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近代学者杜亚泉指出,甲午以后国论一变,啧喷言政法者日众。……且吾更有说焉,设使吾国之士,皆热心于政治之为,在下则疾声狂呼,赤手无所展布,终老而成一不生产之人物;在朝则冲突竞争,至不可终日,果如是,亦毋宁降格以求,潜心实际,熟习技能,各服高等之职业,犹为不败之基础也。他认为

A.政治变革是经济发展的前提 B.发展经济重于革新政治
C.政治改良与救亡图存相结合 D.普及职业教育是救国之本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斯大林指出:两年半以前,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普遍增长,人们在高唱资本主义“繁荣”的胜利歌,“普遍”叫嚣苏维埃国家“必定灭亡”、“必定崩溃”。反而现在,几乎所有资本主义国家陷入经济危机,生产下降、商品滞销、大量工人失业,群众陷入贫困……当此之时,社会主义苏联不仅没有出现预言的“必定崩溃”,反而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失业人数日渐减少,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国民经济日益高涨,五年计划提前到四年完成……
——吴恩远《苏联社会主义体制与20世纪30年代的世界经济危机》
材料二    20世纪30年代中国现代化的萌动,以近百年中国现代化的探索为历史动力,以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为社会基础,以资本主义世界大危机、日本侵华和苏联的迅速发展为国际诱因。具体表现为知识界关于现代化问题的讨论、国民党关于现代化模式的选择和共产党关于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并在主客观两个方面表现出了社会主义的倾向和走向。
——秦正为《萌动与选择:20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走向》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30年代苏联“欣欣向荣”景象的具体表现,并指出这种景象背后潜在的问题。
(2)20世纪30年代中国出现了“现代化的萌动”。根据材料二,概括这种“萌动”出现的原因及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萌动”为什么没有使中国走向现代化。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在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史上曾出现一种奇怪的现象:有的民办企业向清政府交纳一部分资金,以获取清政府的支持和庇护;有的民办企业依附于洋人,如上海发昌机器厂造成一艘小汽船,船头挂英国国旗,船尾挂中国龙旗;19世纪70年代,宁波买办严信厚创办轧花厂,但在表面上却依附于日本。产生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中国民族企业对外国技术有依赖性 B.清政府对民族企业进行鼓励和支持
C.外国资本主义企业经营方式的吸引 D.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西汉]贾谊《论积贮疏》
材料二  “夫农工商贾者,财之所自来也。农尽力,则田善收而谷有余矣。工尽巧,则
器斯坚而用有余矣。商贾流通,则有无交而货有余矣。彼有余而我取之,虽多不病
矣”。…… “农工商贾皆乐其业而安其富,则公家何求而不获乎?”
——(宋)司马光
材料三  “即如关税,洋人仅完厘半,而华人则勒索数成,盘查则洋船不敢谁何,华船则百般恫喝,以至华商人人气短,而不能自保之势矣。”
——清·钟天纬《扩充商务十条》
材料四  甲午战争后,……爱国人士要求“振兴实业”“设厂自救”。在此压力之下,20世纪初,清政府先后发布上谕,提出“矿律、路律、商律等类,皆应妥议专条”“通商惠工,为古今经国之要政,急应加意讲求……先订商律,作为则例”。制订和颁布了《钦定大清商律》等一系列经济法律、法规。
(1)依据材料一、二,概括说出两人的不同观点。结合所学分析其产生的背景。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三所反映现象出现的原因以及这种现象的存在对中国经济产生的影响。
(3)结合材料三、四和所学知识,回答清政府的这些经济立法有什么积极意义?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加深对历史上江南经济变化的认识。
材料一

松江府
“壤地广袤不过百里而遥,农亩之入非能有加于他郡邑也。所由供百万之赋……全赖此(棉织)一机一杼”。
苏州府
“郡城之东,皆习机业。……计日受值”;盛泽镇“俱以蚕桑为业”。
嘉兴府
王江泾镇“多织绸,收丝缟之利,居者可七千余家……”
湖州府
“俗皆织绢”;“惟湖以蚕……官赋私负咸取足焉”;南浔镇“烟火万家”。

——摘编自明清史志资料
材料二
1840年后,长江三角洲的村镇无不受到开埠带来的影响。时人有诗:蚕事乍毕丝事起,乡农卖丝争赴市。……小贾收买交大贾,大贾载入申江(上海)界,申江鬼国正通商……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今年买经更陆续,农人纺经十之六。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
——摘编自清末史志资料
(1)指出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说明农业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关系。阅读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江南经济的主要变化。
(2)仔细阅读材料二中的诗歌,结合时代大背景,分析长江三角洲的村镇经济发生的重大变动。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国近代经济史》记载1922年一民族资本家言:“我之廉价工人,彼(日本)亦得而使用;我之丰富原料,彼(日本)亦得而购买,就地制造,就地卖出,运费既省,关税无多,我之便利即彼得便利。况彼来者皆该国一流工厂,资本较吾雄厚,技术较吾高深,对工厂之管理经营,亦皆养之有素,吾更何恃而不恐,吾将何术以善后。”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你选择解决这种形势采取的方法为

A.必须首先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B.建立民国,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扫除了障碍
C.倡导创办实业,进行实业救国
D.发动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抵制洋货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隆庆元年(1567年),进士蒋以化记载:“我吴市民,罔藉田业,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每晨起,小户数百人嗷嗷相聚玄庙口,听大户呼织,日取分金为饕餮计。大户一日之机不织则束手,小户一日不就人织则腹枵,两者相资为生久矣。”                                         
——《西台漫记·记葛贤》
材料三 1872年,陈启沅从安南(今越南)回到广东,他的家乡盛产原料茧,当地农民有缫丝传统,因而人员可大量招募。于是,他仿效在安南的法国式缫丝机器,亲手设计绘制了两套机器图样。全部设备包括蒸汽锅炉、缫丝车和丝釜都由当地制造,其中丝车改为木制,丝釜改用陶制,仿制了“法国式(共拈式)”的缫丝机,于1874年在南海县西樵简村堡创办我国第一家民族资本的蒸汽缫丝厂“继昌隆”。采用自己设计的机器缫丝,俗称“丝偈”,该厂雇佣工人六七百,出丝精美,行销欧美,获利甚厚。不久,因被视为异端,于1881年(光绪七年)被南海知县下令关闭。
材料四 祝大椿办上海公益纱厂,“其初纯系华人资本,后为营业起见,利用怡和洋行以推广销路,让一部分股份给英人,改为中英合办”。荣宗敬和荣德生号称“面粉大王”。荣家的保兴面粉厂遭到当地保守势力的阻扰,说工厂的兴建破坏了“风水”,将官司打到督抚衙门,反复再三,最后在两江总督刘坤一支持下,官司才告一段落。                                     
——以上材料摘自岳麓版高中教材必修二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图一和图二反映的经济活动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2)材料二反映的经济现象是什么?概括其本质特征。材料三反映的经济现象和材料一相比有何明显进步之处?
(3)材料三和材料四反映了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状况如何?
(4)结合所学谈谈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表是1945--1948年国统区有关数据统计.

年    代
1945年
1946年
1948年
发行数额(亿元)
5569
37261
6636946
物价指数
8640000
681600
564570000

有关上表统计数据最直接恰当的结论是
A.国统区民族工业陷入绝境         B.经济形势阶级矛盾尖锐
C.国统区经济的全面崩溃             D.国统区严重的通货膨胀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表反映了1933-1936年间中国锑锡生产和输出变化情况(单位:吨)。据此可得出的结论是   

年份


生产量
输出量
输出占生产%
生产量
输出量
输出占生产%
1933
11290
11170
98.9
8492
9611
113.2
1934
13833
13450
97.2
8132
6442
79.2
1935
15185
14186
93.4
11009
9180
83.3
1936
14338
13168
91.8
12954
11260
86.9

——摘自《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
A.中国近代矿业企业以官僚资本为主
B.抗日战争前的矿业生产为中国抗战奠定了物质基础
C.锑锡产量的逐年增加表明中国近代重工业发展迅速
D.中国近代矿业呈现出明显的半殖民地特征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提到:“中国近代产业工人的人数,辛亥革命前不过50—60万人,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即达到了200万人。”透过产业工人人数的变化,可以窥见  

A.清末洋务运动的足迹 B.民国初年实业推进的步伐
C.一战时期世界局势的动荡 D.20世纪初期工人的觉醒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著名历史学家费正清说:“了解日本在迅速西方化方面取得真正秘密的历史学家,也掌握着远东近代史的历史线索。”以下贯穿远东近代历史最普遍的线索是

A.学习西方,走工业化的道路 B.学习西方走民主化的道路
C.学习西方,走殖民扩张的道路 D.学习西方,走民族解放的道路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表是“晚清财政收入结构表”(单位:万两)

年代
农业收入
工商杂税收入
其他收入
总收入
数额
比重
数额
比重
数额
比重
数额
比重
1849
3281
77
969
23
 
 
4250
100
1885
3071
40
3923
51
714
9
7708
100
1911
4810
16
30441
69
4445
15
39696
100

其中,影响晚清财政收入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经济结构的变化                  B.农业种植结构的变化
C.政府财税政策的变化              D.社会结构的变化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有研究者认为,近代中国出现过五次大的留学热潮、①②③处的初衷应该是

A.富国强兵、实业救国、建设国家 B.实业救国、建设国家、富国强兵
C.建设国家、实业救国、富国强兵 D.实业救国、富国强兵、建设国家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张謇说:“二十年来,所见诸企业之失败,盖不可以卒数,推原其故,则由创立之始,以至于业务进行,在皆伏有致败之衅,则无法律之导之故也。……无公司法,则无以集厚资,而巨业为之不举;无破产法,则无维信用,而私权于以重丧。”据此,他认为民族工业进程迟缓的主要原因是

A.缺乏必要的法律保障 B.受中外反动势力双重压迫
C.官僚资本的经济垄断 D.缺乏充足货币资本的支持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政治制度的变化是社会变迁的重要内容。请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西周灭商后,控制的地域西起今甘肃东部,东达海滨,北起今辽宁,南达长江。有的学者认为,由于技术性的因素,西周的中央政府不能有效地统治整个国家。在平定了一次严重的叛乱后,西周王室进行了大规模的“封藩建卫”:西周的统治者把统治的权力、权威和责任委任给属国,属国反过来效忠中央政府并向中央政府纳贡,提供军事支持。
——据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先秦卷》、[美]杰里··齐格勒著《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等资料整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与西周推行分封制有关的重要因素。
灭六国后,针对地方政治制度问题,秦王朝曾有重要的辩论。多数大臣赞成恢复分封制,而李斯却提出了不同意见:
材料二  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史记·秦始皇本纪》
(2)结合材料,分析秦始皇和李斯决定推行郡县制度的历史依据。与分封制相比,该制度具有鲜明的特点。请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地方自治的呼声在社会上骤然兴起。
材料三  康有为在1902年指出,欧美、日本等国强盛的原因在于实行地方自治,……中国所以“败弱”,原因在于“官代民治”,因此救中国之道,“听地方自治而已”。
某留日学生则认为,“地方自治制最完全者,其实业必最隆起,其国力必最强盛。地方自治制与实业要有密接之关系”,“吾民族欲自发达其实业……非亟亟趋向于地方自治之规模而进行不可”。
——据虞和平主编《中国现代化历程》、马小泉《晚清新式绅商的公民意识与政治参与》等资料整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以上两人对地方自治问题论述的不同角度,并概括由此反映的时代背景。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古罗马的历史遗产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