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7年,美国《纽约时报》记者报道中国国内关于是否修建铁路的争议时提到:“铁路的兴建,可能导致众多苦力、车夫和船夫的失业,一场反抗、叛乱乃至起义的发生或者就迫在眉睫了……一俟铁路建设成功……大清政府担心外国人的势力会变得过于强大。”这一定程度上说明了( )
A.腐朽的清政府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
B.外国人同情中国政府的困境从而减少资本输出 |
C.近代中国人愚昧无知,无法认识到工业文明的进步 |
D.外国资本的入侵和底层的反对是中国近代化的阻力 |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主要组成图表
看图表结合所学知识解读图表中ADE代表的经济成分及AD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分析图表中D所示的划线段a~b处经济状况的影响。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我国钢铁业的发展一方面要大量进口钢铁、炼钢、冶铁设备完全依赖进口;另一方面,铁矿砂却大量出口。上述现象最能说明当时中国
A.工业布局不合理 | B.外资所占比重过大 |
C.工业结构不合理 | D.缺乏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
据此可得出的结论是
A.中国近代矿业企业以官僚资本为主 |
B.抗日战争前的矿业生产为中国抗战奠定了物质基础 |
C.锑锡产量的逐年增加表明中国近代重工业发展迅速 |
D.中国近代矿业呈现出明显的半殖民地特征 |
张謇曾说:“我们儒家,有一句扼要而不可动摇的名言‘天地之大德日生’。这句话的解释,就是说一切政治及学问最低的期望,要使得大多数的老百姓,都能得到最低水平线上的生活。”因此,他把自己创办的纱厂命名为“大生”。从这个角度看近代民族企业
A.发展民族工业,救亡图存 | B.应大力发展重工业 |
C.以轻工业为主,注重民生 | D.儒家思想指导商业 |
关于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表述,正确的有
①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 ②一战期间出现了短暂的春天
③企业都分布在长江流域 ④具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特征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②③④ | D.①②③④ |
下表是某一时期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情况,根据该表得出的结论是这一时期( )
时期 |
注册公司数 |
资本总额 |
平均每年设立公司数 |
每个公司平均资本 |
1903-1908年 |
127家 |
5122万元 |
21家 |
40.5万元 |
1913-1915年 |
124家 |
2442万元 |
41家 |
19.6万元 |
A.中小企业数量呈增多趋势 B.民族资本主义整体上呈现萎缩趋势
C.中国民族工业多集中于轻工业 D.民族资本呈现增多趋势
近代,中国的广大内陆地区仍然使用竹排或牛、羊皮筏子等原始工具运输载客,而不用轮船,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 )
A.西方的影响程度不同 | B.人们的思想意识不同 |
C.地理环境不同 | D.社会经济发展程度不同 |
民族资本家“火柴大王”刘鸿生说:“我在重庆办的中国毛纺织厂、火柴原料厂等都有官僚资本的投资,我原来在上海是大老板,到了重庆却成了大老板的伙计。”刘鸿生的话说明了 ( )
A.官僚资本对民族资本进行排挤和打击 |
B.官僚资本壮大了民族企业 |
C.刘鸿生不适合当大老板 |
D.毛纺织厂、火柴厂等轻工业不适合在重庆发展 |
分析以下材料,可以看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特点有 ( )
企业数量表
项目 |
民族企业 |
官办企业 |
外商企业 |
企业数量(家) |
300 |
31 |
1931 |
①资金少 ②数量少
③技术力量薄弱 ④依赖外国资本主义
A. 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早在秦汉大一统的初期,中国已有市场经济。市场经济在中国历史上只能曲折发展,时断时续,最多只能在中央政府控制力量较为薄弱时,市场力量才能稍微脱颖而出。 “从中国经济史看来,左右经济发展情况的主要因素,是政府对经济事务干预的有无多寡。”“历代经济情况的好坏,主要是依赖充分条件的‘充分’与否,即政府干预的多寡:凡干预较少者,则发展情况较优,否则较劣。”
——侯家驹《中国经济史》(上卷)
中国长期存在商品和市场,但快速发展演变成市场经济,却是从1911年的辛亥革命开始,到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时已经基本成型。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实现了改朝换代的“政治突变”。具体到辛亥革命而言,它确实推动了中国近代市场经济的发展,因此,同样可以认定辛亥革命带来了一次“经济突变”,只不过其带来的经济突变时间拉得较长,表现不如政治突变那样激烈而已。
——朱荫责《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关于中国市场经济的主要观点。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下表反映了1918—1920年中国进口日本纱和印度纱的变化情况,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年代 |
日本纱 |
印度纱 |
1918.5—1919.4 |
70891 |
39251 |
1919.5—1920.4 |
34177 |
138906 |
增减 |
-36714 |
+99655 |
A.一战后列强卷土重来 B.印度纱物美价廉
C.群众性反帝斗争开展 D.一战后日本经济萧条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从1901年到1907年,张謇先后创办了19个企业单位,初步形成了一个颇具规模的大生资本集团。
发展民族近代工业需要科学技术,这又促使张謇热衷于兴办新式学堂(创办了南通大学),在外地还先后参与或协办了复旦学院、吴淞中国公学、南京高等师范、河海工程学校等大专院校。
张謇对社会教育也比较重视,1905年在通州建立了国内第一所博物苑(馆)还陆续创办了图书馆、更俗剧场、伶工学社、盲哑学校等。更俗剧场是新式建筑,舞台上除演员别无闲杂人员出现,台下禁止吐瓜子壳和乱扔果皮,确实起来移风易俗作用。
——《中国近代工商人物志》第一册
材料二 就今日而言,建设工业,实为要图,即以纺织一业而论,吾国人口四万万,只有纱绽(应为“锭”)二百万枚,较诸欧美各国人口与纱绽之比例,我国现有之纱绽,实不能供国民之需求;惟其如此,是以他国在吾国设厂,以遂其经济侵略之野心,而使我纺织业受重大之打击。纱布为人生必需之品,乃至仰给他人,痛心之事,无逾于此。
——荣宗敬《振兴实业发展经济以惠民生计划》
材料三 归根到底,在近代中国决定和承担近代化任务的主要载体都是中国的资产阶级。
——林家有《孙中山的革命观——兼论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张謇对推动中国近代社会进步所做出的历史贡献。
(2)据材料二,指出荣氏兄弟投资实业的基本出发点,这反映了中国当时流行的什么思潮?
(3)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论证材料三的观点。(要求:观点理解准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80字左右)
下图为荣宗敬家族企业的纱锭数量统计,它反映出( )
年份 |
1918年 |
1920年 |
1922年 |
1924年 |
1926年 |
1928年 |
1930年 |
1932年 |
纱锭(枚) |
29952 |
64000 |
134686 |
139686 |
173394 |
190808 |
307432 |
566808 |
A.民族工业短暂春天的辉煌 B.一战后民族资本陷入困境
C.荣氏家族发展成垄断官僚资本 D.一战后荣氏纺织业发展迅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