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图中,①、④是紫色石蕊溶液润湿的棉球,②、③是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棉球。能说明CO2密度大于空气且能与水反应的现象是
A.①变红,③不变红 | B.④变红,②不变红 |
C.①、④变红,②、③不变红 | D.④比①先变红,②、③不变红 |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 和 都是氧化物 |
B. | 生铁和钢都是铁合金 |
C. | 空气和液氧都是混合物 |
D. | 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 |
下列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 |
实验目的 |
实验操作 |
A |
除去CO2中的CO |
点燃 |
B |
鉴别冰和干冰 |
室温放置,过一段时间观察是否有液体残留 |
C |
分离铁粉和铜粉混合物 |
加入足量稀硫酸,过滤 |
D |
除去FeCl2溶液中的CuCl2 |
加入足量的锌粉,过滤 |
下列物质的用途不是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
A. | 液态氮做制冷剂 | B. | 碘液检验土豆中含有淀粉 |
C. | 氢气做清洁高效的新能源 | D. | 二氧化碳在蔬菜大棚用作气体肥料 |
下列关于物质用途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石墨可用作电极 | B.氧气可用作燃料 |
C.稀有气体可用于填充霓虹灯 | D.二氧化碳可用作气体肥料 |
我国科学家在CO低温氧化的研究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利用四氧化三钴纳米棒作催化剂,可将汽车尾气中的CO在低温下氧化为CO2,示意图如下。下列关于该反应的说法错误的是
A.可有效降低汽车尾气对大气的污染 |
B.属于化合反应 |
C.反应前后四氧化三钴纳米棒的化学性质发生变化 |
D.反应前后氧原子数不发生变化 |
氧循环和碳循环密不可分,其中属于二氧化碳转化为氧气的变化是
A.海水吸收二氧化碳 | B.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
C.动植物的呼吸作用 | D.化石燃料的燃烧 |
对知识的归纳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下列对某一主题知识的归纳完全正确的是( )
A.物质分类 |
B.物质除杂(括号内为杂质) |
混合物:医用酒精、空气、冰水混合物 碱:火碱、纯碱、氨水 合成材料:合金、塑料、腈纶 |
KCl(KClO3):加入MnO2,加热 H2(HCl):依次通过NaOH溶液和浓硫酸 ZnCl2溶液(FeCl2):加入过量Mg粉,过滤 |
C.安全知识 |
D.物质鉴别 |
点燃H2、CO、CH4前必须验纯 逃离森林火灾现场不能顺风跑 煤矿井内要通风并严禁烟火 |
黄金与“假黄金”(黄铜):看外观 NaOH和NH4NO3:加水溶解,观察温度的变化 羊毛纤维与合成纤维:灼烧,闻气味 |
A.AB.BC.CD.D
下列物质可用于人工降雨的是
A.冰 | B.干冰 | C.二氧化硫 | D.五氧化二磷 |
下列有关碳和碳的氧化物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工业中利用活性炭脱色可以制白糖 |
B.CO可以使紫色的石蕊溶液变红,CO2有毒 |
C.室内放一盆水不能防止一氧化碳中毒 |
D.碳和二氧化碳在高温的条件下,可以发生反应 |
下列物质的用途与性质不对应的是
A.在书写具有保存价值的档案时用碳素墨水笔——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 |
B.一氧化碳用于冶炼金属——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 |
C.稀有气体能制成多种用途的电光源——稀有气体在通电时发出不同颜色的光 |
D.干冰可用做制冷剂—— 干冰升华吸热 |
推理是常用的学习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
A.化合物中含不同种元素,所以含不同种元素的物质都是化合物
B.木炭、活性炭可用于净化空气,所以碳单质都能净化空气
C.CO2、SO2均可与碱溶液反应,所以非金属氧化物一定能与碱溶液反应
D.点燃可燃性气体前要验纯,所以点燃甲烷前一定要验纯
下列有关实验的评价正确的是
A.点燃某可燃物,在火焰上罩一个冷而干燥的烧杯,烧杯的内壁有水雾出现,证明可燃物一定是H2或含有H2 |
B.实验室用大理石与盐酸反应制取的CO2通入澄清石灰水无沉淀生成,可能是因为盐酸太浓 |
C.某混合气体能使灼热的氧化铜变成红色固体,且导出后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证明原气体中一定含有一氧化碳 |
D.含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氢气、水蒸气、氮气的混合气体,依次通过石灰水、灼热的氧化铜、干燥剂(假定每步都充分吸收),最后只剩下氮气 |
火星大气中含有一种称为硫化羰(羰音tāng)的物质,其化学式为COS。已知硫化羰与二氧化碳的结构相似,但能在氧气中完全燃烧。下列有关硫化羰的说法正确的是
A.硫化羰是氧化物 |
B.硫化羰可作为理想燃料 |
C.硫化羰的相对分子质量为60g |
D.硫化羰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两种氧化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