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①适千里者,三月聚粮。 ②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A.①到千里之远的地方去,三月份就开始储备干粮。 ②哪里用高飞九万里往南去呢? |
B.①去千里之远的地方,须三个月前储备干粮。 ②哪里用高飞九万里往南去呢? |
C.①去千里之远的地方,须三个月前储备干粮。 ②哪里用得着它往南飞九万里呢? |
D.①到千里之远的地方去,三月份就开始储备干粮。 ②哪里用得着它往南飞九万里呢? |
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6分)
观足下所为文百余篇实先意气而后辞句慕古而尚仁义者苟为之不已资以学问则古作者不为难到古者其身不遇于世,寄志于言,求言遇于后世也。自两汉以来,富贵者千百,自今观之,声势光明,孰若马迁、相如、贾谊、刘向、扬雄之徒,斯人也岂求知于当世哉。 (选自杜牧《答庄充书》,有删节)
从画线部分找出三个词,说明杜牧认为好文章所必须具备的要素。(3分)
文中所举的汉代作家中,哪一位是《说苑》《新序》的作者?(1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6题。(9分,每小题3分)
吏 道
邓牧
与人主共理天下者,吏而已。内九卿、百执事,外刺史、县令,其次为佐、为史、为胥徒。若是者,贵贱不同,均吏也。
古者君民间相安无事,固不得无吏,而为员不多。唐、虞建官,厥可稽已,其去民近故也。择才且贤者,才且贤者又不屑为。是以上世之士高隐大山深谷,上之人求之,切切然恐不至也。故为吏者常出不得已,而天下阴受其赐。
后世以所以害民者牧民,而惧其乱,周防不得不至,禁制不得不详,然后小大之吏布于天下。取民愈广,害民愈深,才且贤者愈不肯至,天下愈不可为矣。今一吏,大者至食邑数万,小者虽无禄养,则亦并缘为食以代其耕,数十农夫力有不能奉者,使不肖游手往往入于其间。率虎狼牧羊豕,而望其蕃息,岂可得也?天下非甚愚,岂有厌治思乱,忧安乐危者哉?宜若可以常治安矣,乃至有乱与危,何也?夫夺其食,不得不怒;竭其力,不得不怨。人之乱也,由夺其食;人之危也,由竭其力。而号为理民者,竭之而使危,夺之而使乱。二帝三王平天下之道,若是然乎?
天之生斯民也,为业不同,皆所以食力也。今之为民不能自食,以日夜窃人货殖,搂而取之,不亦盗贼之心乎?盗贼害民,随起随仆,不至甚焉者,有避忌故也。吏无避忌,白昼肆行,使天下敢怨而不敢言,敢怒而不敢诛。岂上天不仁,崇淫长奸,使与虎豹蛇虺均为民害邪!
然则如之何?曰:得才且贤者用之。若犹未也,废有司,去县令,听天下自为治乱安危,不犹愈乎?
选自《伯牙琴》
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以日夜窃人货殖货殖:财物 |
B.固不得无吏,而为员不多固:固然,虽然 |
C.率虎狼牧羊豕,而望其蕃息蕃息:繁衍 |
D.择才且贤者,才且贤者又不屑为才:人才 |
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是作者对当时“吏道”的批评的一组是 ( )
①上之人求之,切切然恐不至也 ②周防不得不至,禁制不得不详
③取民愈广,害民愈深 ④竭之而使危,夺之而使乱
⑤吏无避忌,白昼肆行 ⑥随起随仆,不至甚焉者
A.①③④⑤ | B.②④⑤⑥ | C.②③④⑤ | D.①②③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远避尘世而隐居在大山深谷中的上世之士之所以不肯出山做官,是因为官吏榨取百姓越来越多,危害百姓越来越深。 |
B.从一般人的本意而言,他们愿意过安定的生活,但是国家仍会出现动乱的情况,这是因为有些人的日常生活无法得到保障。 |
C.作者站在当时官吏的对立面,言辞激烈地批判他们仗势欺人,无所顾忌,肆意掠取,鱼肉百姓,比强盗还要厉害。 |
D.作者认为民众之所以作乱,是因为“吏”“夺其食”“竭其力”,作者能够从经济学角度来分析造成社会不安定的因素。 |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与人主共理天下者,吏而已。
译文:
(2)人之乱也,由夺其食;人之危也,由竭其力。
译文:
(3)天之生斯民也,为业不同,皆所以食力也。
译文:
用斜线“/ ”给下列短文划线的部分断句。
太 宗 谓 太 子 少 师 萧 瑀 曰 朕 少 好 弓 矢 得 良 弓 十 数 自 谓 无 以 加 近 以 示 弓 工 乃 曰 皆 非 良 材 朕 问 其 故 工 曰 木 心 不 直 则 脉 理 皆 邪 弓 虽 劲 而 发 矢 不 直。朕始寤向者辩之未精也。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 (取材于《资治通鉴·唐纪八》)
请将下面两则史料译成现代汉语,与课文加以比较。
1 、诸葛亮出祁山。加郃(魏加封张郃居于特进的官位。特进,本为荣誉称号),遣督诸军,拒亮将马谡于街亭。谡依阻南山,不下据城。郃绝其汲道,击,大破之。(晋陈寿《三国志· 张郃传〉)
2 、亮身率诸军攻祁山,戎阵整齐,赏罚肃而号令明,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应亮,关中响震。魏明帝西镇长安,命张郃拒亮,亮使马谡督诸军在前,与郃战于街亭。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大为郃所破。亮拔西县千余家,还于关中,戮谡以谢众。(晋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却说公孙瓒知袁绍已据冀州,遣弟公孙越来见绍,欲分其地。绍曰:“可请汝兄自来,吾有商议。”越辞归。行不到五十里,道旁闪出一彪军马,口称:“我乃董丞相家将也!”
乱箭射死公孙越。从人逃回见公孙瓒,报越已死。瓒大怒曰:“袁绍诱我起兵攻韩馥,他却就里取事;今又诈董卓兵射死吾弟,此冤如何不报!”尽起本部兵,杀奔冀州来。
绍知瓒兵至,亦领军出。二军会于磐河之上:绍军于磐河桥东,瓒军于桥西。瓒立马桥上,大呼曰:“背义之徒,何敢卖我!”绍亦策马至桥边,指瓒曰:“韩馥无才,愿让冀州于吾,与尔何干?”瓒曰:“昔日以汝为忠义,推为盟主;今之所为,真狼心狗行之徒,有何面目立于世间!”袁绍大怒曰:“谁可擒之?”言未毕,文丑策马挺枪,直杀上桥。公孙瓒就桥边与文丑交锋。战不到十余合,瓒抵挡不住,败阵而走。文丑乘势追赶。瓒走入阵中,文丑飞马径入中军,往来冲突。瓒手下健将四员,一齐迎战;被文丑一枪,刺一将下马,三将俱走。文丑直赶公孙瓒出阵后,瓒望山谷而逃。文丑骤马厉声大叫:“快下马受降!”瓒弓箭尽落,头盔堕地;披发纵马,奔转山坡;其马前失,瓒翻身落于坡下。文丑急捻枪来刺。忽见草坡左侧转出个少年将军,飞马挺枪,直取文丑,公孙瓒扒上坡去,看那少年:生得身长八尺,浓眉大眼,阔面重颐,威风凛凛,与文丑大战五六十合,胜负未分。瓒部下救军到,文丑拨回马去了。那少年也不追赶。瓒忙下土坡,问那少年姓名。那少年欠身答曰:“某乃常山真定人也,姓赵,名云,字子龙。本袁绍辖下之人。因见绍无忠君救民之心,故特弃彼而投麾下,不期于此处相见。”瓒大喜,遂同归寨,整顿甲兵。次日,瓒将军马分作左右两队,势如羽翼。马五千余匹,大半皆是白马。因公孙瓒曾与羌人战,尽选白马为先锋,号为白马将军;羌人但见白马便走,因此白马极多。袁绍令颜良、文丑为先锋,各引弓弩手一千,亦分作左右两队;令在左者射公孙瓒右军,在右者射公孙瓒左军。再令麴义引八百弓手,步兵一万五千,列于阵中。袁绍自引马步军数万,于后接应。公孙瓒初得赵云,不知心腹,令其另领一军在后。遣大将严纲为先锋。瓒自领中军,立马桥上,傍竖大红圈金线帅字旗于马前。从辰时擂鼓,直到巳时,绍军不进。麴义令弓手皆伏于遮箭牌下,只听炮响发箭。严纲鼓噪呐喊,直取麴义。义军见严纲兵来,都伏而不动;直到来得至近,一声炮响,八百弓弩手一齐俱发。纲急待回,被麴义拍马舞刀,斩于马下,瓒军大败。左右两军,欲来救应,都被颜良、文丑引弓弩手射住。绍军并进,直杀到界桥边。麴义马到,先斩执旗将,把绣旗砍倒。公孙瓒见砍倒绣旗,回马下桥而走。麴义引军直冲到后军,正撞着赵云,挺枪跃马,直取麴义。战不数合,一枪刺麴义于马下。赵云一骑马飞入绍军,左冲右突,如入无人之境。公孙瓒引军杀回,绍军大败。
却说袁绍先使探马看时,回报麴义斩将搴旗,追赶败兵;因此不作准备,与田丰引着帐下持戟军士数百人,弓箭手数十骑,乘马出观,呵呵大笑曰:“公孙瓒无能之辈!”正说之间,忽见赵云冲到面前。弓箭手急待射时,云连刺数人,众军皆走。后面瓒军团团围裹上来。田丰慌对绍曰:“主公且于空墙中躲避!”绍以兜鍪扑地,大呼曰:“大丈夫愿临阵斗死,岂可入墙而望活乎!”众军士齐心死战,赵云冲突不入,绍兵大队掩至,颜良亦引军来到,两路并杀。赵云保公孙瓒杀透重围,回到界桥。绍驱兵大进,复赶过桥,落水死者,不计其数。
袁绍当先赶来,不到五里,只听得山背后喊声大起,闪出一彪人马,为首三员大将,乃是刘玄德、关云长、张翼德。因在平原探知公孙瓒与袁绍相争,特来助战。当下三匹马,三般兵器,飞奔前来,直取袁绍。绍惊得魂飞天外,手中宝刀坠于马下,忙拨马而逃,众人死救过桥。公孙瓒亦收军归寨。玄德、关、张动问毕,瓒曰:“若非玄德远来救我,几乎狼狈。”教与赵云相见。玄德甚相敬爱,便有不舍之心。
却说袁绍输了一阵,坚守不出。两军相拒月余,有人来长安报知董卓。李儒对卓曰:
“袁绍与公孙瓒,亦当今豪杰。现在磐河厮杀,宜假天子之诏,差人往和解之。二人感德,必顺太师矣。”卓曰:“善。”次日便使太傅马日磾、太仆赵岐,赍诏前去。二人来至河北,绍出迎于百里之外,再拜奉诏。次日,二人至瓒营宣谕,瓒乃遣使致书于绍,互相讲和。二人自回京复命。瓒即日班师,又表荐刘玄德为平原相。玄德与赵云分别,执手垂泪,不忍相离。云叹曰:“某曩日误认公孙瓒为英雄;今观所为,亦袁绍等辈耳!”玄德曰:
“公且屈身事之,相见有日。”洒泪而别。(选自《三国演义》第七回)
1.这一文段选自《三国演义》第七回“袁绍磐河战公孙 孙坚跨江击刘表”。阅读这一文段,试概括汉末时代社会特点。
2.这一文段描写了公孙瓒与袁绍的战争,这场战争中作者着墨最多赵云,试就文段分析赵云的人物形象。
“得”是常见的文言实词,写出下列句中“得”的意思。
(1)所得表众亦极七八万耳( )
(2)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
(3)未得与项羽相见( )
(4)吾得兄事之( )
(5)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
(6)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
(7)意气扬扬,甚自得也( )
(8)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
(9)某亦守法,与公甚相得( )
(10)此言得之( )
写出下列加横线词在句中的意思。
(1)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 )
(2)亦不敢服垢弊以干名( )
(3)求,无乃尔是过与( )
(4)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
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宠辱:偏义复词,屈辱 |
B.阙然久不报,幸勿为过 报:报告 |
C.齐师败绩,公将驰之 驰:追逐 |
D.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速:加速 |
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 辟:同“避”,躲避 |
B.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景:同“影” |
C.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 伐:讨伐,征伐 |
D.真黄山绝胜处 胜:优美的 |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问题。
凤呜驿记
苏轼
始余丙申岁举进士,过扶风,求舍于馆人,既入,丕互居而出,次于逆旅。其后六年,为府从事。至数日,谒客于馆,视客之所居与其凡所资用,如官府,如庙观,如数世富人之宅。四方之至者,如归其家,皆乐而忘去。将去,既驾,虽马亦顾其皂而嘶。余召馆吏而问焉。吏日:“今太守宋公之所新也。自辛丑八月而公始至,既至逾月而兴功,五十有五日而成。用夫三万六千,木以根计,竹以竿计,瓦甓(pì砖)、坯、钉各以枚计,秸以石计者,二十一万四千七百二一有八。而民未始有知者。”余闻而心善之。
其明年,县令胡允文具石请书其事。余以为有足书者,乃书曰:古之君子不择居而安,安则乐。乐则喜从事,使人而皆喜从事,则天下何足治欤。后之君子,常有所不屑,使之居有所不屑,则躁,否则惰。躁则妄,惰则废,既妄且废,则天下之所以不治者,常出于此,而不足怪。今夫宋公计其所历而累其勤,使无龃龉于世,则今且何为矣,而犹为此官哉。然而未尝有不屑之心。其治扶风也,视其卼臲(wù niè,惶惶不安)者而安植之,求其蒙茸者而疏理之,非特传舍而已,事复有小于传舍者,公未尝不尽心也。尝食刍豢者难于食菜,尝衣锦者难于衣布,尝为其大者不屑为其小,此天下之通患也。《诗》日:“岂弟(和乐平易)君子,民之父母。”所贵乎“岂弟”者,岂非以其不择居而安,安而乐,乐而喜从事欤?夫修传舍,诚无足书者,以传舍之修,而见公之不择居而安,安而乐,乐而喜从事者,则是真足书也。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求舍于馆人舍:住宿 |
B.太守宋公之所新也新:重新修缮 |
C.计其所历而累其勤累:劳累 |
D.视其卼臲者而安植之植:通“置”,安置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①余召馆吏而问焉②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
B.①余闻而心善之②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 |
C.①则天下何足治欤②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 |
D.①以传舍之修②舆薪之不见 |
下面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者考取功名后曾几次来到驿站,驿站变化之大,令作者惊叹不已。.作者在拜会客人之后准备离开,车驾准备好了,马却回望着马厩嘶鸣,舍不得离开。 |
B.文章对扶风郡守宋,充满赞誉,主要是因为他能不择居而安,安而乐,乐而喜从事,更为重要的是他干事而不扰民。 |
C.文章用驿站前后变化之大、古今君子行事的不同等方面进行对比,突出了郡守宋公的业绩和高尚品德。 |
D.本文构思独特,名为驿站写记,意却不在驿站本身,实则以小见大,从驿站的变化着笔,落实到为人为官之道。 |
分别选出下列各题中对文言句子的翻译有误的一项。
A.夫夷以近,则游者众。(平坦而又近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多。) |
B.有道之士,贵以近知远。(明白事理的人,可贵的地方就在于他能够根据近的推知远的。) |
C.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时间已经快到了,荆卿难道不想去了吗?) |
D.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终于用我们苏州人民的发愤一击,阉党就不敢再有牵连治罪的事了。) |
分别选出下列各题中对文言句子的翻译有误的一项。
A.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如果进去上前祝酒,祝酒完了,就可以请求舞剑助兴。) |
B.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我不忍看它那副恐惧发抖的样子,就这样没有罪过而走向受刑的地方。) |
C.以若所为,求若所欲。(以这样的做法,去谋求这样的理想。) |
D.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君亦无所害。(如果不灭郑国而使它成为您东方道路上的主人,贵国使臣来往经过,供应他们的食宿给养,这对您也没有坏处。) |
分别选出下列各题中对文言句子的翻译有误的一项。
A.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竭尽诚意,那么即使象吴、越那样敌对的国家也能结为一个整体;傲视他人,那么骨肉至亲也会疏远得象过路人一样。) |
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对于他们自己呢,却耻于让老师教他们。) |
C.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手像裁缝一样举起,蟋蟀却又远远地跳开了。) |
D.则秦国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那么秦国最大的欲望,六国诸侯最大的祸患,当然不在于战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