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图所示装置可用于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前在集气瓶内加入 少量水,并做上记号。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该实验证明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约占1/5 |
B.实验时红磷一定要过量 |
C.实验前一定要检验装置的气密性 |
D.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雾,火焰熄灭后立刻打开弹簧夹 |
区别下列各组物质所选择的方法(或试剂)不正确的是( )
A.酱油和食醋——闻气味 | B.呼出气体和吸入空气——澄清的石灰水 |
C.汞和氧化汞—— 看颜色 | D.氮气和二氧化碳——燃着的木条 |
某班同学用如图装置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先用弹簧夹夹住乳胶管,点燃红磷,伸入瓶中并塞上瓶塞。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观察广口瓶内水面变化情况。实验完毕,甲同学的广口瓶内水面上升明显小于瓶内空气体积的1/5,乙同学的广口瓶内水面上升明显大于瓶内空气体积的1/5。下列对这两种现象解释合理的是
①甲同学使用红磷的量可能不足
②甲同学装置的气密性可能不好
③乙同学可能没夹紧弹簧夹,红磷燃烧时瓶内部分空气受热从导管逸出
④乙同学插入燃烧匙速度可能太慢,塞紧瓶塞之前,瓶内部分空气受热逸出
A.只有①③ | B.只有②④ | C.只有①②③ | D.①②③④ |
通过实验现象获得证据,从而归纳出相关结论是科学上常用的研究方法。下列关于实验现象和结论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试管①中黑色粉末变成红色,试管②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碳具有还原性 |
B.铝丝表面覆盖一层红色物质,溶液由蓝色逐渐变成无色,说明金属活动性铝强于铜 |
C.烧杯中的红色溶液逐渐变浅最后变成无色,说明盐酸与氢氧化钠能发生反应 |
D.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的氧化铁,说明氧气具有氧化性 |
下列有关实验操作的快慢,说法错误的是
A.测量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时,点燃红磷后要迅速伸入集气瓶中 |
B.把双氧水从分液漏斗迅速加入装有少量二氧化锰粉末的锥形瓶中 |
C.把点燃的木炭放入燃烧匙内,由上而下缓慢伸入集满氧气的集气瓶中 |
D.在试管中加入几小块大理石,先平放在试管口,再缓慢竖直试管 |
鉴别空气、氧气、二氧化碳三瓶气体,最简单的方法是
A.将气体分别通入蒸馏水中 |
B.将气体分别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 |
C.将带火星的木条分别伸入集气瓶中 |
D.将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集气瓶中 |
某班同学用下图装置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先用弹簧夹夹住乳胶管。点燃红磷伸入瓶中并塞上瓶塞。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观察广口瓶内水面变化情况。实验完毕,甲同学的广口瓶内水面上升明显小于瓶内空气体积的1/5,乙同学的广口瓶内水面上升明显显大于瓶内空气体积的1/5。下列对这两种现象解释合理的是
①甲同学可能使用的红磷量不足,瓶内氧气没有消耗完
②甲同学可能未塞紧瓶塞,红磷熄灭冷却时外界空气进入瓶内
③乙同学可能没夹紧弹簧夹,红磷燃烧时瓶内空气受热从导管逸出
④乙同学可能插入燃烧匙太慢,塞紧瓶塞之前,瓶内空气受热逸出
A.只有①③ | B.只有②④ | C.只有①②③ | D.①②③④ |
在三个集气瓶中分别盛有空气、氮气、氧气,鉴别他们的最好方法是
A.用带火星的木条 | B.用燃着的木条 |
C.倒入澄清的石灰水 | D.分别称取各自的重量 |
括号内是区别下列各组常见物质的方法,其中错误的是
A.面粉和蔗糖(加水,振荡) | B.硬水与软水(加肥皂水,振荡) |
C.蒸馏水与食盐水(过滤) | D.白酒和食醋(闻气味) |
鉴别下列物质所使用的方法或试剂错误的是( )
A.氧化镁和镁——观察颜色 |
B.氧化铜和木炭粉——加稀硫酸 |
C.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闻气味 |
D.氯化钾和氯化铵——加熟灰石研磨 |
下列除杂方法中,正确的是( )
选项 |
物质 |
杂质 |
除杂方法 |
A |
CuO |
Cu |
在空气中灼烧 |
B |
CO |
CO2 |
通过装有澄清石灰水的洗气瓶 |
C |
NaNO3 |
NaCl |
加入过量AgNO3溶液、过滤 |
D |
CaO |
CaCO3 |
加足量的水、过滤 |
日常生活中,区别下列各组物质的做法错误的是()
A. | 用肥皂水区分硬水和软水 |
B. | 用尝味道的方法区分厨房橱柜中调味品食盐和蔗糖 |
C. | 用灼烧的方法鉴别羊毛线和棉线 |
D. | 用白醋区分苏打和小苏打 |
下列实验方法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 | 用肥皂水鉴别硬水和软水 | B. | 通过观察颜色区别铁丝和铝丝 |
C. | 用水区分氯化钠固体和硝酸铵固体 | D. | 通过闻气味区分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