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重庆海关税务司报告中记载的大足县余栋臣起义布告称:“我大清臣民皆忠孝之人,谁敢信奉夷狄之教,今洋人诈称通商传教……自道光以来……焚我皇宫,灭我属国,既占上海,又霸台湾,强迫开埠胶州,竟欲瓜分中国。”这次起义应该发生在(   )

A.1851年 B.1895年 C.1898年 D.1906年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辛丑条约》作为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完全确立的标志,主要是因为该条约的签定导致(   )

A.清政府完全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B.清政府在财政上完全受制于帝国主义
C.清政府在军事上完全受制于帝国主义 D.形成帝国主义共同支配中国的局面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义和团的传单中写道“……挑铁路,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应把鬼子都杀掉……”。由此得出的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反映了三次工业革命成果被应用到中国
B.反映了中华民族与封建主义矛盾的激化
C.说明了义和团不能正确区分外国侵略和近代文明
D.反映了义和团运动的平和性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有一位学生对近代中国所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作了以下一些连线,其中正确的有(  )

A.第一次鸦片战争——《北京条约》——割占香港岛
B.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割占台湾岛、澎湖列岛等
C.第二次鸦片战争——《南京条约》——割占台湾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割占九龙司地方一区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图中的①②分别与哪两次列强侵略战争有关?
(2)请将图照片加以分类,并填写在下表中。

类别
图序号
屈辱的外交
 
独立自主的外交
 

(3)图中④中外交部长乔冠华开怀大笑的原因是什么? 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还有哪些突出成就?请再举两例。
(4)图7⑤所反映的是我国外交史上的哪一事件?
(5)通过学习近现代中国外交史,你得到什么启示?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莫里循是澳大利亚人,曾任《泰晤士报》驻华首席记者,中华民国总统政治顾问。他居住北京30余年(1887—1920年),亲历了近代中国一系列重大的历史事件。他的大量报道、通讯与日记成为研究这一段中国历史的重要素材。下面这些资料里,你认为哪些不可能是他亲身经历留下的(  )
①火烧圆明园的现场报道            ②八国联军侵华的照片
③《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文本照片    ④南京大屠杀的有关报道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
1895年之前,绝少有人提出宪法问题,在中国最早提出宪法问题的是郑观应,1895年,他将“开国会,定宪法”作为救国的主要方略提出。伴随着维新变法的开展,康有为上光绪帝第五书中明确提出“自兹国事付国会议行,”“采择万国律例,定宪法公私之分”。君主立宪的思想于此初步形成,但因戊戌政变而暂时中止。
20世纪初,宪政思想的传播一改戊戌政变后的低迷状态,骤然风行鼓荡,尤其是1905年立宪的日本击败专制的俄国后,补单士绅及报刊大力鼓吹,清廷大员魏光焘、岑春煊、端方、孙宝琦等页顺时而动,纷纷上奏立宪。8位总督中有5位奏请立宪,军机大臣则获满汉军机中地位最显要的奕劻、瞿鸿机的赞同。宪政成为当时最流行的思潮之一。
——摘编自郭卫东《倾覆与再建:明中叶至辛亥革命的政治文明》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20世纪初宪政思想再度盛行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宪政运动有何特点。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朕今涕泪以告先庙,慷慨以誓师徒,与其苟且图存,贻羞万口,孰若大张挞伐,一决雌雄。近畿及山东等省,义兵同日不期而集者,不下数十万人。至于五尺童子,亦能执干戈以卫社稷。”清朝颁布的《宣战诏书》针对的是(  )

A.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 B.英法联军攻陷广州
C.日本袭击清军运兵船 D.英国武力占领香港岛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新中国史学界对中国近代史的基本定位经历了一个变化过程:上世纪90年代以前强调革命史观(反封建反侵略斗争),近些年来强调现代化史观(从传统农业社会向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的趋势)。以下不能同时体现革命史观和现代化史观的是( )

A.太平天国提出的《资政新篇》 B.义和团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
C.《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D.抗日战争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894年8月1日,清政府颁发上谕对日本宣战,说是日本有了一系列“不遵条约,不守公法”的挑衅举动,中国忍无可忍才付诸武力,对日开战。同一天,日本天皇也下诏对中国宣战,称中国首先破坏了东亚和平,所以日本挥拳出手,要求臣民竭尽全力对中国作战,不过十分显眼地也加了一个前提,即要求上述的举动“不违反国际公法”。该材料表明甲午战争时期,中日两国

A.都用国际公法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B.试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
C.都是正当的维护国家利益 D.都以维护东亚地区的和平为己任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02年,清政府上谕称“我大清朝律例一书,折衷至当,备极精详”,但也不得不承认“为治之道,非参酌适中,不能推行尽善。况近来地利日兴,商务日广,如矿律、路律、商律等类,皆应妥议专条”。同时要求各出使大臣“查取各国通行律例,咨送外务部”。此后清政府颁行的经济法规包括10余类,近20项,其内容涉及工商综合类、商标、矿业、铁路、金融、商品赛会、度量权衡、经济社团以及奖章章程等诸多方面。如《商人通例》界定了商人的身份和他们的权利、义务。《商标注册暂拟章程》规定“如有侵害商标专用权者,准商标主控告,查明责令赔偿”。《破产律》注意维护债主的利益。《大清国矿物章程》规定“外商概不准收买矿地”。《奖励华商公司章程》规定“官商绅民投资兴办公司,凡能集股五十万以上者,按集股数额多寡,给予不同奖赏,集股五千万以上者奖励头等顾问官,加头品顶戴,赐双龙金牌,子孙世袭商部四等顾问官”。对于清末经济法规的制定,预备立宪公会在肯定其“椎轮荜路,厥功至巨”的同时,也指出“政府颁布商事法令,每不与商人协议,致多拂逆商情之处。是非徒不足以资保护,而且转多窒碍”。
——摘编自朱英《论清末的经济法规》
材料二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高速发展,美、欧各国工人运动、社会主义运动风起云涌,社会改良成为各国政府的重要事务。20世纪初,英国议会加快了社会经济立法脚步。1908年6月,议会颁布了《养老金条例》。其内容为,财政拨款120万英镑作为非捐助性养老金的费用。所有年收入不超过31英镑的70岁以上的老人均可申请领取养老金。1905年,《失业工人法》应运而生。1911年,《失业保险法》作为《国民保险法》的第二部分由议会通过。1908年通过的《矿工8小时工作法》是第一个对成年男子限制工时的立法。1912年又应矿工的要求通过了《矿工最低工资法案》。1909年实行的《行业委员会法》,专门解决“血汗工人”的最低工资问题。同年还颁布了《房屋和城镇计划法》。1908年,《健康保险法》获得议会通过。
——摘编自刘华平《论20世纪初英国的社会立法》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经济法规颁行的背景及政治影响。
(2)依据材料说明20世纪初中英两国立法的主要区别及启示。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鲁迅先生曾说:“可惜中国太难改变了…不是很大的鞭子打在背上,中国自己是不肯动弹的。”以下“鞭子”与“动弹”的对应关系中错误的是:

A.鸦片战争——开眼看世界
B.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传播民主科学的思想
D.甲午中日战争——维新变法,救亡图存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说“满清王朝曾在抵御外侮的旗帜下领导过多次民族战争。这是一个转折点,民族战争失败的同时又意味着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这里的“转折点”应该是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民族主义有时候是一种激发大众爱憎和造就大众理想的信念,与此同时,非理性的排他意识也会在此过程中得到最大限度的渲染,暴力由此找到了滋生的场所。”下列各项与材料观点相符的是

A.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B.洋务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新文化运动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在中国近代史上,各阶层一直在内忧外患中寻找着强国御辱之道。其中农民阶级发起的有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资产阶级发起的有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从社会发展演进的角度看,对上述事件概括正确的是

A.两大阶级的斗争目标趋向一致 B.都始终将自由作为奋斗目标
C.经历了由反侵略到求民主的转变 D.世纪之交出现了反侵略的高潮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中日邦交正常化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