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下图可以制取并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移动铜丝能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 |
B.实验中浸有石蕊溶液的棉花会变蓝 |
C.可以用稀硫酸代替稀盐酸完成实验 |
D.可以用铁丝代替铜丝来进行实验 |
航天探测发现:金星是一个被浓密大气层包围的固体球,大气层的成分之一是C2O3,实验证明其化学性质与CO相似。下列关于C2O3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C2O3这种气体密度大于空气 | B.C2O3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 |
C.在一定条件下C2O3能还原氧化铁 | D.C2O3充分燃烧的产物是CO2 |
下列实验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 B C D
A.探究分子的运动 | B.证明密度比空气大 |
C.检查装置的气密性置 | D.比较合金和纯金属的硬度 |
固体 又称干冰,易升华.干冰灭火器常用于扑救档案资料室发生的火灾,下列关于干冰灭火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 干冰升华时吸热,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
B. | 覆在可燃物表面,隔绝空气 |
C. | 不能支持燃烧 |
D. | 干冰升华后不污染档案资料 |
关于二氧化碳的自述中,你认为不符合事实的是( )
A.我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 B.我承认“温室效应”主要是我惹的祸 |
C.我能帮助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 | D.我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所以我属于酸 |
由图可知,大气中
浓度大约从1800年起急剧增加,下列解释合理的是( )
A. | 大量火山的喷发 | B. | 气候的自然波动 |
C. | 浮游生物的光合作用 | D. | 人类大量使用燃料 |
株洲晚报2月28日报道:"因厨房窗户紧闭,4名年轻人深夜煤气中毒,幸好被及时抢救,均脱离危险"。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 引起煤气中毒的主要成分是CO 2 |
B. | 为了便于及时发现煤气泄漏,煤气厂常在家用煤气中掺入微量具有难闻气味的气体 |
C. | 冬天用煤炉取暖时,为了防止冷空气进入,应关闭门窗 |
D. | 在煤炉旁放一盆冷水,可以防止煤气中毒 |
对比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下列关于 与 的比较错误的是
A. | 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比一个一氧化碳分子多一个氧原子 |
B. | 能溶于水, 难溶于水 |
C. | 可用于光合作用, 可用于人工降雨 |
D. | 会造成温室效应, 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引起中毒 |
常温下块状大理石投入足量稀硫酸中,刚开始能产生气体,但很快就停止产生.而将大理石粉末逐步加人足量稀硫酸中却能持续产生气体.由此得出的结论或推理正确的是()
A. |
物质间是否发生化学反应,只和反应的条件有关 |
B. |
反应物之间必须直接接触才会发生化学反应 |
C. |
块状大理石与粉末状大理石的化学性质不同 |
D. |
硫酸钡粉末也可和盐酸发生化学反应而溶解 |
小张用足量的盐酸、石灰石反应,并尝试直接利用下图所示装置制取和收集一瓶 .你认为小张()
A. |
不可能收集到一瓶 ,因为 可溶于水 |
B. |
选择 两种装置,导管 接导管 可收集到一瓶 |
C. |
选择 两种装置,导管 接导管 可收集到一瓶 |
D. |
选择 两种装置,导管 接导管 可收集到一瓶 |
2011年10月,"碳捕集与封存国际论坛"在重庆召开,重庆合川介绍了把 压缩、液化后封存在泥岩中的办法。关于封存 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 | 分子间有间隔 | B. | 气体较易液化 |
C. | 是导致酸雨的主要气体 | D. | 大气中 增加会造成温室效应 |
下列有关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不合理的是()
A. | 因为通常情况下二氧化碳密度大于空气.故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
B. | 因为二氧化碳在水中的逸出速率大于溶解速率,故也可用排水法收集 |
C. | 在发生装置中加入块状石灰石和硫酸 |
D. | 因为碳酸钙和盐酸在常温下即可迅速反应,故气体发生装置不需要加热 |
下列有关二氧化碳的说法正确的是
A.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组成元素相同,因此化学性质相同 |
B.二氧化碳的过度排放会加剧温室效应,因此应禁止使用化石燃料 |
C.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溶液,溶液变为红色,说明二氧化碳属于酸 |
D.进入久未开启的菜窖前,要做灯火试验,因为二氧化碳不供给呼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