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浙江大学实验室里诞生了世界上最轻的材料--"碳海绵"."碳海绵"具备高弹性和疏松多孔的结构,主要成分是石墨烯和碳纳米管(两者都是碳单质).下列关于"碳海绵"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 常温下化学性质活泼 | B. | 具有吸附性 |
C. | 在一定条件下可还原氧化铜 | D. | 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的产物是 |
下列关于碳及其化合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A. | 和 都可将氧化铜还原成铜 |
B. | 的排放不是导致酸雨的原因 |
C. | 在室内放一盆澄清石灰水可防止 中毒 |
D. | 铅笔字迹易变模糊是因为常温下石墨化学性质活泼 |
自然界中有几千万种含碳物质,并循环转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人的生命活动离不开碳循环 | B. | 森林的减少对碳的循环没有影响 |
C. | 金刚石中碳原子间没有间隔 | D. | 地下的煤中碳原子是静止不动的 |
二氧化碳的捕捉与封存是实现温室气体减排的重要途径之一,科学家利用NaOH溶液喷淋“捕捉”空气中的CO2(如下图)。则关于该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A.该方法中包含复分解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等 |
B.物质①是Ca(OH)2溶液 |
C.操作①是过滤 |
D.整个过程至少有NaOH和CO2两种物质可以循环利用 |
造成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A.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增强 | B.实验室逸出的CO2增多 |
C.森林面积锐减 | D.大量使用化石燃料作能源 |
一氧化碳和我们息息相关:
(1)目前,新建的住宅楼,都安装了煤气管道,使用方便,煤气的主要成分是一氧化碳,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一氧化碳可以做燃料的原因 。
(2)2012年冬天,北京 。
(3)以上两个示例教会我们如何科学地看待事物?用简短的一句话概括一下。 。
右图提到的“低碳生活”是指生活中要减少能量消耗,从而降低碳特别是二氧
化碳的排放。下列做法不属于“低碳生活”方式的是
A.经常使用一次性木筷和塑料餐具 |
B.尽量使用公共交通工具或步行 |
C.大量使用节能技术和节能用具 |
D.广泛使用太阳能和风能等清洁能源 |
氧气和二氧化碳是空气的两种组成成分。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O2是人体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物质 | B.CO2是光合作用的产物 |
C.空气中氧气含量越多越好 | D.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越少越好 |
归纳与比较是化学学习的主要方法,有关CO、CO2的不同点比较错误的是
A.构成: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比一个一氧化碳分子多一个氧原子 |
B.性质:CO2能溶于水,水溶液呈酸性;CO难溶于水,但能燃烧 |
C.用途:CO2可用于光合作用、灭火;CO可作气体燃料,还可用于人工降雨 |
D.危害:CO2会造成温室效应,CO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引起中毒 |
归纳与比较是化学学习的主要方法,有关CO、CO2的不同点比较错误的是( )
A.构成: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比一个一氧化碳分子多一个氧原子 |
B.性质:CO2能溶于水,水溶液呈酸性;CO难溶于水,但能燃烧 |
C.用途:CO2可用于光合作用、灭火;CO可作气体燃料,还可用于人工降雨 |
D.危害:CO2会造成温室效应,CO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引起中毒 |
引起煤气中毒的物质是( )
A.一氧化碳 | B.甲烷 | C.二氧化碳 | D.二氧化硫 |
如右图所示,向烧杯内倾倒二氧化碳时所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 ,该实验说明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是____________ 。
图表示两项实验:
①在燃着的蜡烛甲、乙上倒扣一只烧杯;
②往放有燃着的蜡烛丙、丁的烧杯中慢慢倒入二氧化碳。
在两项实验中先熄灭的蜡烛分别是
A.甲、丙 | B.甲、丁 | C.乙、丙 | D.乙、丁 |
某气体由H2、CO2、CO、N2中的两种气体组成,为确定其成分依次进行下列实验:①将气体通过澄清石灰水,未出现浑浊现象。
②再通过灼热的氧化铜,有红色固体生成。
③最后通入澄清石灰水,有浑浊现象。那么,该气体成分可能是( )
A.CO,CO2 | B.CO,H2 | C.CO2,H2 | D.CO、N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