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

以史为鉴,珍爱和平。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20世纪初,三国同盟、三国协约两大军事集团展开疯狂的扩军备战,冲突不断。1914年6月,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为了向塞尔维亚炫耀武力,到波斯尼亚检阅军队。6月28日,斐迪南大公夫妇被塞尔维亚族青年普林西普刺杀。这一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

——摘编自统编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

材料二:1942年1月,26个国家的代表在华盛顿签署文件。文件的签署,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正式形成。各国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相互支援,协同作战。1944年6月,美、英等盟国军队成功登陆后,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德国陷入东西两个战场的夹击之中。

——摘编自统编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

材料三:冷战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40多年间,两大集团之间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对峙与竞争状态。

——摘编自统编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

(1)材料一中,“这一事件”史称什么?“奥匈帝国”属于材料中的哪一军事集团?

(2)材料二中,“文件”的名称是什么?“登陆”的地点是哪里?

(3)材料三中,“两大集团”分别以哪个国家为首?

来源:2024年黑龙江省绥化市中考历史试卷
  • 更新:2024-11-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1940年8月至次年1月,为了粉碎日军对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扫荡”和封锁,八路军在华北广阔的地域,对日军发动了一场大规模进攻。主要目标是破袭日军交通线,摧毁敌人交通线两侧及抗日根据地内的日伪据点。这次战役历时数月,战果辉煌。

——摘编自统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材料二: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摘编自统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材料三:这次会议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摘编自统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材料四:“一国两制”伟大构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出发,为祖国统一开辟了途径。

——摘编自统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1)材料一中,“这次战役”史称什么?该战役的总指挥是谁?敌后战场的战略总后方和指挥中枢是哪里?

(2)材料二反映的是我国哪项基本政治制度?

(3)材料三中,“这次会议”指的是中国共产党的哪次会议?“改革”是先从安徽农村的哪个地方开始的?

(4)材料四中,“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者是谁?在“一国两制”构想下,哪两个地方回归了祖国?

来源:2024年黑龙江省绥化市中考历史试卷
  • 更新:2024-11-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国共产党组织开展的辛亥革命纪念活动,是中国共产党表达其现实主张的重要策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根据材料一指出辛亥革命的不足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毛泽东撰写这两篇文献的时代背景。

材料二

(2)根据材料二,概括社论表达的共同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国共产党为此做了哪些重要努力?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为完成"孙中山先生未竟的革命事业"取得了哪些伟大成就?

来源:2021年广东省中考历史试卷(含答案解析)
  • 更新:2022-05-11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是一部充满互动与交融、从多元到-体的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胡之名,初本专指匈奴,后为北族通称,以其形貌相同,不可无以为别,故以方位冠之。乌丸、鲜卑之先,称为东胡是也。其后循是例,施诸西北,则曰西胡,曰西域胡……其居地可以屡迁,俗尚亦易融合,惟形貌之异,卒不可泯,故匈奴、乌丸、鲜卑等,入中国后,胡名遂隐,惟西域人则始终蒙是称焉。

--摘编自吕思勉《读史札记·胡考》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称"胡"的民族具体有哪些?分析"胡"由北族通称变成仅指西域人的原因。


材料二

(2)提取材料二中可以相互印证的历史信息。


材料三

沙陀族建立的后唐、后晋与后汉王朝,并未带来严重的种族歧视与压迫,反而历经摸爬滚打促成了各民族的融汇。恰恰在这一时期之后,所谓"蕃兵胡将"问题,河北、河东地区的"胡化"问题,不再成为纳入士大夫视野的严重问题。活动在中原地区的沙陀、粟特、回鹘等民族,有许多就地融入了汉族社会。

--摘编自邓小南《论五代宋初"胡/汉"语境的消解》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五代宋初"胡""汉"观念有何变化?

来源:2021年广东省中考历史试卷(含答案解析)
  • 更新:2022-05-11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丝绸之路路线图。

材料二 某同学所作的关于“丝绸之路”的读书笔记
班超出使西域,促成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交通线——丝绸之路的开通。从洛阳往西经河西走廊,越过今西藏境内,再西行到安息和大秦,这就是横贯亚洲和非洲的“丝绸之路”。
(1)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读书笔记中的四处错误,并加以改正。
①错误:___________订正___________。
②错误:___________订正___________。
③错误:___________订正___________。
④错误:___________订正___________。
(2)“丝绸之路”在当时发挥了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会往者……之不宁(贵族干政),国家内忧,未遑外事。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史记·秦本纪》
材料二 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
——《战国策•秦策三》
材料三  

(图片说明:1975年湖北云梦县秦墓出土的武士斗兽纹铜镜,表现了变法后秦人的“尚武”精神。秦国商鞅量是秦统一后官定标准升量。)
请回答:
(1)上述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什么社会变革?其变革的思想源自诸子百家哪一家?试从生产力发展角度概括变革的时代背景。
(2)材料中的“商君”指的是谁?比较材料一、二,引用材料原话指出该变革前后秦国在诸侯列国中的地位变化。
(3)从史料类别而言,指出材料三与其它材料的属性差异。
(4)一场变革成功或失败的标准,不在于实施变法的人的生与死,而在于变法的措施是否行之有效。请你依据这个标准判断上述变革是否成功,并简要说明你的理由。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010年上海世博会已于5月1日盛大开幕,为更全面地了解世博会,九年级(2)班同学在互联网上查阅了下面的资料。结合所学知识,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些资料。
[强国盛事]
材料一:1851年5月1日,世界上第一次博览会在英国召开。完成了工业革命的英国已经是世界上一流的强国,没有人怀疑英国的强大,因而强大而带来的巨大召唤力使英国举办了世界上第一届世界博览会。……许多参观者在这里看到了他们平时绝无可能看到的商品,看到了这些神奇的机器承担以往只能靠人工而无法借助机械的帮助来完成的工作……这次世界博览会不仅是一次“眼花缭乱,丰富多彩”的陈列,而且开创了今后数十年自由贸易的先驱,向人类预示了工业化生产时代的到来。
(1)根据材料一说明,英国在当时成为一流强国的原因
[交流盛会]
材料二:1992年意大利热那亚世博会的主题是:船舶与海洋,下图是其吉祥物及标志,其标志上有“Colombo92”、“500”字样。

(2)你知道是纪念哪一历史事件吗? 
[科技盛宴]
材料三:见下图

(3)第一届世博会中“这些神奇的机器”使用的动力机器是什么?
(4)从材料三的图可见当时英国工业生产方式主要是什么?
(5)假如你是18世纪60年代的一位法国银行家,现在你带着大量的资金准备在英国投资建厂。你认为什么行业最值得你去投资?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鸦片烟,真狡 狯……这是西洋要将中国害。女子变妖怪,男子变痴呆。未老身先死,已死身不埋。
材料二: 1840年爆发的第一次鸦片战争,当时中国投入陆军兵力约10万人,水师约1万人,船只多系木质铁皮,铁炮质差,杀伤力小;英军约2万人,直接参战的陆海军约0.6~0.7万人,出动战舰20艘,“船坚炮利”,其结果以中国惨败和英国胜利而结束。
根据材料问答下列问题:
(1)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是什么时候?英国为什么向中国走私鸦片?
(2)材料一反映的问题是什么?为了解决难题,清政府有何举动?
(3)请你用一句话概括材料二中国在鸦片战争中惨败的原因是什么?这是中国失败的根本原因吗为什么?
(4)你对鸦片战争反思是什么?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绝大多数历史学家认为:公元1500年前后是人类历史的一个重要分水岭,从那个时候开始,人类的历史才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史。公元1500年前后的地理大发现,拉开了不同国家相互对话和相互竞争的历史大幕。
材料二

(1)材料一中的“地理大发现”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率先开启人类这一“历史大幕”的是哪两个国家?
(2)公元1400年以后的两百年间,欧洲绘图人笔下的几大块陆地(图一),逐渐演变成我们今天所熟悉的清晰可见的模样。结合图二中的航海路线,指出打破这种局面的三位航海家分别是:
(3)如今的世界越来越紧密联成一个整体,其源头可追溯到15世纪的“地理大发现”。结合所学,谈谈“地理大发现”的历史意义。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是民族复兴征程上不朽的里程碑。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什么?辛亥革命带来的巨变有哪些?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分析探究题:
汇入工业文明大潮,近代中国经历了屈辱、艰辛的历程。中国人民为反抗列强侵略,争取民族独立,进行着英勇的斗争,开始了救亡图存的探索。
(1)中国反抗西方列强的斗争为什么会一再失败?请至少答出两点原因。
(2)近代化的探索,向近代社会转型包括哪些事件?中国向西方学习为什么屡受挫折?请归纳出两点以上原因。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011年1月11日,在位于天安门广场东侧的国家博物馆北门广场,矗立起一座孔子雕像。许多海内外华人在雕像前虔诚地祭拜着“一代圣贤”孔子。2000多年前他是鲁国人,500年后成为中国人,又过了500年成了东亚人,现在要让孔子成为世界人。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论语·颜渊》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雍也》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卫灵公》
材料二:(他)因抱改革天下之宏愿,故政治活动之外更注重于教育,开中国史上民间自由讲学之第一声。
——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三:“吾将以教主尊孔子。……而教主不足以尽孔子。教主感化力所及,限于其信徒……举中国人,虽未尝读孔子之书者,而皆在孔子范围中也……吾将以教育家尊孔子。……而教育家不足以尽孔子。教育家之主义及方法,只能适用于一时代、一社会,而孔子之教育,则措四海而皆准,俟(等待)百世而不惑也。
——梁启超:《世界伟人》
(1)据材料一,指出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什么?援引材料一中的一句原话说明如何来实现这一主张?
(2)你认为孔子的政治主张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能否实现?为什么?
(3)结合材料二,谈谈孔子在教育方面作出了哪些贡献?请列举一例孔子在教育方面的名言。
(4)材料三中梁启超是怎样评价孔子的?概括指出其评价的主要依据。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历史上的变法与改革在不同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进步。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见下图
          
铁制农具                      穿有鼻环的牛尊
材料二: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论语》
材料三: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
材料四: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后五月而秦孝公卒……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君反者!”遂灭商君之家。
——《史记·商君列传》
(1)从材料一的两幅图片中,你能获得哪些历史信息?这些信息说明了什么问题?
(2)材料二和材料三分别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商君改革的措施。
(4)根据材料四,分析导致商君悲惨结局的原因。你能从中得到哪些启示?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商鞅说:“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商汤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巡
礼者不足多。”
材料二 商鞅把小的乡邑合并为县,全国共设31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吏治理;挖掉土地上原有标志、疆界。向土地所有者征收赋税,保障国家的财政收入。变法五年后,秦国富强起来。
材料三 (新法)“行五年,秦人富强”“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请回答:
(1)材料一体现了商鞅的什么精神?商鞅代表哪个阶级的利益?
(2)材料二反映的是商鞅变法中的那两项措施?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说商鞅变法有何影响?
(4)商鞅因为触犯了旧贵族的利益,最好被车裂而死。你认为商鞅变法是失败了还是成功了?为什么?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材料一:林则徐曾6次上书道光帝,认为鸦片“流毒于天下,则为害甚巨,法当从严。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1839年他被任命为钦差大臣赴广东查禁鸦片,临行前林则徐保证“鸦片一日不绝,本大臣一日不回”。
材料二:170多年前,中国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幕,也是世界禁毒史上的一件大事。正因为如此,1987年在奥地利维也纳召开的“麻醉品滥用和非法贩运问题”部长级会议上,将每年的6月26日定为“国际禁毒日”。
材料三:西方史学家认为:“当中国人实行一种激烈的禁烟运动而使危机加剧的时候,战争果然就来到了,可是它并不是为了维持鸦片贸易而进行的斗争,它不过是一个持续了20年,并且要决定西方和东方之间应有的国际和商务关系斗争的开端。”
(1)材料一中林则徐认为鸦片的主要危害是什么?
(2)材料二中“光辉的一幕”是指哪一事件?该事件有何历史意义?
(3)结合材料你认为林则徐是怎样一个历史人物?
(4)材料三中认为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目的是什么?这一看法是否揭示了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实质?为什么?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初中历史问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