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英国政治家亨利·伯默斯顿说:“我们没有永久的盟友和永久的敌人,我们只有经常的、永久的利益。”一战中为自身利益而望风使舵、背叛“盟友”的国家是
A.英国 | B.法国 | C.德国 | D.意大利 |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
A.英德矛盾不可调和 | B.资本主义经济政治不平衡加剧 |
C.垄断资产阶级抢占世界市场 | D.世界反战力量不足已制止战争 |
下列对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两大军事侵略集团的形成理解准确的是
A.帝国主义国家间妥协退让的结果 |
B.帝国主义国家间争霸世界的结果 |
C.帝国主义国家间合作共赢的结果 |
D.帝国主义国家间利益分享的结果 |
“博物馆的外墙保留了历史的原貌,满目疮痍,墙面脱落,还留有弹孔……,然而,这里陈列的却是该地点燃第一次世界大战导火线的物件。”上述材料中的“博物馆”位于
A.诺曼底 | B.巴黎 | C.萨拉热窝 | D.巴勒斯坦 |
历史知识分为史实和史观等方面。下列表述中属于“史观”的是
A.莱克星顿的枪声 | B.爱因斯坦提出了相对论 |
C.珍珠港事件 | D.两次世界大战的性质是不一样的 |
1914年,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空前规模的世界大战爆发,其导火线是()
A.三国同盟形成 | B.三国协约形成 |
C.萨拉热窝事件 | D.德国突袭波兰 |
纪录片《大国崛起》有这样一段解说词:“1871年,奋发图强半个多世纪的德国终于统一。……它在和平的环境中获得了快速的发展,成为欧洲第一经济强国;但是,当它试图为自己争取阳光下的地盘而发动战车后,则一败涂地。”这里“一败涂地”的战争指()
A.反法同盟的战争 | B.第一次世界大战 |
C.普法战争 | D.第二次世界大战 |
假如你是一战期间的战地记者,不可能有的经历()
A.拍摄到英军新式武器tank的照片 |
B.通过互联网报道德军飞机轰炸的消息 |
C.不幸被炮弹的弹片炸伤 |
D.直到1917年你方才看到美国参战 |
罗曼·罗兰在1916年的《战时日记》中写道:“欧洲正在奔向奴役和毁灭。……在德国,已经宣布所有16至60岁、有劳动能力的男女公民全体动员……声称往后再也不能容忍无赖和寄生者”德国如此行动的原因是()
A.德国的无赖和寄生着很多 |
B.为了避免欧洲奔向奴役和毁灭的命运 |
C.为德国争取正当的权益 |
D.为了争夺殖民地和世界霸权 |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是()
A.莱克星顿的枪声 | B.萨拉热窝事件 |
C.珍珠港事件 | D.德国闪电袭击波兰 |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根源于一种愈来愈恶化、而且逐渐超出各国政府所能控制的国际形势。慢慢地,欧洲分成两个对立的列强集团。”文中“两个对立集团”是指
A.三国同盟、三国协约 | B.轴心国集团、反法西斯同盟 |
C.北约组织、华约组织 | D.社会主义阵营、资本主义阵营 |
萨拉热窝事件造成的严重后果给我们留下的深刻教训是
A.民族独立式历史发展的必然 | B.恐怖活动严重威胁世界和平 |
C.民族意识是历史发展的动力 | D.暗杀是民族解放的对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