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唐太宗李世民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材料二: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
(1)材料一体现了什么民族政策?这一政策有哪些表现方式(2分。回答1点)
(2)材料二的主要信息是什么?唐朝的民族政策和对外交往留给我们什么历史启示?
公元前6世纪,古印度人创立了佛教。唐朝时,玄奘西行印度取经,回国后著有《》,该书成为研究古代印度、中亚地区历史、佛教的典籍。
如果给下图鉴真塑像作文字注解,应该选择
A.东渡日本,弘扬佛法 | B.远洋航行,扬我国威 |
C.西游天竺,求取佛经 | D.主动请缨,和亲塞外 |
2014年3月2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重要演讲时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材料一呈现的是一条古代中西交通要道,首先开通这条要道的是谁?开通这条要道有什么意义?
材料二 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本主义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了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马克思《经济学手稿(1861-1863)》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中国四大发明的外传有什么意义?
(3)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古代史上对中外文明交流作出贡献的两位著名历史人物
(4)在中国近代史上,中西方的文化交流更多地体现出西学东渐的特点。开眼看世界的思想家在《海国图志》中明确提出的主张是什么?
材料三
(5)材料三中的三位历史人物是学习西方的杰出代表,与他们有关的重大历史事件分别是什么?
(6)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文明交流互鉴应遵循什么原则?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是富有创新精神和开拓精神的民族。结合所学知识探究以
下问题。
【探究一 制度篇】统治阶级为加强统治,不断调整政策,开创新的政治制度。
⑴秦朝、元朝在地方上各实行的什么行政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分)
⑵美国《大美百科全书》中说:“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的选举制度,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材料中所说的“考试制度”是什么?(1分)
【探究二 文化篇】“中国在许多个世纪以来,一直是人类文明的主要中心之一”。让我们与历史进行亲密接触,寻找其中蕴藏的民族智慧,感悟民族精神。
⑶汉字是公认的人类历史上形态最美、使用时间最长的文字。下图的文字是我国已发现的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它被称为什么?
⑷宋代主要的文学形式是词,在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杰出的词人,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请举出宋词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一个即可)
【探究三 科技篇】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找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在宋代……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态。
⑸列举宋朝“已呈巅峰状态”的科技成就一例。
【探究四 交往篇】“以和为贵”、“和平交往”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⑹列举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史实两例。
七年级3班小明同学进行研究性学习,他搜集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玄奘西游”、“鉴真东渡”的相关资料,由此推断他研究的课题是 ( )
A.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 B.中华文明的起源 |
C.统一国家的建立 | D.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
唐朝的繁盛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们漂洋过海、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唐帝国自身也以博大的胸怀兼容并蓄外来文化的精华,中外文化双向交流、共享繁荣,下列事件能佐证这一现象的是( )
①和亲结盟 ②鉴真东渡 ③玄奘西行 ④遣唐使来访
A.②③④ | B.①②④ |
C.①②③ | D.①②③④ |
材料一:大唐国者,法式(法度)备定,珍国(文明发达)也,常须达(应该经常去看看)。
———《日本国纪》
材料二:
阅读上述材料并回答问题:
(1)唐朝时期日本派往中国的使节叫什么?他们来中国的目的是什么?
(2)日本的这些来唐朝使节回国后给日本带来的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影响是什么?
(3)唐朝赴日本的使者和僧人中最有影响的是谁?他第六次东渡日本才获得成功,他东渡日本的目的是什么?他在日本精心设计的佛教建筑是什么?
(4)你怎样看待唐朝时期的中日关系?
印度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如果你想了解7世纪印度的历史,下列资料中最值得查阅的是( )
A.《马可•波罗行记》 | B.《资治通鉴》 |
C.《大唐西域记》 | D.《史记》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港澳台工作进一步加强。香港、澳门保持繁荣稳定,同内地交流合作提高到新水平。推动两岸关系实现重大转折,两岸直接双向“三通”全面实现,签署实施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形成两岸全方位交往格局,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
----摘自《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
材料二 中新网4月23日电 据国家海洋局网站消息,2013年4月23日,正在中国钓鱼岛海域正常巡航的中国海监51、23、46船编队发现,多艘日本船只在我钓鱼岛海域活动。
材料三2014、01、21台湾名嘴汇 2014再见甲午年 中日关系风云诡谲就2013年12月26号,安倍晋三在执政一周年之际,不顾中国人民在内的受害国家反对,参拜了供奉有东条英机和广田弘毅等14名甲级战犯,2000多名乙级战犯和丙级战犯的靖国神社发表评论。
当前党和政府对台的基本方针是什么?
(2)中国的第一支近代化海军创建于什么运动中?120年前的甲午年中国海军在哪次战争遭到毁灭性的惨败?在该战争中面对日本侵略与灾难,中华民族不怕牺牲,民族之魂在血雨腥风中重塑。请你写出中国近代史上为国捐躯的一位海军将领。
(3)列举古代中上,中日友好交往的史实一例。近代史上,日本侵略者屡次在我国犯下了滔天罪行,请列举一例。
(4)当前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是什么?
(5)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认为如何正确对待中日关系。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学者威尔斯在《世界简史》中谈及中国盛唐时说:“当西方人的心灵为神学所缠迷而处于蒙昧黑暗之中时,中国人的思想却是开放的、兼收并蓄而好探求的。”
(1)唐朝时,对外友好往来的活跃是其“开放”、“兼收并蓄”的表现之一,试举两例加以说明。
材料二 明代初年,郑和统率技术上最先进的“宝船”舰队出洋,远至爪哇、印度、非洲之角。郑和下西洋时,欧洲的探险时代尚未开始。……航海期间,郑和每到一地,便宣示中国当朝皇帝的德威,厚赠遇到的君主。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及在世界航海史上的地位。
材料三 (清朝时期)外国商人入境中国受到严格限制。与中国的通商是季节性的,仅限于广州一地,且管制甚严。他们不得进入中国内地,种种规章制度专为限制他们的活动范围而定。
(3)材料三反映了清政府实行的什么政策?其主要表现是什么?
(4)据材料一、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种政策产生的不同作用。
观察下列图片
(1)图一、图二中两个人物分别是谁?他们的对外活动反映了唐朝对外文化交流的什么特点?
(2)图三反映的历史事件是郑和下西洋,请写出其目的和在世界航海史上的地位。
(3)图一、二和图三反映的对外交往,在作用方面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图三反映的历史事件结束后,对外交往逐渐减少,到清朝导致了什么局面的出现?
诗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生活。写出下列诗歌中反映的基本史实。
⑴“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⑵“日本晁衡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
⑶“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⑷“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下面最能表明中国人学习外国文化的开放意识和和刻苦精神的是
A.李春建赵州桥 | B.遣隋使来华 | C.文成公主人吐蕃 | D.玄奘西行 |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历史时期之一,它不仅“合同为一家”,还“迎进来,也走出去”
材料一:文皇南面坐,夷狄千群趋。……献号天可汗,以覆我国度。
——柳宗元
材料二:唐朝的繁盛吸引了世界各的人们漂洋过海、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唐帝国自身也以博大的胸怀兼容并蓄外来文化的精华,全面的开放与广泛的交流是唐朝文明更加辉煌。
材料三:“传法为重,舍身为轻;六渡出海,终抵东瀛。”
材料四:一个伟大僧人西行取经的传奇故事,一条由信念、坚持和智慧浇灌而成的求知之路,一个民族胸襟开放、海纳百川的真实写照。
⑴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天可汗”是西北各部对唐朝哪位君主的称呼,为什么?
⑵唐朝时,日本政府经常派使团来到唐朝学习交流。这种使团被称作什么?
⑶材料三中的“六渡出海,终抵东瀛”发生在哪位帝王在位期间?
⑷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僧人”是谁?“西行取经的传奇故事”后来演绎成一部神话小说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