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是在一定量氢氧化钠溶液中不断加入盐酸的曲线图。纵坐标能表示的意义是
A.溶液温度变化 | B.生成氯化钠的质量 |
C.溶液中水的质量 | D.溶液中氯化氢的质量 |
小华将一张滤纸在某试剂中浸泡后晾干,用蘸有氢氧化钠溶液的玻璃棒在上面写“化学”两字,立刻显红色。再将其悬挂于铁架台上,并在滤纸的下方(如图)放置一个盛有某溶液的烧杯,过一会儿,发现红色的字消失,则滤纸上的指示剂和烧杯中的溶液分别是
|
A |
B |
C |
D |
滤纸上的指示剂 |
酚酞试液 |
酚酞试液 |
石蕊试液 |
石蕊试液 |
烧杯中的溶液 |
浓盐酸 |
浓氨水 |
浓氨水 |
浓盐酸 |
如图是成人进食时口腔中唾液的pH变化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前10分钟酸性增强 |
B.前10分钟酸性减弱 |
C.前40分钟酸性增强 |
D.前40分钟酸性减弱 |
氯气(Cl2)能与水发生如下反应:Cl2+H2O=HCl+HClO,其中HClO是一种酸。如果将氯气通入氢氧化钠溶液中,反应的生成物是
A.NaCl、H2O | B.NaClO、H2O | C.NaCl、NaClO、H2O | D.NaCl、NaClO |
现有盐酸和CaCl2的混合溶液,向其中逐滴加入过量某物质X,溶液的pH随滴入X的量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则X是
A.水 |
B.澄清石灰水 |
C.纯碱溶液 |
D.稀盐酸 |
往盛有稀硫酸的烧杯中加入足量的氧化铜粉末,充分反应后,向烧杯中继续加入某种金属。实验过程中,烧杯中硫酸铜的质量随时间变化如下图所示(不考虑其他因素对烧杯中物质的影响)。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A.从0到t3,烧杯中水的质量不变 |
B.t1时与t2时烧杯中物质总质量相等 |
C.加入的金属一定是铁 |
D.从t3到t4,硫酸铜质量变化可通过置换反应实现 |
盐酸和滴有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发生反应时,溶液pH变化如下图所示,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该实验是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入盐酸 |
B.x点时,溶液中只含有一种溶质 |
C.y点表示盐酸和氢氧化钠恰好完全反应 |
D.y点和z点时,溶液均呈现无色 |
将稀盐酸慢慢滴入装有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用温度计测出烧杯中溶液的温度,溶液温度随加入稀盐酸质量增加而发生变化,如下图所示。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b点表示氢氧化钠和盐酸恰好完全反应 |
B.恰好完全反应时所得溶液中溶质只有NaCl |
C.从a到b过程中,烧杯中溶液的pH逐渐增大 |
D.稀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的反应是放热反应 |
类推是常用的思维方法。以下类推成立的是( )
A.分子可以构成物质,所以物质一定是由分子构成 |
B.离子是带电荷的粒子,所以带电荷的粒子一定是离子 |
C.酸溶液的pH小于7,所以柠檬酸溶液的pH一定小于7 |
D.有机物都含碳元素,所以含碳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有机物 |
(东城24)20℃时,在密闭(与外界不发生热交换)容器中,将400 g 10%的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硫酸混合,反应过程中溶液温度与硫酸质量关系如右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该反应是放热反应 |
B.恰好中和时溶液温度达到最高点 |
C.恰好中和时消耗硫酸的质量是m g |
D.若用浓硫酸代替稀硫酸,则恰好反应时溶液温度为T ℃ |
向装有50g稀硫酸的小烧杯中,不断慢慢滴加10%的Ba(OH)2溶液至过量。有关量的变化情况见下图。
其中肯定不正确的是
甲、乙、丙分别是酸或碱的水溶液,pH值依次为1,5,14。下列图形合理的是
A.图(1)表示甲中滴入丙 | B.图(2)表示乙中滴入丙 |
C.图(3)表示丙中滴入乙 | D.图(4)表示甲中滴入乙 |
以下两幅微观示意图揭示了化学变化的微观实质。相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A.在化学变化中物质的质量是守恒的 | B.原子在化学变化中是可以再分的 |
C.两幅图表示的都是化合反应 | D.以上图示中未涉及置换反应 |