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种子的萌发是粮食生产的关键。某同学为了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设置了如下实验:
①取 粒完好的大豆种子,平均分成四组,每组 粒。
②取 个能够盖紧的罐头瓶分别标号1、2、3、4.各放入两张餐巾纸并装入 粒种子。
③具体实验条件见下表。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观察发现,只有3号瓶种子能萌发,说明适宜的________、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都是种子萌发所需要的环境条件。
(2)若要探究充足的空气是种子萌发所需要的环境条件,应该选取3号瓶和________号瓶为一组对照实验。
(3)种子结构中________是新植物体的幼体。
(4)种子萌发时,种子结构中________发育形成根。
(5)大豆种子和菜豆种子结构相同。大豆种子萌发时,所需的营养物质来自种子结构中的________。
(6)粮食的产量与农作物吸收肥料的情况息息相关,植物生长需要量最多的是含氮的、含磷的和含________的无机盐。
鹦鹉是一种十分受人们喜爱的宠物鸟,其艳丽的羽毛颜色一直是人们繁殖培育的重点。现有几只不同羽毛颜色的雌雄鹦鹉交配组合如下表所示,请分析回答问题:
(1)根据______组或______组的实验结果,都可判断黄色与绿色这一对相对性状的显性性状是______。
(2)假设鹦鹉羽毛的颜色受一对基因 和 控制,则乙组后代黄色鹦鹉的基因组成是______。
(3)丙组后代的黄色鹦鹉中纯种个体所占比例为______。
(4)丁组后代出现一只绿色鹦鹉的原因可能是由于体内遗传物质的变化引起的,这种变异称为______。
某生物学兴趣小组在学习遗传规律后,对人群中耳垂的遗传情况进行了调查(相关基因用 表示),结果如表所示。请据此回答以下问题:
(1)第3组家庭中出现了无耳垂的后代,这在遗传学上称为____________现象。
(2)根据第____________组调查结果可以推断出耳垂性状的显隐性,其中____________是隐性性状。
(3)第3组中某家庭夫妇已经生育了一个无耳垂的孩子,若其再生育一个孩子,是无耳垂男孩的概率为____________。
(4)在分析调查结果时,有同学怀疑第2组数据统计有误,其理由是“第2组家庭夫妇中,一方基因型为 ,另一方的基因是为 ,其后代有耳垂与无耳垂的个体数之比应接近 ”。你赞同吗?说说你的理由:____________。
果蝇的有眼和无眼性状由常染色体上一对基因A、a控制,有眼为显性,无眼为隐性。下图是雄果蝇体细胞染色体组成图,I、Ⅲ、Ⅳ代表常染色体,X、Y代表性染色体。
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果蝇的 基因是具有_________的 片段。
(2)雄果蝇的体细胞中有8条染色体,产生的精子中有__________条染色体,染色体组成分别是__________,这些染色体是由__________和蛋白质组成。
(3)动物中缺失1条染色体的个体通常不能存活,但果蝇缺失1条Ⅳ号染色体(点状染色体)可以存活,且能繁殖后代。某兴趣小组想探究控制果蝇有眼与无眼的A、a基因是否位于Ⅳ号染色体上,设计了如下实验。请补充完整:
实验思路:选取缺失1条Ⅳ号染色体的纯种有眼雄果蝇与染色体正常的纯种__________(填“有眼”或“无眼”)雌果蝇杂交。
请预测并写出实验结果和结论:________
阅读下列资料,回答问题。
胰岛素是治疗糖尿病的特效药物。传统生产胰岛素的方法是从猪、牛等动物的胰腺中提取。曾经生产供一位糖尿病病人使用一年的胰岛素,需要上千头牛,生产的成本非常高。1978年,科学家把人体控制合成胰岛素的基因转入大肠杆菌细胞内,利用大肠杆菌生产胰岛素,2000升细菌培养液能提取胰岛素100克,相当于1吨猪胰腺提取的胰岛素量,满足了临床需求。
在进行器官移植时,患者的免疫系统会对异体器官产生不同程度的排斥,因此必须寻找与患者身体相匹配的器官,还要长期使用免疫抑制药物。1992年,英国科学家将人的基因导入猪胚胎,生出了世界上首例转基因猪。目前科学家已经开始尝试将转基因猪心脏移植给人,若该技术获得成功,将开创转基因器官移植的新纪元。
(1)转基因大肠杆菌表现出合成人胰岛素的性状,这说明基因和性状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
(2)根据资料分析,与利用动物胰腺提取胰岛素相比,转基因大肠杆菌生产胰岛素的优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一点即可)。
(3)进行器官移植手术后,患者的免疫系统会将植入的器官当作______________(填“抗原”或“抗体”)攻击,该免疫反应属于_________免疫。
(4)若将转基因猪心脏移植入人体,猪心脏四个腔中的______________应与人的主动脉相连通。
自然界中的植物在四季更迭中生长、繁殖,对生物圈的存在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结合下图分析并回答与“植物的生活”有关的实验问题。
(1)在“观察玉米种子的形态和结构”实验中,取一粒浸软的玉米种子,用刀片沿着图甲中的__________(填字母)线位置剖开,可获得如图乙所示的剖面。
(2)课外兴趣小组同学们对科学家普里斯特利所做的经典实验非常感兴趣,他们将两只生长发育状况相同的同种小鼠分别放到密闭透光的丙、丁玻璃罩中,丙玻璃罩内不放绿色植物,丁玻璃罩内放一盆绿色植物,并置于阳光下。一段时间后,丙玻璃罩中小鼠死亡,丁玻璃罩中小鼠仍然活着。
①丙、丁两组可形成对照实验,其实验变量是__________。
②请运用呼吸作用、光合作用原理解释一段时间后两只小鼠生存状态不同的原因是__________。
(3)在“制作并观察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临时装片”实验基础上,某同学又以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为实验材料,制作临时装片并进行了观察。接着,他在盖玻片的一侧滴入高浓度的蔗糖溶液,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重复几次,使细胞浸润在蔗糖溶液中。用显微镜观察后发现液泡的体积变小,颜色变深(如图戊所示)。请分析此现象发生的原因是__________。
牛的无角与有角为一对相对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 控制,一头无角公牛分别与三头母牛交配,其结果如下:
一组:无角公牛×有角母牛①→一头无角小牛②
二组:无角公牛×有角母牛③→一头有角小牛④
三组:无角公牛×无角母牛⑤→一头有角小牛⑥
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__________组的实验结果,可判断无角与有角这一对相对性状的显性性状是__________。
(2)无角公牛与其他个体的基因型分别是:无角公牛_________、①_________、②_________、⑤_________。
(3)若该头无角公牛与无角母牛⑤再次交配繁殖,生出一头雌性有角小牛的概率为__________。
两年的生物学学习,我们通过模型构建、观察、实验探究、比较分析、调查等不同的学习方法,掌握了一些生物体的结构、生殖和发育、遗传与变异、进化等基础知识,初步形成了生物学的结构与功能观、进化与适应观等生命观念。
(1)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是相适应的。图1是鸟呼吸的结构模型,图中的小气球模拟__________;图2是植物气孔模型,当向充气口充气时,模拟的是保卫细胞吸水膨胀,这时气孔处于__________状态。
(2)生物都能生殖和发育。小莉观察了蝗虫、青蛙、家兔的生殖发育过程,绘制了它们的关系图(图3),①表示__________发育方式,②表示__________生殖方式。
(3)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大豆疫霉根腐病是由大豆疫霉菌引起的,野生大豆具有该病的抗病基因,抗病与感病在遗传学上称为一对__________;现有纯种野生抗病大豆与纯种栽培感病大豆,如何判断抗病和感病谁是显性性状?请设计实验证明:__________。
(4)生物是不断进化发展的。比较分析图4(某群岛上物种的进化),A物种进化为B和C两个物种,是因为甲岛和乙岛的环境不同,导致__________的方向不同;D和C两个物种之间,最可能形成__________关系。
(5)生物都是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同学们对劳动基地的动物进行了调查,发现蚯蚓比涡虫运动更加灵活,蚯蚓的运动结构和运动灵活的原因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蜥蜴适于陆地生活的特点有__________(答两点)。
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实,广大中小学生有了充足的睡眠时间。睡眠不足会导致学习能力下降吗?某科研团队以小鼠为实验对象,建立模拟人类睡眠不足状态的模型,并进行了如下实验:
①选取生长发育状况一致的健康小鼠 只,随机均分为A、B两组。
②采用适当的实验方法,限制B组小鼠的每日睡眠时长,使其睡眠时长为每日 小时,持续 天。A组小鼠不限制睡眠时长,其他实验条件相同且适宜。
③在实验的第7天、第14天、第21天,分别对两组中的每只小鼠走出同一迷宫的时间进行四次测量,计算平均值。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
(1)在本实验中,A组和B组是一组对照实验,实验组是______________。
(2)每组小鼠选取多只、多次测量且实验数据取平均值,目的是减小______________。
(3)小鼠能顺利的走出迷宫,主要靠的是__________系统的调节作用。
(4)分析题图可知,随着实验时间的增加,两组小鼠学习能力更强的是________组。
(5)对比两组小鼠走出迷宫的平均时间,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绿水逶迤去,青山相向开”。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更加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人民群众切身感受到蓝天白云、绿水青山带来的幸福感,美丽中国正在不断变为现实。图一为某森林生态系统的部分食物网,图二为该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模式图(甲、乙、丙表示生物成分,A、B、C是乙中存在着食物关系的三种生物,①、②、③、④表示某些生理过程),请据图分析作答:
(1)在森林生态系统中影响草生长的非生物因素有__________(至少填两项)。
(2)图一中,共有_____条食物链。若将该食物网中的消费者分成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两大类,其分类依据是_____。
(3)图二中,若A、B、C表示图一中具有食物关系的三种生物,则B对应图一中的生物是_____。请写出它在图一中获得能量最多的一条食物链_____。
(4)图二中,生物体内的碳返回到无机环境的生理过程有_____(填序号)。
(5)目前该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和数量能够较长时间保持相对稳定,这说明生态系统是有一定的_____。森林生态系统对于净化环境、气候调节、涵养水源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价值。
当太阳升起时,气孔慢慢张开;当夜幕降临时,大多数气孔缩小或闭合。白天,太阳既能提供光照,也能提供热能使温度升高;夜晚没有光照,温度也会降低。光照和温度哪个因素对气孔开闭影响更大呢?
(1)设计实验。将韭菜分成三等份,分别放入盛有等量清水的烧杯中,编号A、B、C。再将其分别放入三个光照培养箱中,设置不同的光照和温度条件,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请将表格中三组实验设置的条件补充完整。
光照 |
温度( ) |
|
A组 |
有光 |
_____ |
B组 |
_____ |
|
C组 |
有光 |
|
(2)统计数据。2小时后取出韭菜,撕取下表皮在显微镜下观察,气孔的开闭状态如图所示。请根据B、C两组数据统计的标准,统计A组的实验数据并填写到表格中的横线上。
大开 |
微开 |
闭合 |
|
A组 |
_____ |
_____ |
_____ |
B组 |
|
|
|
C组 |
|
|
|
(3)得出结论。将B组和C组的实验结果分别与A组进行比较,得出的结论是:光照和温度两个因素中,对气孔开闭影响更大的是_____。
(4)改进完善。上述实验只观察和统计一个视野中气孔的开闭情况,实验结果具有一定的偶然性。请写出一条提高本实验可靠性的改进意见。 __________。
(5)科学推测。即使通过改进上述实验降低了偶然性,但由于只探究了一组温度条件下的情况,实验结果仍难以保证具有普遍性。如果拉大温差,将温度设计为 和 ,进一步探究“光照和温度哪个因素对气孔开闭影响更大”的问题,能否得出与上述实验相同的结论?_____。
A. |
能 |
B. |
不能 |
C. |
不一定 |
栽培大豆由野生大豆改良而成,但在长期改良过程中丢失了约 的基因,使得产量和品质下降。我国科学家收集了黄淮海地区野生大豆,得到了耐盐碱、高产、高油等多种种质材料,建立起大豆种质库,让丢失的基因“回家”了。现利用获得的甲、乙、丙三株耐盐碱野生大豆与不耐盐碱的栽培大豆进行相关杂交实验,实验过程及结果如表下。回答问题:
组别 |
杂交组合 |
子代的性状表现 |
|
耐盐碱 |
不耐盐碱 |
||
Ⅰ |
不耐盐碱×不耐盐碱 |
|
|
Ⅱ |
耐盐碱(甲)×耐盐碱(乙) |
|
|
Ⅲ |
耐盐碱(丙)×不耐盐碱 |
|
? |
(1)大豆的耐盐碱和不耐盐碱性状是一对_____。根据表中组别_____的实验结果,可推断_____为显性性状。
(2)若显性基因用 表示、隐性基因用 表示,则组别Ⅱ中子代耐盐碱植株的基因组成是_____。
(3)组别Ⅲ的子代中既出现了耐盐碱植株,也出现了不耐盐碱植株,从理论上推断,这些不耐盐碱植株的数目为_____。
(4)用大豆种质库对栽培大豆进行性状改良,这利用了生物多样性中的_____。栽培大豆通过杂交获得的耐盐碱等优良性状属于可遗传的变异,理由是__________。
“只有用自己的手攥紧中国种子,才能端稳中国饭碗;才能实现粮食安全。”玉米是我国北方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育种工作者为培育玉米新品种进行了如下表所示的相关实验。
纯种亲代性状 |
子一代性状 |
子二代性状 |
抗病易倒伏(父本)×不抗病抗倒伏(母本) |
抗病抗倒伏 |
抗病抗倒伏、抗病易倒伏、不抗病抗倒伏、不抗病易倒伏 |
(1)请你写出表中的两对相对性状__________。通过亲代和_____代的性状表现,判断__________属于显性性状。
(2)育种工作者将纯种亲代进行间行种植,不通过人工辅助授粉,而是借助风力进行传粉,完成杂交过程。杂交前,_____( 填“需要”或“不需要”)对母本去掉雄蕊;成熟后,收获_____(填“父本”或“母本”)的种子即为杂交的子一代。
(3)玉米有明显的杂种优势现象,即杂种子代比纯种亲代在产量和品质方面有更好的表现。据此推测,表中最适合农民进行大田种植的是_____代。农民不能将收获的玉米留种,以供来年种植,原因是__________。
(4)育种人员将黄河口野生大豆的抗盐碱基因转入玉米细胞,培育出抗盐碱性状的玉米新品种。这说明__________。
新冠病毒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极大。全国各地继续强化应检尽检、应接尽接等防控措施,确保新冠肺炎疫情社会面的动态清零。回答下列问题:
(1)当新冠病毒通过呼吸道侵入人体时,呼吸道黏膜上的纤毛可以清扫掉部分病毒。该黏膜是保卫人体的第_____道防线,这种免疫类型属于_____免疫。
(2)新冠病毒进入肺部后,只能寄生在活细胞中,靠自己的遗传物质中的_____,利用细胞内的物质制造出新病毒。新病毒又感染肺部其他细胞,进而影响到肺的正常气体交换。患病初期,人体会作出相应的调节,推测患者的呼吸频率会_____(填“增大”“不变”或“减小”)。
(3)新冠病毒的核酸检测常用鼻咽拭子法采样。被检测者适当仰头,以配合医生采集鼻咽部位的样本,完成上述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_____。采集时,有不少被检测者感到疼痛,形成痛觉的神经中枢是_____。
(4)从免疫角度看,接种的新冠疫苗相当于_____。专家建议完成全程接种且满6个月的人群尽快打加强针,其目的是__________。
人类对生命世界的认知是在科学探究和实践中不断地修正和深化的。在疫苗研发过程中有一个经典案例,1881年,著名的微生物学家巴斯德,为了探究注射脱毒炭疽杆菌能否增强绵羊预防炭疽的免疫能力,做了以下实验:
组别 |
对象 |
第一次处理 |
10天后第二次处理 |
||
方法 |
结果 |
方法 |
结果 |
||
甲组 |
每组25只健康绵羊 |
注射脱毒炭疽杆菌 |
没有患炭疽 |
注射强毒炭疽杆菌 |
没有患炭疽 |
乙组 |
不注射脱毒炭疽杆菌 |
没有患炭疽 |
注射强毒炭疽杆菌 |
患炭疽全部死亡 |
(1)本实验的变量是_____,设置乙组实验的目的是起_____作用。两组参与实验的绵羊,在生理状况、年龄、性别等方面均保持一致,这是为了控制_____。
(2)本实验中的脱毒炭疽杆菌相当于计划免疫中的_____,它会刺激淋巴细胞产生抵抗炭疽杆菌的_____。
(3)本实验巴斯德得出的结论为: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