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孙中山与张謇,一位是近代中国的大政治家,被誉为“国父”;一位是近代中国的大实业家,被尊为“实业之父”。他们均为中国早期现代化事业的伟大开拓者。
材料一 1895年张謇在《代鄂督条陈立国自强疏》中说“世人皆言外洋以商务立国,此皮毛之论也,不知外洋富民强国之本实在于工”。并提出“天下将沦”,唯实业和教育“有可救亡图存之理”。1 910年南洋劝业会召开期间,张謇发起劝业研究会,提出振兴实业首推发展棉业和铁业。
材料二 1894年孙中山在《上李鸿章书》中说:“窃尝深维欧洲富强之本,不尽在于船坚炮利、垒固兵强,而在于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民国之后,孙中山提出《实业计划》以振兴实业,其主要内容为:
(1)建设北方大港、东方大港和南方大港三大世界级港口;(2)修筑总共10万英里长的六大铁路系统;(3)修筑100万英里长的公路网;(4)整治长江、淮河、黄河等内河水系;(5)通过大规模移民开发边疆;(6)全面开采煤、铁、石油、有色金属等矿藏;(7)发展轻重工业和现代农业,规划衣、食、住、行等涉及民生的各项实业。
(1)根据上述材料,概括张謇和孙中山实业思想的异同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张謇和孙中山实业思想产生的原因。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25年英国建成第一条铁路后,美国、德国等相继开始修建铁路。到1850年止,世界上有1 9个国家建成铁路并开始营业。这个时期正值产业革命后期,钢铁工业、机器制造业等已达到一定水平,同时工业发展又有原材料和产品的输送问题需要解决。
材料二 鸦片战争前后,有关铁路的知识开始由西方传教士传入中国。1876年,英国商人在上海修建的淞沪铁路,被认为是在中国土地上的第一条铁路。1 909年建成的京张铁路是中国首条不使用外资及人员,由中国人自行设计、投入运营的铁路,但也仅仅只是一个象征而已。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中国平均每年修建铁路300余公里,不仅数量少且分布偏、标准杂、管理混乱。
材料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世界第一条铁路出现在英国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归纳近代中国铁路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原因。
(3)根据材料三,比较中国所处世界铁路发展中的地位,并谈谈你对21世纪中国大力发展铁路交通网的看法。
王尔敏在《拳变时期的南省自保》中写道:“庚子五月,拳乱起于近畿,仇洋杀教,围攻使馆,以致酿成巨衅,东北尤罹浩劫。而南方各省,得免于兵祸,保全半壁河山,实由于各督抚应付得力,其重要关键,则在南省立约互保的成功。”(立约互保指南省与列强立约和平相处)这说明
A.清中央政府对东南互保运动的认可 |
B.东南督抚认清了义和团运动的性质 |
C.中央集权在晚清时期遭到严重削弱 |
D.东南互保运动得到后世历史学家的基本肯定 |
光绪帝1901年《罪己诏》称:“今兹议约,不侵我主权,不割我土地,念列邦之见谅,疾愚暴之无知,事后追思,惭愤交集。”文中的“议约”是指( )
A.《南京条约》 | B.《北京条约》 |
C.《辛丑条约》 | D.《马关条约》 |
民族的反思,是在遭遇极大的困难中产生的。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反思是在鸦片战争后,渐知诸事不如人,只有学习西方。第二次则是反思何以学了西方仍然失败。其中的“第二次反思”付诸政治实践开始于( )
A.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 B.中法战争后 |
C.甲午中日战争后 |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 |
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后,慈禧太后做了如下表态:“今兹合约,不侵我主权。不割我土地,念列邦之见谅,疾愚暴之无知,事后追思,惭愤交集”,并保证今后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这反映出( )
A.《辛丑条约》中,西方列强在一定程度上做了让步 |
B.《辛丑条约》并未涉及中国主权和领土问题 |
C.清政府已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
D.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
一位学者在他的著作里说:“在20世纪的大幕拉开的时候,当时的世界大国在东方进行了一次很不光彩的集体亮相。”“这一集体亮相”给中国带来的影响是( )
A.打开了日本闭关锁国的大门 | B.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确立 |
C.英国实现了对印度的占领 | D.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梁启超说,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始也。陈旭麓说,甲午大败,“成中国之巨祸”,中国的民族具有的群体意义的觉醒也因此而开始,这是近代百年的一个历史转折点。二人都认为甲午中日战争( )
A.有助于民族意识觉醒 | B.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 |
C.开启中国近代化进程 | D.是政治近代化的开端 |
时空意识是历史学习的基本素养。下列两幅图是近代中国不同时期的通商口岸示意图。下列从通商口岸变迁中提取的历史信息,正确的是( )
①该变迁发生于两次鸦片战争时期
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
③外国侵略势力从沿海深入到内地
④中国贸易主权一步步遭到了严重破坏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
甲午战后,列强称中国是“正躺在死亡榻上”的“远东病夫”,提出要将“分配这个病夫的遗产”问题提到议事日程。这个“分配”活动的开端是( )
A.“三国干涉还辽” | B.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C.《马关条约》的签订 | D.《辛丑条约》的签订 |
下图是法国明信片上列强瓜分中国的漫画.这幅漫画的场景最早可能出现在( )
A.第一次鸦片战争后 | B.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
C.甲午中日战争后 |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 |
《辛丑条约》第二款规定:“一、惩办伤害诸国及人民之祸首诸臣……二、上谕将诸国人民遇害被虐之城镇停止文武各等考试五年(附件八)。”这说明义和团运动被绞杀后( )
①列强将中国民众当作主要惩罚对象
②清政府完全顺从了列强的侵华要求
③列强放弃对中国领土的割占要求
④清政府认识到科举制度的局限性
A.①②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③④ |
有人把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作为近代前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可以支持这一观点的依据有①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统治秩序完全确立 ②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开始向资本输出为主转变 ③使中国由一国独霸向列强共同支配的局面过渡 ④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⑤中国社会两大矛盾汇流,集中表现在反对清朝统治的斗争上
A.①②③ | B.③④⑤ |
C.①③ | D.①④⑤ |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北京城一茶馆有四个中国人在聊天。甲说:“我参加过公车上书。”乙说:“我参加过义和团运动。”丙说:“我家住在东交民巷。”丁说:“我在京师大学堂读书。”他们当中谁的话不符合史实。
A.甲 | B.乙 |
C.丙 | D.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