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偷东西的小孩子与他母亲》回答问题
有个小孩在学校里偷了同学一块写字石板,拿回家交给母亲。母亲不但没批评,反而还夸他能干。第二次他偷回家一件大衣,交给母亲,母亲很满意,更加夸奖他。随着岁月的流逝,小孩长大成小伙子了,便开始去偷更大的东西。有一次,他被当场捉住,反绑着双手,被押送到刽子手那里。他跟母亲在后面,捶胸痛哭。这时,小偷说,他想和母亲贴耳说一句话。他母亲马上走了上去,儿子一下猛地用力咬住她的耳朵,并撕了下来。母亲骂他不孝,犯杀头之罪还不够,还要使母亲致残。儿子说道:“我初次偷石板交给你时,如果你能打我一顿,今天我何至于落到这种可悲的结局,被押去处死呢?
这则寓言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课外阅读。
攒钱
那天晚上,我在灯下写作业,妈妈在我旁边,埋头补着衬衫。那是件很破旧的衬衫,领口卷曲着,袖口的布也磨破了。我知道,妈妈就两件衬衫,倒换着穿。她自己这样节省,为的是让我们能吃好、穿好、好好读书。望着妈妈消瘦的脸庞,我突然萌发了一个小小的念头,要为妈妈做一件小事。
第二天中午放学,我肚子饿得咕咕直叫。校门正好有卖饼的,许多同学都纷纷涌过去。我忍不住把手伸向口袋,可一想起妈妈那件打着补丁的衬衫,便本能地缩回了手。
就这样,我攒起了钱,一分分,一角角地凑。那钱里包含着多少次的渴望,多少次的忍耐。
一年过去了,终于等来了母亲的生日。当我把自己用零花钱给母亲买的一件天蓝色衬衫捧给她时,她先是一愣,随即一把把我楼到怀里:“好孩子,你长大了,懂事了!”
我用行动证实自己长大了。长大的含义,其实并不复杂。
“那钱里包含着多少次的渴望,多少次的忍耐。”联系上下文写出“渴望”和“忍耐”分别指什么?
结合文章内容,写出“长大的含义”指的是什么?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五位壮士( )在狼牙山的顶峰,( )着群众和部队主力远去的方向。他们回头望望( ),脸上露出( )。……狼牙山上响起了( )的口号声:“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 )的声音!这声音( ),( )!
课内阅读。
盘古倒下后,他的身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呼出的气息,变成了四季的风和飘动的云;他发出的声音,化作了隆隆的雷声。他的双眼变成了太阳和月亮;他的四肢,变成了大地上的东、西、南、北四极;他的肌肤,变成了辽阔的大地;他的血液,变成了奔流不息的江河;他的汗毛,变成了茂盛的花草树木;他的汗水,变成了滋润万物的雨露……
这段话选自课文 ,课文的体裁是 。
这段话写出了盘古倒下后发生的 种变化。看得见的变化是: 变成 ;变成 ; 变成 ; 变成 ; 变成 ; 变成 ; 变成 ;变成 。
省略号的作用是 。发挥想象再写一种变化,他的 ,变成 。
这段话表现了盘古 的精神。
阅读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
无私奉献是人类最纯洁、最崇高的道德品质。她像天山雪莲,洁白无瑕;她像满山杜鹃,情暖人间。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中,最耀眼的是无私奉献的灿烂光辉,最醒人的是奉献的杰出人物。屈原、司马迁、杜甫、孙中山等,他们之所以耀眼、醒人,是因为他们
他们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和业绩,无私地奉献给了社会、国和人民。“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诗为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作了一个形象的诠释。
②那么,怎样才能达到无私奉献的境界呢?
无私奉献,要确立自己的远大理想。理想就是人生追求的目标,也就是那种对人类和社会有较大意义的奋斗目标。人的高层次的精神需要比贪图享受的物质需要更具有驱动力。
高尔基说过:“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力就发展得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
人的思想境界也就高一分,无私奉献的精神也就会登上一个新的阶梯。
古代的先贤,现代的英雄,当今的模范,不都是为追求理想的人生目标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吗?古代的大禹怀着治服洪水、为民除害的宏愿,三过家门而不入;现代的无数先烈为了民族的解放,甘洒热血写春秋;今日的优秀青年为了实现远大理想,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
无私奉献,要培育忘我的献身精神。有人把人生的境界分为“小我”、“大我”、“忘我”三个层次。“小我”者,利己也,只顾自己而不顾集体;“大我”者,热衷于为社会作贡献,但缺乏献身精神;只有“忘我”者,才能像一滴水溶化在大海里一样,具有无私奉献的精神。
无私奉献,要树立不为名利的价值观。要使自己能够真正做到无私奉献并非易事。无私奉献之难点在于“无私”二字。正如布莱希特所说:“无私是稀有的道德,因为从它身上是无利可图的。”要做到无私奉献,就要树立不追逐名利的人生价值观。只有树立了这种价值观,才能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做到无私奉献。
让我们吮吸中华民族的精神营养,把自己培养成为一个无私奉献的人。
把词语补充完整。
( )光辉 ( )尽瘁 ( )而后( ) 追( )名( )
哪句诗为无私奉献的高尚作品作了一个形象的诠释?
A、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B、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C、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为文章起个合适的题目,写在文章前面的横线上。
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文章都提到了哪些人物具有无私奉献的品质?
课内阅读。
“是你扔的纸团吗?”高尔基问。
□是的□□小男孩站起来□鞠了个躬□□请让我进去吧□□
“来吧,我让他们放你进来。”高尔基说。
过了一会儿,小男孩站在高尔基面前了。他仔细打量著高尔基,咧开嘴笑了,然后用手指了指沙发说:“请您坐在这儿看报纸。”
高尔基拿了张报纸,按小男孩的吩咐坐下。
在“口”内加上合适的标点。
分别写出小男孩神态、动作的一个词语。
神态: 动作:
用“ ”划出引用人物的话三种不同的形式。
用“ ” 高尔基爱护儿童的词句。
阅读小短文
画上的街市可热闹了。街上有挂着各种招牌的店铺、作坊、酒楼、茶馆……走在街上的,是来来往往、形态各异的人:有的骑着马,有的挑着担,有的赶着毛驴,有的推着独轮车,有的悠闲地在街上溜达。画面上的这些人,有的不到一寸,有的甚至只有黄豆那么大。别看画上的人小,每个人在干什么,都能看得清清楚楚。
最有意思的是桥北头的情景:一个人骑着马,正往桥下走。因为人太多,眼看就要碰上对面来的一乘轿子。就在这个紧急时刻,那个骑马人一下拽住了马笼头,,这才没碰上那乘轿子。不过,这么一来,倒把马右边的两头小毛驴吓得又踢又跳,站在桥栏杆边欣赏风景的人,被小毛驴惊扰了,连忙回过头来赶小毛驴……你看,张择端画的画,是多么传神啊!
仿照例子写词语。
来来往往:
联系上下文理解加点词的意思,并任选一个造句。
形态各异:
悠闲:
第一段文字是围绕哪句话来展开具体描写的?用“——”画出来。
你喜欢这幅画吗?为什么?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老山羊和大灰狼
两山之间有一座小桥,桥身高,桥面窄,桥下水流湍急。一天,老山羊来到桥的这头,大灰狼来到桥的那头。他俩都要过桥。
大灰狼一见到老山羊就馋得直流口水,他怕老山羊跑掉,便十分温和地说:“山羊兄弟,过去我有许多对不起您的地方,今天就让您先过桥,也算是我给您赔个不是。”
老山羊深思片刻,笑着说:“你能认错就好。昨天我不小心腿摔伤了,走路特别慢,还是你先过桥吧!”
大灰狼迫不及待地上了桥,一步步地紧逼过来。眼看大灰狼就要抓到老山羊了,突然老山羊大喊一声:“大老虎!当心!”大灰狼慌忙扭过头去。就在这时,老山羊猛冲过去,一下子把大灰狼顶下了桥。选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沉思()
A.柔和 | B.犀利 | C.深思 | D.考虑 |
老山羊是用什么办法摆脱危险的?()
A.大灰狼迫不及待地上了桥,一步步地紧逼过来。
B.突然大喊“大老虎”,在狼回头的一瞬间把狼抵下桥去。
C.大灰狼慌忙扭过头去,自己掉下了桥。老山羊看出了狼的鬼把戏,从一词可以看出来。老山羊让狼先过桥的理由是:()。
A.沉思片刻。昨天山羊不小心把腿摔伤了,走路特别慢,还是让狼先过桥吧。
B.直流口水。过去狼有许多对不起山羊的地方。今天就让山羊先过桥,也算是狼给山羊赔个不是。
C.直流口水。昨天山羊不小心把腿摔伤了,走路特别慢,还是让狼先过桥吧。
阅读理解。
蜡笔盒里的风波
图画课上,梅梅拿出自已心爱的蜡笔盒。她刚要打开,忽然听到盒子里面传出一阵吵闹声。
红蜡笔洋洋得意,吵声最大:“我象征着革命,我红得像一团火!所有的颜色里数我最美。等一会儿作画,梅梅保证用我。
绿蜡笔很服气:“所有颜色里,数我最美!我象征着青春和生命,我绿得像草原!“
蓝蜡笔听了他俩的自卖自夸,也上前反驳:“你俩谁也不要争了,最美丽的颜色还得属于我。我蓝得像天、大海,我象征着生命开朗的性格!“
就这样,你说,他讲,12支蜡笔谁也不甘示弱。听完他们的争吵,梅梅明白了:原来是一场有趣的风波。她含笑把盒子打开画画。她先拿起了红蜡笔,在纸上画呀画,一会儿就红成了一片,谁也分不清什么。她又拿起绿蜡笔,像刚才一样,还是画成了一片,分不清什么。就这样,12支蜡笔都是这个结果。争吵的蜡笔再也不吵了,你看着我,我看着你,顿时一片沉默。看着他们不好意思的神情,梅梅又重新拿起红蜡笔,画红红的太阳和盛开的花朵,用绿蜡笔画山峦和田野,用蓝蜡笔画天空和小河……梅梅画呀画,整个图画五颜六色,美丽极了。
面对美丽的画卷,小蜡笔们忽然懂得了:个人的作用是多么有限,要描绘美丽的画卷,我们应该手拉手,肩并肩,互相协作!
辨字组词。
蜡( ) 澈( ) 朗( )
措( ) 辙( ) 郎( )
吵( ) 清( )
沙( ) 晴( )
多音字。
卷juǎn ( ) Juàn ( )
在( )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 )的颜色 ( )的性格
( )的花朵
用“~~~~”画出文中的比喻句。
红色象征 ;绿色象征 ;蓝色象征 。
小蜡笔忽然懂得了什么道理?
阅读。
可笑的一休
我读一年级的时候,每天晚上总爱看动画片《聪明的一休》,一休哥聪明的形象在我的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个星期天,大人不在家,我自个儿做作业,可有一道题怎么也做不出来。我忽然想起一休哥是一个聪明的小和尚,他只要用手在小光头上画儿圈,就能想出许许多多的好办法。如果我把自已的头发剪光了,也当个像一休哥一样聪明的小和尚,那什么数学题都会做出来了。于是我从抽屉里拿出剪刀,对着镜子,胡乱地剪起来。
剪了头发,我就学着一休盘腿端坐,在脑袋瓜上画几个圈。可是,数学题还是没有想出来,我心里可着急了。
这时爸爸回来了,一看我那难看的脑袋,觉得莫名其妙,就问( )你怎么啦( )
我把事情的经过原原本本地说了一遍。爸爸听了笑得前俯后仰,说( )要是剃光了头能变聪明,那全世界的人都当和尚去了( )说着就要拉我去理发店。
( )不( )被人笑死了( )我从全身镜子里看到自已的丑模样。
( )没事( )爸爸拿帽子往我“癞痢”头上一放,( )走( )当小和尚去( )我只好乖乖地跟着爸爸往理发店方向走去。
结合课文解词。
前俯后仰:
在文中方格内填上适当的标点符号。
按要求填空。
“俯”字的音序是 ,韵母 ,是 结构,查 部,检字笔画 。这个字有两个意思:A.头低下;B.敬辞。在“前俯后仰”里,取 意思;在“俯允”里取 意思。
写出下面词义相近的词。
聪明—— 着急——
用“前俯后仰”造句。
前俯后仰——
文章的叙述方式是 。
给文章分段,并写出段意。
阅读《我要的是葫芦》回答问题
从前,有个人种了一棵葫芦,细长的葫芦藤上爬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花,花谢了以后,藤上结了几个小葫芦。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啊!他每天都要去看几次。有一天,他看见叶子上有几只蚜虫,
他想:“有几只虫子怕什么呀?”他盯着小葫芦自言自语地说:“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一个邻居看见了对他说:“别光盯着葫芦了,叶子上生了蚜虫,快治一治吧!”他奇怪地望着邻居说:“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要的是葫芦。”
可是,过了几天,叶子上的虫子越来越多,小葫芦慢慢变黄了,一个一个都掉光了。那个人看见了后悔极了。
刚开始时,叶子长得怎样?小葫芦长得怎样?
后来叶子有了什么变化?小葫芦有什么变化?
葫芦和叶子之间有什么密切联系?
课外阅读:战胜命运的孩子
有两个孩子:一个喜欢弹琴,想当音乐家;一个爱好绘画,想当美术家。
不幸得很!想当音乐家的孩子,突然耳朵聋了;想当美术家的孩子,忽然眼睛瞎了。
孩子们非常伤心,痛苦万分,埋怨命运不好。
恰巧,有位老人从他们身边经过,听见了他们的埋怨。老人走上前去,先对耳朵聋了的孩子比划着说:“你的耳朵虽然坏了,但眼睛还是明亮的,为什么不改学绘画呢?”接着,他又对眼睛瞎的孩子说:“你的眼睛尽管坏了,但耳朵还是灵敏的,为什么不改学弹琴呢?”
孩子们听了,心里一亮,他们擦干眼泪,开始了新的追求。
说也奇怪,改学绘画的孩子,渐渐感到耳聋反而更好。因为它可以避免一切喧闹的干扰,使精力高度专注。改学弹琴的孩子,慢慢觉得失明反倒有利。因为,它可以免除许多无谓的烦恼,使心思无比集中。
果然,耳聋的孩子,后来成了美术家,名扬四海;眼瞎的孩子,终于成为音乐家,闻名天下。
一天,美术家和音乐家又遇见了那位老人,他俩非常激动,拉着老人连连道谢。
老人笑着说:“不用谢。事实证明,只要努力,当命运堵塞一条道路的时候,它,常常还会留下另一条道路的!”老人对埋怨命运不好的孩子说了哪些话,使他们开始了新的追求,用“~~”把老人的话画下来。
从这篇短文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想一想,你有什么话要对两个美术家,音乐家说呢?把它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体会“事实证明,只要努力,当命运堵塞一条道路的时候,它,常常还会留下另一条道路的!”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过了一会儿,小男孩站在高尔基面前了。他仔细打量着高尔基,咧开嘴笑了,然后用手指了指沙发,说:“请您坐在这儿看报纸。”
高尔基拿了张报纸,按小男孩的吩咐坐下。小男孩摆弄了很久很久,说:“一切准备停当。”高尔基侧过脸,对着他微笑。突然,小男孩往地上一坐,哭了起来。“你怎么了?”高尔基不知出了什么事。
小男孩哭着说:“我把胶卷忘在家里了。”
给加点字注音。吩( )咐 打( )量 停当( )
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摆布——( ) 指派——( )
小男孩见到高尔基后,“仔细打量着高尔基,咧开嘴笑了。”从这句话可以看出男孩的心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你在短文中用“----”画出高尔基喜爱小男孩的橘子。并工工整整地抄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突然,小男孩往地上一坐,哭了起来,”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 )
A.引起下文 B.点明题目 C.总结全文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小鸭子
我家养了一只小鸭子,它的样子十分惹人喜爱。
小鸭子的嘴黄黄的,扁扁的,很像一把小铲子。吃东西的时候,用嘴一铲一铲的,脖子也一伸一伸的,可逗人了。它有一对小而明亮的眼睛,就像嵌着两颗黑色的小宝石,总是亮晶晶的。它的耳朵很特别,长在眼睛下面,没有耳垂,耳孔周围长着许多细长的毛,不仔细看,还真难发现它的耳朵。它的听觉可灵敏了,只要听到一点声音,它就把脖子伸得长长的,东张西望,身上的羽毛也随着一颤一颤的,非常有趣。
小鸭子还是捉鱼能手呢!一次,它在小河里游,长着蹼的双脚就像小小的船桨,在水里一划一划的。突然,它的头猛地一下子扎进水里,双脚在水面上晃来晃去,然后身子一沉,头又露出了水面,嘴里却叼着一条小鱼,大口大口地吞吃起来。吃完以后,小鸭子又继续游起来。
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
( )的毛 ( )的嘴
( )的听觉 ( )的眼睛
( )的耳朵 ( )的脖子
第二自然段介绍了小鸭子的外形。先介绍( ),再介绍( ),最后介绍的是( )。你能用“||”给第二自然段分层吗?
短文共分了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写____________。第二部分主要写____________。
用横线画出文中的比喻句。
课内阅读。
小鸟和守林老人
起初,鸟儿们非常惊诧:怎么来了个白胡子老头?是捕鸟的吧?打猎的吧?不像。带了一条黑狗,可没带猎枪。老人在树林里盖了一幢小屋,住不了。奇怪。鸟儿们用晶亮的小眼睛彼此询问着,用它们鸟国的语言争论着。
不过,很快,鸟儿们就发现,他是个好老头,是它们天堂的保护神。那天,来了一伙偷砍树木的人。老人带着黑狗,叫喊着去阻拦利斧的挥舞。激烈的争吵。黑狗的狂吠。老人展开一张布告。那伙人虽然还在吼叫,但他们终于发现,老人是一尊真正的山神。他们低下了头。那伙人走了,老人轻轻抚摸受伤的树干,抚摸流出树脂的伤痕,又拾起从树枝上震落的鸟窝,轻轻地安放在树枝上…… 老人取得了鸟儿们的信任,鸟儿们认定他是一个“好人”! 老人走动在浓密的树荫里。白发满头,是一朵硕大的蒲公英,是一盏明亮的神灯啊!鸟儿们开始拜访老人的小屋。叽叽,喳喳,翻译出来是:“您好!您好!”老人呵呵笑着,用饭粒和爱抚招待他的客人。一只大胆的黄色小鸟,衔着一颗草莓停落在老人肩上。老人伸手接住了这珍贵的馈赠。接着又是一颗,又是一颗……
这一夜老人睡得很好。时间在树叶上写了许多故事,许多故事深深地嵌进树的年轮。老人开始和每一只小鸟、每一棵树告别。敏感的鸟儿知道,已经很老的老人,一定是要走了。林中的小屋没有升起炊烟的那天,鸟儿们知道老人走了。树林里又静寂又暗淡的一天呵。
谁也没邀约谁,鸟儿们都来了。成百上千的鸟儿,在林中小屋上盘旋,哀鸣。整座山林都在摇晃,树叶和树枝轻轻拂动。
鸟儿们衔来无数的花瓣,无数的绿叶。伴着阳光,树林里下了一场花瓣雨,绿叶雨。飘落的花瓣和绿叶呵,掩盖了林中小屋……
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 )地招待 ( )的故事 ( )的老人
细细地读第二段内宾,回答问题。
第3自然段中“它们”指什么?“天堂”又指什么?是什么事让鸟儿们发现白胡子老头是它们天堂的保护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