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变量法是实验探究的重要方法。下列设计方案探究目的不能实现的是
A.甲可探究可燃物的燃烧是否需要与氧气接触 |
B.甲可探究可燃物的燃烧是否需要达到一定温度 |
C.乙中①③对比可探究铁的锈蚀条件与氧气是否有关 |
D.乙中①②③对比可探究铁的锈蚀条件与氧气和水等物质是否有关 |
下列对比实验不是以探究燃烧条件为目的的是
A.图1比较白磷、红磷的燃烧情况
B.图2比较A、B两处红磷的燃烧情况
C.图3比较滤纸碎片、乒乓球的燃烧情况
D.图4比较火柴燃烧的剧烈程度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大量焚烧秸秆不会给空气带来 2.5 |
B. | 用水灭火,目的是降低可燃物着火点 |
C. | 步行,骑自行车是低碳出行方式 |
D. | 发现室内煤气泄漏时,立即打开排气扇的电源开关 |
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
A.燃放烟花爆竹时,远离人群和可燃物 |
B.正在使用的家用电器着火,立即用水浇灭 |
C.燃着的酒精灯不慎碰倒,立即用湿布盖灭 |
D.少量浓硫酸沾在皮肤上,立即用大量水冲洗 |
化学知识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图书档案起火,可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 |
B.电视机短路起火,可立即用水浇灭 |
C.室内着火需要自救时,可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蹲下靠近地面或沿墙壁跑离着火区 |
D.厨房天然气泄漏,立即关闭阀门并轻轻开窗通风 |
野炊时,小明发现篝火的火焰很小,于是他将木柴架空一些。这样做的目的是
A.使木柴与空气充分接触 | B.升高木柴的温度 |
C.降低木柴的着火点 | D.方便添加木柴 |
氢氧化铝作为阻燃剂受热分解时吸收热量,同时生产耐高温的氧化铝和大量水蒸气,起到防火作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 反应吸热,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
B. | 生成氧化铝覆盖在可燃物表面,隔绝氧气 |
C. | 生成大量水蒸气,降低可燃物周围氧气的浓度 |
D. | 反应能降低温度,可燃物不易达到着火点 |
古语道:“人要实,火要虚”.此话的意思是说:做人必须脚踏实地,事业才能有成;燃烧固体燃料需要架空,燃烧才能更旺.从燃烧的条件看,“火要虚”的实质是
A.增大可燃物的热值 | B.提高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
C.提高可燃物的着火点 | D.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
1784年,科学家卡文迪什演示了“人工空气”的燃烧,发现燃烧产物只有水。据此判断“人工空气”是( )
A.氮气B.氧气C.二氧化碳D.氢气
已知同温同压下,气体的分子个数之比等于气体体积之比。密闭容器中氢气在一定量的氧气中完全燃烧时,常温下测得氢气的体积与剩余气体体积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B点表示的意义是氢气和氧气恰好完全反应
B.氧气的起始体积为2mL
C.AB段表示剩余气体为氧气
D.C点表示剩余气体体积为(x﹣2)mL
解释“火上浇油”的说法合理的是
A.增加易燃物,使燃烧更旺 | B.增大氧气浓度,使燃烧更旺 |
C.提高可燃物的着火点,使燃烧更旺 | D.提高物质的接触面积,使燃烧更旺 |
通过下列图示实验得出的结论中正确的是
A.图1所示实验既说明甲烷具有可燃性,又说明甲烷中含有碳、氢两种元素 |
B.图2所示实验既说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又说明二氧化碳不可燃也不支持燃烧 |
C.图3所示实验既说明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又说明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 |
D.图4所示实验既可探究可燃物的燃烧条件,又说明红磷不是可燃物 |
掌握一些安全知识和紧急灭火措施,能减少或避免火灾,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A. | 电器着火,迅速切断电源 |
B. | 沼气池清理作业前进行灯火试验 |
C. | 室内起火,迅速打开所有门窗通风 |
D. | 夜间发现液化气泄漏,开灯进行检查 |
成语中蕴含中丰富的化学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点石成金”说明石灰石能变黄金 |
B.“热胀冷缩”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隔 |
C.“水火不容”说明水可以扑灭所有火灾 |
D.“水滴石穿”说明石灰石能与水反应生成可溶性物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