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去下列物质中的杂质(括号内为杂质),所用试剂或方法不正确的是
选项 |
物质(杂质) |
除杂质所用试剂或方法 |
A |
FeSO4溶液( CuSO4溶液 ) |
加入足量铁粉,过滤 |
B |
Cu (Fe) |
溶液加入足量稀硫酸,过滤、洗涤、干燥 |
C |
CO气体( CO2气体) |
依次通过氢氧化钠溶液和浓硫酸 |
D |
Cu粉末(C粉) |
在空气中充分灼烧 |
竹炭包是一种集观赏与空气净化为一体的产品。这种产品可对车内及室内空气中的一氧化碳、甲醛等有害气体进行吸附。某课外活动小组对竹炭进行初步探究。
【提出问题】竹炭中是否含有碳元素
【猜想与假设】竹炭中含有碳元素
【查阅资料】①新鲜的血液,遇一氧化碳由鲜红变为暗红。
②氢氧化钠溶液可以吸收二氧化碳。
【设计实验】所用装置如下图所示。(A装置的作用为吸收空气中的水和二氧化碳)
(1)实验开始后,C装置中产生白色沉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E装置中新鲜的鸡血变为暗红色。
(2)小玥认为应在A、B装置间,再增加一个C装置,目的是 。
(3)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设计的这套装置的不足之处是 ,请你设计解决的方法 。
【结论】竹炭中含有碳元素。
【拓展应用】竹炭细密多孔,竹炭牙膏中含有竹炭等成分具有消炎、止痛、化淤、去污等功效,下列有关竹炭牙膏的用途描述不正确的是 。
A.可除衣领袖口等处的汗渍 B.不能除去口中异味C.虫咬、灼伤可消炎止痛
根据下列实验装置图,回答问题
(1)写出图中仪器a的名称: 。
(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 , 可选择的发生装置为 (填字母)。
(3)实验室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为 ,该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中常混有少量氯化氢气体,可通过盛有饱和碳酸氢钠溶液的F装置除去氯化氢气体,则该混合气体应从F装置的 口(填“①”或“②”)通入。
根据下列装置图填空:
(1)写出编号①、②仪器的名称:①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
(2)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应选用___________(填序号,下同),收集装置应选用___________;在实验室用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 ,发生装置应选用___________,收集装置可选用___________。
(3)由此我们得到启示:实验室选择气体发生装置时,应考虑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选择气体收集装置时,应考虑_______________和
碳与碳的化合物在工农业生产及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用途。
(1)右图是碳原子结构示意图,碳原子的质子数是 ,碳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位于第 周期。
(2)古代用墨书写或绘制的字画虽年久仍不变色,原因是墨中主要成分碳具有 性。
(3)我县富含“页岩气”,主要成分是甲烷(CH4),它将成为我县的主要清洁能源,请你写出其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
学习了燃烧和灭火后,小槟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甲烧杯中有高低两支燃烧的蜡烛,向甲中加入适量碳酸钠和盐酸,在乙烧杯上倒扣在高低两支蜡烛上方,请你帮她分析两实验的现象有何区别: .
以下物质:①金刚石 ②氢气 ③干冰 ④一氧化碳 ⑤石墨
可用于人工降雨的是
可用来切割玻璃的是
具有毒性的气体是
具有还原性的固体单质是
理想的高能燃料是 .
下列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A.向装有大理石的试管中加入适量稀盐酸产生二氧化碳 |
B.铁丝在空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物质 |
C.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蓝紫色火焰 |
D.雪碧摇一摇再打开瓶盖,会看到二氧化碳气体喷出 |
以下两组实验可用于验证CO2的某些性质。
(1)I组实验中观察到溶液颜色的变化是 (填序号)
A.紫色→红色→无色 B.紫色→红色→紫色 C.红色→紫色→紫色
改实验说明使石蕊变红的物质是 (填化学式)
(2)II组实验中观察到②③不变红,④比①先变红,由此能得到CO2的性质有: (填序号)
A.CO2不能供给呼吸 B.CO2不能与石蕊反应
C.CO2密度比空气大 D.CO2能与H2O反应
从微观角度看,可得到的结论是 ;
(3)II装置简单改进后还可同时证明CO2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请将你的改进方法补充在图中。
碳单质多种多样,但化学性质相似,常温下具有 性;寒冬,人们常常烧炭取暖,这是利用了碳单质的 性;专家提醒,这种传统的取暖方式潜藏着巨大的危险,需要打开门窗,保持通风,因为过程中产生的一氧化碳能与血红蛋白结合,具有 性。
甲、乙、丙、丁分别是O2、CO、CO2、CuO中的一种,在一定条件下,甲分别能与乙或丙反应,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丁可能是CO2 | B.丙可能是CuO | C.乙可能是O2 | D.甲一定是CO |
除去下列各物质中的少量杂质,所选用的试剂或方法正确的是
选项 |
物质 |
杂质 |
试剂或方法 |
A |
H2 |
CO |
澄清石灰水 |
B |
CuO |
C |
隔绝空气高温灼烧 |
C |
CO2 |
CO |
点燃 |
D |
CO2 |
O2 |
过量的灼热铜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