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

(本题7分)政策的制定和调整需要与实际相符合,合理的调整将对国家和社会产生深远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法令规定,农奴具有人身自由,包括有权离开土地,有权拥有财产,有权以自己的名义进行诉讼、立约等活动;地主不能买卖或交换农奴,不能禁止农奴结婚,也不能干涉农奴的家庭生活;农奴在获得“解放”时,可以得到一块份地,但必须出钱赎买,但授与农奴的份地,在法律上仍是地主的财产,农奴只有“永久使用”权。
(1)材料一中的“法令”与哪一事件有关?这一事件对俄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材料二:

(2)图片一中1921年后苏俄(苏联)的粮食产量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依据所学知识判断图片二中哪一条曲线代表了苏联工业生产指数变化?(填写序号)
材料三:对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苏联的政治经济模式,有人认为:从富国强兵的角度来看,成绩是辉煌的,但是从社会的全面发展角度来说,它是不成功的。
(3)材料三中的“模式”指什么?为什么说“从社会的全面发展角度来说,它是不成功的。”
(4)综上所述,你对政府制定与调整政策有怎样的认识?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读图请回答

(1)图中是何种交通工具?它的发明者是谁?此种工具给人类社会带来了什么影响?
(2)图中的国旗代表哪个国家?这说明了什么?
(3)图中的交通工具使用的动力是什么?何人对此做出了贡献?他的贡献把人类带入了什么时代?
(4)开始于18世纪( )年代的工业革命是促使工场手工业发展到( )的一次技术革命,在资本主义发展史上有着重要意义。
(5)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工业革命的影响。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对伤害他人致残致伤者,要 “以眼还眼,以牙还牙”,这一规定出自(    )

A.《圣经》 B.《古兰经》
C.《三藏》 D.《汉谟拉比法典》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活动探究:感悟“诸子百家”。
背景资料: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历史进入思想文化空前繁荣的时代,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历史上把这一时期的不同学派称为“诸子百家”。
步骤一:在历史活动课中,百家争鸣电视台要招聘栏目主持人,有墨子、孟子、庄子、韩非子四人前来应聘。
(1)根据提供的栏目名称,你会给他们安排最适合的主持栏目吗?(只填序号)
A:《法制在线》 B:《关爱民生》 C:《人与自然》 D:《和平使者》
墨子:                   孟子:       
庄子:                   韩非子:
步骤二:学习“诸子百家”思想后,围绕班级出现的乱扔纸屑的现象,大家对解决问题的意见不一:
生活委员:“一定要严厉惩罚,罚值日,实在不行,一次罚5元;
卫生委员:“还是说服教育吧,一次不行就两次,两次不行就三次,相信他们会改变的。”
班长:“随他们去吧,扔了几张纸而已,无所谓的事情,根本不用管。”
(2)上述材料中,三人的话分别蕴涵了战国时期的三家学派的观点,请你分别指出他们运用的是哪家学说。
生活委员:
卫生委员:
班长: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罢兵西归……封诸侯,班赐宗彝……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
——《史记·周本纪》
材料二:见下图

材料三 : 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
——赵翼《廿二史札记》
材料四:(商鞅)集小(都)乡邑聚为县,设置令、丞,凡三十一县。
——《史记·商君列传》
(1)材料一和材料二反映出西周实行什么政治制度?周天子为什么要实行这种制度?
(2)周天子分封的对象都有哪些人?这些人对周天子承担哪些义务?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问题?根据材料四,商鞅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惟殷先人,有典有册。”《尚书》中记载了商朝已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当时商朝所留下的文字,主要内容是(   )

A.卜辞 B.账目收支 C.舞蹈语言 D.陶器制作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一个村庄的民兵为美利坚民族的独立奠定了第一块基石,这个村庄成为美国自由独立的象征,被人们喻为“美国自由的摇篮”。这个村庄是

A.约克镇 B.葛底斯堡 C.来克星顿 D.华盛顿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根据史书记载,西周初年的国家有800多个,到了春秋初年,还剩下170多 个,战国之初,只有十几个了。这反映了历史发展的趋势是(   )

A.弱肉强食 B.国家的数量越来越少
C.国家逐步走向统一 D.适者生存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活动一:2010年9月28日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2561年诞辰日。上午,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的主要活动己丑年祭孔大典在曲阜孔庙内隆重举行。国家有关部委领导,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孔子教育奖、孔子文化奖获奖者代表,国际友人代表,社会各界以及济宁市、曲阜市代表敬献花篮。 全场嘉宾向先师孔子行鞠躬礼,随后又举行了《天下大同》乐舞告祭。乐舞气势恢宏,典雅隆重,生动再现了“千古礼乐归东鲁,万古衣冠拜素王”的历史盛况。
请回答:
(1)祭孔大典以“和衷共济,讲信修睦”为主题,孔子所创立的儒家文化,以其博大精深的内涵,成为中华文化传统的主干。请问孔子的思想主要是哪两部分?
(2)战国时期继承了孔子思想的是哪位思想家?他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活动二:在展现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综合实践活动中,七年级(1)班的志愿者们在宣传中国文化时遇到了些小问题,他们希望同学们能帮忙解决问题。如志愿者刘芳帮助百家争鸣电视台招聘一些栏目主持人,有下列人员最后入围,请你帮助给他们安排最合适的主持节目。
入围人员:孔子 庄子 孙武 韩非子  
(3)人与自然——(      )
(4)法制在线——(      )
(5)教育论坛——(      )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自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以来,外国列强通过接连不断地发动侵略战争,强迫中国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严重破坏中国领土主权的完整,使中国一步一步地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因此,近代中国的历史,是一部屈辱挨打的历史。
不甘屈服于外来侵略和本国封建主义压迫的中国人民,为挽救民族危亡、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进行了前仆后继、艰苦卓绝的斗争和探索,……。因此,中国近代史也是中国人民不断抗争的历史。                               ——人民教育出版社网站
(1)构建知识结构是学习历史的一项基本技能。下面是刘翔同学依据材料按“侵华战争、不平等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三个项目设计的知识结构示意图。李老师发现各项目均有一处知识错误,请你找出图中错误并加以改正。

错误一:______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错误二:______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错误三:______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2)概括指出自鸦片战争至19世纪末列强侵华战争中“中国人民不断抗争”的主要史实,请举两例。
(3)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假如你班开展一次小型演讲会,请确定演讲会主题名称。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我国当代著名学者余秋雨说“废墟是昨天派往今天的使者,废墟让我们把地理读成了历史。”站在南京城墙的废墟上,我们可以“读到”的历史不包括 (  )

A.中国第一个不平等条约的签订 B.中华民国成立
C.中共一大召开 D.蒋家王朝的灭亡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戊戌变法时期,在狱中写下“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诗句、甘愿为变法流血牺牲的仁人志士是(   )

A.蔡锷 B.梁启超 C.康有为 D.谭嗣同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材料一 清政府中……“自强”的音符日益响亮,并在此后三四十年间成为中国为实现近代化的第一次努力。
——《复兴之路》(上)
材料二
 
材料三  1915年9月15日,……《青年杂志》创办于上海黄浦江边。……一场文化启蒙的运动终于在中国展开。1年后,《青年杂志》改名为《新青年》。
——《复兴之路》(上)
(1)材料一中“实现近代化的第一次努力”指的是什么运动?
(2)材料二中,把图1的主张变为实践的政治运动是什么?图2中的革命纲领是哪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纲领?
(3)据材料三,写出这场“文化启蒙的运动”的口号?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次年2月l2日,清宣统帝溥仪下诏退位,成为末代皇帝。这一历史事件的深远意义在于:使中国(   )

A.摆脱了殖民统治 B.推翻了两干多年的封建帝制
C.开启了近代化探索 D.改变了社会性质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汉谟拉比法典》和古印度的种姓制度都维护哪一个阶级的利益?(    )

A.地主阶级 B.平民阶级 C.奴隶主阶级 D.资产阶级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初中历史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