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下图是我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趋势示意图,其中两次高潮期出现的共同原因是

A.政府的支持 B.有利的国际环境 C.社会性质的改变 D.民族独立的实现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世纪40—60年代,中国的传统手工业纺织业日益衰落,制茶、缫丝、皮革加工等手工业却“意外获得较快发展”。部分手工业“意外获得较快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

A.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起 B.洋务运动中近代工业的崛起
C.自然经济解体的必然结果 D.西方对工业原料的需求扩大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国近代前期民族企业发展状况表

时间
创建企业(家)
投资总额(万元)
厂数
年均增长率
数额
年均增长
1872~1894年
53
2%
470.4
21.4
1895~1900年
104
17%
2300
383.3
1901~1911年
326
30%
8620
783.7
1912~1919年
470
60%
9500
1187.5

材料二  1914年,农商部发给华胜有限公司的采矿执照图

材料三 一战期间,我国创办的主要民族企业图

材料四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面粉出口增长表

(1914-1919)
材料五  1922~1925年,中国纺织业发展状况表

年代
纱锭数(枚)
占全国纱锭数百分比(华商+外商=100%)
1922年
1,506,634
63.1
1924年
1,750,498
59.7
1925年
1,866,232
55.9

……1921年至1922年两年内,日本在上海新设纺织公司六个,在青岛新设三个……。1919年,日本在华纱厂的纱锭数为332922枚,1922年增至621828枚,1925年更增至1268176枚。……在商品倾销方面,帝国主义对华贸易总值,如果以1913年为100,大战期间最低的1915年为79.7。但大战一结束,1919年立即增加到113.6,1922年激增到165.8。
——引自胡华主编《中国革命史讲义》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近代前期的发展趋势和主要状况。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的知识,分析形成上述状况的原因有哪些?
(3)根据材料三和材料四,分析一战期间我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4)根据所学的知识和一战期间的国际形势,分析材料四中中国面粉业由战前的进口为主变为出口为主的主要原因。
(5)材料五反映了哪些现象?从中你能得到什么认识?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政治生活的有序化、法制化是人类进步的重要表现和保障。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罗马帝国时期查士丁尼皇帝敕定的《法学总论》中明确界定:“法学是关于神和人的事物的知识,是关于正义和非正义的科学。”法律的目的是保证“正直生活,不害他人,各得其所”,“人生而平等,任何人都享有不能剥夺的一些基本权利;法是最高的理性;法是一种最高权利,是理智的人的精神和理性,是正义和非正义的人的标准。”法制史学者将唐高宗时颁行的《唐律疏议》与 “罗马法”相提并论,并视之为古代中华法系的代表著作。《唐律疏议》首篇开宗明义:"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可见中国传统的法律思想实质上是"以法制国(the  rule by law)”而不是”法治(the rule of law)”,不过是君主用刑罚律令来控制臣民罢了。
材料二  民(国)初颁布了《商人通例》、《公司条例》、《证券交易所法》等法规,涉及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和政府管理等领域。在全国工商会议上,工商界代表对公司注册章程、商标法、商会法等提出了许多建议和要求,工(农)商部在制订相关法规时,均有所采纳,并在参考西方有关法规的基础上,较多地注意了本国状况。
——摘编自《民国初期的经济法制建设》
材料三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高度注重法制建设,已制定宪法和现行有效法律(截止2010年)共237件、行政法规690多件、地方性法规8600多件,保护改革开放和人民群众的基本利益。仅以1982——1992年为例,我国颁布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修正)、外资企业法、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专利法、著作权法、民法通则、民事诉讼法、继承法、工会法、残疾人保障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妇女权益保障法、矿山安全法、传染病防治法、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矿产资源法、水法、草原法、渔业法、森林法等。
——摘编自赵惜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发展历程的全景回顾》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比较罗马法和中国传统法律精神(或原则)的不同。
(2)根据材料二,概括民国初期经济立法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历史作用。
(3)根据材料三,概括改革开放时期我国法律建设的基本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些特点的主要原因?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农工商部向各省发出长篇通告,提出欧战正是“工商业发达之转机”,公布《维持工厂办法大纲七条》,规定糖类、棉毛织物等数十种制造厂家,均在维持之列。该材料说明   

A.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迅速 B.糖类、棉毛织物等行业发展迅速
C.民国建立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 D.民国政府鼓励发展实业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在清末民初时期,中国沿海沿江城市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移民潮”。中国人口出现了由农村向城市、由内地向沿海沿江经济发达地区迁徙的趋势。沿海与沿江城市呈现人口上升趋势,而内地传统城市则呈现人口下降的趋势。这主要反映了

A.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的加剧  B.人们对城市生活的向往
C.中国经济的外向型特征逐步体现  D.自然经济日趋解体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江南造船所纪要》载,1920—1921年,该所为美国制造了四艘万吨轮船,分别是“官府”、“天朝”、“东方”、“震旦”号。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A.中国造船业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取得明显的进步
B.“一战”客观上为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创造了条件
C.为美国所造的四艘万吨轮船带有中国文化元素
D.南京国民政府的经济措施刺激了民族工业发展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清末有舆论说:“中兴名车臣曾国藩公赏侯爵,李鸿章不过伯爵,其余百战功臣,竟有望男爵而不可得才,信乃以子、男等爵奖创办实业工商,……斯诚稀世之创举。”此“创举”反映了

A.资本主义的萌芽 B.重农抑商传统的改变
C.爵位制度的创设 D.封建君主专制的加强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张岱年在《中国文化概论》中指出:“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的缺陷,黄宗羲、王夫之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这里的“先天不足”是指(   )

A.商品经济没有发展
B.资本主义性质的经济发展得不够充分
C.民众的公民意识尚未觉醒
D.市民阶层尚未形成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从20世纪前二十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情况来看,起最大阻碍作用的是

A.封建主义的束缚 B.帝国主义的压迫
C.官僚资本主义的妨碍 D.资金、技术的缺乏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社会转型之路漫长而曲折,近代欧美与中国都为此进行了艰难的探索。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宪政”就是宪法政治,它的前提是宪法,核心是民主政治,即通过限制政府的权力,来保障人的权利和自由。
材料二:美国宪法是美国建国初期多元利益集团谈判和妥协的结果,宪法所创立的也是一个利益群体之间相互“谈判”和妥协的政治机制;在美国两百多年的历史上,不同的利益集团(或群体)因应不断变化的历史环境,利用宪法衍生的宪政机制,就各自的利益和联邦的“公共”利益定义和定位,相互进行一种连续不停的谈判和妥协;谈判和妥协使旧的宪法原则和实践得以修正,使新的宪法原则和实践得以产生,宪法的生命力因此不断得到更新,成为一部“活着的”宪法。
材料三:民国初期,有人认为:“吾国自通海以来,自悲观者言之,失地偿金,国力索矣。自乐观者言之,倘无甲午(中日战争)庚子(八国联军侵华)两次之福音,至今犹在八股垂发时代。”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对宪政的定义,18~19世纪主要欧美国家是怎样建立“宪政”的?
(2)根据材料二,美国宪政机制形成演变的过程呈现出什么特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宪法为什么能成为一部“活着的”宪法?
(3)结合19世纪末至辛亥革命期间的相关史实,从政治和经济角度分析“甲午”和“庚子”对近代中国社会转型所产生的影响。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史学家费正清教授把“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称为“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他所说的“没有前途”,其根本原因是

A.中国工业结构不合理 B.工业区域分布不均衡
C.社会环境未根本改变 D.近代企业被军阀破坏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嗣后所有公共机关日用消耗各品,除特种无国货可代用者外,务请专购国货以示提倡。”该文告发布的时间最可能是在

A.清朝晚期 B.民国初年 C.抗战前夕 D.新中国成立初期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国读书人历来“耻于言商,耻于言利”,而清末“状元实业家”张謇却放弃仕途,投身于近代工商业。这里反映出的观念意识是                              

A.实业救国 B.工商皆本 C.重利轻义 D.重商轻农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民族资本主义在近代中国经历了曲折发展的历程,作为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对中国近代化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简况表(部门)

年份
新办民族工业
总数/家
新增民族工业
资金总额/万元
平均每年
设厂数/家
平均每年
新增资本/万元
1869~1894
50多
500多
1.42
1.41
1895~1900
100
4500
16.7
750

(1)据材料1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角度分析此时民族企业发展的原因。
材料2:我国民族资本主义面粉业与生产能力发展变化

(2)据材料2所示的民族工业的状况,从政治、思想方面分析对我国民主革命转型所产生的影响。
材料3: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大事记(节选)
1928年,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全国;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建立。
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
1930~1931年,蒋介石对革命根据地发动三次“围剿”。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三省。
1933~1934年,蒋介石派兵对革命根据地发动第四、五次大“围剿”。
1945年,陈立夫、陈果夫控制的中国蚕丝公司在上海设立。
1946年,《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签订。
(3)依据材料3概括不利于民族工业发展的内外因素有哪些?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在旧中国的历史地位。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古罗马的历史遗产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