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中国近代史上,面对列强侵略,爱国军民不屈不挠、顽强抗争。下列人物组合与方框中材料描述顺序完全吻合的是

A.林则徐、安德馨、邓世昌、彭德怀
B.徐骧、李宗仁、邓世昌、彭德怀
C.刘永福、谢晋元、邓世昌、聂荣臻
D.徐骧、李宗仁、林永升、彭德怀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导游带领一群学生到博物馆参观,走到近代展馆前,导游在向同学们解说关于近代列强是如何一步步侵略中国,如何不断地侵占中国权益时是这么说的:“起初
①美国提出了‘利益均沾’的‘门户开放’政策;接下来
②取得了‘片面最惠国待遇’和‘领事裁判权’;后来
③各国派兵保护东交民巷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最后
④外国可以在中国开设工厂。”显然导游把列强取得这些特权的顺序弄错了,那么符合历史事实的顺序是

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②④①③ D.③④①②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现在的学者提出一种观点:“义和团运动,在某种意义上说,是戊戌维新失败后的一种‘反动’。”这里的“反动”主要针对义和团(  )

A.抵抗西方列强入侵 B.反对君主专制统治
C.排斥一切西方事物 D.推翻清王朝的统治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对华经济侵略进入一个新阶段,这主要体现在(  )

A.列强强迫清政府承担巨额赔款
B.列强势力开始进入中国腹地
C.列强从以商品输出为主转为以资本输出为主
D.列强开始争夺在华路矿权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美国“门户开放”政策受到各国支持的主要原因是(    )

A.列强无法与美国抗衡 B.列强需要协调以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C.列强在华利益趋于一致 D.该政策不影响各自在华的主要利益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台湾义军发表檄文“愿人人战死而失台,决不愿拱手而让台”。这一檄文发布的背景是(  )

A.《南京条约》签订 B.《北京条约》签订
C.《马关条约》签订 D.《辛丑条约》签订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在其著作《大历史不会萎缩》中谈到:“在20世纪的大幕拉开的时候,当时的世界大国在东方进行了一次很不光彩的集体亮相。”“这一次集体亮相”带来的影响是(  )

A.八国联军侵占了东方古国的都城
B.第二次工业革命基本完成
C.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资本主义的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义和团运动无疑比洋务派、改良派表现了更多的反侵略勇气,但破产小农和手工业者归复自然经济的强烈愿望又使他们的眼界无法越出所处的时代。”这句话表明了义和团运动的双重特征是(  )

A.“灭洋”与“扶清” B.反帝与反封建
C.爱国与保守 D.正义与非正义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对同一历史事件,不同的立场会有不同的历史认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战胜的日本确保了侵略中国东北的桥头堡,获得的巨额战争赔款加快了以军需产业为中心的产业化。同时镇压了抵抗日本侵略的东学农民运动,强迫进行甲午改革,扩大了对朝鲜的影响力。以甲午战争为契机,长期延续的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国际秩序宣告瓦解。
——韩国国定教科书
材料二、日清战争是作为欧美式近代立宪国家而发展的日本与中华帝国的决战。被称为“沉睡的狮子”而让人惧怕其潜力的清朝,与世界的预料相反,一下子就败给了新兴的日本,自古以来东亚所持续的中华秩序崩溃了。其后,列强诸国群聚清朝,马上获得了各自的租借地(借用他国领土的土地),构筑了进入中国的立脚点。
——日本扶桑社出版的《新编历史教科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说明韩国史学界普遍关注甲午战争的主因。
(2)据材料指出韩、日教科书认为甲午战争对东亚历史和世界历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扶桑版日本教科书中关于“日清战争”的阐述,哪些是中国史学界认可的事实?哪里又是中国人民不能接受的?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孙中山说:“经过那次血战之后,外国人才知道中国还有民族思想,这种民族是不可消灭的。”发生在20世纪初的“那次血战”指的是(   )

A.太平天国运动 B.辛亥革命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中华民族抗日战争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历史剧变的基本分界线,是距今一百多年前的甲午战争。”得出这一结论的最主要依据是,甲午战后(     )

A.中国割地赔款,丧权辱国 B.近代民族工业开始产生
C.开始出现向西方学习的潮流 D.开启了制度变革的探索历程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澳大利亚人莫里循曾任《泰晤士报》驻华首席记者、中华民国总统政治顾问,居住北京20余年(1897~1920),他的大量报道、通讯与日记成为研究这一时期中国历史的重要素材。下面这些资料中,他不可能留下的是(     )

A.火烧圆明园的现场报道 B.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照片
C.孙中山宣誓就职的照片 D.与义和团冲突的日记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中写到: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中国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40~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60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4~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这三次战争的共同之处是(     )

A.中国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中央机构完全半殖民地化
C.通商口岸开放由内地向沿海扩展 D.列强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吃面不搁酱,炮打交民巷。吃面不搁卤,炮打英国府。吃面不搁醋,炮打西什库。”这首民谣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辛亥革命 D.五四运动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鲁青在《从十五世纪出发》中说道 :“中国太难改变了……不是很大的鞭子打在背上,中国自己是不肯动弹的。”19世纪末打在中国背上的“鞭子”,给中国带来的是(  )

A.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清政府权力结构发生变化
C.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D.清王朝成为列强的侵华工具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中日邦交正常化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