或正常与异常,而是大脑高级功能在整体层次上思维意识活动的简单与复杂,一般与新颖。
.下面对脑电图和脑图象的说明,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脑象图与脑电图都以大脑为研究描述的对象,然而它们研究的具体内容并不相同。
B.脑象图和脑电图都记录并研究脑波的有关数据,然而它们处理数据的方法并不相同。
C.脑象图与脑波频率的快慢、幅值的高低无关。
D.脑象图与整体的、相干的、运动的脑波状态有关。

.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大脑的一百多亿个神经细胞,像银河系的星星一样,都是各自独立存在和运动的。
B.成年人、儿童和婴儿的脑波频率分别是一些不同的固定的数值。
C.脑电图与脑象图是互不相干、各自独立地形成和发展的两种认识大脑的技术手段。
D.脑象图能更全面、更加深刻地揭示大脑的本质及其个性特征。

.根据文意解释“脑电图”的含义。(20字以内)
.填空
脑电图的意义:能够显示出【__________】;脑象图的意义:能够显示出【________】。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
令人期待的纳米机器人
对外科医生的地位提出挑战的是一种全新意义的机器人,它就是纳米机器人。
组卡斯尔大学纳米技术中心主任肯·斯诺登教授介绍说:“纳米技术是一种崭新的技术,它在百万分之一毫米的空间内,研究电子、原子和分子运动的规律以及机械运动的特性。”
组卡斯尔大学建立了纳米技术中心,科学家们殚精竭虑,希望发明纳米外科手术机器人,这种机器人的操作精度极高,甚至可以在单个细胞上做手术。这种机器人的特性与众不同,它不用手术刀,不用开刀,不用像一般的机器人那样用一些植入物置换掉病人身体中的一些东西,他们试图开发的这种装置可以寻找、鉴别并消灭细胞和有机体的缺陷,这种装置完成的工作只能由非侵入性外科手术来完成。这些纳米机器人可能是人工结构和生物结构制成的。
人们希望,这种机器人可以从细菌中获取自然界自己的发动机,从而解决推动力的问题。比如E型大肠菌有一个鞭子型的尾巴,跟机械轴承非常相似,这个尾巴使E型大肠菌可以在人体中游动。斯诺登想,可以把细菌里的这种动力提取出来作为纳米机器人的推动力。纳米机器人的“眼睛”和“耳朵”也将来自生物系统。
纳米技术将带来一场革命,彻底改变目前外科手术的意义。将来,外科手术不会出现手术刀,那时的手术工具是机器人,这些机器人只有原子或分子那么大,今后,膝关节置换手术也许会成为历史,纳米机器人将进入有病变的关节,帮助身体长出健康的关节。
100年前,外科医生为了医治腿病,不得不截掉病人的整条腿。今天,有了超级机器人和自动机械装置的帮助,医生们可以通过一个小洞完成创口非常小的手术。将来,外科手术的创口只有针尖那么大,手术时,只需要把微型机器人注射到病人的身体。那时,手术的精确度和有效性是今天的医生做梦都想不到的。这就是最先进的外科手术理念。
根据文意,下列对试图开发的纳米外科手术机器人特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这种机器人可以在单个细胞上做手术,操作精度高。
B.这种机器人不用开刀,就可以直接置入一些植入物。
C.这种机器人可以寻找、鉴别并消灭有缺陷的细胞和有机体。
D.这种机器人可能是人工制成或生物制成。

以下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科学家斯诺登想,试图开发的纳米机器人可以利用如E型大肠菌一类的物质作为推动力。
B.为了解决纳米机器人的推动力问题,科学家想从生物细菌中提取出一种动力。
C.纳米机器人的“眼睛”和“耳朵”也可以用从细菌中提取动力的方法从生物系统中获得。
D.在先进程度上,纳米机器人手术的精度和有效性远远优于传统的外科手术,因此,外科医生这个职业将不复存在。

文章说,纳米技术有可能给外科手术带来“革命”,对此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将来,外科手术将不再使用手术刀,取而代之是如原子和分子般大小的机器人。
B.纳米机器人可以进入人体有病变的组织,帮助身体长出健康的组织。
C.使用外科手术机器人进行外科手术的创口非常小,可以减轻接受手术者的痛苦。
D.今后进行外科手术,医生们只需要把微型机器人注射到病人的身体,再由它完成所有的治疗工作。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
低碳经济与人类社会发展
刘细良
如果以人类生产活动建立在利用何种能源的基础上来作为划分标准,那么,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模式可以相应地分为“原生态”低碳经济、高碳经济与现代意义上可持续发展的低碳经济。这三种经济发展模式分别对应人类发展的三种社会形态(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与未来的生态社会)和三种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
工业社会的经济发展是建立在消费拉动需求、推动经济发展的理论基础之上的,其经济体系建构在亚当-斯密“利润最大化、产量最大化和收入最大化”的理论基石之上,认为“当每个人追求个人财富最大化时,社会财富达到最大化”。不可否认这一经济学理论为人类经济发展做出过巨大贡献,然而这一理论的弊端在于:没有考虑能源、资源与环境的阈值。资源经济学研究表明,人类从事生产活动必须遵循大自然的生态规律,不能毫无节制地消耗自然资源。
高碳经济发展模式,一方面大大加快了工业化、城市化与现代化进程,极大地丰富了人类社会的物质财富,为人类带来了前工业社会不可想象的经济增长速度;另一方面,大规模快速使用化石能源导致CO2排放量的显著增加。它片面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而以牺牲环境效益为条件,是一种只顾人类、不顾自然;只顾自己、不顾别人;只顾当代、不顾后代的不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给人类带来了经济增长的诸多困惑。如果任其永远持续下去,其结果只能是“高烧”的地球不堪重负,丹尼斯•米都斯等经济学家提出的经济增长极限的预言也将不幸言中。
在自然资源日益短缺、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当今,人们开始追求一种不仅为了当代人还要让后代人生存、发展的生活方式,追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的发展模式。这种新型的可持续发展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是以化石能源高效清洁利用和开发可再生能源为基础的,它将是人类未来生态社会的经济发展模式。这是一种低能耗、低物耗、低污染、低排放、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的绿色可持续经济;是继人类社会经历过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继工业革命、信息革命之后的新能源革命。
中国正处于快速工业化、城市化与现代化进程中,经济要较快增长以改善民生、增进福利,又需要较大的温室气体排放空间。面对双重压力,当务之急是要继续努力践行科学发展观,探索出一条合乎中国实际的低碳经济发展道路。这是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
(选自《光明日报》2009.06.10,有删改)
下列对文意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农业社会经济发展模式是低碳经济,工业社会经济发展模式是高碳经济、未来的生态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又回归到低碳经济。
B.亚当-斯密“利润最大化、产量最大化和收入最大化”的经济理论,为人类经济发展做出过巨大贡献, 又强调人类的生产活动不能毫无节制地消耗自然资源。
C.如果听任高碳经济模式的持续发展,“高烧”的地球将不堪重负, 丹尼斯•米都斯等经济学家提出的经济增长极限的预言也将变为现实。
D.当下中国面临着经济增长和温室气体排放压力,中国选择和发达国家一样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是为了促进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分条概述高碳经济发展模式所带来的后果和实质各是什么?
人类未来生态社会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什么?人类为什么要选择这样一种模式?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不容忽视的热污染
所谓热污染,是指现代工业生产和生活中排放的废热所造成的环境污染。热污染可以污染大气和水体。火力发电厂、核电站和钢铁厂的冷却系统排出的热水,以及石油、化工、造纸等工厂排出的生产性废水中均含有大量废热。这些废热排入地面水体之后,能使水温升高。在工业发达的美国,每天所排放的冷却用水达4.5亿立方米,接近全国用水量的1/3;废热水含热量约2500亿千卡,足够2.5亿立方米的水曙升高10℃。
热污染首当其冲的受害者是水生物,由于水温升高使水中溶解氧减少,水体处于缺氧状态,同时又使水生生物代谢率增高而需要更多的氧,造成一些水生生物在热效力作用下发育受阻或死亡,从而影响环境和生态平衡,此外,河水水温上升给一些致病微生物造成一个人工温床,使它们得以滋生、泛滥,引起疾病流行,危害人类健康。1965年澳大利亚曾流行过一种脑膜炎,后经科学家证实,其祸根是一种变形原虫,由于发电厂排出的热水使河水温度增高,这种变形原虫在温水中大量孳生,造成水源污染而引起了这次脑膜炎的流行。
随着人口和耗能量的增长,城市排入大气的热量日益增多。按照热力学定律,人类使用的全部能量终将转化为热,传入大气,逸向太空。这样,使地面反射太阳热能的反射率增高,吸收太阳国辐射热减少,沿地面空气的热减少,上升气流减弱,阻碍雨云形成,造成局部地区干旱,影响农作物生长。近一个世纪以来,地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不断增加,气候变暖,冰川积雪融化,使海水水位上升,一些原本十分炎热的城市,变得更热。专家们预测,如按现在的能源消耗速度计算,每10年全球温度会升高0.1℃—0.26%:一个世纪后即为1℃—0.26℃,而两极温度将上升3℃—7℃,对全球气候会有重大影响。
造成热污染最根本的原因是能源未能被最有效、最合理利用。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长,环境热污染将日趋严重。然而,人们尚未有用一个重值来规定其污染程序,这表明人们并未对热污染有足够重视。为此,科学家呼吁应尽快制订环境热污染的控制标准,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防治热污染。
、下列对于“热污染”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热污染”是一种主要污染大气和水体的环境污染。
B.“热污染”是热量来源是工业生产和生活排放的废热。愈是工业发达的国家,“热污染”愈严重。
C.地面水温升高是废热对水体污染的直接表现。
D.“热污染”是由于对能源的利用缺乏先进的技术造成的。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第二段意思的一项是(   )

A.由于水温升高,水中溶解氧减少,同时,水生生物代谢加快,这样造成水生生物缺氧而直接受损。
B.“热污染”能够引起疾病流行,目前唯一可以证实的事例是1965年澳大利亚曾流行过一种脑膜炎。
C.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的直接原因是一些水生生物在热效力作用下发育受阻或死亡。
D.河水水温上升给所有的微生物造成一个人工温床,使它们大量繁殖,引起民疾病流行。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第三段意思的一项是(   )

A.在现代工业的发展和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人类消耗的能量,最终只能转化为热,传入大气,逸向天空。
B.由于地表对太阳能的反射率增高,吸收太阳辐射热减少,使空气流动减弱从而阻碍了云雨的形成。
C.气候变暖,冰川积雪融化,使海水水位上升,已经使原本炎热的城市,变得更加炎热,造成这种状部的直接原因是由于地球大气中二氧化碳不断增中。
D.按照现在的能源消耗现状,一个世纪后,城市的温度变化要比农村更为明显。

、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推断。解决“热污染”的最佳途径是(   )

A.人们应大力发展高科技,以快速提高现代化的工业生产技术水平。
B.一定要控制人口数量,最大限度地减少能源消耗,以降低生活中的废热排放。
C.对“热污染”引起足够的重视,从而最合理、最有效地进行能源进行。
D.制定一系列严格的“热污染”控制标准,采取合理、有效的防治措施。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大气污染
在干洁的大气中,痕量气体的组成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在一定范围的大气中,出现了原来没有的微量物质,其数量过多和持续时间过长,都有可能对人、动物、植物及物品、材料产生不利影响和危害。当大气中污染物质的浓度达到有害程度,以至破坏生态系统和人类正常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对人或物造成危害的现象叫做大气污染。
造成大气污染的原因,既有自然因素又有人为因素,尤其是人为因素,如工业废气、燃烧、汽车尾气和核爆炸等。随着人类经济活动和生产的迅速发展,在大量消耗能源的同时,同时也将大量的废气、烟尘物质排入大气,严重影响了大气环境的质量,特别是在人口稠密的城市和工业区域。
大气污染物主要可以分为两类,即天然污染物和人为污染物,引起公害的往往是人为污染物,它们主要来源于燃料燃烧和大规模的工矿企业。
大气污染对气候的影响很大,大气污染排放的污染物对局部地区和全球气候都会产生一定影响,尤其对全球气候的影响,从长远的观点看,这种影响将是很严重的。
燃料中含有各种复杂的成分,在燃烧后产生各种有害物质,即使不含杂质的燃料达到完全燃烧,也要产生水和二氧化碳,正因为燃料燃烧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不断增加,破坏了自然界二氧化碳的平衡,以至可能引发“温室效应”,致使地球气温上升。这就是有名的“温室效应”。破坏大气层与地面间红外线辐射正常关系,吸收地球释放出来的红外线辐射,就像“温室”一样,促使地球气温升高的气体称为“温室气体”。二氧化碳是数量最多的温室气体,约占大气总容量的0.03%,许多其它痕量气体也会产生温室效应,其中有的温室效应比二氧化碳还强。
臭氧层是地球最好的保护伞,它吸收了来自太阳的大部分紫外线。然而近二十年的科学研究和大气观测发现:每年春季南极大气中的臭氧层一直在变薄,事实上在极地大气中存在一个臭氧“洞”。
这种臭氧损耗现象是一种反常现象,这是否表明这一紫外线吸收层正处于全球性灾难呢?通过不断的科学研究,人们发现人类社会活动释放的物质严重的破坏了臭氧层,当然这种现象还受到这一地区独特的气象状态(极涡、寒冷的平流层温度、极地平流层云)的影响。
英国南极测量局的大气科学家在南极进行了一项研究计划,这一研究计划分别在地面和空中进行。球载仪器一般是检测该仪器所行进的大气的构成及其化学性质。陆基探测仪和星载探测仪则执行遥测任务。这些研究活动采取了国际合作方式。例如,1987年代表19个组织和四个国家的大约150名科学家和辅助人员聚会于智利的蓬塔阿雷纳斯,进行了一项规模空前的研究,即机载南极臭氧实验。这项实验表明1987年臭氧洞大小达到历史最大。这一发现震惊了科学界。
.下列的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在大气层中,如果出现原来没有的微量物质,其数量过多或持续时间过长,都会造成大气污染。
B.大气中污染物质的浓度没有达到有害程度,还没有对人或物造成危害,这种情况还不能称作大气污染。
C.工业废气、燃烧、汽车尾气和核爆炸等是造成大气污染的人为因素,如火山爆发可以说是自然因素。
D.人口稠密的城市和工业区域在大量消耗能源的时,会将大量的废气、烟尘物质排入大气而使大气环境的质量变差。

.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大气污染物中引起公害的是人为污染物,它们主要来源于燃料燃烧和大规模的工矿企业,而天然污染不会引起公害。
B.大气污染对全球气候将会产生严重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不断增加而给人类带来危害。
C.只有含杂质的燃料不完全燃烧,才会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不断增加,破坏了自然界二氧化碳的平衡,以至可能引发“温室效应”。
D.二氧化碳浓度不断增加,就会破坏大气层与地面间红外线辐射正常关系,吸收地球释放出来的红外线辐射,产生促使地球气温升高的气体。

.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有的痕量气体产生的温室效应比二氧化碳还强,但因为有的痕迹量气体不会产生温室效应,所以痕量气体不是数量最多的温室气体。
B.如果大气层与地面间红外线辐射正常关系不被破坏,地球释放出来的红外线辐射不被吸收,地球的气温就不会升高而产生“温室效应”。
C.要是没有臭氧层挡住太阳的紫外线的话,太阳的紫外线将会普照大地,人类和动物、植物将因紫外线照射带来不堪设想的后果。
D.南极地区独特的气象状态使每年春季南极大气中的臭氧层一直在变薄,还有人类社会活动释放的有害物质也对臭氧层的变化有影响。

.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错误的一项是                      (   )

A.如果人类在进行经济活动和迅速发展生产的同时,加强环境保护,杜绝将大量的废气、烟尘物质排入大气,大气污染就不会出现。
B.如果人类自觉地控制减少燃料燃烧和大规模的工矿企业排污量,那么人为污染大气的程度将会减小,引起公害的程度也就因此减小。
C.大气温室效应增长可能是全球变暖的一个主要因素,全球变暖将带来非常严重的后果,如冰川消退、海平面上升、荒漠化等。
D.南极臭氧实验表明的1987年臭氧洞大小达到历史最大的这一发现,震惊了科学界,必将会引起科学界对大气污染问题的高度关注。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7—10题。
三聚氰胺的堕落
“三聚氰胺”本来名不见经传,由于“三鹿奶粉”事件而一夜成名。
三聚氰胺是德国人李比希1834年在寻找新的有机化合物的旅途上合成的。自1939年美国利用三聚氰胺生产模塑料、层压制品以来,三聚氰胺越来越多地在人们生活中扮演角色,主要用途是与甲醛结合,生成三聚氰胺-甲醛树脂。用它做成的塑料不易着火,耐水、耐老化、耐化学腐蚀,有良好的绝缘性能和机械强度。如果再玩点花样,经混炼、造粒等工序,这种塑料还能“抢瓷制品的饭碗”。现在很多日用器皿、卫生洁具或者餐具,看上去很白,质地各方面跟真正的瓷制品也十分相似,但受到碰击或者被摔打时,却不像瓷制品那么脆弱。这些东西,十有八九就是三聚氰胺-甲醛树脂做的。
除了做塑料,三聚氰胺在其他很多方面也有突出表现。用丁醇、甲醇醚化后,三聚氰胺可制成高档装饰漆。汽车以及电视机等家用电器的涂层上,都有它的身影。我们可能每天都在与它大眼瞪小眼,或者是亲密接触,只是大多数人对它知之甚少而浑然不觉罢了。甚至,有时候我们翻翻书都能与它不期而遇。很多高级特种纸都是经过三聚氰胺“处理过”的,有着抗皱、抗缩、不易腐烂等优点。如果想要制作一幅军用地图,这种纸显然是非常合适的选择,而最重要的用途则是用来制作纸币。另外,三聚氰胺也还操心我们的穿着。作为纺织纤维的处理剂,三聚氰胺可使纤维具有防老、防皱等性能。
三聚氰胺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如此之多的好处,但让人想不到的是,后来三聚氰胺居然变成了“高蛋白”,混进了饲料和奶粉队伍里。
三聚氰胺摇身一变成为“高蛋白”,最开始是出现在饲料中,时间可能比人们所知道的要早。世界上不少国家的饲料生产商都打过三聚氰胺的主意,主要是在生产牛、羊等“大型动物”的口粮时加入。不好的消息是,三聚氰胺是一种无味的化学物质,牛羊们自然享受不到任何额外的味道。更坏的消息是,三聚氰胺被认为有毒性,虽然这种毒性十分轻微。实验表明,将大剂量的三聚氰胺喂给大鼠、兔和狗后,不会观察到明显的中毒现象。但是,动物长期摄入三聚氰胺后造成生殖、泌尿系统的损害,膀胱、肾部结石,并可进一步诱发膀胱癌。
那么,最早吃上三聚氰胺这种“高蛋白”的羊和牛为什么没事呢?唯一可以解释的是,牛羊肾功能相对较强,能顺利代谢毒素,并排出体外。后来,小猫小狗吃的饲料中也现三聚氰胺的身影时,问题就来了。小猫小狗的代谢能力跟牛羊比起来差远了,于是三聚氰胺在体内积少成多,并最终让一些不幸者丢了性命。如果要给三聚氰胺的食用者划分代级,牛和羊应该是第一代食用者,小猫小狗是第二代,第三代则是一些婴儿。从饲料到奶粉,从动物到婴儿,打扮成“高蛋白”模样的三聚氰胺再也藏不住自己的狰狞面目。很多孩子因为吃了含有三聚氰胺的奶粉而患上了肾结石,这可能是人们最不愿看到的“三聚氰胺的用途”。
饲料和奶粉中为什么要加入三聚氰胺?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为了“提高”饲料和奶粉的蛋白质含量。当然,所谓的“提高”是一种“虚高”,通俗点说,就是打肿脸充胖子。三聚氰胺本不是什么蛋白质,更不是什么“高蛋白”。如果知道现在生产三聚氰胺的主要原料是尿素,那么相信很多人都不会认为这东西也能吃。三聚氰胺被称做是“假蛋白”,它之所以被人选定为最好的蛋白质冒充者,一是因为便宜,二是因为氮元素含量非常高,达到了66%。而现在测定蛋白质含量主要使用“凯氏定氮法”,即通过食品中氮原子的含量来间接推算蛋白质含量。于是乎,在眼神不太好的“凯氏定氮法”面前,每个三聚氰胺分子“带着”6个氮原子很顺利地蒙混过关,为饲料或奶粉的蛋白质含量符合标准“立下了汗马功劳”。对于食用者而言,要“吃出”三聚氰胺也不容易,因为它没有气味,也没有味道。
. 题目“三聚氰胺的堕落”含义是什么?以此为题目有什么作用?
. 文章说“三聚氰胺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如此之多的好处”,具体有哪些好处?请分条概括。
. 科普文的语言有着鲜明的特色,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下面两句话主要的语言特色。
(1)二是因为氮元素含量非常高,达到66%。
(2)如果再多点花样,经混炼、选粒等工序,这种塑料还能“抢瓷器制品的饭碗”。
. 在去年国内发生的“三鹿奶粉”事件中,三聚氰胺充当了什么角色?通过这篇文章,我们能得到哪些启示?
答案: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6题。
三聚氰胺之谜
三聚氰胺别名“蜜胺”,属化工原料。美国禁止食品工业使用三聚氰胺。无论是拿它做食品添加剂还是作化肥,都是违法的。
三聚氰胺的毒性到底有多大?目前只有美国一家实验室用大鼠做过三聚氰胺的毒性试验——大鼠只有在长期大量服用三聚氰胺后才会引发膀胱癌,且这种作用是间接的,即过量的三聚氰胺会在膀胱内形成结晶,这些“种子”让大鼠产生膀胱结石,继而诱发癌症。
既然如此,人在吃了含有三聚氰胺的食品后又怎么会死亡呢?科学家们通过实验又发现了一个“疑犯”——通常只在游泳池里起减缓氯气被阳光分解速度的三聚氰酸。它也是被美国法律禁止在食品中使用的化学物质。但进一步的实验表明,三聚氰酸只有在大剂量情况下才有致癌的可能;否则,很多国家是不可能允许游泳池使用三聚氰酸的。
那么,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2007年加拿大的科学家研究称,三聚氰胺和三聚氰酸混在一起可能会形成一种晶体,阻碍肾脏的正常生理功能。对此,一些科学家还在进行深入研究。而另一些科学家则认为,也许还有某种尚未被发现的化学物质和三聚氰胺或三聚氰酸起了某种化学反应,生成了某种有毒物质。
无论如何,有一点可以肯定,三聚氰胺和三聚氰酸都含有大量的氮元素,能在化验中冒充蛋白质,在食品和饲料中添加它们,就可以让劣质产品蒙混过关。黑心商人也都认为这两种物质毒性很弱,加点没关系。正如“齐二药事件”中的王桂平就曾经在添加二甘醇前自己吃过一勺,觉得没事。可他只是个裁缝,要是他学过一点化学知识就该知道,化学反应及其后果是很难预测的。而利欲熏心的张玉军等人更是用合成法制造并销售了含三聚氰胺的“蛋白粉”600余吨。
“三鹿”东窗事发后,蒙牛集团质量检测一中心副主任刘艳辉听到自家产品中含有三聚氰胺便“蒙”了,因为前几年刚防住了往奶里掺尿素、掺糊精、掺大麦芽粉末等。面对这一事件,蒙牛为挽救颓势,新增了1亿多元的设备来检测三聚氰胺,直属总部的1000多人经常去各奶站检测原料奶的质量,连运奶的车都装了GPS系统,以防司机串通奶站在途中再往原料奶里加东西。即使这样,刘艳辉还是心有余悸:“要是再出个‘四聚氰胺’可怎么办?”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三聚氰胺和三聚氰酸都是被美国法律禁止入食的化学物质。
B.三聚氰胺和三聚氰酸都是通过结晶可间接致癌的化学物质。
C.三聚氰胺和三聚氰酸都是被黑心商人吃过后才加入牛奶的。
D.三聚氰胺和三聚氰酸吃后致人生病的原因目前已彻底查清。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分析或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美国食品业禁用三聚氰胺,故中国食品业也该禁用三聚氰胺。
B.化学反应的复杂性决定了人们食用三聚氰胺的后果很难预料。
C.黑心商人造假花样翻新,致使质检人员害怕再出“四聚氰胺”。
D.害人的三聚氰胺奶粉使人们付出的生理、心理代价难以估算。

.根据文章提供的信息来看,到目前为止,三聚氰胺的危害,可以确定的有哪些?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4题
大海的波涛是自然界最纯美、浑厚,且颇具神秘色彩的“音乐”。然而是谁“弹奏”了这一曲曲动人的音乐呢?美国科学家一项最新的研究发现,浪花中大大小小的气泡便是一位天才的“演奏家”。
海洋学研究所科学家认为,涛声的音质取决于形成海浪所特有的浪端气泡的体积大小。他们分别对在实验室水池和海洋中拍摄到的高速录像进行了分析,并测算了浪端气泡的体积,进而为我们勾画出了一幅浪花中气泡形成的完整图画。
根据测算,科学家将气泡分成一大一小两个种类,“大气泡”直径约在1毫米至1厘米之间,而“小气泡”的直径则小于1毫米。科学家介绍说,大气泡和小气泡的形成过程不尽相同。海浪形成初期,浪尖会卷裹一部分空气形成一个管状空洞,当海浪下落时,这个空洞便被分割成若干部分,从而形成大气泡。当浪尖与海水再次相遇,飞溅起的浪花将海水表面的空气带入水中,小气泡就此诞生。根据科学家的结论,小气泡爆裂时所发出的声音要比大气泡更为激烈。虽然大小气泡的形成过程不同,但两种过程都遵循了能量守衡的规律。这一规律在自然界中十分常见,如在地震和山体滑坡等自然形象中都可以找到它。
科学家认为,千万不要小瞧这些不起眼的气泡,它们不仅是“大海之音”的缔造者,更是大气与海洋相互作用的关键因素。通常,大大小小的气泡会将空气带入海水中,为海洋生物提供大量所需的二氧化碳气体。气泡的大小决定着海水溶解二氧化碳气的数量,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大气中这一温室气体的含量。与此同时,气泡在海面爆裂的一瞬间,又向空中输送了丰富的水汽,有助于云的形成。上述看似简单的正反两个过程,却对整个地球的气候有着深远的影响
第四段中加点的“两个过程”指的是                                         (   )

A.气泡将空气带入水中,同时为海洋生物提供二氧化碳气体。
B.飞溅的浪花形成小气泡,并将二氧化碳溶解在水中。
C.气泡将空气带入海水中,并向空中输送丰富的水汽。
D.气泡溶解二氧化碳气体,并将它提供给海洋中的生物。

能作为海浪气泡“对整个地球的气候有着深远的影响”这一结论依据的一项是(   )

A.大小气泡的形成都遵循了能量守恒的规律。
B.海浪气泡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大气中二氧化碳气体的含量。
C.形成海浪的浪端气泡的体积大大决定着涛声的音质。
D.不起眼的气泡是大气与海洋相互作用的关键因素。

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海浪中的气泡能发出纯美、浑厚的声音,这是海洋学研究所的科学家通过实验和观测发现的。
B.地球上二氧化碳气的数量影响着大气的温度,而二氧化碳的数量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海水中的大小气泡决定的。
C.科学家将气泡分成一大一小两个种类,大小气泡形成的过程不尽相同,但都遵循了能量守衡的规律。
D.浪尖卷裹的空气被海浪分割成大气泡,海水表面的空气同时被浪花带入水中,形成小于1毫米的小气泡。

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大气泡是管状空洞被海浪切割形成的,其直径超过了1毫米,因此在爆裂时所发出的声音也就更急促、更洪亮。
B.在地震和山体滑坡等自然现象中都可以发现能量守恒的规律,可见这个规律是对物质运动现象的准确的抽象。
C.有关科学家对海水溶解二氧化碳的研究,可能为减弱地球“温室效应”提供新的思路。
D.浪花气泡成了弹奏动人音乐的天才的演奏家,这种奇妙的比喻表明科学和艺术常常是联系在一起的。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
和谐的文化传统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有生机和活力,要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要得到世界的广泛尊重,文化上的传统是一个民族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追溯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渊源,其实不难发现,中国传统文化历来注重“和合”思想。在中国古代经典论述中,“和”指和睦、和平、和谐;“合”指结合、融合、合作。“和合”并举,意为和谐、协调与合作。
早在2000多年前,中国古代思想家就对“和合”思想进行了论述。儒家创始人孔子把“和”视为做人处事的重要标准,提出“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论语·学而》)这里的“和”,一意即“适合”,但亦可做“和谐”解。在孔子的思想体系里,“礼”与“和”,是互相作用的。“礼”的作用,是“和”,而“和”也是维系“礼”的重要手段,是最重要的。孟子也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就是说,要办成任何事情,最重要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合作。荀子的思想也是如此。他说:“义以分则和,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荀子·王制》)可见,“和”的思想是先秦诸儒的共识,它与儒家的另一核心价值观“礼”是互为表里的。“礼”指一种既定的政治秩序,而“和”更是维持“礼”稳定的重要手段。“和”,不仅是一种政治手段,还是一种政治目的、政治价值。因此,与“礼”一样,“和”,即和谐、适合的思想,是先秦儒家重要的政治价值观。
“和合”思想作为中国古代先哲们对自然界、人类社会各种现象的本质的概括。它承认事物的差异性,如阴阳、天人等,同时又把具有差异性的事物有机地结合为一体,如阴阳和合、天人合一等;它并不否认矛盾和冲突的存在,主张防止过度的矛盾和冲突破坏不同事物相互依存、共同存在的环境基础。为了实现建立一个和谐的、秩序的社会的政治理想,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们在政治理论、政治构想以及政治实践过程中,都设定了自己的价值原则。“礼乐制度”的制度安排、“中庸精神”的思想原则以及民本主义的政治诉求,即是为构建和谐、秩序的社会的理论主张。
秦汉以后,随着儒家学说在中国古代思想界统治地位的确立,“和合”思想被普遍应用,渗透于各个时代各家各派的思想之中,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被普遍接受和认同的人文精神和核心价值观。
与此同时,“和合”思想对中国历代对外交往方式也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华文化对其他文化并没有去排斥,而是一直保持一种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并最终实现与众多外来文化和睦共处、和谐发展。中国绝大多数王朝在建立起来之后,都注意止戈息武,强调“协和万邦”,实现“万国咸宁”、“天下太平”。特别是鼎盛时期的唐代“贞观之治”、清代“康乾盛世”,中央政府也多实行睦邻友好的政策,而不是向外侵略扩张,谋求霸权。中华文化是不断吸收外来文化以丰富自己的过程,并最终实现与众多外来文化和睦共处、和谐发展。
中国在融入世界的过程中,领悟了传统文化“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启示,中国所倡导的“和谐世界”理念,会对推动全球多元文化的共同发展,引领国际关系发展的新潮流起到积极的作用。中华民族在进一步解放思想的进程中,中华文化会为世界文化做出自己积极的贡献。                   
(2009年12月12日《人民日报》)
下列关于“和合”思想的论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礼之用,和为贵”, 孔子认为“和”是做人处事的重要标准, “和”即“和谐”。 B.“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认为要办成任何事情,和谐与合作最重要。
C.荀子说:“义以分则和,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和”与 “礼”的本质是一致的。
D.“和”是维持“礼”稳定的重要手段。“和”是一种政治手段,是先秦儒家重要的政治价值观。

下列说法,不属“和合思想”作用的一项是

A.“和合思想”是中国古代的思想家设定自己的价值原则,构建和谐、秩序的社会的理论基础。
B.秦汉以后,“和合”思想普遍渗透于诸子百家的思想之中,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被普遍接受和认同的人文精神和核心价值观。
C.正是由于“和合”思想的影响,中华文化才最终实现了与众多外来文化的和睦共处、和谐发展。
D.“和合”思想必将会使中国更好地融入世界,会对推动全球多元文化的共同发展。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一个国家或民族要得到世界的广泛尊重,和谐的文化传统是不可或缺的因素。
B.中国传统文化历来注重“和合”思想,“和合”并举,就是和谐、协调与合作。
C.和合”思想既承认事物的差异性,又把具有差异性的事物有机地结合成了一体。
D.唐代“贞观之治”、清代“康乾盛世”、中国倡导的“和谐世界”理念,都受到了传统文化“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启示。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
探赜索隐①太极图
  太极图是中国古代先民概括阴阳易理,探讨宇宙人生变化发展规律的图式。千百年来,它以博大精深的内涵,千古永辉的义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研究者对其寻根溯源,探赜索隐。
  后世所绘太极图种类有很多,如天地自然河图、唐朝的太极先天图、北宋周敦颐的周氏太极图、明朝来知德的来氏太极图、明朝左辅制作的景岳太极图与左辅太极图,清朝胡煦所制的循环太极图等。但一般认为,真正的太极图应当是以阴阳鱼相互涵容交感的圆形图案为主,外套八卦或六十四卦的环形图案。今日所见太极图为纯粹的阴阳鱼图,并无外套的八卦,实为时代发展要求图形日趋简明的结果。
  太极图起源何时?最早由何人之手绘制?学界对此各持己见,难有定论。常见的有四种说法。一说太极图起源于远古的伏羲根据河图和洛书图研创的简易图,这种说法在古代典籍中有广泛记载;二说太极图起源于新石器时代陶器上的轮纹、漩涡纹、鱼纹等;三说太极图起源于东汉魏伯阳所作的《周易参同契》;四说太极图为宋朝前后的大师如北宋周敦颐、五代宋初的陈抟、宋元之际的佛徒寿涯等人所绘。持四说者颇多,有大量的古文献可以作证。
实际上,太极图起源之争涉及到另一个问题——周易与太极图何者为先。前两种说法认为在易之前太极图就产生了,后两种说法则认为在易之后才产生太极图。言先有易后有太极图,证据好找;若说先有太极图后有易,证据难找。故而,对太极图的起源,大多数人更容易认同后两种观点。但笔者以为前两种说法也不无道理。理由之一是,图形虽是对思想的反映,然记载思想的文字却产生于图形之后。先民的阴阳思想当源于对自然界的观察,而最早记载先民阴阳思想的当是图形。换言之,阴阳图与阴阳思想的次序当为:自然界阴阳现象——早期阴阳对称图形——阴阳思想——阴阳鱼图形。考古发现也在证明这种推断的有效性:阴阳对称的图案在河姆渡遗址有出土,距今已七千年;新石器时代有大量的与阴阳鱼相近的图形。因此,这些图形当视为阴阳鱼图的早期雏形   
太极图虽简单明了,一个圆圈、一条曲线、两个圆点,两条黑白鱼图形,但经过历代的图解与诠释,它构成了一个涵义丰富深邃的庞大的“太极哲学”体系。这个哲学体系的关键词就是阴阳。阴阳既蕴含着形而上的宇宙之道与天人之际的大法则,也包括形而下的人生法则。其中“太极”和辩证法是太极哲学体系的核心。
  太极图以简易的图形语言涵盖了中国“百经之首”——《易经》的大义要旨,创造了一个庞大的、根深叶茂的太极哲学体系,彰显了中华先民领悟宇宙万物变化之道的非凡智慧,因而享有“中华第一图”之美誉。另外,是我们的祖先早在六至七千年前就已通过太极图阴阳这一辩证矛盾来概括宇宙万物的起源与变化,比2600年前的古希腊哲学起源至少早了两三千年,这充分说明太极图是中华哲学的起源,同时也是世界哲学的起源。
太极图不但深刻地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思想文化观念和人文性格,也对世界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在韩国、蒙古国的国旗上;在新加坡、安哥拉空军的机徽上;在韩国、德国奥运会、韩国亚运会会徽上;在美国研制的世界第一台计算机商标上;在美洲印第安人的绘画和服饰上……太极图光辉无处不闪烁着人类的智慧和哲学的光芒。太极图是人类瑰宝,已成为人类的共识、世界的共识。
①探赜索隐:探索深邃的道理或隐秘的情况。
下列关于太极图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极图是中国古代先民的一种图式,它概括阴阳易理,探讨宇宙人生的变化发展规律。
B.太极图种类很多,真正的太极图应当是一阴阳鱼圆形图案组成的环形图案。
C.太极图经过历代的图解与诠释,已构成了一个涵义丰富深邃的庞大的“太极哲学”体系。
D.太极图对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思想文化观念和人文性格具有深刻的影响。

6.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阴阳对称图案,支持太极图产生在周易之前这一观点。
B.生活中常见的太极图是一个圆圈、一条曲线、两个圆点、两条黑白鱼图形。
C.“太极哲学”不仅探讨了自然规律,还阐述了社会人生的哲理。
D.太极哲学是中华哲学的起源,也是古希腊哲学的起源。

7.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极图从产生到现在,有一个从图形复杂到图形简单的清晰的发展趋势。
B.太极图起源何时何处难有定论,从侧面说明了产生太极思想的土壤十分广阔。
C.认为太极图为宋朝前后产生的大师所绘的观点,否定了太极图与易经之间的关系。
D.阴阳是太极哲学中最关键的概念,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也深受阴阳思想的影响。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语文科普阅读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