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的“碳”,多姿的生活,让我们一起走进“碳”的世界。
(1)根据表1提供的信息,填写有关含碳物质的对应特性。
(2)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可用于扑救档案资料室发生的火灾,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填标号)。
A.液态二氧化碳气化后不会污染档案资料 B.二氧化碳可覆盖在燃烧物表面,隔绝空气
C.液态二氧化碳气化时吸热,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3)过多的二氧化碳加剧了“温室效应”,写出一条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建议 。
(4)二氧化碳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固定和利用二氧化碳的一个成功范例是:在高温高压下,CO2和NH3可以合成尿素[CO(NH2)2],同时生成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5)目前,人类以化石燃料为主要能源。化石燃料有煤、 和天然气,它们都属于 (填“可再生”或“不可再生”)能源。
(6)天然气中甲烷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
(7)从表2数据分析,与煤相比,用天然气作燃料的优点有 。
|
1g物质完全燃烧 |
|
产生二氧化碳的质量/g |
放出的热量/kJ |
|
甲烷 |
2.75 |
56 |
碳 |
3.67 |
32 |
氢气、一氧化碳、甲烷三种气体,可根据( )
A.它们燃烧的现象不同 | B.它们的密度不同 |
C.它们的颜色和气味不同 | D.它们燃烧后的产物不同 |
下列关于二氧化碳物理性质叙述正确的是 ( )
A.二氧化碳又叫干冰 |
B.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一般情况下也不支持燃烧 |
C.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可以像倾倒液体那样从一个容器倒入另一个容器里 |
D.二氧化碳气体不能供给人们呼吸 |
下列CO2的用途既利用了它的物理性质,又利用了它的化学性质的是( )
A.人工降雨 | B.灭火 |
C.制纯碱 | D.CO2使石灰砂浆变硬 |
关于二氧化碳的自述中,你认为不符合事实的是( )
A.我能在灭火中大显身手 |
B.我承认“温室效应”主要是我惹的祸 |
C.我能帮助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 |
D.我能与人体血红蛋白结合,使人中毒 |
某学生将燃着的镁条迅速伸入盛满CO2的集气瓶中,发现镁条在集气瓶中继续燃烧,反应结束后发现瓶内壁附着黑色颗粒,瓶底有白色物质。对此现象有如下解释,其中不正确的是( )
A.CO2能支持某些可燃物燃烧 | B.黑色颗粒可能是碳 |
C.白色物质可能是氧化镁 | D.白色物质可能是氢氧化镁 |
欲除去氮气中混有的少量水蒸气、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气体,应将混合气体通过( )
A.干燥剂、灼热氧化铜、足量石灰水 |
B.灼热的氧化铜、足量石灰水、干燥剂 |
C.干燥剂、足量石灰水、灼热的氧化铜 |
D.灼热的氧化铜、干燥剂、足量石灰水 |
把二氧化碳气体通入石蕊试液后,再加热,溶液的颜色为 ( )
A.紫色 | B.红色 | C.蓝色 | D.无色 |
不能用来鉴别CO2和CO的方法是 ( )
A.通入紫色石蕊试液 | B.通入澄清石灰水 | C.闻气味 | D.点燃 |
已知NaOH容易与空气中的CO 2 作用而变质。小军同学在实验室发现一瓶敞口放置的NaOH固体后,设计方案,对这瓶NaOH固体变质情况进行了如下实验探究:
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实验操作的名称分别是操作① ,④ 。
(2)根据上述实验,可以确定该固体 变质(选填“已”或“未”)。
(3)步骤③中加过量氯化钙溶液的目的是 。
(4)若测得E的pH=7,则A的成分 ,
若测得E的pH>7,则A的成分 。
A、B、C、D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其中A为无色气体单质,B、C为氧化物,且B为有毒气体,D是大理石的主要成分,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如下图所示(图中反应条件及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已省略)。
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A ;B ;C 。
(2)实验室常用 鉴别B和C。
(3)写出由物质C转化为物质B的化学方程式 。
(4)写出物质C与过氧化钠(Na2O2)反应生成碳酸钠和物质A的化学方程式 。
下图是利用缺铁性氧化物[Fe(1-y)O]进行CO2再资源化研究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铁的质量分数:Fe(1-y)O小于Fe3O4 |
B.如该研究成熟并广泛应用,能缓解温室效应 |
C.反应①为化合反应,反应②为分解反应 |
D.整个转化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 |
某同学在学习CO2的性质后,对CO2的进行深入的研究,他将镁带点燃后放入盛有CO2的集气瓶中,镁带继续燃烧,瓶壁上出现黑色物质,他作出如下结论,其中错误的是
A.镁与二氧化碳的反应是置换反应 | B.二氧化碳灭火器能扑灭一切火灾 |
C.燃烧不一定要有氧气参加 | D.CO2能支持镁带燃烧 |
下列关于二氧化碳的说法错误的是
A.二氧化碳可用于制碳酸类饮料 |
B.二氧化碳是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 |
C.干冰可用于人工降雨 |
D.大气中CO2消耗途径主要是植物的光合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